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9630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人口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05篇、会议论文298篇、专利文献127篇;相关期刊2363种,包括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计划生育、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13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届全国计划生育学学术会议、中国人口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全国出生缺陷干预学术研讨会等;计划生育的相关文献由946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长洪、武俊青、王芳等。
计划生育
-研究学者
- 周长洪
- 武俊青
- 王芳
- 高尔生
- 刘维忠
- 毛京沭
- 汤兆云
- 吴尚纯
- 温勇
- 骏杰
- 倪少义
- 李军
- 李莉
- 等
- 董琳
- 刘丹
- 刘华
- 孙晓明
- 穆光宗
- 陈友华
- 乌毓明
- 刘云嵘
- 刘晓玲
- 吴翔
- 周天勇
- 张秀萍
- 林晓红
- 桑麻
- 王军
- 王小平
- 苏杨
- 谭克俭
- 陶勃
- 何叶
- 刘鸿雁
- 孔健
- 尚裕良
- 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
- 张健
- 张敏
- 张欣
- 张燕
-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编辑部1
- 李磊
- 李进艳
- 王刚
- 王萍
- 王鹏
- 编辑部
- 罗铭忠
-
-
-
-
-
-
-
-
-
马丹丹
- 《青海民族研究》
| 2020年
-
摘要:
中国人类学离不开西方人类学在理论假设的驱使下向中国经验的延伸这一单边的努力,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恢复与发展,中国人类学者越来越需要回答中国人类学应该走什么样的社会科学道路.美国人类学者克服重重困难,在推动中国人类学纳入国际化环境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而在这些不多的先驱者当中,武雅士和吴素馨投入中国研究协力散发的光与热是最为耀眼的.
-
-
-
-
肖子华;
林颖
- 《中国人口学会2017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为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压力和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国家干部、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确实存在实际困难经过批准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生育二孩,但是不论哪种情况都不能生育三孩.
-
-
舒星宇;
孙晓明;
宗占红;
毛京沭
- 《中国人口学会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2013年,计划生育服务系统和妇幼健康服务系统合并.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说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转变.新合并的服务系统,面临着新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问题,尤其是农村50岁以上中老年妇女游离出计划生育服务的目标人群之后,她们的生殖健康需求和服务供给出现了新情况,产生了新问题.本研究立足于机构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从"卫计合并"前的1990年开始,历史性回顾七个调研地区二十年来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情况,以此揭示我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系统的发展经过,为我国新时期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提出科学建议和意见.建议提高对农村40-64周岁妇女生殖健康问题的认识、提高农村中老年人的健康素养为农村中老年妇女提供个性化生殖健康服务、加强基层健康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生殖健康服务内容。 新形势下的计划生育要为群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这就要求计划生育工作的服务人群要拓展、服务方式要转变、服务质量要提高。建议新的服务系统应当发挥“双向优势”,即宣传发动、人员组织、初级保健的优势;妇幼系统管理、临床诊断、治疗的优势。应该根据群众的需要,开展受群众欢迎的服务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人民对生殖健康的认识,改变她们那些不利于生殖健康的因素和生活习惯,改变人们对生殖健康的态度,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激发起对自身健康的责任感,掌握健康的只是和自我保护的技能,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积极探索促进目标人群的生殖健康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注重创新和发展生殖保健的服务项目,并且使项目和日常工作相结合,提高运作效率,提高群众满意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群众的生殖健康需求,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
-
-
刘玉欣
- 《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二孩开放”为契机,着力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几十年来的变动过程及其中的哲学思考,计划生育工作是与物质生产、环境保护以及其他的社会方面相联系的,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才能确保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生育政策的变化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不是对人口计生工作的否定,而是对人口计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是新时代计划生育的崇高境界,在九五期间,提出在控制人口的同时要把计划生育做的更加细致,更加使人民群众满意,使广大育龄妇女身心健康,使计划生育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十五期间,为了体现计划生育的以人为本,在农村的税改中增加了计划生育的投入,有些省份雇接享受到国家财政的补助,解决农村育龄人群的计划生育的手术费用等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关心,更加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群众史观的正确运用。
-
-
刘冬梅;
王晖;
龚双燕;
杜旻;
刘鸿雁;
宗玥
- 《中国人口学会2017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生育登记服务制度的前身是生育审批制度,准生证作为生育审批制度的产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1995年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试点起,各地为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陆续将准生证改为生育服务证.生育服务证作为掌握信息、纳入管理、提供服务的有效凭证,在前期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育服务证承载的信息基本包括育龄妇女本人基本情况及生育节育情况,较之于之前的单纯以管控为目的的准生证,融入了更多的计划生育服务内容,可以体现已婚育龄妇女从怀孕到生育接受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
-
-
原新
- 《中国人口学会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四十余载,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变共同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发展方式和轨迹.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而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国家方略,对于修正人口总体失衡,并保持人口总体长期均衡发展意义重大.在宏观上,通过生育政策调节国家人口发展的速度、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流动迁移等,促进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相互适应;在微观上,通过调节家庭生育孩子的数量,快速改变延续几千年的生育行为和观念,以实现宏观人口总体均衡发展的目标.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计划生育政策及其效应,应着眼长远,着眼未来.看待计划生育政策效果必须秉承如下原则:一是客观性,尊重人口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任何超越人口发展规律轨迹的人口后果的主观臆断,无论褒贬,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二是公正性,任何一项社会公共政策都是利弊兼收的,既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认识观,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还原到政策产生时代的历史环境与特殊国情下评判计划生育政策;三是科学性,必须经过严谨的科学研判和分析,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不可信口开河;四是长期性,人口事件是长周期事件,对生育政策效果的认识要有足够长的观察期,要有大尺度的时间观念和视野。
-
-
郭显超
- 《中国人口学会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2015年农历羊年生育水平不高的情况又让"羊年生子不吉"的生肖偏好论调甚嚣尘上.虽然已经有专家学者证明我国不存在生肖偏好,但媒体对生肖偏好的热炒,说明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再做进一步的澄清.已有的关于生肖偏好的研究,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从"停电婴儿"到"羊年不宜生子"——兼论如何科学地分析人口现象》(段成荣、王艺佳,2003)、《吉年生吉子·中国生肖偏好的实证研究——基于1949~2008年出生人口数》(马妍,2010)、《浅谈河北省生肖偏好》(于伟红等,2013)三篇文章.它们都得出了我国不存在生肖偏好的结论,但这几篇文章都是通过对比历年的出生人口数量来论证这一问题.按照新构建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1950一1985年总和生育率数据,对我国是否存在生肖偏好的问题发现如下几个结论:第一,总体上,我国人口不存在明显的因生肖偏好而发生的生育堆积现象。第二,分生肖来看,存在生育堆积的几个生肖,并不都是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吉利的生肖,相应地存在生育回避的也未必就是被认为不吉利的生肖。第三,从历年的生育堆积状况来看,同一生肖在不同年份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即同一生肖在有的年份会出现生育堆积,有的年份会出现生育回避。我国人口虽然在某些年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育堆积,但这不是对某个或某些生肖的特殊偏好造成的。这是因为,有很多经济、社会、政策因素会造成生育水平高低起伏,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及其之后出现的补偿性生育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都对生育水平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虽然存在有些年份生育水平起伏不定,但这不是生肖偏好的结果。简而言之,我国人口生育不存在生肖偏好。
-
-
赖国文;
钟毅
- 《2016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
| 2016年
-
摘要:
在实施全面二孩的政策背景下,为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取消二孩审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江西省根据计生卫生业务的实际需求,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人口计生服务系统平台.平台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通过网络实现传统业务的在线办理,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改善了行业形象.
-
-
-
向镜州
- 《第十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当今世界,生育状况很不乐观,先天缺陷发生率高达6%,中国个别地区甚至高达8.4%,且90%左右的先天缺陷病因不明,有效预防成了世界医学难题.由中国人寿承保的"三优律",是中、西优秀医学文化结合产生的硕果.运用"三优律",能解释绝大多数先天缺陷产生的原因.在"三优律"指导下,人类用意志支配性行为,而不需要昂贵但无用的药物,就能让先天缺陷发生率从6%下降到1%以下,让试管婴儿抱婴率(Take baby to home rate)从25%左右提高到85%以上,轻松实现繁衍优质后代的愿望."三优律"能经得起实践的反复验证,敢与世界任何优生、遗传学家打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