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845篇,主要集中在人口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759968篇;相关期刊492种,包括人口学刊、西北人口、人口与经济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人口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2013年全国经济学博士后学术论坛、新中国人口60年——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等;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关文献由1070位作者贡献,包括田雪原、陈习琼、乐菡等。
人口年龄结构—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59968篇
占比:99.95%
总计:1760813篇
人口年龄结构
-研究学者
- 田雪原
- 陈习琼
- 乐菡
- 张乐
- 曲海波
- 余静文
- 姚引妹
- 张冲
- 杨继军
- 查瑞传
- 涂心语
- 王伟
- 王聪
- 王金营
- 穆光宗
- 臧旭恒
- 郝云飞
- 陈亚红
- 于学军
- 何迪凤
- 储宇奇
- 冯丽云
- 冯博
- 刘厚莲
- 刘国军
- 刘岩
- 刘爽
- 刘迪
- 刘那日苏
- 吕晓
- 周凤秀
- 周源
- 周祖根
- 唐代盛
- 唐晓婕
- 孙常敏
- 安菁春
- 宋丰军
- 宋毅
- 宋琪
- 尹文昊
- 左学金
- 席玉宝
- 张世青
- 张文学
- 张晖
- 张玉周
- 张琼
- 张鹏
- 彭希哲
-
-
马娜;
陈福迎;
张晓燕
-
-
摘要:
在宿迁近年来以“多子化”和“老龄化”为特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背景下,结合国家、江苏和宿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辩证看待宿迁市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数量减少现象,以及“全面二孩”政策,深入探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对地区财富的增长、消费需求拉动和消费结构升级产生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宿迁市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
-
何巧云
-
-
摘要:
探究影响家庭消费的内在机制,减少制约家庭消费升级的不利因素,是畅通经济内循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本文基于200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建立静态和动态模型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和社会保障水平对家庭消费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模型中,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养老保险覆盖率的增加对家庭消费率具有显著拉动效应。在动态模型中,引入消费滞后期后老年抚养比的增加对家庭消费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少儿抚养比的增加和养老金覆盖率的提升则表现出显著促进效应。此外,研究表明,人均实际GDP和实际利率的提升对我国家庭消费率有促进作用,而通货膨胀率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家庭消费率有一定抑制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政府在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家庭消费的不同影响时,应充分考虑社会保障、产业结构调整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如实施相关政策降低老年抚养比的增加对家庭消费率的抑制效应,转变居民消费观念的同时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等政策建议,从而激发家庭消费的内在需求。
-
-
楠玉
-
-
摘要:
通过构造包含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的增长核算框架,系统考察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人口红利源泉。同时,依据增长阶段划分标准,对我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样本进行考察,以便于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政策。研究发现,对于我国整体经济而言,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健康人力资本增长均能显著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而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呈现出U型变动特征,教育人力资本的正向影响在中等偏高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更为显著。同时,我国处于高收入阶段区域的资本驱动增长的特征已逐步弱化,劳动年龄人口、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对人均收入增长的影响均显著为正,高收入阶段应注重劳动力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的再平衡,加强健康人力资本和高层次教育人才的积累和培育,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蓄积力量。
-
-
方雯
-
-
摘要:
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服务化已经成为我国将要面对的必然趋势,而结合国际经验以及我国的现状探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服务化的影响效应,有利于提前设计与选择适合的产业发展政策。1991—2018年间中日两国人口变化和产业发展数据说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服务化存在正向影响效应:当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时,老龄化开始对经济服务化产生正向推动力,这种正效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强;但是当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时,这种正作用力逐渐由强转弱,最终变得不显著。
-
-
张博
-
-
摘要:
本文基于人口结构变化视角,采用2011-2020年我国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域的样本数据,就不同年龄群体人口占比的变化对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域之间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人口年龄结构中不同年龄群体人口占比的变化对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性。
-
-
晏榆洋;
帅培;
孔新海
-
-
摘要:
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给我国养老金的支付和年轻一代的抚养带来巨大压力.借鉴国外延迟退休政策,结合我国老龄化现状,以抚养比为突破口,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进行了数学模型研究.
-
-
赵永伟
-
-
摘要:
经济金融化是指一定范围内货币以及非货币性金融工具与国民财富总值之比值提高的过程和趋势。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发展,整体金融化比例不断提高。但是从省域层面来看,经济金融化程度参差不齐。本文从甘肃省人口分析角度,对人口结构以及人口自然属性的变化进行度量,得出该变化会影响整体金融产品的需求,金融产品的需求又会影响整体经济金融化过程。因而,人口的变化间接影响着经济金融的发展,最后为甘肃省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人口金融政策提出政策建议。
-
-
刘丽霞
-
-
摘要:
在人口结构当中,人口年龄结构是核心。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乌兰察布市年龄结构相对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有所萎缩,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一、乌兰察布市人口年龄结构基本现状人口年龄结构指在一定的时间点、一定地区各个年龄组的人口数量在全体人口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
-
侯玉芳
-
-
摘要:
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而人口年龄结构是描述人口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乌兰察布市人口老龄化步伐明显加快,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面对银发浪潮的来袭,我们只有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持续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
-
张传娜
-
-
摘要:
人口的规模、结构、迁移都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产生影响。从人口规模看,高等职业院校布局不均衡,而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平衡。从人口的年龄结构、产业结构及城乡结构来看,都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的职业素质的目标。为此,应做好人口变动趋势的预测工作,全面推进教育公平理念落地,使高等职业教育供给满足人口变动的需求。
-
-
-
余静文;
梁润;
王勋
- 《2013年全国经济学博士后学术论坛》
| 2013年
-
摘要:
金融抑制导致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分割,由此对经济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易得到金融资源的部门会受益于金融抑制政策,而难以得到金融资源部门的发展受到抑制.老龄化会提高要素成本,难以得到金融资源部门的发展将受到负面影响,提高了金融抑制的成本,加强了进行金融改革的动机.本文尝试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视角来分析金融抑制。首先,本文提出了金融最优条件,它取决于金融抑制产生的Stiglitz效应和McKinnon效应,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抑制程度偏离了金融最优条件,那么这个国家存在进行金融改革的动机,并且偏离程度越大,进行金融改革的动机越强烈。而老龄化会提高金融改革导致的McKinnon效应的边际增量,使得金融最优条件提高,金融改革的动机加强。其次,在该理论框架下,本文建立了计量模型,并使用1981-2005年的67个国家数据研究了老龄化对金融抑制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年抚养比提高一个标准差,那么金融抑制程度将会下降0.046,与金融抑制指标的均值相比下降了10.34%。按照六普数据的预测,在中等死亡率方案下,2020年和2050年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将分别使金融抑制程度下降0.04和0.17。
-
-
卢晓燕
- 《首届全国区域经济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
-
摘要:
人是住房需求的主体,从人口角度研究住房需求是分析住房市场情况的一种基本方法.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影响住房需求的原因、作用机制、研究工具等几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文献回顾表明,住房需求存在密集年龄段,其原因可以归结为生命周期的差异;人口年龄结构影响住房需求的作用机制可归结为人口的余波效应;生命周期理论和OLG模型是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影响住房需求的基本工具.本文认为,关于人口年龄结构与住房需求的研究较多关注住房的消费属性,而忽略投资属性,未来应兼顾住房的消费性和投资性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对住房需求的影响.
-
-
王金营;
杨磊
- 《新中国人口60年——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本文以人口红利理论为基础,对我国人口转变,以及人口转变导致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相关模型,所得到的结果显示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使得我国的抚养负担逐渐下降,这对于我国劳动力的投入效率的提高,储蓄水平的上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抚养比与经济增长呈现出了明显的负效应,抚养比下降一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增长将提高0.107个百分点。上述结果都在不同方面显示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所产生的人口红利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在此同时对我国未来的人口变动做出了预测,未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将会对我国在诸多方面造成影响。
-
-
-
李大为;
陈子光
- 《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工业建筑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近年来,老工业社区的振兴一直是倍受人们关注的话题,老工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不单纯是产业兴衰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这里,我们从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老工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工业社区有着他自身的特征,即以其产业为支撑,以产业决定工业社区.但同时,工业社区的发展更取决于人力资源,特别是年龄在20-40岁,有着较强创业性的青壮年.所以,对于老工业社区的振兴,保持社区合理的年龄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
-
孙鹏
-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07年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是负责对建设行为进行行政管理的最高国家机关.中国建设部颁布的(以下简称"")中规定的居住区建设的各类定额指标是开发主体进行居住区开发建设时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规范.2002 年中国建设部对1993 年开始实施的进行了修订.新对原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一是新降低了居住区平均"户人口"标准,相应的,提高了居住区户数标准;二是新增加了在居住区设置老年人住宅的要求,并规定了一系列于之相适应的具体标准;三是居住区由住宅、公共设施、绿地和道路设施四类性质的用地构成.新调整了四者的比重,其中降低了公共设施用地的比重,还调整了公共设施的构成类型和各类型的规模,其中缩减了商业类公共设施的类型,降低了商业类和教育类公共设施的用地比重,提高了医疗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比重;四是新提高了道路和停车设施用地的比重.我国调整的社会原因,一是中国家庭结构向小型化发展,核心家庭成为主流,空巢家庭比重逐步上升;二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加速,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三是中国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层次从基本生活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四是中国为促进汽车产业发展,制定并实施了激励私人购买汽车的政策已初见成效,家庭汽车拥有量迅速上升.当然,还存在一些其它原因.中国居住区的发展变化受到中国政府制定的各种宏观政策和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等城市规划的设计规范不能一成不变,只有做出适时的调整,顺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国家其它政策的要求,才能充分发挥的规范性、权威性和指导性作用.
-
-
孙鹏
-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07年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是负责对建设行为进行行政管理的最高国家机关.中国建设部颁布的(以下简称"")中规定的居住区建设的各类定额指标是开发主体进行居住区开发建设时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规范.2002 年中国建设部对1993 年开始实施的进行了修订.新对原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一是新降低了居住区平均"户人口"标准,相应的,提高了居住区户数标准;二是新增加了在居住区设置老年人住宅的要求,并规定了一系列于之相适应的具体标准;三是居住区由住宅、公共设施、绿地和道路设施四类性质的用地构成.新调整了四者的比重,其中降低了公共设施用地的比重,还调整了公共设施的构成类型和各类型的规模,其中缩减了商业类公共设施的类型,降低了商业类和教育类公共设施的用地比重,提高了医疗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比重;四是新提高了道路和停车设施用地的比重.我国调整的社会原因,一是中国家庭结构向小型化发展,核心家庭成为主流,空巢家庭比重逐步上升;二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加速,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三是中国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层次从基本生活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四是中国为促进汽车产业发展,制定并实施了激励私人购买汽车的政策已初见成效,家庭汽车拥有量迅速上升.当然,还存在一些其它原因.中国居住区的发展变化受到中国政府制定的各种宏观政策和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等城市规划的设计规范不能一成不变,只有做出适时的调整,顺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国家其它政策的要求,才能充分发挥的规范性、权威性和指导性作用.
-
-
孙鹏
-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07年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是负责对建设行为进行行政管理的最高国家机关.中国建设部颁布的(以下简称"")中规定的居住区建设的各类定额指标是开发主体进行居住区开发建设时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规范.2002 年中国建设部对1993 年开始实施的进行了修订.新对原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一是新降低了居住区平均"户人口"标准,相应的,提高了居住区户数标准;二是新增加了在居住区设置老年人住宅的要求,并规定了一系列于之相适应的具体标准;三是居住区由住宅、公共设施、绿地和道路设施四类性质的用地构成.新调整了四者的比重,其中降低了公共设施用地的比重,还调整了公共设施的构成类型和各类型的规模,其中缩减了商业类公共设施的类型,降低了商业类和教育类公共设施的用地比重,提高了医疗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比重;四是新提高了道路和停车设施用地的比重.我国调整的社会原因,一是中国家庭结构向小型化发展,核心家庭成为主流,空巢家庭比重逐步上升;二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加速,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三是中国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层次从基本生活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四是中国为促进汽车产业发展,制定并实施了激励私人购买汽车的政策已初见成效,家庭汽车拥有量迅速上升.当然,还存在一些其它原因.中国居住区的发展变化受到中国政府制定的各种宏观政策和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等城市规划的设计规范不能一成不变,只有做出适时的调整,顺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国家其它政策的要求,才能充分发挥的规范性、权威性和指导性作用.
-
-
孙鹏
-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07年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是负责对建设行为进行行政管理的最高国家机关.中国建设部颁布的(以下简称"")中规定的居住区建设的各类定额指标是开发主体进行居住区开发建设时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规范.2002 年中国建设部对1993 年开始实施的进行了修订.新对原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一是新降低了居住区平均"户人口"标准,相应的,提高了居住区户数标准;二是新增加了在居住区设置老年人住宅的要求,并规定了一系列于之相适应的具体标准;三是居住区由住宅、公共设施、绿地和道路设施四类性质的用地构成.新调整了四者的比重,其中降低了公共设施用地的比重,还调整了公共设施的构成类型和各类型的规模,其中缩减了商业类公共设施的类型,降低了商业类和教育类公共设施的用地比重,提高了医疗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比重;四是新提高了道路和停车设施用地的比重.我国调整的社会原因,一是中国家庭结构向小型化发展,核心家庭成为主流,空巢家庭比重逐步上升;二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加速,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三是中国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层次从基本生活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四是中国为促进汽车产业发展,制定并实施了激励私人购买汽车的政策已初见成效,家庭汽车拥有量迅速上升.当然,还存在一些其它原因.中国居住区的发展变化受到中国政府制定的各种宏观政策和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等城市规划的设计规范不能一成不变,只有做出适时的调整,顺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国家其它政策的要求,才能充分发挥的规范性、权威性和指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