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
列宁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0年内共计3724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列宁著作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1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1271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贵州省第二届硕博论坛、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等;列宁的相关文献由3000位作者贡献,包括俞良早、王进芬、孙迪亮等。
列宁
-研究学者
- 俞良早
- 王进芬
- 孙迪亮
- 吴日明
- 王建国
- 许蓉
- 陈力丹
- 俞敏
- 刘维春
- 张一兵
- 郑异凡
- 包毅
- 张晓忠
- 赵文
- 顾玉兰
- 刘志明
- 刘旺旺
- 张国安
- 朱宗友
- 秦勃
- 魏泽焕
- 李东明
- 杨晶
- 杨荣刚
- 樊欣
- 贺瑞
- 顾训宝
- 李述森
- 王浩斌
- 赵清华
- 储著斌
- 双传学
- 周尚文
- 徐凤莉
- 韦定广
- 丁新改
- 吴建伟
- 尹彦
- 李小珊
- 王俊文
- 苑秀丽
- 华正学
- 司永海
- 姚元军
- 孙来斌
- 孟宪平
- 宋朝龙
- 宫玉涛
- 张华
- 彭大成
-
-
石路;
明芳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列宁的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是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肩负着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防范与治理苏联青年劳动价值观异化的历史使命.科学认识与理解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可以从为何加强青年劳动教育、青年需要怎样的劳动教育、怎样加强青年劳动教育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刻理解把握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进而加强和改进我国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工作,需要坚持劳动教育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劳动教育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辩证统一.
-
-
卢刚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列宁是俄国共青团的缔造者,由他亲手创建的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理论基础、政治原则和组织任务上,为世界各地共产主义青年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列宁为共青团明确的政治定位.共青团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不致于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只有做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才能成为共产主义建设的社会支柱.在俄国共青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建设共产主义出发,围绕培育共产主义道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强化共产主义使命担当、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结合4个方面,指明了共青团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任务和工作方向.列宁对俄国共青团的早期建设给予了充分有效的指导,使共青团与生俱来带有列宁主义的鲜明烙印.
-
-
闫远凤
-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斗争理论及其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从苏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现实条件出发,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确定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对内斗争和对外斗争相结合等正确处理国内外斗争的一系列原则,体现出非凡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精神给我们以现实启迪,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更科学、更精准地统筹推进"四个伟大",以更饱满的斗争精神和奋斗姿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
肖海鹰
-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带领俄国共产党人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人民的意愿治理国家;二是坚持互利共赢,为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营造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三是坚持代价最小化原则,努力缩减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能够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启示,为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好本国事务提供重要思想资源.
-
-
徐国亮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重要内容.面对所处时代现实问题,列宁在摄取古希腊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有益营养,继承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内在精髓基础上,史无前例地拓展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核心的重大命题,并从“为什么”和“是什么”两个维度作出系统而深刻的“发挥”,从而决定性地开启了唯物辩证法史上的崭新阶段——“列宁阶段”.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核心学说的积极开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
-
蒋海蛟;
牟琛
- 《甘肃理论学刊》
| 2020年
-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三位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经历了初步探索、科学分析、深入探究与丰富拓展等阶段,在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形成了关于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并呈现出实践特性、赓续特性与衔接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矛盾的科学认识不仅为创新和发展新时代社会矛盾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也为正确把握与有效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和实践指南.
-
-
-
-
-
-
潘玉坤
- 《贵州省第二届硕博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灌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列宁灌输理论的产生有其必要性,他从灌输的内容、主体、客体和方法四个方面系统化地进行了阐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对灌输的主客体及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灌输客体基数的庞大性和进步性、灌输方式的与时俱进等都要求人们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仍然重视灌输理论,坚持灌输的指导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