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治主体

政治主体

政治主体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033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邓小平理论研究、天津行政学院学报、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政治主体的相关文献由24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元书、杨海蛟、冯向辉等。

政治主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0 占比:1.7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033 占比:98.26%

总计:13264篇

政治主体—发文趋势图

政治主体

-研究学者

  • 李元书
  • 杨海蛟
  • 冯向辉
  • 刘红彦
  • 叶少杰
  • 张晓娜
  • 徐治立
  • 朱英淑
  • 杜秀娟
  • 段志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放
    • 摘要: 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批判了“左派”共产主义者组织纪律涣散、对政治主体的认识“幼稚”、革命策略的教条化倾向等错误,其核心在于“左派”共产主义者不能科学地把握政治主体。列宁为此提出以无产阶级的政党纪律和先进理论来塑造政治主体,并以革命斗争锤炼政治主体、以群众路线升华政治主体的无产阶级政治主体建构基本逻辑。它们分别对应政治主体建构的基本条件、关键环节和深化路径。
    • 熊耀林; 禹旭才
    • 摘要: 政治品格是政治主体的精神脊梁,体现的是政党的宗旨性质与价值追求。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学界开始关注政治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品格研究逐步深入。总体而言,我国学界围绕政治品格的概念释义、基本要素、价值意蕴、主要内容与涵养路径等理论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已经形成了政治品格研究的理论谱系。然而,由于我国深入研究政治品格的时间不长,当前尚存在研究数量总体不足、研究议题不够多元、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要让我国的政治品格研究始终保持较高的知识创新度和理论生命力,学界需坚持学理导向,深化政治品格基础理论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治品格锤炼现状研究;坚持多元导向,推动政治品格跨学科跨领域研究。
    • 李建华; 周杰
    • 摘要: 《理想国》向我们展现了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功能美德,这种功能美德是以“善”作为形而上学基础的,以目的论作为对人存在的整体看法,强调人的节制、正义、勇敢和智慧。在《理想国》中,国家最大的美德是和谐,这种国家和谐不是对社会稳定或社会秩序井然的单纯追求,而是有更深的内容,即三种类别的人被安排到不同的职位中去,这种各安其份、各尽其责,本身就是正义。而统治者最应该拥有的品质是牺牲精神,这种牺牲面向的是国家,即全体公民的利益,也与统治者所拥有的一致或相互抵消,即付出与收获的统一。
    • 邓航海
    • 摘要: 在朗西埃的政治哲学架构中,政治主体是其政治思想的根基。朗西埃曾在《歧义》中明确指出“政治攸关主体,或者毋宁说其关注的是主体化的模式。”。朗西埃的政治主体化创造出一种共同体的治安结构中所不存在的形式,一种在计算上与治安逻辑完全相悖的形式。“主体化的模式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通过将功能与场所分配自然秩序中的既定身份转化成争议体验的场合。”政治主体化所针对的是无分者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 魏涛
    • 摘要: 美国革命初期,黑人军队问题在英帝国中心和英属北美的南部殖民地引起广泛关注.在弗吉尼亚殖民地,总督约翰.穆雷组建了一支黑人军队以镇压爱国者的政治叛乱.而在伦敦,囿于国内人民的反对和其他因素的制约,英帝国中央政府最终否决了组建黑人军队的提议,转而联合土著印第安人和白人效忠派.为了回应帝国中央政府所执行的政策,南部殖民地的爱国者试图阻止非洲奴隶反叛、白人效忠派起义和印第安人造反.详细考察黑人军队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南部殖民地在美国革命初期的特点、政治主体的多样性以及英帝国中心与南部殖民地在政治关系上的变化.
    • 张晓娜
    • 摘要: 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拉克劳一边明确宣称自己处于后马克思主义领域,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一边却认为后马克思主义处于马克思主义之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革新".以拉克劳政治主体思想为例管窥其马克思主义观,可以发现:第一,拉克劳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出现危机实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相关范畴的理解出现了错误;第二,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根本差别;第三,后马克思主义无法成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建".从这一意义上讲,拉克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具有非马克思主义性质的"解构"型马克思主义观.在历史大变局中,我们必须准确认知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树立新时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自觉抵制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坚定理论自信.
    • 巩永丹; 张雯
    • 摘要: 狄恩在《共产主义地平线》中把批判的靶子指向交往资本主义,推出了新共产主义观念,塑造了作为共产主义政治主体的"剩余之人",并以此对抗资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概念的一种当代阐释."剩余之人"是被当代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化的人,是被资本筛选、挤压到边缘的"大众",是极度包容性的概念.但是,作为共产主义的托举者,"剩余之人"已经不再是马克思存在论意义上的历史性概念,也不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工人阶级,而是发生了"从抽象到具象""从无产到无分""从革命到分裂""从雇工到诸众"的转变.这种转变改换了无产阶级的存在场域、内在本质、革命特性和身份标识,使之变成"群氓"式的大而全概念,沦为消解共产主义运动的"伪主体".实际上,在数字化时代,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依然存在,作为"人格化的劳动",无产阶级不仅在场,而且还面临从"身体从属"到"生命从属"的命运.因此,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托起智能时代共产主义的曙光.
    • 英厄内斯特·拉克劳; 张晓娜(译); 胡爱玲(译)
    • 摘要: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拉克劳思考政治问题的重要工具,某一特殊成为普遍的代表是拉克劳构思霸权理论的逻辑思路,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鸿沟只能经由主体进行缝合,现代政治也就变成了主体政治与身份政治。
    • 赵林林
    • 摘要: 政治主体是朗西埃阐述其激进平等思想的哲学根基。为了阐明政治主体"出场"的逻辑,朗西埃借由批判阿尔都塞的"无主体"理论,揭示了政治主体"缺席"之缘由,并通过对西方社会"人民"悖论的反思,探讨了在激进平等思想论域中,政治主体"无分之分"的"出场"逻辑,从而为理解当下西方激进左翼学者的政治主体思想提供了有益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