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9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2972篇;相关期刊793种,包括政治与法律、人民论坛、求索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三届全国艺术青年学者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政治权力的相关文献由1413位作者贡献,包括包心鉴、杨克瑞、姚尚建等。

政治权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9 占比:31.77%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73%

专利文献>

论文:2972 占比:67.50%

总计:4403篇

政治权力—发文趋势图

政治权力

-研究学者

  • 包心鉴
  • 杨克瑞
  • 姚尚建
  • 李元书
  • 李辉
  • 房宁
  • 李宽松
  • 杨光斌
  • 王国清
  • 臧乃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德胜
    • 摘要: 福柯刑罚思想充满了权力迷思,其核心在于政治权力主导刑罚制度发展,正是政治权力塑造了不同时代的刑罚形象,决定了刑罚产品的时代性生产。福柯认为从古典时期到现代时期,刑罚的功能定位与惩罚策略出现了四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一是惩罚目的不再是消灭肉体而是再造受刑者;二是惩罚技术从暴力与镇压向规训与矫正转变;三是惩罚意象由断头台演变为现代环形监狱;四是惩罚载体从以身体控制为主的一元模式向以自由、权利为载体的多元模式转型。这一系列的转变既保障了国家刑罚权力对受刑者的成功再造,也完美塑造了文明理性的国家刑罚形象。
    • 舒练
    • 摘要: 政治权威是以“强制性”政治权力为支撑而获得的社会成员的“自愿性”服从,是正当性与认同性相统一的政治权力。“正当”作为政治权力向政治权威转化的逻辑起点与深层根基,主要源自政治权力所代表与维护的公共利益与价值目标。“认同”即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表示出的自愿性支持、认可与服从,是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的关键要素与内在驱力,可通过政治仪式等中介加以建构、强化。政治权力向政治权威转化也离不开以强制性手段为辅助的秩序保证。在维系和保证国家秩序的层面,转化为政治权威的政治权力更具效度与力度、运行成本更低。探究政治权力向政治权威的转化逻辑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王丁诺
    • 摘要: 汉代存在归葬故土的习俗,官方会采取多种手段满足民众归葬的心理需求,但空间距离、经济消耗、政治局势等因素往往导致归葬难以实现,采用神秘主义手段便成为一种变通性的选择。对于汉代国家而言,一方面它会顺应民众的归葬意愿,但另一方面,诸如驱使刑徒劳动、赐大臣冢地、封拜王侯等一系列具体的行政管理举措,又强烈冲击着归葬习俗,体现了政治权力相对于民俗的强势地位。是否坚守归葬习俗亦可成为政治博弈的重要路径,汉代执政者对诸侯归葬的态度渐趋宽松,这个变化与两汉时期儒家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关联。
    • 张爱军; 刘仕金
    • 摘要: 元宇宙因其巨大的功能想象被认为是互联网的未来模式,并具有政治上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元宇宙有利于创新政府的公共服务方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升政治的传播能力。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机制下元宇宙可能导致政治权力转移,垄断张力下元宇宙可能发展成为资本剥削的新场域,自由机制下元宇宙可能发展成为意识形态入侵的新工具,沉浸叙事机制下元宇宙可能导致政治人出现巨大的精神危机。基于此,政治权力具有延伸到元宇宙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 史哲文
    • 摘要: 常见于明清总集中的“选政”一词,其含义来源于政治制度,指铨选职官、提拔人才;应用于选拔考试,指编选制义时文;扩展至文学行为,指编选诗文,其演变过程蕴含了政治向文学逐步渗透的意味。政治权力可以直接规训明清总集“选政”,帝王通过御选诗文总集使得政治权力控制“选政”话语,身居高位的士人通过“选政”引导文学风尚,总集“选政”排序增删也时常取决于被选者的政治地位。政治权力通过与文士利益关系最为密切的科举间接影响总集“选政”,能够迅速改易时文总集风向,进而制约古文总集的编选,即便是诗歌总集,也在编选中暗含科举之义。文人借助总集“选政”又主动参与政治活动,并意图利用总集“选政”变革文风来拯救政风。在与政治权力相互纠葛下,明清总集的“选政”话语得以逐步塑造。
    • 田桂丞; 倪峰山
    • 摘要: 张光直是一位出色的考古学者、人类学者,同时在神话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其神话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商周神话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政治权力建构,由此提出“连续性”和“突破性”文明起源模式,建立“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二是商周神话可分为自然神话、神界及人神分裂神话、天灾救世神话、祖先英雄神话,据此阐释中国神话进入历史的原因和过程;三是商周神话的演变与当时社会的政治语境有密切联系,认为神话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张氏理论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但对国内外神话学研究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
    • 肖小芳
    • 摘要: 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代表诺伊曼通过分析法治之"法"的意蕴、法治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以及法治的道德之维,诠释法治历程图景折射社会的变迁.基希海默基于对纳粹德国法治实践的考究,寻求化解正当性与合法性之冲突的方案,在与诺伊曼的论争中表达其对民主法治国的期望.他们的法治理论在第二代代表哈贝马斯的程序主义民主法治国的阐释中得以丰富和发展,也为第三代领军人物霍耐特承认理论视野下的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论资源.文章立足于法兰克福学派法治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探究早期代表法治理论的原创性、重要性及其后续发展.
    • 巩建青; 乔耀章
    • 摘要: 从政治发展视野出发,剖析政治权力演化是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命题.政治权力的演化进路可从权力结构分化、权力参与有效化、权力统治制度化与权力获取真实化四重向度展开.从权力结构分化向度看,政治权力存在从"完整权力"到"分散权力"的政治发展;从权力参与有效化向度看,政治权力存在从精英动员到大众自主的政治发展;从权力统治制度化向度看,政治权力存在从强制权力到制度合法性权力的政治发展;从权力获取真实化向度看,政治权力存在从接受虚假权力到谋取真实权力的政治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之治"制度优势,为政治权力的权力结构分化、权力参与有效化、权力统治制度化与权力获取真实化的加速到来提供了现实的政治实践舞台,为人民真正享有人民主权,真正享有自主参与、真实有效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充足的制度基础.
    • 蓝法典
    • 摘要: "天命之谓性"在《中庸》的 目的论结构中代表着一种终极善的追求.《庸》《孟》对"性"的互诠唯有在主体视域内才能保住"性善"说的价值意味,当其转变为面向人类群体的说明时,"性善"也就转变为"天命之谓性"的注脚,而强调的是对道德权威的向往以及一种与"扩充善"相背的"杜绝恶"的道德实践态度.这导致在政治领域,道德践履只是服从律令,个体生命只是杜绝恶的改造对象,圣人及其代表的终极善传统只是被用来肯定权力存在的正当性.发现性善论的权力主体意义,将更有助于儒家政治理念的革新.
    • 肖小芳
    • 摘要: 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代表诺伊曼基于德国法治实践的考究,聚焦法律的本质、功能和价值维度,铺陈他对法律与政治权力运用之正当性的理解.诺伊曼对官僚化和政治权力之经济根源的剖析,突显了民主制度将政治权力置于有效法规的监管之下的重要性.哈贝马斯汲取诺伊曼的理论主张,在现代性重建论域下阐释法律的功能和法治的未来出路,尝试找寻一个独立于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的公共领域,这一现实社会根基彰显了政治权力正当性的规范性内涵,政治权力区分为交往权力与行政权力,法律与政治权力以及政治权力与交往权力在程序主义民主法治中呈现为构成性关系.诺伊曼与哈贝马斯从事实与规范的双重视角来解读法律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他们的理论主张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