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治解放

政治解放

政治解放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318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哲学理论、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150篇;相关期刊228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复旦政治学评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政治解放的相关文献由326位作者贡献,包括苗贵山、李放、李福岩等。

政治解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7 占比:9.1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150 占比:90.83%

总计:3468篇

政治解放—发文趋势图

政治解放

-研究学者

  • 苗贵山
  • 李放
  • 李福岩
  • 李秀群
  • 阎孟伟
  • 林尚立
  • 汤文曙
  • 范仁忠
  • 余艳楷
  • 刘同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柯萌
    • 摘要: 纵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我们不应简单地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界定为不成熟的作品,从而忽视了其在马克思自由思想演进历程中的里程碑式意义。在其理解的自由实现了从抽象自由到实质自由,即从政治解放到人的普遍解放的转变后,马克思在该文本中正式开始了对人的现实解放道路的求索,这无疑意味着其自由思想的新起程。一方面,马克思找到了人的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即革命性最彻底的无产阶级;另一方面,他提出了实现人的普遍解放的路径,即先进的革命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相结合。因此,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雏形。
    • 李应瑞
    • 摘要: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构成了青年马克思进行现代国家批判及理论建构尝试的重要环节。立足于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中初步明确现代国家问题研究新方向,进而开始将现代国家问题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的解放命题相结合,阐明政治解放同人的解放的本质区别,初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本质及局限性,并在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分析中指出无产阶级承担着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赋予了现代国家范畴全新的理论语境和科学内涵。《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是马克思对1842—1844年政治批判及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总结,也是他进一步深化现代国家问题研究、建构全新现代国家理论的思想框架和主题索引,是理解马克思现代国家思想的锁钥。青年马克思进行现代国家批判的思想进程及理论要点,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项佳; 牛康钰
    • 摘要: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回应和批判鲍威尔观点的著作,其中马克思论述的关于人的解放、宗教、市民社会等观点至今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这本书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都显示着马克思对犹太人的解放问题的关注,其中马克思对鲍威尔的批判也并非是“不得要领”,因为马克思透过犹太人问题看到了政治解放的内在缺陷,厘清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之间的关系,政治解放不是真正的、完全的解放,所以马克思提出了人的解放的历史任务。《论犹太人问题》这部著作使我们对马克思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更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伟大。
    • 何永强
    • 摘要: 追求并将实现真正的自由,是马克思超越资产阶级抽象自由观的关键所在。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局限于政治解放的自由观,认为人们在现代政治国家中所获的自由是一种抽象的而非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普遍的人的自由,它意味着要摆脱宗教束缚,扬弃“公民-市民”身份的二元分裂,将人类从犹太精神中彻底解放出来。“普遍的人”要从拥有形式自由过渡到拥有真正的自由,就要把人类和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通过扬弃私有制和私有财产观念,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马克思的这种自由思想对当代自由观的建构依然具有深远价值和启示。
    • 徐建峰
    • 摘要: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文献,文中第一次阐述了青年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把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混为一谈,阐述了政治解放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认为实现人的解放就是把人类从金钱拜物教中解放出来。厘清马克思关于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界限,对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 杨洪源
    • 摘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化先兆的独特地位。从该文本所包含的人的解放思想的体系化建构中可见一斑。基于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思想的吸收和超越,马克思首先将人摆脱宗教观念束缚而意识到自身独立性,进而产生解放的需要及能力,归结为人的解放的前提。尔后,他详尽剖析了人的解放的现状,即现实生活与理论生活的“时代错乱”,并在上述过程中驳斥了德国国民经济学、历史法学派的相关探讨。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把青年黑格尔派划分为“理论实践派”、“政治实践派”,通过对这两者无法解决理论需要和实践需要之间张力的批判,寻求突破人的解放之限度的方式。最后,马克思诉诸德国市民社会各领域的分析,将哲学革命与政治实践的正确结合,落脚于哲学和无产阶级关系的准确把握,完成了对魏特林主义及“哲学共产主义”的实质性超越。
    • 刘增明; 董晓辉
    • 摘要: 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消极性与保守性,变相肯定了作为政治解放成果的资本主义政治国家。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就必须与为政治解放辩护的旧哲学世界观决裂。资本主义政治国家以虚假普遍性强化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继宗教异化之后发生了政治异化。因此,马克思提出了政治批判的现实任务,解放政治成为超越政治解放的出路。马克思勾勒了解放政治的大致轮廓: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初步确立,申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全体社会成员真实参与公共事务。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的相互联结构成了国家与社会,人民才是国家与社会的真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以人的真正解放为指引,为向共产主义共同体过渡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文明基础。
    • 梁金风; 李桂花
    • 摘要: 劳动与资本关系的分析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线,也是其探求真正的“人的解放”道路的现实突破口。马克思对劳动与资本关系本质把握的价值旨归是实现人的解放。“政治解放”实现了劳动与资本对立关系的合法化,使人处于异化的存在状态,而“人的解放”则是要消除这种对立关系,将人从非人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消除资本对人的统治,实现人向人自身的真正复归。因此,考察“人的解放”对“政治解放”的超越问题,实质上是考察消除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关系问题。
    • 袁红宇
    • 摘要: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实现了对黑格尔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超越;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切入点,详细论述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区别与联系,阐发了人的解放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考察了德国的当代性和历史性,从探寻德国人的解放出发,深入说明了实现人的解放依靠的力量及路径。
    • 牟成文
    • 摘要: 在研究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方面,学界至今存在着两种典型观点值得关注:一种认为青年马克思与后来的马克思之间是“断裂的”,另一种认为青年马克思与后来的马克思之间是“无差别的一致”。在笔者看来,青年马克思所关注的政治解放主要是一种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更或结构性调整,青年马克思希望通过实行“政治革命”来实现政治解放,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政治解放具有把国家变成政治国家、消除市民社会的封建性质和把人变成世俗的人或者说把利己的人或者独立的人同公民或者法人进行有机结合等意义。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与探询社会存在的锁匙在政治经济学中被寻获,马克思后来不再仅局限于青年时的那种视域来探讨政治解放,而是聚焦无产阶级如何成为统治阶级并争得民主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由此来实现政治解放。这就意味着,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政治解放同马克思后来所思索的政治解放必然存在区别。二者之间的关联可表述: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政治解放构成马克思后来所思索的政治解放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马克思后来所思索的政治解放构成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政治解放的必然升华和合理延展。这就注定上述两种观点均值得商榷,需要我们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