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启蒙
思想启蒙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82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493篇;相关期刊565种,包括齐鲁学刊、天津社会科学、青春岁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1)——首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黄帝旗帜·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等;思想启蒙的相关文献由790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剑华、林非、洪峻峰等。
思想启蒙
-研究学者
- 宋剑华
- 林非
- 洪峻峰
- 侯且岸
- 吴乃华
- 张福贵
- 李喜所
- 王培元
- 王本朝
- 葛承雍
- 蒋芝芸
- 袁荻涌
- 许苏民
- 陈国恩
- 陈思和
- 顾琅川
- 丁国强
- 公木
- 刘晓真
- 刘正强
- 占心磊
- 吴丽萍
- 吴俊
- 吴夺
- 孟川惠
- 安启念
- 寒碧
- 廖超慧
- 张家康
- 张艳梅
- 徐光寿
- 徐勇
- 徐志伟
- 徐新平
- 支克坚
- 本刊评论员
- 朱仁海
- 朱水涌
- 李磊明
- 查一路
- 梁柱
- 樊晓国
- 汤哲声
- 汤广全
- 洪礼和
- 满建
- 焦庆
- 王振钰
- 王继增
- 秦川
-
-
张铭楚
-
-
摘要:
《北京女报》是北方最早的女报,也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妇女日报,它栏目丰富,采用白话文,贴合当时女性的阅读习惯。该报对女性的爱国和受教育等思想方面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性的日常生活习惯,其主要表现是变革婚俗以及改变恶习等方面。此外,由于地域和时代的限制,女报存在思想革命性不强、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缺乏科学认识等局限性。但总体来说,《北京女报》对当时北方女性的影响不可小觑。同时,也启迪我们重新审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女权思想。
-
-
李竹平
-
-
摘要:
教师的阅读往往关注那些对提升学生分数有帮助的"有用之书",而忽略对学生和自身的精神涵养、思想成长有重要作用的"无用之书"。多读"无用之书",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让教师有更高的教育追求;可以让教师真正看见教育的价值,体会到教育生活的创造性和幸福感;可以启蒙教师的思想,让教师能独立思考,具有反思习惯和批判精神。
-
-
常新
-
-
摘要:
泰州学派是阳明之后一个主要学术流派,在阳明生前逝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泰州学派成员地域分布广泛,学术思想驳杂,与“名教”所认同的“中行”相悖,自明晚期以来就受到理学内部的批判。在近现代学术研究中,泰州学派的学派归属问题存在分歧,另外由于特定的政治与文化背景,研究者往往将泰州学派视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驱”,是与传统社会相决裂的“革命者”。但泰州学派并非理学的反叛者,而是理学内部对自身诸多弊端的批判者。
-
-
葛展源
-
-
摘要: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真理的选择与理想的确立,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转向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线的前提。文章梳理了建党先驱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间线与关键节点,分析了新文化阵营对于实现中国启蒙导向的路径分野,最终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与十月革命的感召下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进而成立中国共产党推动全民族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的历史必然性。
-
-
徐勇;
王冰冰
-
-
摘要: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转型中,《走向未来》丛书充当并占据了独特的位置,其独特性表现在问题意识、现实针对性和过渡性的结合,这使得这一丛书更多具有思想史的价值。其试图在思想解放的层面上沟通文学和社会科学,并通过建构知识的崇高主体,以把启蒙的主体从作家身上转移到社会科学家身上。但也正是这种问题意识,使得《走向未来》丛书所开启的科学启蒙有被窄化的倾向。当启蒙在某种程度上被等同于问题提出的时候,这时的启蒙往往就会成为某种策略性的设计和考虑。问题意识的凸显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这一套丛书在1980年代的极盛局面,但同时也造成这套丛书的影响的时代性特征。
-
-
陈树萍
-
-
摘要:
在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实践中,文学革命是极为重要的突破口。以文化批判为主导的《新青年》不仅为新文学开辟了一块园地,也使其成为思想革命的重要载体。《新青年》的这一办刊理念也延续至周作人、鲁迅等人对《语丝》的呵护中。《莽原》从思想与文学并重向纯文学的渐变意味着以鲁迅为代表的《新青年》同人的新文学建设路径的探索与成型。《莽原》逐渐疏离社会批评,而更热衷于新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翻译表明一点:从《新青年》到《莽原》,以启蒙为己任的鲁迅意识到新文学独立生长的姿态已经充分形成,刊物的纯文学化趋势不可避免。这一趋势既延续到了鲁迅后期主编的《奔流》等刊中,也在其他新文学早期刊物中得到了印证。
-
-
林幼花
-
-
摘要:
儿童是祖国的稚嫩花朵,教育则是滋养花朵的纯真之露。无论何时,开展红色教育始终是启迪儿童教育、传承精神财富的必由之路。国家教材委员会于2021年10月发布的《“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中,突出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价值观,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的重要性,同时分阶段对大中小学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小学阶段作为儿童思想启蒙的重要阶段,应呈现党的领袖故事、英雄事迹、重要事件、重大成就等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的感情。
-
-
张耀鹏
-
-
摘要: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是基于我国古代传统理学思想中的家国意识与忧患意识产生的。忧患意识的产生并非无根之萍,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在根源上受到来自早期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国人的忧患意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被赋予了不同历史意义。对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实质上可以分为初期与五四时期两个阶段。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清政府旧官僚主义的统治倡行,各地方在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五四运动时期,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日本对中国的殖民渗透加强.
-
-
刘楠
-
-
摘要:
在建筑史上,美第奇家族通过思想启蒙、技术支持、审美引导,促成了一批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及风格的产生,起到了正向的积极作用;但家族后代的不善治辖使其在维持家族影响力的同时动摇了社会基础,加速了文艺复兴建筑的衰亡及新建筑风格的衍变,在不同阶段直接与间接地影响了主流建筑历史的进程。美第奇家族在欧洲文艺复兴艺术史上的影响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但在建筑史上的影响却缺少针对性的研究与评价。
-
-
罗婷;
曹晓鲜
-
-
摘要: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号角、“振兴中华”的呼声彻响在饱经风霜的中华大地上。“启民智、育栋梁”的重任自然落到先行者的肩上。1912年3月,胸怀“教育救国”之志的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谁曾想,这份果敢,这份担当,筑牢了红色学府的底蕴,成就了百年长师的荣光。文化觉醒,思想启蒙。在徐特立校长的影响下,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
-
-
张正光
-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2011)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空前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一部分曾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一部分受到了辛亥革命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受到了辛亥革命的思想启蒙,并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最终实现了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
-
-
张志强
- 《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
| 2014年
-
摘要: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是在当时西风东渐的环境下萌芽,在一些先驱的呐喊和推动下成长起来的,虽然产生的影响有限,但对于后来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女权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关于近代女子体育发展阶段的划分,罗时铭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1844-1906年的肇始期,1907-1923年的形成期,以及1924年以后的发展期;许燕耿将其划分为:启蒙阶段(1900-1911年)、发展阶段(1912-1936年)、停滞阶段(1937-1945年)、恢复阶段(1946-1948年);也有人提出:"我国女子体育近代体育发端于清末维新运动之际,它的兴发则在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学堂章程之后,至'五四'运动以后,女子体育开始了新的发展".女子体育是妇女争取男女平等的一个突破,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妇女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当近代体育在学校普及进而走上社会的时候,它对妇女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我国近代女子体育虽有发展,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其发展进程缓慢曲折。另外,这种变化也只是局限在少数上层社会的知识女性中。女子在竞技体育领域从事的项目极少,能参加国际比赛的女运动员更是鲜见。如中国在第9、10、14届奥运会上均无女性代表;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69名中国运动员中仅有2名女运动员。近代女子体育一旦形成趋势,其自身的示范作用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象征,吸引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它的行列,成为妇女争取男女平等的榜样。可见,近代女子体育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为近代妇女运动的思想启蒙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
-
张政文
- 《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是近代以来德意志历史发展的自我显现,由德意志自然、历史、社会、思想共构的德意志文化生态,统摄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历史命运,也现实地决定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本质特征.德意志由文化立族,新教精神是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思想观念、文化理解、生活经验的灵魂.由市民社会孕育、养成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制度等德意志市民文化生态情境,极大地决定了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形态.德意志启蒙思想中的感性确立与美的独立、理性主义调整与价值理性的生成、艺术公共性的建立三大思想情致,是德意志文化生态的构成元素.
-
-
张政文
- 《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是近代以来德意志历史发展的自我显现,由德意志自然、历史、社会、思想共构的德意志文化生态,统摄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历史命运,也现实地决定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本质特征.德意志由文化立族,新教精神是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思想观念、文化理解、生活经验的灵魂.由市民社会孕育、养成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制度等德意志市民文化生态情境,极大地决定了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形态.德意志启蒙思想中的感性确立与美的独立、理性主义调整与价值理性的生成、艺术公共性的建立三大思想情致,是德意志文化生态的构成元素.
-
-
张政文
- 《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是近代以来德意志历史发展的自我显现,由德意志自然、历史、社会、思想共构的德意志文化生态,统摄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历史命运,也现实地决定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本质特征.德意志由文化立族,新教精神是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思想观念、文化理解、生活经验的灵魂.由市民社会孕育、养成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制度等德意志市民文化生态情境,极大地决定了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形态.德意志启蒙思想中的感性确立与美的独立、理性主义调整与价值理性的生成、艺术公共性的建立三大思想情致,是德意志文化生态的构成元素.
-
-
张政文
- 《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是近代以来德意志历史发展的自我显现,由德意志自然、历史、社会、思想共构的德意志文化生态,统摄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历史命运,也现实地决定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本质特征.德意志由文化立族,新教精神是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思想观念、文化理解、生活经验的灵魂.由市民社会孕育、养成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制度等德意志市民文化生态情境,极大地决定了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形态.德意志启蒙思想中的感性确立与美的独立、理性主义调整与价值理性的生成、艺术公共性的建立三大思想情致,是德意志文化生态的构成元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