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观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0年内共计316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229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胜利油田党校学报、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2011)学术年会、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等;马克思主义观的相关文献由27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向军、曹富雄、张传泉等。
马克思主义观
-研究学者
- 周向军
- 曹富雄
- 张传泉
- 杨斌
- 张冬冬
- 秦正为
- 郑鹏飞
- 郭淑兰
- 冯德军
- 曲延春
- 李慧芬
- 梁树发
- 武文豪
- 刘纯
- 周峰
- 杨燕
- 田心铭
- 荣之君
- 董德刚
- 覃采萍
- 郭鹏
- 陈桂香
- 侯树栋
- 刘文杰
- 刘粮香
- 卢迎春
- 吴恒
- 奚广庆
- 岳松君
- 岳楚炎
- 张新
- 张永强
- 张磊
- 方世南
- 李发展
- 李雷
- 王力
- 王心悦
- 王秀玲
- 王立平
- 秦永良
- 苏小明
- 薛蓉
- 许春玲
- 郭磊
- 钱海峰
- 黄明理
- 黄玉娇
- 齐晓明
- 丁健平
-
-
虞海波
- 《学习与探索》
| 2020年
-
摘要:
历史上"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作为"恩格斯问题"的核心由来已久.这一问题其实质归根到底还是怎么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问题.马克思逝世之后,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工人运动的新发展和理论斗争的新形势,恩格斯晚年不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大旗,而且还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主要内容及本质作出了系统深刻的揭示,从源头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解史作出了突出贡献.回顾与梳理恩格斯晚年的马克思主义观,既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尽义务与还债务,也有助于回应由来已久的"恩格斯问题",进而拨开笼罩在马克思主义理解史上的迷雾,更好地在21世纪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
-
杨斌;
徐之顺
- 《江苏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观点、态度和方法,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认知逻辑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本体内容、实践指向、批判路径的逻辑把握.本体认知逻辑是指在正本清源中不断发掘和确认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认知逻辑是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把握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批判认知逻辑是指在辩证否定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和真理光辉.
-
-
杨建坡;
周原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实事求是、理论创新、知行合一、人民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精髓,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特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将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在我国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伟大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高度、新境界.
-
-
武文豪;
岳松君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有着严密的生成机制.从发生认识论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业已存在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为其提供理论前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活实践为其提供现实依据,为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的坚决斗争为其提供重要契机,作为理论主要创立者的习近平同志个人难能可贵的坚定信仰、理论素养和求实精神等优秀品质为其提供主观依托.
-
-
武文豪;
周向军
- 《邓小平理论研究》
| 2020年
-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是一套系统完备、逻辑严谨、层次分明、意蕴丰富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本体论问题,而且还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实践论问题.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体现出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历史考察、现实分析与未来预测相统一的理论特色.从理论价值来看,其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从实践价值来看,其为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提供了理论指南.
-
-
武文豪;
周向军
- 《邓小平研究》
| 2020年
-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是一套系统完备、逻辑严谨、层次分明、意蕴丰富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本体论问题,而且还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实践论问题。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体现出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历史考察、现实分析与未来预测相统一的理论特色。从理论价值来看,其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从实践价值来看,其为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提供了理论指南。
-
-
武文豪;
岳松君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观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有着严密的生成机制。从发生认识论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业已存在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为其提供理论前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活实践为其提供现实依据,为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的坚决斗争为其提供重要契机,作为理论主要创立者的习近平同志个人难能可贵的坚定信仰、理论素养和求实精神等优秀品质为其提供主观依托。
-
-
李艳平;
鲍金
- 《中州学刊》
| 2019年
-
摘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起点、逻辑起点和价值起点,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面临新的历史课题和时代语境,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内涵的思考与阐发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展开的全过程.习近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从多个层面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做出正本清源的回答,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新时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既奠定了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的理论基础,又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历史性贡献.
-
-
-
方浩然
- 《人文天下》
| 2020年
-
摘要:
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极其丰富的道德观念,“正义”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为历代思想家所推崇,中国的“正义”有其独特的内涵、定义以及发展脉络,它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justice”、“fairness”、“droit”、“recht”。故本文立足于中文“正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对其进行分析,力图为读者展现一个现代化、中国化、科学化的正义观。
-
-
都文清
-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2011)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恩主义",从世界观、历史观、立场与观点、理论继承发展与创新等方面帮助大学生完整准确地认识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历史使命;从价值判断、历史经验、自我反思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面培养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从解决自身问题入手,以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辩证思维的训练以及观察、分析、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新问题为目标等方面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
-
刘长军
-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能更好地勾画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蓝图、培育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情势、引领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路向.应对全球化挑战,从学习和信仰马列到继承和发展马列,直至宣传和普及马列,是推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