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5027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17篇、会议论文133篇、专利文献74545篇;相关期刊1725种,包括父母必读、少年儿童研究、现代特殊教育等; 相关会议89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儿童教育的相关文献由4627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悦、李天驰、王晓棠等。

儿童教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17 占比:5.82%

会议论文>

论文:133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74545 占比:94.01%

总计:79295篇

儿童教育—发文趋势图

儿童教育

-研究学者

  • 孙悦
  • 李天驰
  • 王晓棠
  • 刘晓东
  • 孙云晓
  • 本刊编辑部
  • 秦元东
  • 许卓娅
  • 丁海东
  • 周婧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冬冬
    • 摘要: 从儿童的发展视角来看,我们不仅要关注受教育对象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变化,还要随时把目光投向其生长、发展的社会环境,尤其要关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技术手段的变化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契机,摒弃不利因素,从而帮助他们在新的成长环境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顺利完成其社会化进程,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人才。因此,通过探讨动漫在儿童教育中的优势与影响,分析并总结尚未挖掘出的独特的教育内容与教育价值。
    • 王蓉
    • 摘要: 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园合作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有着一种特殊的力量,日趋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应加强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都非常重大,二者不能脱节,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新《纲要》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 杨帆
    • 摘要: 近年来,儿童教育戏剧在家庭教育界备受关注,但其往往与戏剧教育相混淆,误导教育者的教育倾向。儿童剧从理论上研究了多年,但从未上演过,剧场在现实教育中或多或少是有效的,但大多数仍然是创造课堂和教学模式,并没有普及到幼儿园、小学、高中和大学中,使得儿童和家长对戏剧的了解较少,甚至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发展教育戏剧对儿童的成长尤为重要,只有审视儿童戏剧的价值,才能理解戏剧教育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儿童教育戏剧的介绍,分析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作用,并且通过相关实践案例说明,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于儿童教育戏剧的发展有所帮助。
    • 刘铁芳
    • 摘要: 个体成人就其开端而言就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儿童教育就是要充分激活儿童身体向着周遭世界的感受力,让儿童充分舒展自我,向着周遭他人与世界充分打开自我,让儿童在融入周遭人与事物的过程中达成自我生命在更高水平的整体和谐。儿童教育的初始形式乃是游戏,在游戏中培育儿童向着他人与世界的积极而开放的生命状态。基于身心整体唤起的儿童教育强调行动对思维、体验对反思的优先性,在爱的交往中增进儿童对世界的整体性经验。儿童教育的特质乃是从身体直觉出发的、整体性的教育,其基本路径乃是审美性与情感性的,其基本目标则是在儿童对美善事物的切身性体验中获得幸福与乐观的生命感受。
    • 王学金
    • 摘要: 学校生态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成长生态,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应该像一个促进儿童生长的丰满完整的生态群落,这个群落的价值在于它应该是可持续的、相互促进的、具有本体意义的教育设计。群落生长首先是“改良土壤”,即学校的文化创新与文化行动;其次是“群落构筑”,即课程的结构化设计与完善。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神髓,课程是学校文化的身形,基于尊重儿童的“精耕细作”是儿童快乐成长的保证。
    • 张玉美
    • 摘要: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柳洲东路分校致力于“指向育人方式变革的儿童学习生态建构”,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发展为道,将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全员统筹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综合基础与特长特色相结合,进行“合科教学”,促进儿童知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培育。学校注重拓展性社团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形成武术、乒乓球、陶笛、水鼓、编程、足球等70多个社团。
    • 彭丹
    • 摘要: 在西方传统文化研究中,成人文化中心的比较视角占据主导地位,儿童文化被认为是不成熟的成人文化,不值得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亚文化群体运动的发生和研究者对儿童文化的发现与探寻,儿童文化成为儿童人类学的核心话题和新童年社会学的重要问题,最后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儿童文化研究领域。这不仅使儿童文化研究的边界越来越清晰,而且使儿童文化研究的内涵不断丰富,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创造的不同于成人的文化以及儿童对成人文化的阐释性再生产。儿童文化研究有助于消解成人中心主义,促使人们认识到儿童既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促进了儿童观的现代化。儿童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参与文化的权利,顺应儿童创造文化的方式,保障儿童文化的生长与发展。
    • 李凤玲; 谢华
    • 摘要: 《颜氏家训》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提出的家庭教育主张对当前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部分家长教育主体意识淡薄、忽视良好家庭环境的营造、存在溺爱的家庭教养方式等问题,可以借鉴《颜氏家训》中蕴含的教育内容、方法,采取抓住儿童发展关键期、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树立学习的榜样、构建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等措施,通过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 李屹
    • 摘要: 大卫·兰西的《童年人类学》是“一本童年与育儿的百科全书”,阅读《童年人类学》可从“文化”“教养”与“游戏”三个关键词切入,即找寻“濡化”与“习得”中的儿童文化精神,理解跨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教养之别,回归自然活动中的儿童游戏主体。《童年人类学》的观点对当下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启示。
    • 王琼蔚
    • 摘要: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儿童教育似乎总是“谈性色变”。但近年来,大量的性侵儿童案件被曝光到公众视野之中,人们开始反思并重视对儿童的性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在《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前言中写道:如今“仍然有太多的年轻人在从童年步入成年的过程中接触到错误的、不全面的或者带有价值评判色彩的信息,从而影响他们的身体、社会和情感发展。性教育的缺失不仅会加剧儿童和青年人的弱势地位,使他们更容易受到侵害,并带来其他有害的后果,同时也说明社会未能对整个一代人履行应有的责任”。[1]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