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现实

社会现实

社会现实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45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9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9933篇;相关期刊1354种,包括政府法制、社会、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十一届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第12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等;社会现实的相关文献由231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晓明、王静、冀少峰等。

社会现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29 占比:10.85%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9933 占比:89.05%

总计:22384篇

社会现实—发文趋势图

社会现实

-研究学者

  • 吴晓明
  • 王静
  • 冀少峰
  • 叶方兴
  • 邱华栋
  • 陈永杰
  • 党国英
  • 曾德华
  • 本刊编辑部
  • 池万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志繁
    • 摘要: 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批判,其实质是围绕何为“社会现实”和“历史科学”而展开。马克思的批判有三个层次:一是揭示出黑格尔哲学形而上学的本质,确立实在主体——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前提,从而拯救了“主体性”思想;二是指出黑格尔哲学的“实存”的本质是自我意识,而“实存”的真理在于“实践”,从而重建了社会现实概念;三是指明黑格尔把逻辑进展指认为历史进程的错误,而历史过程则在于物质生产生活所展开的历史逻辑,从而形成了通达现代社会现实的无产阶级解放的唯物史观。
    • 杨雅魁
    • 摘要: 钱币是古代人民经济智慧和冶铸技艺的结晶,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兴盛和衰亡,是珍贵的文物,对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断代研究、考察古代社会现实和经济文化、探究古代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等方面。笔者就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展开分析,希望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 赵新哲
    • 摘要: 曲江作为唐代著名的园林区,是开元以来重要游览胜地,也是大唐盛世的缩影,它的繁华、凋零与唐王朝的盛衰相始终。杜甫在诗中多次写到曲江,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从时代的角度看,曲江是大唐盛衰的镜子。从杜甫人生的角度看,曲江是诗人坎坷仕进的见证。综合时代和创作来看,曲江又承载了诗人对社会事件的思考与表达,展现着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
    • 陈永杰; 柴玉芳
    • 摘要: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开启了由纯粹的自我意识到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实践转向”,“生活决定意识”思想在此一转向中得以问世。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它源自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对象性活动并随之改变。我们认为,马克思以“生活决定意识”的思想突破了意识的内在性,以对象性的“感性意识”消解了思辨哲学的“纯粹意识”,贯穿了社会生活的实体性内容,实现的是唯物史观的生成。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感性意识的历史,感性意识在由对象性活动建构的同时,也确证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感性意识作为“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自觉表达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对象性关系的实体性内容。正是在批判思辨哲学意识的内在性与虚无性中,“生活决定意识”思想切中了社会现实,其作为哲学方法论的价值也不可遏制地呈现了出来。
    • 蔡颖茹
    • 摘要: 对于社会生活,黄庭坚在诗作中往往用隐曲的文学技巧修饰,然后再予以表现。通过"比喻""比拟"制婉曲;以典故承载深晦的"情意""诗意";凭借巧妙地章法安排造就隐曲的诗势;将"微言"藏匿在直陈时事的文字中。黄庭坚选择以曲折的方式表现社会现实,是党争这一外部因素跟诗学观、诗歌创作技巧这两个内部条件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山谷社会现实题材诗的"文"与"质"在这种隐曲表现中,实现了统一。
    • 唐家路
    • 摘要: 随着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融合,第十届全国美展呈现出文化自觉与开放包容的现代艺术姿态,表现在艺术观念的新颖、创作主题和题材的丰富拓展、媒介材料和艺术语言的综合多样等方面。同时,艺术家通过关照社会现实和民众生活,反映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时代精神,进一步强调艺术的价值和功能。特别是艺术设计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而不同”的艺术设计理念倡导设计与民生的关系,体现了艺术设计的价值追求。
    • 吴晓明
    • 摘要: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托付给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这项任务意味着,当今中国的学术正面临一个积极的转向,即从长期以来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中摆脱出来,并获得它的“自我主张”。这一转向又在思想理论上要求从“外在反思”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深入社会-历史的现实之中,特别是深入当今中国的现实之中。只有这样,中国的学术才能坚决地承担起它的思想任务,才能真正成为能思的和批判的学术。从性质上来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乃是获得了“自我主张”的学术,并因而才实际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项时代任务是在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发展到特定的转折点(新的“历史方位”)上被提出来的,因而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来说,不仅是一项艰巨的学术理论任务,而且是一项由时代所指派的历史使命。
    • 郭子巍; 陈小雨
    • 摘要: 由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偏离生活实际,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难以达到预期值,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素质不具有说服力。目前高职院校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提出将思想教育生活化,将教育与生活有效联系起来。高职院校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提高思想教育的生活化,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养,以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为主,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高职院校目前应该在现存问题上,从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教育以及理论课程等方面寻找对应的解决措施。
    • 张娜
    • 摘要: 海德格尔称现代人的自由毫无意义,这正表明马克思以自由人联合体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性批判内涵。黑格尔以主体性自由为现代世界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核心,通过伦理国家批判近代社会契约论中个人与国家的外在关系。马克思一方面继承黑格尔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要求现代性的资本批判;另一方面又重新反思黑格尔的国家观,要求现代性的理性主义批判;并指出现代性的自由就是理性主义与资本共谋下对人的全面统治,而只有通过感性对象性的活动才能为人的解放开辟现实的实体性道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无疑运用了理性,但因其以社会现实为根基而与理性主义相去甚远;自由无疑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价值追求,但因其见诸于联合体之上归属于人类文明而非归属于现代世界。疫情时代,现代性已经以复式效应触碰其限度,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想首先要从人重新回到广泛生动的感性现实世界开始。
    • 张丽; 吴双
    • 摘要: 日本电视剧《非自然死亡》通过法医工作者的视角,探寻疾病与死亡背后的真相,在专业的法医学中穿插讲述人性,在贴近现实的虚构舞台上展现社会现实。文章对《非自然死亡》中的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疾病的态度探究疾病的隐喻与反对阐释,最后研究剧中以疾病书写社会现实的方法,探讨面对疾病的正确态度以及通过疾病反映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旨在为国内同类型电视剧的创作提供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