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66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7866篇;相关期刊215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视野、学术交流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2年“百年文学理论学术路径的反思”学术研讨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2001年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论坛等;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献由28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凡、付文忠、王平等。

后马克思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2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7866 占比:99.53%

总计:78232篇

后马克思主义—发文趋势图

后马克思主义

-研究学者

  • 周凡
  • 付文忠
  • 王平
  • 曾枝盛
  • 李明
  • 孙亮
  • 糜海波
  • 胡大平
  • 范永康
  • 陈炳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欧勤扬; 易晓艳
    • 摘要: 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之间有着本然的联系。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文学分析工具的后结构主义,将自身的逻辑渗透到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领域分析和政治主体的构成当中,使社会和政治主体切断了与其本质和直接指涉物的联系,解构了阶级,构造出差异性与多元化的政治主体,最终促使拉克劳与墨菲发展出一种适合当代资本主义斗争现实的激进民主政治理论。但同时,应认清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理论与直接受惠于后现代的族群政治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
    • 蔡熙
    • 摘要: 法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吉尔·德勒兹有着特立独行的个性,一方面,他对马克思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另一方面,马克思的思想渗透在其著作中,又具有深刻的隐蔽性。德勒兹坚持哲学的批判使命,倚重马克思的范畴和分析方法,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的话语批判资本主义。但与同时代的后马克思主义者不一样的是,德勒兹不是一味去摧毁,而是批判与建构并行,在透彻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建构性的生成,从而衍生出一种新的思想。德勒兹与马克思特殊而复杂的关系,为我们彰显马克思的思想活力,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启示。
    • 张杨; 王云霞
    •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至今,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特别是苏东剧变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声鹊起,西方学者不断唱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绝于耳,他们甚至抛出"历史终结论",而"后马克思主义"走进人们的视野,试图以新的理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暗流涌动.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被超越,反而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彰显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对人类历史规律的发现,仍然以真理的光辉照耀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也为世界上谋求发展的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马克思主义彻底的理论性、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性,都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无论过去、当下或是未来,马克思主义仍然指引人类谋求解放的现实道路.
    • 王勇刚
    • 摘要: 作为当代左翼与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朗西埃从审美政治的视角回答了"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在他看来,只有当具备革命意识的"无分之分"将平等作为前提,从而打破资本主义治安秩序对感性空间的划分方式,实现"感性再分配"时解放才有可能。虽然朗西埃的感性解放观意识到了资本主义统治对感性空间的禁锢,但是却丧失了马克思解放理论中的实践向度,最终只能沦为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批判。通过对朗西埃解放思想的分析,不仅有利于我们发现其思想中的"闪光点"与缺陷,更有利于为我们在当代思考"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 张晓娜
    • 摘要: 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拉克劳一边明确宣称自己处于后马克思主义领域,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一边却认为后马克思主义处于马克思主义之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革新".以拉克劳政治主体思想为例管窥其马克思主义观,可以发现:第一,拉克劳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出现危机实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相关范畴的理解出现了错误;第二,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根本差别;第三,后马克思主义无法成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建".从这一意义上讲,拉克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具有非马克思主义性质的"解构"型马克思主义观.在历史大变局中,我们必须准确认知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树立新时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自觉抵制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坚定理论自信.
    • 郑端
    • 摘要: 后马克思主义标志人物拉克劳和墨菲的民粹主义理论成为欧洲近十年逐渐兴起的左翼民粹主义背后的理论源泉.但这种反精英、反新自由主义的左翼民粹主义是否能成为有效的激进政治策略依旧存疑.这一提议特别遭到了左翼思想家齐泽克的强烈批评.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拉克劳和齐泽克关于民粹主义理论的争论,来揭示左翼民粹主义政治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和限度:左翼民粹主义能够通过不断构建"人民"概念联合已有的社会斗争,激活左翼政治;但代价却是左翼身份永远悬空,处于一种永恒的身份危机之中.笔者认为,双方的根本差异源于对于资本主义、民主和左翼政治完全不同的理解,双方的政治策略都是在难以给出资本主义替代选项下的无奈之举.
    • 徐步华
    • 摘要: 哈贝马斯社会运动理论在学术界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其为数不多的相关论述,为其在社会运动理论史上赢得一席之地.从其演进过程来看,致力于构建新社会运动理论范式,具有分析框架上的演进性、研究视角上的去马克思主义化和理论场域上的社会批判性等特点.基于“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和历史演进的过程来把握其理论建构和框架变迁,基于批判理论的场域来理解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对新社会运动的价值定位,以及置于新社会运动理论的学术阵营来探讨其与马克思社会运动理论范式的区别、与其他新社会运动理论家的观点异同,对于全面和客观评价哈贝马斯社会运动理论的学术贡献,乃至窥测其整个理论大厦的框架变迁及其学术影响力应有所裨益.
    • 王震
    • 摘要: 保罗·赫斯特是英国马克思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多元分化背景下开始崭露头脚的左翼理论家.他是英国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之间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之一,正是他率先从英国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发出批判的声音,从而开启了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规划.然而,目前学界对他的关注远远不够.深入研究保罗·赫斯特的学术思想,须全面揭示保罗·赫斯特学术思想的形成逻辑,有效开展对保罗·赫斯特学术思想的文本研究,切实加强对保罗·赫斯特学术作品的译介.
    • 郑天依; 孙擎
    • 摘要: 后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对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变化以及人类生存状态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危机的反思,以话语理论、霸权理论和激进多元民族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本质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组成部分.尽管后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试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构,但其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空间,亦旨在重建对社会主义价值的信念,对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 李浩正
    • 摘要: 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者所自认为的任务,就是要在某种意义上解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同时继续推进他们所认为的全球解放的革命规划.拉克劳和墨菲解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正是提出了所谓的"卢森堡困境",即革命主体的自发性(偶然性)与阶级的统一性在逻辑上不能自洽,并借此宣扬他们对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是通过研究卢森堡的《群众罢工、党和工会》可以发现,拉克劳和墨菲提出的"卢森堡困境"的实质是一种误读,其目的也是为"领导权"思想渲染一种气氛.其实在卢森堡本人看来,偶然性的罢工活动对应的只是自发性的斗争主体,而只有上升到最终的革命时才对应着普遍的无产阶级.这也正是拉墨的误读所在,所以"卢森堡困境"在本质上是一个假命题.因此,应梳理"卢森堡困境"与拉克劳、墨菲"领导权"思想的内在关系,从而认识拉墨思想的理论本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