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形象

中国形象

中国形象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48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08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3834篇;相关期刊961种,包括南风窗、对外传播、青年记者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第二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等;中国形象的相关文献由1949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宁、王岳川、葛桂录等。

中国形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08 占比:34.14%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68%

专利文献>

论文:3834 占比:65.18%

总计:5882篇

中国形象—发文趋势图

中国形象

-研究学者

  • 周宁
  • 王岳川
  • 葛桂录
  • 唐文龙
  • 何辉
  • 赵小琪
  • 都媛
  • 陈吉荣
  • 姜智芹
  • 曾繁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祁峰; 林延鸿
    • 摘要: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国际话语权与真实、立体、全面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阶段对中国故事的内容和策略产生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在对“新、精、势”的策略把握基础上,围绕讲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中华优秀文化、中国人民奋斗和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内容。
    • 胡术
    • 摘要: 目的世博会是5年一次的科技盛会,也是各种设计集中展示的舞台,特别是代表各国形象的标志设计。分析和研究这些设计,将极大地拓展人们的视野,为我国“国家形象”在标志设计中的表达提供宝贵的经验。方法通过对历届世博会标志在内涵、取材、手法3个方面的比较与研究,探讨了在世博会这一特定媒介下“国家形象”标志的设计法则,并由此提出了“中国形象”标志的设计思路与方法。结论中国对外展现的视觉形象是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文化整体输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标志是“国家形象”精炼的视觉表达,是世界语境下民族精神的艺术化传播,因此其设计应当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定位、多样化的民族元素、国际化的视觉审美与创意的表现手法。
    • 王雪
    • 摘要: 肯尼斯·伯克是西方新修辞学的泰斗,基于伯克的新修辞理论中的“同一”策略,从修辞的视角分析国际公共演讲这一种重要的文体。国际公共演讲是一种传播国家声音,树立国家形象的机会。2021博鳌论坛年会上的主旨演讲大量使用同一修辞策略,做到了内容“同一”和形式“同一”的有机互动,促进了论坛的顺利举行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有效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姚志奋
    • 摘要: 在美国对华战略竞争背景下,在国际上自塑良好的中国形象是我国在较长时间内做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工作的应有之义。为此,我国应着重从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形象和人道主义大国形象两个维度入手,最大限度地提升中美两国的兼容性,最大化地拓展两国的合作空间。基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背景下中国形象面临被恶化的传播生态,我们应坚持共情传播原则,综合利用驱动民间传播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借助视觉话语和构建分众传播格局等方式自塑中国形象
    • 郭佳玉
    • 摘要: 《别告诉她》中许多景观和符号的呈现不仅基本符合中国的真实面貌,而且有效建构出美籍华裔导演眼中陌生并熟悉的中国形象,满足了外国观众的期待。此外,导演对特定空间的选择和设定能够准确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丰富了影片的叙事手法,在视觉上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可以理解领会。
    • 韩梅
    • 摘要: 1396年朝鲜朝文人权近访明,遵照明太祖朱元璋的旨意创作《应制诗》24首,将明王朝塑造为“同文轨”“最好游观”的“上国”,表达出对明朝政治、文化及现实实力的认同,反映出权近一贯的对明认识。该形象主要源于书写主体--朝鲜民族社会集体体验和记忆及作者个人的对华体验与认知。长期奉行封贡制度、实施科举制度使朝鲜民族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认同,作者权近亲明的政治倾向、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以及两次访明的正面体验促使其更为鲜明地书写出这一中国形象。明太祖朱元璋直接促成了该形象的书写,并对满足自身期待的作品做出积极反馈,为推动权近《应制诗》成为朝鲜王朝文学典范并引领中国形象书写发挥了作用。
    • 范红; 苏筱
    • 摘要: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的关键。长期以来,国际舆论的主导权被少数西方国家把持,针对中国恶意炮制了一系列负面言论,不仅有损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国家声誉,也阻碍了中外民众的友好交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体系,探索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新路径和新策略,是当前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
    • 刘婧雨; 周勇
    • 摘要: “故乡中国”是美国《展望》杂志1944年刊载的四国“故乡”报道之一。它由中美两国官方机构共同主导,通过美国记者在中国战时首都重庆迁建区璧山县采集的大量影像和信息,重点关注了战时璧山的商业、社会生产、社会改革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力图通过璧山这座具有“新中国精神”的“模范县”来展示他们所塑造的“新中国”形象。与英美俄“故乡”报道一起,向美国民众传递了正在进行的战争的正当性及美国对盟国战后发展的预期。这一中国形象是由中美两国政府及其宣传机构共同建构的,尽管与同期中国的实际境况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符合双方战时利益与舆论导向,是战时国家形象打造与传播的重要案例。
    • 郭姗姗; 张颖; 赵超; 梁继红
    • 摘要: 网络科幻小说以其独特的建构、批判与整合功能,成为当下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网络科幻小说的研究现状,然后以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为研究文本,从历史架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外译三个层面,对其所构建的中国形象加以分析,挖掘其作品在对外传播中塑造中国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 刘畅
    • 摘要: 长年身居海外的陈受颐在国内文学史上声名冷落,但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依然不容忽略。他是最早在美国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亦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先导人物。他所撰写的《十八世纪欧洲文学里的〈赵氏孤儿〉》,以研究元曲《赵氏孤儿大报仇》于18世纪在欧洲的译介情况为主要内容,不仅涉及18世纪西方学界的汉学研究概况,更详细回溯与梳理了《赵氏孤儿》流入西方的历史,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大量史实。在这些确凿的史实背后,我们可以从西方学者的中国题材作品之中,一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