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口转变

人口转变

人口转变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96篇,主要集中在人口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3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5882篇;相关期刊230种,包括党政论坛、人民论坛、人口学刊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人口学会2013年年会、中国人口学会2011年会等;人口转变的相关文献由396位作者贡献,包括穆光宗、朱国宏、蔡昉等。

人口转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3 占比:5.94%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37%

专利文献>

论文:5882 占比:93.69%

总计:6278篇

人口转变—发文趋势图

人口转变

-研究学者

  • 穆光宗
  • 朱国宏
  • 蔡昉
  • 原新
  • 李建民
  • 王桂新
  • 王红梅
  • 陈卫
  • 黄永香
  • 晏月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健
    • 摘要: 照料危机正在成为全世界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照料服务的供需严重失衡,并伴之以照料资源与服务在地区间和人群间的不均衡、不充分。照料危机的发生与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转变和家庭转变密不可分,人口转变增加了照料供需缺口,家庭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照料供给,为照料供给增加了难度。照料劳动的社会价值被忽视或低估加剧了照料危机。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和制度安排改变照料服务供需不均衡的困局是化解照料危机的根本途径。
    • 高玉春
    • 摘要: 我国人口预测数据与实际增长数据差异较大表明,已有研究尚未完全揭开影响群众生育意愿的"黑箱"。本文运用"推拉模型",对新浪微博用户生育意愿相关评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较多人受到负面因素影响,推动其束缚个人生育意愿,主要包括预算约束下的"养不起"、精神负担下的"不敢生"、婚育惩罚下的"不婚不育保平安"、保障缺位下的"养娃是家事";少部分人追求为自己而活,浪漫想象无孩生活,拉动其主动形成低生育意愿。低生育意愿背后反映了社会不平等加剧引发民众焦虑、家庭制度向心力遭遇挑战、表达型个人主义理念兴起。
    • 张建武; 薛继亮
    • 摘要: 少数民族人口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和老龄化并存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人口转变的趋势尚不明确。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选择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和黎族等18个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少数民族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增长,但增速减缓,同时人口出生率出现下降,少数民族人口转变逐渐发生;少数民族人口转变的原因在于受教育程度提高、迁移、职业变迁和住房改善等因素带来了生育率下降,同时人口寿命增加,人口老龄化开始凸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红利进入减少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有的少数民族已经出现下降,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只有藏族、苗族、彝族、哈尼族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变甚至下降。研究结论:虽然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红利还处在增长的趋势中,但是增长速度在放慢;如果保持现在的生育率不变,最终将会像汉族一样,进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阶段。
    • 高韶峰
    • 摘要: 我国生育率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人口问题愈发地引起了国家的关注。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的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社会互动在生育意愿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育龄妇女不再从众,她们在考虑生几个孩子最佳时主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发达国家的家庭完成了从以子女为中心向以夫妻或伴侣为中心的转变,这一趋势扩展到了我国。繁衍后代成为个人的选择,社会力量难以介入,学界一般称之为第二次人口转变。社会网络、非正式规范对个人失去了约束力,人们在进行生育决策时很可能不再参考邻里及社区的意见。
    • 孙亚南; 张桂文
    • 摘要: 一个经济体城乡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伴随着人口的转变。当前我国进入到二元经济转型中后期,人口转变影响着劳动力配置、资本形成与技术创新,进而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二元经济转型三大阶段人口转变历程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各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年龄结构与城乡人口分布特征。我国二元经济转型的特殊性对人口转变产生了深入影响:转型滞后于工业化导致农业人口非农化转移受阻,转型特殊路径致使“人口红利”“结构红利”利用受限,非永久性迁移导致老龄人口城乡分布倒置差异加剧。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转变面临着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深度融入较难、生育率持续偏低等挑战,从着力提高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全方位增强农民工社会融入能力、健全完善多阶段生育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应对之策。
    • 胡毅; 王微; 刘文锋; 潘承丹
    • 摘要: 本文通过对黔东南州11个行政村的社会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的人口结构和农民家庭收入状况。结果表明:一是近一半的人口长期离开农村,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以大龄妇女、老人、儿童为主;二是农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占家庭收入80%,而农业经营收入则不到10%。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十分薄弱,产业基础落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艰巨。在实施路径上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围绕人口振兴和产业振兴两大主题,因地制宜,分步推进。
    • 杨舸
    • 摘要: 利用人口预测方法估算中国"十四五"期间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并总结了其中的四大重要"转变".人口规模变动呈现"四降三升"态势,人口总量保持增长,老年人口增速加快,年均死亡人口规模继续提升,但劳动年龄人口、少儿人口、育龄期女性人口、年均出生人口继续下降;从人口结构变动来说,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双双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升,人口老龄化由"底部"驱动转为"顶部"驱动主导,人口抚养比保持低位,但性别比失衡的问题正向适婚年龄段传导.人口结构出现的重大"转变"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即将到来的人口负增长、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婚育观念的交织、劳动力的"质""量"转变.为应对中国人口变动,提出必须从生育权利、养老保障、经济转型、社会体制等方面进行战略储备.
    • 郭凯明; 颜色; 李双潞
    • 摘要: 结构转型和人口转变是一个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基本特征.本文建立一个内生结构转型和人口增长的代际交叠模型,提出一方面劳动生产率提高抬升了实际工资,这一总量效应促使家庭提高生育率;另一方面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服务业更快提高抬升了服务相对价格和养育相对成本,这一结构效应促使家庭降低生育率.随着结构效应取代总量效应发挥主导作用,经济将发生服务业比重提高的结构转型和生育率下降的人口转变,同时劳动力质量增长逐渐放缓.因此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补民生短板的政策应同时到位,通过降低家庭在子女教育和卫生上的支出成本,缓冲结构转型对劳动力增长的不利影响.
    • 原新; 金牛
    • 摘要: 根据人口转变理论,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负增长是超低生育率作用下人口再生产的特殊类型,是在无迁移人口条件下死亡人口超过出生人口,人口总量和增速、年龄结构和分布结构等快速变迁的现象.华盛顿大学2020年人口预测数据首次勾勒出21世纪世界人口负增长的基本趋势,对比联合国2019年人口预测数据,发现世界人口负增长在21世纪开启的作用机制在于低生育率水平预期.进一步展望世界人口负增长趋势,不难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化、区域和国别人口发展不均衡、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差异化等特征与人口负增长伴随;通过减少劳动力资源、挤压技术进步空间、增加社会保障压力等方式与人口老龄化相伴生,在后人口转变阶段与低生育率陷阱相叠加,以及通过总体和个体视角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在适应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亟待从缓解老龄社会问题、分类实施家庭计划政策、推动可持续发展等视角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影响.
    • 刘金菊; 陈卫
    • 摘要: 经典人口转变理论侧重死亡和生育转变过程的测量、描述和解释,地理学家将迁移转变纳入人口转变框架,以完善人口转变理论.不过与死亡和生育转变研究不同,中国的迁移研究侧重基于对迁移流动人口规模和结构的考察分析,少有采用人口学意义上的迁移率指标的研究.文章利用2010-2015年历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合并数据,通过人口学方法和泊松回归模型,计算和分析了1950-2015年中国人口迁移率趋势及社会经济差异.中国的迁移转变在宏观趋势上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变迁高度一致.与死亡和生育转变相比,其波折性更强,说明更易受到经济社会政策变化的冲击.同时也观察到逢“0”和逢“5”年份的申报偏好.另外,迁移的社会经济差异明显.男性迁移率高于女性,但是两性差异在不断缩小;乡城迁移和未婚迁移大幅度增长;而越来越多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加入迁移,使得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具有越高的迁移率.可以认为基于迁移率的考察揭示了中国迁移转变更具体生动的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