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1年内共计1577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4篇、会议论文43篇、相关期刊687种,包括经济研究导刊、现代经济信息、中国房地产业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2015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土地财政的相关文献由1751位作者贡献,包括顾书桂、王玉波、叶檀等。
土地财政
-研究学者
- 顾书桂
- 王玉波
- 叶檀
- 本刊评论员
- 杨峥
- 黄小虎
- 李慧
- 朱道林
- 赵志浩
- 赵燕菁
- 刘尚希
- 唐鹏
- 孙波
- 宫汝凯
- 张晓山
- 张良悦
- 李勇刚
- 游宇
- 秦勇
- 苏多永
- 葛扬
- 赵晓
- 辛波
- 邹秀清
- 陈多长
- 骆祖春
- 龚丽贞
- 丁宁
- 刘会洪
- 吴冠岑
- 吴士炜
- 唐明
- 张茉楠
- 徐海波
- 曹润林
- 曾龙
- 李斌
- 李翔
- 李郇
- 李静
- 杨志安
- 武彦民
- 汪小勤
- 沈阳
- 牛文涛
- 牛星
- 王克强
- 王安
- 王小斌
- 王智波
-
-
王涵霏;
焦长权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年
-
摘要:
在阐释学界对中国土地制度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其中的焦点问题是土地"涨价归公"的制度和理念是否合理,而对"土地财政"的构成和规模展开充分的经验分析,是论证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基础性工作.研究发现:土地财政主要由土地出让金、土地税收和土地规费构成,具有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以土地税收收入为辅的特点,是一种混合性质的公共收入.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一方面,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急速增加,成了地方财政的主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财政;另一方面,土地财政兼有地租、税收和金融性质,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严峻的金融风险和政府性债务问题.土地财政是中国实现土地"涨价归公"的独特方式,但是土地"涨价归公"的理念是一个世界通则,与土地所有制的关系很弱;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涨价归公"的具体制度机制不同.
-
-
杨孟禹;
邓仲良;
郭亚男
- 《软科学》
| 2020年
-
摘要:
通过使用匹配至地级市的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构建集群规模和产业分工指标,从土地财政视角系统分析了城市群发展中集群规模扩张与产业分工深化不协调的原因.研究表明,土地财政促进了城市集群规模提升,但不利于产业分工深化;土地财政对制造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支出偏向传导效应差异形成的“促进集群规模扩张、抑制产业分工深化”特征,是引起城市群发展中规模和分工不协调的原因.
-
-
吉富星;
鲍曙光
- 《中国软科学》
| 2020年
-
摘要: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竞争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土地财政"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利用2004-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地方政府竞争、转移支付与土地财政的关系.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竞争刺激了土地出让行为,转移支付则通过政府竞争机制,间接影响了土地出让.转移支付通过弥补财力缺口缓解了纵向财政竞争,但更大程度强化了横向经济竞争,进而加剧了"土地财政"依赖、激励机制扭曲.此外,地方政府竞争引致了策略性土地出让行为,尤其是推高了商住用地价格,压低了工业用地价格.当前,应联动改革政绩考核与财政体制,优化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重构有利于地方政府竞争的激励制度.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土地供应结构,规范土地出让及资金使用行为,防范财政机会主义和金融风险.
-
-
-
-
-
-
-
-
-
许世光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国家级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是继开发区之后又一次特殊政策区的探索,但是随着密集批复国家新区,新区赖以生存的政策洼地逐步变小,新区发展动力成为每个新区需要面对的问题.以南沙新区为研究对象,回顾其发展历程,检讨大型项目、土地财政作为南沙新区前期发展动力的问题,分析认为制度创新可能是未来新区发展的动力.
-
-
卢新波;
张经纬
- 《浙江财经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创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本文在大量转型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从中央和地方博弈的角度总结提炼出了一个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推进机制,并以此为分析框架,阐述土地财政阻碍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内在逻辑.最后,运用1998-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解决组间异方差和截面相关现象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模型(FGLS)以及克服内生性问题的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SYSGMM)的估计,实证检验了本文的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财政与市场化程度之间的系数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即土地财政对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具有较明显的负作用,在控制了影响市场化改革的多种因素后,估计结果依然稳健.
-
-
-
赵艳霞;
刘义;
张晓凤
- 《201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随着房价的攀升,土地财政以及与之关联的分税制、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学者、民众以及媒体经常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路径依赖、路径锁定、路径突破为思路对中国土地财政路径改革进行研究.从分税制与土地财政关系入手,分析了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以及土地财政路径锁定产生的负效应.而后提出了以完善分税制改、改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转变政绩考核指标等为方向的中国土地财政改革的路径突破.
-
-
张耀宇;
陈会广;
陈利根
-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成立暨互联网时代城市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土地财政行为特征是理解城市群内(或间)差异性的关键,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区域,构建一个土地财政的供给需求二元的驱动分析框架,对比分析不同的经济单元在土地财政成因上的差异性,为找到适合各城市群转型与治理的路径提供支撑.本文利用三大城市群67个城市在2001~2011年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研究发现:不同城市群在土地财政上有着不同的成因.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政府财政支出对土地财政的影响最为显著.中游城市群和渝溶城市群,城市人口因素变量作用相对较强.渝蓉城市群政府财政与土地财政之间呈现负相关,非农产业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强,这一现象与该地区土地制度改革密切相关.本文结论发现的政策意义是: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在于约束政府行为、转变当下依靠土地资源大量投入的"以地谋发展"模式;中游城市群,一方面要推进适度人口城镇化,一方面要约束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不当竞争,避免资源利用的浪费;渝蓉城市群,调控的核心是理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土地的收益分配关系,形成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财政模式.
-
-
陈书荣;
农丰收;
陈宇
- 《2015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学术界和少数媒体指责"土地财政"透支未来收益,"爷卖孙田"难以持续,这是从土地财政的表面现象及依据某个方面土地特性如土地的稀有得出的结论,而从土地出让(土地财政)的本质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看,土地出让(土地财政)奠定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和产业三大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以土地出让(土地财政)为基础的土地有偿使用是可持续的,没有土地出让和土地抵押的经济是不可持续的,提出应综合运用土地出让与年租制,规范土地出让,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规范土地抵押和完善债务管理制度,未来适度运用土地出让和实施年租制将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
-
邹秀清;
黄砺
- 《2015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采用2003-2012年我国大陆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资料,基于回归方程的Shapley值分解方法,本文对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测度及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各地市间的土地财政指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一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呈现波动下降的特征.②从全国层面看,第二产业比重及其所反映的工业化进程是导致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其对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贡献达到了34.28%;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第三产业比重是仅次于第二产业比重的影响因素,它们的贡献水平分别达到了30.44%和18.29%;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土地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开放度这四个因素的贡献度较小,但仍然不可忽视;这七个解释变量对土地财政指标区域差异的影响均为正向作用,本文尚未发现能够有效抑制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负向作用影响因素.③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决定因素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存在较大差异.政策启示:中央政府应当参考土地财政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贡献度,以差别化的土地、财税政策工具实施宏观调控,渐进、有序地引导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取向;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县级政府,需要参考影响各自土地财政指标的因素的作用方向和贡献大小,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目标、产业定位和资源禀赋等,合理制定具体的土地、财税政策措施.
-
-
朱道林;
谢保鹏
- 《2015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扩大,可能引起的风险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地方政府债务与土地财政往往具有密切联系.本文针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时序变化、债务结构、债务投向等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判断地方债务风险状况,及其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关系,为合理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依据,并提出防控地方政府债务及其对土地财政依赖的政策建议。
-
-
秦勇;
李凤霞
- 《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第二十二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体财政收入的比重大大降低,但地方政府的事务并不因财政收入的降低而减少,相反有增长的趋势.地方政府为筹措财源不得不采取"土地财政"的策略."土地财政"带来的负效应的蔓延呼唤"土地财政"制度的改革.规范化的财政分权体制尤其是赋予地方财政自主权是"土地财政"制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
-
李和平;
何振华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近三十年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逐渐完善,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却经历着与之相悖的大规模破坏历程.本文梳理概括了当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存在的主要争论,并从利益、权利、路径、观念四个方面详细论述相关争论的焦点与分歧.利益之争方面比较了中外遗产保护的经济机制,提出在土地财政为基础的财税制度下应该通过税费政策等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保障机制;权力之争方面阐述了私权至上与公权至上的观点,指出通过产权明确和配套制度设计可以缓解遗产保护中的公私矛盾;路径之争方面通过遗产保护目的与保护价值的挖掘,认为不分江湖庙堂的公共参与是未来遗产保护的潮流;观念之争方面聚焦于当前保护实践中存在的原真性解读分歧,指出东西方对原真性认识的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