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杜甫

杜甫

杜甫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793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23篇、会议论文12篇、相关期刊2157种,包括杜甫研究学刊、文学教育、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长三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建设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四届年会等;杜甫的相关文献由6082位作者贡献,包括韩成武、杜甫、杨胜宽等。

杜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23 占比:99.85%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15%

总计:7935篇

杜甫—发文趋势图

杜甫

-研究学者

  • 韩成武
  • 杜甫
  • 杨胜宽
  • 韩晓光
  • 葛景春
  • 李宇林
  • 莫砺锋
  • 李寅生
  • 叶嘉莹
  • 刘明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聂作平
    • 摘要: 天宝十三载(754年),43岁的杜甫在长安向唐玄宗进献《雕赋》,他在介绍自家家世时用了八个字:“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去世40多年后的唐宪宗时代,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了一部书——《元和姓篡》。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姓篡,表明这部书是研究中国谱牒姓氏学的专著。
    • 方伟
    • 摘要: 朱德作为现代政治革命家,战勋卓绝。由于其政治军事上的成就太过瞩目,人们较少关注到他的诗歌创作。朱德在文学创作中有较为明显的崇杜意识,其在晚年以兰草相赠成都杜甫草堂,这些都体现了朱德对杜甫以及成都杜甫草堂的深厚情谊。
    • 蔡锦芳
    • 摘要: 杜甫是一个非常清醒的人,他时刻都清楚自己是谁,活得怎么样,像什么。有时他用某个生动的词来指称自己,有时则把自己比成某个物象或历史人物。从这些角色或身份认同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杜甫一生多样的生存境遇,一个在巨变的时代既肩负着全家人的生存希望又心怀天下苍生的普通而又伟大的儒者形象,一个努力用诗歌描绘自己形象和真实人生的伟大诗人。而这背后,是杜甫“读书破万卷”的功夫、“日三省吾身”的儒者坚持、对遣词用典艺术的努力探索及渴望在当时和后世都找到知音的心愿。
    • 张宗福
    • 摘要: 杜甫的“涉蕃诗”多达150余首,其内容十分丰富。诗人对唐蕃关系进行了贯通性的思考,提出“舅甥和好应难弃”的进步主张,对唐统治者的失策与吐蕃背弃“舅甥”大义都进行尖锐的批判。杜甫的主张与儒家“大一统”、唐代“华夷一家”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其“涉蕃诗”是对唐朝“和亲”策略的肯定与支持,为我们了解唐蕃交流、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吕家乡
    • 摘要: 杜甫名篇“三吏”“三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深刻揭露了蛮横无理的兵役给广大群众造成的深重灾难,以及对群众抗击叛军积极性的挫伤。有的论者或肯定它们赞扬了人民群众支持政府平叛的奉献精神,或责备它们掩盖了人民群众和唐王朝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属误读。“三吏”“三别”不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实录,而是诗人在切身感受基础上的艺术创造,是“内容的诗化”和“表达的诗化”的结晶,因而不仅真切感人,而且富有诗的魅力。有的论者认为它们是缺乏形象思维的纪实性散文化作品,也属误读。
    • 曾勋
    • 摘要: “千家注杜,万家评杜”,对于杜甫这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当下应该如何重构、重评?近日,四川大学教授、诗人向以鲜的新作《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出版,以诗解诗,让读者在赏析杜甫不朽“诗史”的同时,也可以从不同角度窥见一个独特人物以及他所处时代的侧影。廉政瞭望·官察室专访向以鲜,他向记者讲述了写作时的前前后后以及没有在书中表达的想法。
    • 蒋文正
    • 摘要: 2021年的杜甫研究呈现如下特点:杜甫人格精神与诗歌艺术依旧是讨论重点,杜诗文献整理不断深入,杜诗英语译介策略与海外传播研究活跃。综合运用新出碑刻、域外汉籍等文献资料及地理学、图像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理论已成为今后杜甫研究的一大趋势。文章从杜甫及杜诗本体、杜诗文献、杜诗接受、域外杜诗学等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成果。
    • 张子悦; 孙微
    • 摘要: 杜甫长安求仕期间所作的《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等诗,以颂交游为主要目的,其意旨十分明确。但钱谦益等后代注家却牵扯史事,通过泯灭历史与诗歌之间的界线,提出了各种有违杜诗本意的讽刺说。在对这部分注解的分析中,我们能窥探到这些讽刺意味的传统诗学基础,能探究到注家误读的深层思想根源,能看到后代注家对作为“诗圣”杜甫的道德要求。这些深层因素提醒我们在面对杜诗注本时,不仅要在诗意层面做出对比以辨清杜诗本意,还要在注家行为层面对注解的产生原因和论证方式进行具体的分析。
    • 周瑞颖; 孙永兰
    • 摘要: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呈现方式。通过古诗词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提高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树立中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因古诗词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本文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杜甫的古诗词,探究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教学策略。
    • 韩兴蓉
    • 摘要: 杜甫共有三首诗出现弱水这一意象,弱水在不同的诗歌中以各异的形象建构起诗歌空间。弱水意象的形成,是杜甫将弱水实际局部特征纳入诗歌中进行主观虚构的结果。透过弱水意象的表层,可深入理解其中隐含的诗人情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