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302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959篇;相关期刊231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甘肃理论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青年学术论坛等;政治革命的相关文献由305位作者贡献,包括薛汉伟、李心华、辛仲勤等。

政治革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1 占比:9.2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959 占比:90.74%

总计:3261篇

政治革命—发文趋势图

政治革命

-研究学者

  • 薛汉伟
  • 李心华
  • 辛仲勤
  • 周福振
  • 张念
  • 李建国
  • 李维武
  • 杨利娟
  • 汪新
  • 汪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蕊寒
    • 摘要: 章太炎在1912—1916年间的议会政治实践是曲折而多变的,他的态度经历了四次转变:辛亥革命后,他从激烈反对议会政党制度变为积极投身政党活动;在遭遇挫折后,他逐渐退出党争并转向支持袁世凯;与袁决裂后,他又寄望于重组政党力量以抵抗专制、维护共和;袁氏垮台后,他重获自由,再谈今日中国不宜有党,回到了最初对议会政治的反对立场。复杂的嬗变背后隐藏的是章太炎对政党和代议制度彻底的拒斥,以及对政体变革显著的保守态度,这与章太炎齐物哲学体系下对个体与团体关系的理解、对政体与政事的分疏密不可分,尤其彰显了他希望通过回向历史和传统政治经验重建秩序、安立世间法的政治哲学。
    • 牟成文
    • 摘要: 在研究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方面,学界至今存在着两种典型观点值得关注:一种认为青年马克思与后来的马克思之间是“断裂的”,另一种认为青年马克思与后来的马克思之间是“无差别的一致”。在笔者看来,青年马克思所关注的政治解放主要是一种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更或结构性调整,青年马克思希望通过实行“政治革命”来实现政治解放,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政治解放具有把国家变成政治国家、消除市民社会的封建性质和把人变成世俗的人或者说把利己的人或者独立的人同公民或者法人进行有机结合等意义。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与探询社会存在的锁匙在政治经济学中被寻获,马克思后来不再仅局限于青年时的那种视域来探讨政治解放,而是聚焦无产阶级如何成为统治阶级并争得民主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由此来实现政治解放。这就意味着,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政治解放同马克思后来所思索的政治解放必然存在区别。二者之间的关联可表述: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政治解放构成马克思后来所思索的政治解放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马克思后来所思索的政治解放构成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政治解放的必然升华和合理延展。这就注定上述两种观点均值得商榷,需要我们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
    • 邓锐; 李茹月
    • 摘要: 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最早起源于两个转变时期,它开启了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先河.从起源看,社会革命思想构成了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渊源.这一思想的产生,一方面是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是对当时社会外在环境的理论回应.从内容看,社会革命思想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扬弃,具体包括:严格区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解释社会革命的本质是实现人的解放、揭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是无产阶级、阐明革命阶级与革命思想之间的辩证关系.归根到底,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中蕴含的现代性批判理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这些思想为当代中国跨越资本主义现代性陷阱,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陈兆芬; 荣小语
    • 摘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它要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主人,还必须能够有权利使用文化机器,能够在所有文化领域中说话,即拥有文化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应有之义.列宁从俄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出发,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在社会主义政治革命必然导致文化上的革命,文化革命实质在于确保人民文化话语权实现的逻辑引领下,实际地领导和参与了人民文化话语权实现的动态过程,这既是列宁对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雄辩证明,也是列宁对实现人民文化话语权实践自觉的历史见证.
    • 杨泰龙
    • 摘要: 民国成立后政局并未好转的现实,让知识分子对以改换国体为目标的政治革命倍感失望.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证明西方国家宣称的民主、自由、平等,不过是强权的遮羞布.对中国和世界的同步失望,导致了改造世界的强烈诉求和对世界上层精英的反感.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政治革命之外的革命途径,并从改造世界的立场上分析和思考革命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契合时代心理需要,得到广泛传播和运用.社会底层和上层精英的对立构成知识分子眼中世界的基本架构和基本矛盾,推翻资本主义成为首要目标,以经济革命为表征、世界革命为依托的社会革命成为中共的基本主张,决定了中共一大纲领关于革命问题的基本阐述.
    • 郭世军
    • 摘要: 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是多元互动的完整体系,其中科技革命在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条件性、根本性作用;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主轴,又是科技革命深刻变革的直接后果;政治革命是上层建筑的变革,是社会革命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同时将社会革命作为最终落脚点和根本指向。立足新时代,有必要弄清楚新科技革命、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新的演绎和逻辑关系,把握新时代新科技革命、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的三重革命形态的价值向度,发挥其现实性力量,推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丰富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为塑造人类新文明类型提供中国方案。
    • 张玉能
    • 摘要: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提出了用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来代替法国大革命式暴力革命的想法,被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朗西埃称为"审美革命".在朗西埃看来,审美革命能更好地改造社会,以达到社会的平等.审美革命是一种超越了政治革命的人性的革命,是以"自由游戏"来消弭利益和权力的政治革命的革命.实质上,审美革命并不能完全代替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但是,在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完成以后,在人民掌握了政权以后,审美革命就可以大展宏图,改造人性,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人民的真正平等、民主、自由,继而建设人类的共产主义大同社会.
    • 毛博
    • 摘要: 总结和回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伟大成就,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实现社会科学发展、持续深化改革,深刻认识这三个维度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反思历史、着眼现实和面向未来。本文从建党百年历史进程中的革命、发展和改革三个维度入手,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与举世瞩目的成就。
    • 李阎
    • 摘要: 恩格斯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所作的长篇导言,引发了理论界和学术界对恩格斯是坚持革命还是转向改良的长时期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方向乃至进程.所以,澄清这一问题十分必要.实际上,恩格斯坚持社会革命目标原则与坚持政治革命道路策略是辩证统一的,他关于社会革命的原则是坚定的,是一以贯之的;关于政治革命的策略是灵活的,主张依据条件相机行事.超越恩格斯革命与改良之争,在更广视野中审视和把握恩格斯革命观能够得出结论:政治革命不能操之过急,要等待时机;社会革命一定要发生,别无选择.
  • 10. 论十月革命发生的合理性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梁树发
    • 摘要: 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合理性:革命的发生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但它不是决定革命发生的唯一条件,不能因为俄国经济落后于发达国家就否认十月革命的合理性;革命是一个总体过程,不排除各国革命发生在形式或顺序上有其特殊性,政治革命先于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并不违背革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两种社会形态在同一技术基础上的重叠是一种合规律性现象,重叠不能成为否定后一(新)社会形态产生的根据;十月革命是俄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