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总和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610篇,主要集中在人口学、经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4071篇;相关期刊287种,包括瞭望、南方人口、人口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人口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第十届全国泛函微分方程会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科学讨论会等;总和生育率的相关文献由68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卫、马瀛通、乔晓春等。

总和生育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5 占比:0.7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4071 占比:99.28%

总计:84681篇

总和生育率—发文趋势图

总和生育率

-研究学者

  • 陈卫
  • 马瀛通
  • 乔晓春
  • 彭希哲
  • 曾毅
  • 王广州
  • 顾宝昌
  • 于淼
  • 何亚福
  • 姜全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智
    • 摘要: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生人口为1200万,生育率1.3,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经有三十年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口净增仅48万人,出生率继2020年首次跌破10‰(8.52‰)后,再次下降至7.52‰,无论出生人口总量还是出生率,都创下1950年以来的新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34‰,自然增长率逼近零增长时代,中国是否陷入了"低生育率陷阱"呢?其实,低生育率不仅是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也已经成为全球现象。
    • 沈洁
    • 摘要: 本文以较早进入少子化社会的日本与韩国为例,对其少子化政策的推行过程以及政策效果等进行分析,力图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政策借鉴素材。本文立足于以下三个研究视角展开论述:第一,东亚“超少子化”现象中凸显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第二,对日本少子化社会政策建构过程予以分析,考察它的社会政策转型和介入方式。第三,“少子化”社会政策不能局限于以提高总生育率指数为目标,应该把它放在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变革的大视野中。本文提供两个基本观点供商榷:第一,东亚地区出现的“超少子化”现象是后发国家“压缩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引发的高强度竞争环境的副产品。第二,“超少子化”现象是快速经济发展与传统婚姻、家庭文化变化不同步矛盾的结果。
    • 陈友华; 孙永健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生育率究竟有多高始终争论不休。文章通过梳理1990—2020年间关于生育率的统计资料与研究成果,呈现出我国“生育率高低之争”的历史进程。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以来,我国的生育统计与研究步入了“生育率调查陷阱”:一方面,各种人口调查结果均证明了“很低”生育率的事实;另一方面,官方与研究者对此却始终怀疑,并归因为出生漏报所致。“生育率调查陷阱”是人口调查的局限性、生育研究的主观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育率调查陷阱”导致了生育政策变革延误、规划失灵等诸多负面影响,其中的经验教训亟待重视和反思。
    • 张乐; 陈璋; 陈宸
    • 摘要: 中国总和生育率的下降引发调整生育政策的讨论,但鲜有对鼓励生育政策的效果评估与理论解释。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生育成本缺口递增假说,并基于世界人口政策数据库与OECD家庭数据库对基于转移支付的鼓励生育政策进行了效果评估,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生育成本是一种动态结构,需求跃迁导致生育成本缺口增速快于收入增速,进而决定鼓励生育政策很难真正提升生育率。第二,现行鼓励生育政策的本质在于转移支付,仅能在短期改变生育时序安排,并未在长期提升生育率;第三,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更低的生育率。第四,与收入相挂钩的生育补贴较定额生育补贴更为有效。这对于充分认识生育率下降风险以及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生育政策提供参考意义。
    • 刘旭阳; 王广州
    • 摘要: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是分析当前中国人口规模、结构最具完整性和时效性的数据。利用“七普”数据间接估计2005—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其结果与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及其他来源数据测算结果不尽相同。趋势上,2014—2015年是生育峰值年,总和生育率先升后降;水平上,2005—2020年总和生育率整体维持在1.6以上,高于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总和生育率水平的判断。从数据质量视角探析“七普”与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结果差异原因,本文认为,两种数据均可能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考虑到“七普”数据与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之间的差异,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低估生育水平,而“七普”数据也存在高估历史生育水平可能,总和生育率真实水平介于两者之间,接近“七普”数据估算结果的可能性更大。此外,基于“七普”数据计算,2005—2020年小学净入学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婴儿死亡率较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更低,需要深化探析这些指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樊芳芳
    • 摘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限制生育向鼓励生育转变的政策变动期。从2016年二胎政策放开,2021年三胎政策放开效果来看,政策变动对总和生育率的提升作用有限。出生人口数量不仅受生育政策影响,更受限于现有人口年龄结构,也有赖于人们的生育意愿。本文通过余姚市户籍人口百岁分布情况与现状总和生育率拟合结果,判断未来总和生育率可能出现的区间水平,进行未来较长时期内出生人口规模的模拟,以管窥全国人口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以减缓和适应人口规模缩减为出发点,从国际宏观到家庭微观分层次粗浅探讨应对策略。
    • 李冰冰; 程杰; 曲玥
    • 摘要: 大规模高质量的托育服务建设对于我国生育率提升、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大幅下降,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3,处于极低水平,提高生育率已经成为迫切问题。我国当前家庭养育负担较重(洪秀敏等,2020),不利于生育率提升,完善的托育服务体系有助于降低生育和养育成本,稳定生育率。
    • 风笑天
    • 摘要: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3。尽管国家连续实施“全面两孩”“全面三孩”政策,但生育水平仍呈走低趋势。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近期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从20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生育支持政策的要求。
    • 陈卫
    • 摘要: 中国人口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转折阶段。利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未来80年我国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多情景预测,发现中国人口负增长比预期更早到来,人口峰值也比预期值更低,人口老龄化速度比预期更快。2021年成为中国人口峰值年。2022年起,中国人口进入历史性负增长阶段,并在未来呈现出阶段性加速趋势。快速的人口转变和长期低迷的生育率,决定了中国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趋势不仅无法逆转,而且将在波浪式演进中不断相互强化。中国将可能成为世界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需要像几十年前认识人口高速增长一样认识未来人口快速负增长的严峻性,并且需要在人口、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和应对这一变化趋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唐钧
    • 摘要: 人口老龄化当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现象,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必须打开视野,放眼世界。本文结合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披露的相关数据,采用“老年人口规模”“老年人口系数”“高龄人口占比”“中位年龄”“总和生育率”和“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对世界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通过分析和比较,本文认为,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要主动应对挑战、重视国际共识、积极面向未来、规划有备安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