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观念

文化观念

文化观念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6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文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7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3846篇;相关期刊975种,包括开放时代、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设计教育高层论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等;文化观念的相关文献由145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运抟、刘宏、尚辉等。

文化观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7 占比:26.64%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55%

专利文献>

论文:3846 占比:72.81%

总计:5282篇

文化观念—发文趋势图

文化观念

-研究学者

  • 李运抟
  • 刘宏
  • 尚辉
  • 刘涵华
  • 朱曦
  • 辛旗
  • 陆敏
  • 吴小洪
  • 孟凡驰
  • 张广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钟福民; 杨志坚
    • 摘要: 客家族群主要聚居于赣闽粤毗邻区。客家族谱中多有“禁砍伐”“保山林”等生态保护规约。客家族谱强调对坟山、案山、后龙山、水口等区域的保护,形成了有效的监督机制、惩罚机制和动力机制。客家族谱中的生态保护规约,反映了客家人普遍的风水观念、祖先崇拜观念与追求“人文蔚起”等观念,并赋予山水树木以丰富的文化意义,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人文资源,建构客家聚落的文化空间。
    • 刘仲华
    • 摘要: 民国时期圆明园未能逃脱再遭破坏的命运,从军阀混战到日本侵华,时局动荡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当时人们将其视为封建专制帝王穷奢极欲的象征,是圆明园持续遭受破坏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时人痛惜国家屡遭外国野蛮之侵略,进而呼吁保存遗迹,铭记国耻,推动了圆明园从废墟到遗址保护的转变。
    • 张芷菱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生育性别偏好中“儿女双全”性别偏好日益明显,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们对社会性别的建构也发挥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受访者在家庭和社会层面对男女两性气质特点、角色期待等方面的观点,得出受访者对不同性别的差异性建构结果,由此探究其“儿女双全”性别偏好的成因。并在这基础上引发读者对此性别偏好背后的思考。
    • 刘宗永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是主体,农民文化观念是否与时代发展进程相统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步伐。在新时代,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之于乡村振兴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灵魂”“支撑”。但同时,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也出现了与乡村振兴发展不适应的传统道德文化难继承、文化传播手段难改进和先进文化观念难辨别等问题,需要农民群众与相关部门一道,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和加强文化审查监管等方面探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具体路径。
    • 刘芳
    • 摘要: 日本女性经济学系列政策实施以来,主要面临着女性就业质量难以提高、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效果不明显及加剧女性生育低迷等困境。分析得知,传统文化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与劳动力市场歧视及女性就业与社会少子化之间的矛盾共同构成了女性经济学政策困境的主要成因。从目前来看,该系列政策在提高女性就业质量和推动日本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日本人口与劳动力短缺问题。但日本女性经济学政策仍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有益启示。当前中国同样面临着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可借鉴日本女性经济学政策经验,重视和促进女性就业,规范劳动力市场制度,制定和完善针对女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全面挖掘女性经济潜力。
    • 贾玉成; 张志超
    • 摘要: 使用2006—2014年41个国家对华贸易摩擦数据,研究经济周期与国家形象对贸易摩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贸易摩擦具有“逆周期”特征,经济下行趋势加剧贸易摩擦;积极(或消极)国家形象对贸易摩擦具有负向(或正向)作用,相对国家形象也有相似结论;经济周期与积极(或消极)国家形象的乘积项对贸易摩擦有负向(或正向)影响,即经济周期会扩大积极(或消极)国家形象对贸易摩擦产生的负向(或正向)作用;贸易摩擦与体现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的经济增长动力差异以及意识形态差异均呈正相关关系。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出口产品竞争优势、扩大内需以及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是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不二选择。
    • 许瑞娟
    • 摘要: 摩梭人宇宙观和人观深层文化的表述多体现在达巴教的口诵经中。达巴经内容丰富、内涵深厚,涉及摩梭人的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达巴经里所记述的有关摩梭人的历史渊源、族称族属、战争冲突、迁徙送魂、礼仪规约是摩梭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所宣扬的敬畏自然、尊母崇舅、不忘祖恩、团结和谐、宽厚包容、趋吉禳灾理念无不体现了摩梭人的生活信仰、地方性知识以及观念意识。通过跨文化的比较发现,达巴教与喜马拉雅地区传统宗教有许多共同之处,包含着地方性与超地方性的内容,承载与传递着摩梭传统文化与伦理观念的时代讯息,形塑与建构着族群认同与历史心性的文化边界,是摩梭人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有精神遗产”。
    • 高奋; 王婉莹
    • 摘要: 英国作家乔治·爱略特以小说创作介入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文化建设,再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重要文化观念。她从自己对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问题的反思出发,敏锐地感受到“现金福音”和“业余福音”的弊端,欣然接受了卡莱尔、罗斯金和莫里斯等人提出的“工作福音”、“艺术福音”观念。她将两种观念融会贯通,在《织工马南》、《亚当·比德》、《米德尔马契》等多部小说中生动描绘了工作的情感性、劳动的音乐性与生活的如画性,揭示工作带来幸福、艺术是愉悦的劳动、艺术地生活等核心观点,体现她作为小说家的社会责任感。
    • 李云锦; 殷企平
    • 摘要: 系列丛书"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成果,是针对当前文学典籍研究与文化观念研究相脱节的状况而推出的一个新型外国文学研究项目,旨在服务中国文化建设。本次访谈围绕该丛书的主要观点展开。在访谈中,殷企平教授谈及该丛书的研究背景、文化观念的孕育与发展,阐述了丛书的研究目的、研究难点、创新点和核心观点。
    • 张媛媛
    • 摘要: 我们与生俱来就会的动作便是"坐",而坐具是与文化自然而生的器物,一旦有了坐具,坐便开始成为了一种文化活动.坐具的形式是根据着坐的目的而来的,坐的方式亦是根据着坐具的形式而来的,坐的姿态方法决定着与之相关的"坐的美学".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维度,亦有着不同的风景.从坐具设计的历史到现代椅子的发展演化,结合当代数字化椅具设计的具体案例,以点带面,分析中西不同设计观念所带来的文化差异和设计实践,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