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96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602篇;相关期刊565种,包括英美文学研究论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读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2011年北京大学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辽宁省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等;英国文学的相关文献由96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秀波、黄小平、李娜等。

英国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0 占比:37.3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1602 占比:62.33%

总计:2570篇

英国文学—发文趋势图

英国文学

-研究学者

  • 杨秀波
  • 黄小平
  • 李娜
  • 王守仁
  • 周丽华
  • 庞启帆
  • 柳士军
  • 正道
  • 汪修荣
  • 王伟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青
    • 摘要: 通过对英美文学进行研究与欣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西方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进而为我国文学教育与教学的开展和创新提供思路。笔者在进行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美育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课题编号:NJSY22550)时,参考了由王美娟著、中国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英美文学研究与欣赏》一书。本书对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到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学以及殖民地时期和独立革命时期的美国文学进行了探究,通过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体裁的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各历史时期代表作家、作品进行剖析,展示了英美文学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仅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也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教学极具参考价值。
    • 陈丹丹
    • 摘要: 新冠疫情时期我国面临着国际形象重构的难题。从对英国文学的中国书写进行互文性研究可以发现,十八世纪之前、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后的英国文学分别呈现出不同的中国形象,这与当时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双方国力的对比有密切关系。无论是褒是贬,中国形象都是在英国文学的虚实交加“他者”想象。借鉴上述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析,中国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塑造国家形象,应当加强国际事务参与度,展现大国格局;用好“中国符号”,积极争取对外传播主动权;采用有效的叙事策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 郑冰
    • 摘要: 狄更斯是英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对于英国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维多利亚时期。《双城记》是狄更斯1859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中生动刻画了阶级间的矛盾冲突,诱发人们情感共鸣的同时,可以带给读者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令狄更斯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无论是对当时还是现在的文学创作领域,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双城记》来评析狄更斯的小说创作风格,力求帮助广大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主要内容和情感思想。
    • 王华伟
    • 摘要: 新维多利亚小说有意识地以维多利亚时代作为叙事背景,绝不是对那个时代的简单回望、怀旧甚至重复,相反表现出比维多利亚小说更加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选择人性背后的兽性或动物性作为叙事的生命支点并非偶然之举,这本身意味着新维多利亚小说内含丰富多元的自然基因、生命档案和生态意识,同时应该承担更多更大的生态使命。借由塑造众多独特的“人化动物”、“人兽一体”和“半人半兽”等动物化肉体形象,新维多利亚小说努力在人性与动物性之间建构全新的对话性乃至主体间性生态关系,消解人和动物之间生命意义上的失衡、失范与失语,从而建构另一种富有维多利亚时代色彩的“生命共同体”。
    • 王轶
    • 摘要: 在诗歌中被灵活运用的“意象”现已在多类文学作品中被广为使用。尤其是在以动物描写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对动物本体及其意象的深度挖掘更是理解该类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战期间,世界纷乱复杂,英国著名的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和乔治·奥威尔也迎来了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峰期。碍于当时的社会境况,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动物主题。依托他们的作品,以《飞蛾之死》和《射象》为例,梳理并解读两战期间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动物主题及其意象,可以发现,作家们透过对“小”昆虫与“大”动物的“生”“死”描述,抒写了两战期间人们对生命及社会的看法与观点,并借助其动物意象的力量充分表达了他们内心对自由平等和人性解放的渴望,以及他们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和暴力的国家机器的挑战与反抗。
    • 李云锦; 殷企平
    • 摘要: 系列丛书"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成果,是针对当前文学典籍研究与文化观念研究相脱节的状况而推出的一个新型外国文学研究项目,旨在服务中国文化建设。本次访谈围绕该丛书的主要观点展开。在访谈中,殷企平教授谈及该丛书的研究背景、文化观念的孕育与发展,阐述了丛书的研究目的、研究难点、创新点和核心观点。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编辑部
    • 摘要: 自2007年始,《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每年出版两期,分春季号和秋季号,主要发表与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文学批评理论、英美文学翻译研究、英美文学教学研究相关的论文。热诚欢迎英美文学工作者来稿。来稿请遵守学术规范,切勿一稿多投。本刊原则上不再刊用两位或两位以上作者合写的稿件。稿件收到后三个月内给予回复。三个月未见回复者,请自行处理。因本刊编辑部人员有限,不能一一办理退稿,恳请理解。
    • 王阅涵
    • 摘要: 从日本旅行作家星野道夫笔下美轮美奂的阿拉斯加极光中拔出身来回到现实后,我风格一转去读了英国文学。在书架上,眼神游移,就看到母亲买回家还未读过的“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我读毕《英国特工阿申登》,觉得非常有趣,便迫不及待地翻开下一本--《绅士肖像》。一看名字我便知道它不一般,读过之后,更为笃定。
    • 刘东玲
    • 摘要: 老舍异域时期的创作,有对传统文化的审视,又有对世俗市民生活的展示,其伦理道德的视角呈现为对旧道德的惋惜与新时尚的讽刺的杂糅性情感态度;老舍的平民立场赋予其对新思潮的审视视角,并提供了反思性,以及对底层生存境遇的怜悯.老舍从平民视角与理性视野反观多维的、新旧交织的、世俗庸常的社会现实,审慎观照新思潮辐射下知识分子社会、市民社会以及下层社会的复杂状态.老舍通过其作品所展示的处于此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渗透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与理性反思.
    • 梁艺维
    • 摘要: 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作者罗琳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赋予他们鲜明的个性。罗琳反对种族主义,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部小说。然而,作为注视者,罗琳笔下的异国形象并不是真实的,而是作者主观感受和想象的结合。本文选取中国女孩秋·张为研究对象,分析罗琳作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意识形态对她创作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