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代议制

代议制

代议制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8篇,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2980篇;相关期刊273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人大研究、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南六省(区)2009律师论坛、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等;代议制的相关文献由379位作者贡献,包括向玉琼、张鸣、甄小东等。

代议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5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2980 占比:99.61%

总计:93348篇

代议制—发文趋势图

代议制

-研究学者

  • 向玉琼
  • 张鸣
  • 甄小东
  • 路一
  • 魏建国
  • 丁学良
  • 刘义红
  • 刘佳
  • 刘巧红
  • 刘晓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劲松
    • 摘要: 30年里,《人大研究》汇聚了不少人大制度研究者、关注者,这里成了我们共鸣的志趣之家。这30年里,《人大研究》环绕人大制度,坚定、沉稳、及时地发表了诸多有分量的文章,助推人大制度进步,助力人大工作改进。它自己由此成长为全国公认的关于中国人大制度的不可多得的理论专刊,甚至还是人们了解代议制其他种类的专刊。《人大研究》得以成名,得益于这个刊物的编辑部擅长响应时代需求,敏于贯彻党的领导,长于投身人大制度的实践,精于营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刊风。
    • 桑兵
    • 摘要: 今义的汉语“共和”一词,来自明治时期日本知识人借助中国古典对应西文。无论古今中外,其意涵都有多种,易与贵族寡头政治以及君民共主相混淆。1902年以前,孙中山使用汉语言文字时,几乎从不采用共和之说。即使1903年受邹容《革命军》的鼓舞使用过“共和”,在学理和政纲层面,仍然严格采用民主立宪或民权立宪。辛亥鼎革之际,更是刻意将民主与共和连用,防止借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同时,孙中山认为美国的合众联邦制有助于中国革命之际由群雄割据走向统一民主,而对美式代议制民主颇有保留,先以五权宪法补充防弊,继而用国民大会引入直接民权,以确保共和的民权立宪属性,并提升效率。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探索表明,要达到人类社会的政治极则,还须依据国情,博采众长,努力开拓前行。
    • 胡音格
    • 摘要: 法国政治哲学家邦雅曼·贡斯当(1767—1830)因自由主义思想为人所熟知,然而揭开自由主义的“面纱”,则会发现其背后潜藏的政治逻辑复杂且矛盾。本文试图通过时间、空间、价值三个尺度来分析贡斯当政治哲学的矛盾性。在时间维度,贡斯当的历史观并不明晰,体现为发展观与倒退观的悖论;在空间维度,贡斯当对“主权在民”这一概念界定不清,导致他对民主普及范围与代议制存在矛盾态度;在价值维度,贡斯当模糊宗教道德与政治道德,构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此外,本文还试图剖析贡斯当思想矛盾背后的内在逻辑。贡斯当政治思想是法国后革命时期社会面貌的缩影,现代性的危机与困惑在贡斯当身上已露端倪。
    • 吴蕊寒
    • 摘要: 章太炎在1912—1916年间的议会政治实践是曲折而多变的,他的态度经历了四次转变:辛亥革命后,他从激烈反对议会政党制度变为积极投身政党活动;在遭遇挫折后,他逐渐退出党争并转向支持袁世凯;与袁决裂后,他又寄望于重组政党力量以抵抗专制、维护共和;袁氏垮台后,他重获自由,再谈今日中国不宜有党,回到了最初对议会政治的反对立场。复杂的嬗变背后隐藏的是章太炎对政党和代议制度彻底的拒斥,以及对政体变革显著的保守态度,这与章太炎齐物哲学体系下对个体与团体关系的理解、对政体与政事的分疏密不可分,尤其彰显了他希望通过回向历史和传统政治经验重建秩序、安立世间法的政治哲学。
    • 张飞
    • 摘要: 代表理论在民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代表成为民主权利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之一,代表与民主构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美国现当代著名政治学家汉娜·皮特金在代表理论研究中作出了显著的贡献,表现在对代表概念的本质和内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代表概念内在的悖论和双重性,基于形式代表与实质代表两大脉络,对代表概念进行四维分类,形成了代表概念的标准解释。此后,西方代表理论向更深层次发展,涉及到代表模型的建立、代表回应性、代表行为间多重关系等多方面的研究。国内学界对代表理论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最初集中于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梳理,之后随着西方政治思想的传播,中国政治学者的代表理论研究转向介绍西方代表理论,分析其缺陷,并借用西方代表理论,来分析中国特色代表制度的含义和类型,解释和阐述代表在中国的含义,探讨中国代表制度和民主制度未来可能实行的方式和走向。研究皮特金代表理论有助我们在理论层面汲取其研究方法和逻辑,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中国经验,深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的理论逻辑,丰富中国特色的民主理论基石;在实践层面坚持协商民主及群众路线,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新发展。
    • 谭晓泽
    • 摘要: 历史解释是"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1]。在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课程理念中,历史教学就不能流于形式,"水过地皮湿",仅仅停留于浅层次的事件描述和概念解说,而是要"掘地三尺",深挖历史背后的逻辑,揭示"深层因果关系"。
    • 李孟尧
    • 摘要: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是动荡混乱的,社会的动荡推动着法律制度变革与现代化的步伐向前迈进。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制造出了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法制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对于中国不仅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中西军事冲突,也是一场大规模的中西政治模式较量,它推动了中国政治生态的变化,催生了思想的变革。
    • 张青林; 林聪
    • 摘要: 国家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治制度的高效合理,西方古代政治制度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多样性.但近代以降,西方的制度最终落在了代议制民主的框架内.代议制民主的形成是历史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本文就试图通过解读"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中的关键概念,来理解西方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情况.
    • 周龙辉
    • 摘要: 柄谷行人为辩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重新阐释了唯物史观之经济基础,开辟了从交换方式视觉理解经济基础的路径.如此一来,柄谷行人重建了马克思国家观的经济基础,指出国家植根于经济性的交换样式:保护与服从.近代国家不能还原为商品交换,更不会随着商品交换的消亡而消亡.柄谷行人同时揭示了近代国家在民主潮流中隐身的机制以及显现的时刻,提出国家本质上是能动的主体.现代社会形成了"资本―民族―国家"三位一体的结构,扬弃资本主义国家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实现.柄谷行人在对国家及其扬弃的理解中重构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也必然在一些方面误读了马克思.
    • 张建伟
    • 摘要: 在西方政治发展史上,以代议制为基础的古典宪制在产生时间上远早于现代政党,因此在古典宪制模式中缺乏政党的位置。随着西方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以及普选权的扩展,组织化的大众型政党作为现代政党最终得以产生,并从根本上重构了古典宪制模式。古典宪制中的代议制模式、权力制衡模式、国家结构模式都因现代政党的介入而改变了既有的运行逻辑和权力关系:先前的实质关系因现代政党的介入而虚化,而先前虚化的权力关系也可能因现代政党的介入而实化。权力关系的虚实互置,一方面揭示了政治实践的复杂性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以复合政治观来观察与研究政治的必要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