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犹太人

犹太人

犹太人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464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宗教、外交、国际关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3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57304篇;相关期刊1739种,包括天风、中国天主教、青年博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德国史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德国历史: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社会变迁、刑法发展与立法模式变革”学术研讨会等;犹太人的相关文献由3587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黄培昭、潘光等。

犹太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39 占比:1.7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7304 占比:98.23%

总计:261948篇

犹太人—发文趋势图

犹太人

-研究学者

  • 佚名
  • 黄培昭
  • 潘光
  • 张平
  • 苏丽雅
  • 唐培吉
  • 薛来彩
  • 张达明
  • 徐新
  • 刘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摘要: 芬格斯坦的这款藏书票,以他一贯明朗、幽默的手法,传递出票主赋予他的制作任务。在1935年,51岁的时候,为了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排斥运动,他移居到意大利米兰居住。当时他的住所虽然很大,却是个几乎连家具都没有的房子,不敢有存钱的念头,生活除了必需品,只要一杯葡萄酒就足够了,还是维持他的幽默作风。这款藏书票由赛姬与丘比特的故事而来,画面的右下方,远中近处各有一只大嘴鸟,应该是让赛姬第一眼看上的丑陋动物。丘比特不忍心赛姬爱上它们,帮她在书上找答案,满怀笑容的赛姬就躺在正上方。整个画面洋溢着丘比特长不大的幽默趣味,真是别出心裁!
    • 裘伟廷
    • 摘要: 二战期间解救犹太人最多的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何凤山(1901—1997)救助了许许多多遭受希特勒法西斯迫害的犹太人。有欧洲历史学家指出,何凤山是解救犹太人最多的“义人”。2000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称号,这是以色列政府向救助过犹太人的国际人士颁发的最高奖项。
    • 袁英哲; 田俊武
    • 摘要: 作为书写当代英国犹太群体生存困境的行家里手,雅各布森在其改编的新作《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刻画了犹太人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身份焦虑和伦理混乱。通过引入文学伦理学批评,本文着力考察书中斯特鲁洛维奇和夏洛克面临的认同困惑与身份焦虑,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他们陷入身份危机与伦理混乱的真正缘由,探讨其在族裔与公民、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等对立冲突中做出的伦理思考和伦理选择,揭示雅各布森在喜剧帘幕之下精心编制的伦理之帷。
    • 迈克尔·皮尔逊; 王乐之(译)
    • 摘要: 商人来到陌生地界之前,为了不被那些骗子和赖账的人所拖累,他一定会提前指定好代理人,预定好住宿,以及任何其他必要的事务。;自古以来印度人的习惯就是靠着掮客做生意。外国人和本地人都必须要依照这个习惯,包括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波斯人、犹太人、欧洲人和印度洋的班尼亚人(Banyans)。
    • 潘楠
    • 摘要: 德鲁兹人作为以色列境内的少数族裔,在1918年英军占领巴勒斯坦全境后不久,便获得了英国委任统治当局给予的独立社团身份,且长期与当地犹太社团保持友好关系。1948年以色列建国前后,德鲁兹社团与犹太社团结为同盟,这种关系于1956年上升为德鲁兹社团与以色列之间的“血盟”,以德鲁兹社团与以色列国家之间特殊关系为实质的“德鲁兹—犹太复国主义盟约”由此诞生并持续至今。2018年以色列出台《犹太民族国家法》,其中部分条款引发了德鲁兹社团对这一特殊关系的质疑和对该法的抗议。一百年间,双方间的特殊关系历经酝酿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演进阶段和裂变阶段等不同时期。德鲁兹社团和以色列特殊关系的基石是两者之间的共同利益,这种关系的非对称性使其虽屡受冲击但不会轻易破灭,而其前景本质上取决于以色列如何平衡国家的犹太属性和社会的政治民主。
    • 周志强
    • 摘要: 如果本雅明还活着,今年正好130岁了。恰好也是7月,他出生在德国柏林,一个犹太人的家庭。48年后,本雅明死在逃亡的途中,一颗灿烂的思想巨星,瞬间陨落。我曾经说,本雅明的一生是从一个灾难走向另一个灾难的寓言的一生,因为他主要生活在一战与二战之间的繁华岁月之中,从而用生命验证了柯立芝繁荣的荒诞:正是人类工业文明最辉煌的时刻,蕴蓄着危机--“繁荣即危机”,这不正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社会内在困境的深刻认知吗?
    • 李大伟
    • 摘要: 15—16世纪中期,以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与圣方济各会等为代表的天主教会人士对犹太人提出了新的认识与主张。前者呼吁尊重犹太人,推动对犹太人的宽容,后者对犹太人的主张变得愈加严厉,甚至背离了中世纪以来罗马教廷传统政策。面对这些论争,尤其是圣方济各会狂热的反犹活动,罗马教廷基本延续了中世纪时期以来天主教会传统的犹太人政策,抵制了教会内部极端的反犹思想与活动,确保了天主教社会对犹太人的政策底线。
    • 张琳
    • 摘要: 德罗伊森用“Hellenismus”(希腊化)指代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王国为政治主体的时代,开创了希腊化研究。希伯来文明与希腊文明互动是希腊化典型例证,史料相对丰富,19世纪学者的相关研究集中在宗教领域。20世纪以来,犹太人希腊化研究大致经历了同化—互斥的二元对立论、充分融合论以及有限互动论3个阶段。随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推新、史料的扩增与更新以及资料解读的细化与革新,学者研究趋于多元化,但大体上以犹太人持有边界感与自主选择性为基调。“和合”与“重构”是希腊化的两个属性,希腊化实际上就是文化再生的过程。犹太人处于希腊化文明辐射范围,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以犹太教为核心的犹太文化始终保有生命力与创造力,使犹太民族不仅未被吞噬,反而坚守宗教信仰,强化身份认同,适时地调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是犹太人希腊化的本质和要旨。
    • 牟成文
    • 摘要: 在研究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方面,学界至今存在着两种典型观点值得关注:一种认为青年马克思与后来的马克思之间是“断裂的”,另一种认为青年马克思与后来的马克思之间是“无差别的一致”。在笔者看来,青年马克思所关注的政治解放主要是一种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更或结构性调整,青年马克思希望通过实行“政治革命”来实现政治解放,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政治解放具有把国家变成政治国家、消除市民社会的封建性质和把人变成世俗的人或者说把利己的人或者独立的人同公民或者法人进行有机结合等意义。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与探询社会存在的锁匙在政治经济学中被寻获,马克思后来不再仅局限于青年时的那种视域来探讨政治解放,而是聚焦无产阶级如何成为统治阶级并争得民主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由此来实现政治解放。这就意味着,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政治解放同马克思后来所思索的政治解放必然存在区别。二者之间的关联可表述: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政治解放构成马克思后来所思索的政治解放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马克思后来所思索的政治解放构成青年马克思视域中的政治解放的必然升华和合理延展。这就注定上述两种观点均值得商榷,需要我们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
    • 张倩红; 王越广
    •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如何认识大屠杀成了犹太世界难以回避的话题,面对普遍出现的信仰缺失、精神困顿和悲观迷茫等一系列社会文化现象,犹太教改革派拉比、著名的犹太思想家埃米尔·法肯海姆①深感忧虑,他力图通过“第614条诫命”与“修复世界”观念,重塑犹太人的信仰体系,建构犹太人的精神世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