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青年马克思

青年马克思

青年马克思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23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3篇、专利文献3166篇;相关期刊307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青年、江汉论坛等; 青年马克思的相关文献由48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一兵、张亮、韩毓海等。

青年马克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3 占比:14.18%

专利文献>

论文:3166 占比:85.82%

总计:3689篇

青年马克思—发文趋势图

青年马克思

-研究学者

  • 张一兵
  • 张亮
  • 韩毓海
  • 代建鹏
  • 叶卫平
  • 周嘉昕
  • 肖炳兰
  • 唐正东
  • 孔伟宇
  • 张福公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国旺; 唐解云
    • 摘要: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青年马克思由书斋走向现实社会所写的首篇时政文章。文中马克思以人的自由为出发点,以理性为根本原则,以人道主义为基本核心和指向,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新书报检查令扼杀民众言论出版自由,背离理性之法的虚伪自由主义的本质。青年马克思在文中的思想集中体现出激进的自由主义思想、普遍的理性主义观念以及抽象的人道主义精神。然而马克思呼吁当政集团进行制度的革新但不是颠覆,实现由封建专制主义社会逐步向民主自由主义社会的转变改良,来达到理性国家的现实。这表明此时的马克思立场更多还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派,是一位革命性与改良性兼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和激进的自由主义者。
    • 罗冬梅
    • 摘要: 以弗洛姆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人的概念是“本真性”的人自我演化的同一性过程,但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是复杂的,它从“人的自我意识”的问题式转换为“人的社会类本质”的问题式,最后转换为一定历史的“现实的个人”的科学阐释。因此,在这种差别转换中,不存在始终如一的“本真性”的人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一概念在马克思那里不应简单当作某种自我深化、自我演化的同一性过程,而应理解成在特定历史交互语境之下不同问题式和话语实践的差异性转换。
    • 梁万艺; 吴美媛
    • 摘要: 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是对黑格尔国家思想的传承、批判、深化和超越。文章从国家本质、国家制度的好与坏、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及国家与平等原则四个方面论述马克思的国家观。经过阐释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和发展,了解其中孕育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 刘明远
    • 摘要: 课程思政是教育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影视通过视听结合和意象传达为课程思政打开一扇窗。挖掘影视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科学的教学组织,将这些育人资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对当下探索课程思政实践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电影《青年马克思》为具体案例的思政实践论证了如何充分利用影片中的各元素为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服务,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 郗戈
    • 摘要: 传统的哲学史解释模式倾向于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解为前后相继的两个思想阶段,甚至把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解为哲学革命及其哲学方法论的“应用”和“验证”。这种解释模式可能会遮蔽哲学革命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相互生成的总体性关系,将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视作单纯的社会科学理论,实质上并未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去哲学化”诠释路向,并且为各种形式的“哲学空场论”或“哲学补充论”留下了余地。对此,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革命不是完成于青年马克思时期的一次性事件,而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持续深化发展的思想历程,甚至是在马克思身后仍未完成的一种思想趋势。而这一持续深化的哲学革命的内在推动力,主要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发展。
    • 牟成文
    • 摘要: 在研究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方面,学界至今存在着两种典型观点值得关注:一种认为青年马克思与后来的马克思之间是“断裂的”,另一种认为青年马克思与后来的马克思之间是“无差别的一致”。在笔者看来,青年马克思所关注的政治解放主要是一种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更或结构性调整,青年马克思希望通过实行“政治革命”来实现政治解放,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政治解放具有把国家变成政治国家、消除市民社会的封建性质和把人变成世俗的人或者说把利己的人或者独立的人同公民或者法人进行有机结合等意义。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与探询社会存在的锁匙在政治经济学中被寻获,马克思后来不再仅局限于青年时的那种视域来探讨政治解放,而是聚焦无产阶级如何成为统治阶级并争得民主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由此来实现政治解放。这就意味着,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政治解放同马克思后来所思索的政治解放必然存在区别。二者之间的关联可表述: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政治解放构成马克思后来所思索的政治解放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马克思后来所思索的政治解放构成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政治解放的必然升华和合理延展。这就注定上述两种观点均值得商榷,需要我们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
    • 李嘉辉
    • 摘要: 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存在着一套自成体系的“类哲学”,它是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以及不同时期思想关系的关键性线索。费尔巴哈对人这一“类”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个体同他人和“类”的关系等问题有着独到的看法。马克思在借鉴这些观点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创造,形成了新的“类哲学”体系。最终,马克思又借助实践的唯物主义扬弃了这种“类哲学”,并在这种扬弃中彻底转向了共产主义。
    • 钟晨宁
    • 摘要: “证成难题”由布鲁德尼提出,它针对青年马克思的自我实现思想,旨在质疑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体向共产主义信念转变的机制和动力,其形成的根源在于马克思“告别哲学”的立场导致证成手段缺乏。布鲁德尼给出的解答方案是将罗尔斯式的道德哲学元素“补充”进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然而该方案并不成功。布鲁德尼理解的马克思自我实现思想停留于主观信念维度,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个体信念转变恰取决于自我实现层面的历史性矛盾。“预设”回应、“适用性”回应及“发展性”回应是解答“证成难题”的有效途径。“证成难题”的破解有助于当代对马克思自我实现思想的再挖掘。
    • 王兴赛
    • 摘要: 在古典教育与启蒙思想的影响下,青年黑格尔(1785-1800年)与青年马克思(1835-1843年)一开始都怀揣古典国家理念对德国的专制制度大加挞伐.当认识到以保护个人财产权和自由为目的的现代国家所引起的人的分裂和异化后,他们又以古典国家理念批判现代国家,并提出了"废除国家"的口号.但随着对私有财产在现代国家中的重要影响的不断认识,黑格尔从古典共和主义转向了君主立宪主义,转向与现代国家的和解;马克思则从古典共和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试图在私有财产的运作机制中寻找革命机会消除现代国家.
    • 谢俭
    • 摘要: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阐述对择业问题的见解。其中个人进行选择之际面临着选择的悖论、理智与非理性的挣扎及利他与利己的殊途同归的困境。良好的能力是个人选择职业的基础;父母为个人职业选择提供的情感支持;一定社会关系是职业的有力支撑等理论构成职业的结构系统。在择业时,青年可以选择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基于正确思想的职业,选择广阔而完美的职业,并遵循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的要点。耙犁深耕文本,探赜索隐青年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青年的价值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