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三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第三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第三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长春
  • 出版时间: 2013-08-15

主办单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会议文集:第三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七种国际自媒体网站2012全年涉华舆情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本文发现2012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主要特征如下:国际涉华舆论事件和国内重大事件是国际自媒体涉华舆论焦点;中国高层政治人物及异见人士关注度高;一线城市与民族地区舆情指数高;社会民生、政治、经济和外交/国际关系是国际自媒体关注的主题;中性报道是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的主要态度;英美发达国家传统主流媒体依然是国际自媒体主要信息源;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用户多元.
  • 摘要:本文分析了德国受众的心理特点及分类,提出了首先,加强“第三方”的传播渠道构建,多利用基金会、文化教育机构、公益社团组织等非政府机构进行符合受众心理需求的传播。其次,建立机构间整体传播方案,由于各类人群不可避免地与经济、政治、文化网络相交织,传播的最优方式应该是网络式而非线性。无论是在传播渠道的挑选,还是传播策略的选择都要进行协同合作,按照整体系统的传播政策进行国际传播。最后,多注意人、社会的文化特性,有针对性地研究受众的接收习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尽量让传播内容以一种符合受众胃口,符合其价值取向的方式向其传播等对外传播的建议。
  • 摘要: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代名词,且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核心政治理念.本文透过境外媒体这一独特视角,介绍了中国梦在国内外产生的冲击波,阐释了中国梦的国内意义和国际影响,分析了外界对中国梦存在的六种典型的误读及其原因,提出了“做”好梦先要“说”好梦,厘清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力避理论化和意识形态化,处理好"国家梦"与"个人梦"、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等做好中国梦的对外阐释的建议。
  • 摘要:在国家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海内外中文媒体与网络论坛的主要议题之一.基于符号融合理论,本文采用幻想主题分析法,解析中国大陆官方媒体、中国大陆网络论坛与海外中文论坛上围绕此议题所建构的主观意识图景.结论指出,中国主流意识图景中国文学价值的评价标准已让位于西方权威,而且更多关注莫言的道德品质与莫言获奖的实用价值;海外华人的意识图景则受"普世价值"的影响明显,并显现出东方主义特征西方想象图景.
  • 摘要:本文立足于议题关注周期,对《纽约时报》1980至2010年三十年来的涉藏报道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西藏议题在《纽约时报》上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体现为重复起伏的波形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体现为两次明显的转折,而且有扩散到其他议题报道中的趋势.有四类事件最能激发媒体对西藏问题的关注.因此,保持西藏地区的稳定、中美关系的稳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预防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炒作西藏问题的重要对策.
  • 摘要:大众文化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对于增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传播的有效载体.为此,可以通过促进大众文化对外出口,优化大众传媒外宣职能,举办大众文化交流活动,借助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和扩大当代文化海外影响等大众文化具体形式来实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传播.
  •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进行主题设置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进行主题设置,需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服务于国家对外传播战略,针对国外受众接受心理,能代表独特中国文化,保持一定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如何让主题设置配合国家战略需要,如何在浩瀚的中国文化中找出代表性主题,如何对所选主题进行概括与提炼,这是主题设置面临的难点与挑战。,指出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进行主题设置,其本身必然是从国家层面来加以谋划的一种战略体现,不仅要面对浩瀚中国文化长河的复杂性,而且要面对没有硝烟战场的复杂性,对于在国际上构建我国文化软实力、塑造我国魅力性形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摘要:国家政府在出版图书输出方面的推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版业"走出去"的强度与快慢.本文对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欧美主要国家图书出口政府扶持的措施进行了总结,结果发现政府是推动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推进中国图书"走出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摘要: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如何,根本上说是取决于其综合国力.与经济的快速腾飞相比,中国文化软实力尚显单薄,与中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符.新华社对外报道作为中国外宣工作主渠道之一必须肩负起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良好国际形象的历史重任.本文通过对英俄法西葡阿六条外语线路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现状的梳理和研析,力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外宣主体在影响境外舆论方面所做的努力,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了增强抢夺国际传媒领域话语权的意识和能力,力求报道角度多样化,方式国际化,增强实效性,稿件结构的调整工作尚有很大空间,切实改进新闻写作方法等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助推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
  • 摘要:近年来,土耳其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其国内媒体在对中国的报道中经常出现主观、片面之词.本文结合土耳其媒体对华报道的特点,用较为发展、全面的视角,对土耳其媒体在中国认知上存在偏差的原因做出观察与分析,指出中国的对外传播,负面事件并非完全是坏事,如果政府和媒体可以积极有效配合,正面回应外媒的失实报道,负面事件也能够取得正面良好的社会效应,可以有效提高中国媒体应对外媒的反应力和判断力,学会吃一堑长一智,从而有效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
  •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深入发展,中国崛起步伐不断加快,美国对中美两国力量对比变化日益敏感,迟滞和阻遏中国崛起的焦虑感和紧迫感不断增强.但是圄于自身实力相对下降,并为推行"巧实力外交",美国对华战略日益表现出在宏观层面加大对中国进行牵制的同时,在微观层面加紧实施以民众为对象、以民生和社会议题为切入点、以社交网络等新媒体技术为助力的"争夺型公共外交".本文将结合金融危机以来中美关系的变化,陈述美国对华"争夺型公共外交"的表现和原理,论证美国"争夺型公共外交"的意识形态工具属性,分析"争夺型公共外交"开展的重要支点,并提出了旗帜鲜明地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注重对新传媒环境下国内良性舆论环境的建构和营造,“固本强基”,有效消解西方“争夺型公共外交”的消极影响,把公共外交作为平台和载体,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公共外交做法,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等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把握国际国内话语权的应对之策.
  • 摘要:伴随着全球政治、军事、经济的互动,其背后是一种不同文化参与的双边与多边外交关系.参与文化外交活动的行为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包括官方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在内的行为体都在文化外交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通过国家领导人与普通的民众在外事交往中的案例分析来阐述与体味人文魅力在这种交往中的意义与艺术,指出外事交往中每个人都是自己民族文化交流的使者,因此需要注意的是,跨文化中的共同语言是真诚与友善,及时传递赞美与欣赏之情,在双边与多边交往中,在不同国度的民间个体交往中,如果每一方都传递了真诚、友善、对彼此利益的关切、对彼此权利的尊重,那么这种交往与沟通的过程会变得更加顺畅、愉快,人们从中体会到的是交往双方主体与各自文化的独有的人文魅力,那么这个世界就多了一份和谐,就会美好得多。
  • 摘要:本文着力于从理论层面剖析北京文化符号的内涵,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探讨北京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梳理北京文化符号的传播策略,进而揭示其对于北京城市文化精神建设、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深远意义.北京的文化符号并不仅仅是历史沿袭的北京文化形态、文化精髓的传递,而且还是具有符号意义的建构活动.北京文化符号作用的转型、新文化符号意义的嵌入、异质文化符号形式的移植以及对符号意义的解读,构成了北京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从而使北京文化生生不息、充满活力.而这些现象在社会活动发生急剧变化时显得尤为明显,对于北京城市文化精神建设、北京世界城市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方向与思路.
  • 摘要:通过分阶段的定性比较和定量调研,本研究深入分析了2011年《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人物篇》这部电视广告宣传片在欧美西方主流媒体上的播出效果;以第一手的、定量定性兼备的社会调查和访谈资料,汇合国外公关广告专家和目标受众群的现场反馈,来剖析中国全球化传播战略从构思到推广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宣传片的基调应该更温和,尽量冲淡民族主义自豪感的感觉,而将重点放在中国开放、热情的社会当中,片子的选点应该侧重于宣传中国的多样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擅变,而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 摘要:新闻报道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斗争方式,在国际争端中,这种作用更为突出.但是如何让新闻宣传体现出更强的战斗力却与我国新闻宣传文化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钓鱼岛争端报道的研究发现,面对国家利益时,新闻报道除了配合政治外交斗争外,还应当理性表达情绪,让利益显得含蓄,让情理尤为有力,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新闻宣传的战斗力.
  •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站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公开政务,而更逐渐成为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国家领导人形象作为政府形象和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这一平台上得到充分展示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G20成员国政府网站上的领导人简介入手,从词汇、篇章结构和内容三个维度对G20成员国政府网站上的领导人简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各国国家领导人简介在注重新媒体的使用,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和体现国家形象三个方面有共同之处,而在词汇使用、篇章结构和内容安排上却有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不同的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
  • 摘要:本文通过对5个国家10份主流报纸的统计来研究各国国家领导人的形象.研究分析了西方媒体怎样对各国领导人形象设置议程,设置了哪些议程,接着分析了西方媒体报道领导人时所使用的责任框架和人情昧框架.研究进一步提出,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形象的塑造上,需要探索适合西方媒体和国际社会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法,进而有效地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 摘要: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西方媒体在构建国家形象中起主导作用.2008年以后,中国综合国力迈上新的台阶,但国家形象建设仍不理想.CNN作为美国传媒体系中主导力量,在构建中国形象中起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近五年CNN对华报道各领域的关注议题、报道倾向,总结CNN对华报道的规律,研究发现国家利益仍然是影响CNN对华报道的根本因素,CNN对华报道的重心仍集中在中美国家利益的交汇的政治和经济领域内,尤其在涉及中美两国一些核心问题的争议上,如人权、贸易争端、台湾问题等,CNN直接转引国会、五角大楼、国防部等政府部门和军方报告,始终与政府论调保持一致。为了应对外媒,改善国家形象,提出了中国在社会领域需要加强与媒体的互动,做到公开和透明,走出负面新闻的认知误区.努力改善自身形象,在政治领域需要正确认识CNN对华报道,借鉴他国做法,改变外宣方式,积极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正确处理政治领域的矛盾.加强政治体制改革,在经济领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与他国的经济摩擦,客观看待各种对华论调,承担大国责任等建议。
  • 摘要:本文以2008-2011年《纽约时报》对上海的报道为样本进行新闻话语分析,并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别探讨其所塑造的上海城市形象,研究表明,2008-2011年该时间段内报道的总体态度较为中立,且前后趋于一致。从数量上看,2010年对上海的报道数量最多,表明了上海以世博会为契机,成功吸引了世界媒体的关注。而海外媒体对上海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也做了曝光,特别是受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其对上海报道的某些偏见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因此,为了塑造一个良好的上海城市形象,仍需政府、媒体、市民等各方共同努力并加强与国际媒体的交流与合作,以打好媒体牌并最终促进城市的发展。
  • 摘要:本文在论述中西媒体责任观念思想渊源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两者的共性与分歧.认为两者存在着某些共同的思想渊源;就分歧而言,西方媒体责任观念的内核决定了西方媒体责任的实现路径是通过借助媒体自律、自由经营和政府必要监管来保障新闻自由与更普遍意义的个人自由,它从新闻自由与个人自由之外去寻找政治保障的框架.中国媒体责任观念的内核决定了中国媒体责任的实现路径是借助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媒体的政治正确和政府例行监管来保障媒体的政治功能和人民的自由,它并不否定新闻自由与个人自由,但是默认它们应存在于政治要求的框架之内.当代西方与中国的媒体责任观念的这种分歧,决定了前者对媒体的监管是后置型的,而后者对媒体的监管是前置型的.
  • 摘要:从历史上看,公开发表、主动传播、坚决维护自己的核心政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传统.从理论上看,集中体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核心政治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需要在国际社会中得到客观全面的介绍,扩大其世界性影响.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应当确立"送去主义"的文化观,坚持自主性的思想文化标准,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增强核心政治理念传播的理论自觉和自信,提升当代中国的理论传播力和解释力,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对外传播.
  • 摘要:在西方话语已经"普世化"的背景下,中国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面临着多重挑战,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仍然处于向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由于国家定位和社会转型尚未完成,话语体系构建的方向和主流价值取向上存在定位困扰;二是中国话语应该基于中国自身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但舆论对于"中国道路"的争论远未达成共识,从而在"道路自信"问题上出现分歧;三是一套好的中国话语必须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包含世界性共同价值,如何兼顾和平衡两者关系考验着智慧.道路自信对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具有特别的基础性意义,要兼顾中国话语的自身特色与世界共同价值,吸纳西方部分主流话语以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思想理论成果来更新中国的原有话语,补中国原有话语之不足,可以使统摄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变得更有吸引力、包容度与世界共同性,促进实现现代转型的中国扮演世界领先国家的角色。
  • 摘要:战略传播就是美国政府、军方和学界为应对新媒介环境提出的传播战略.相对滥觞于冷战时期的公共外交,战略传播在21世纪美国"反恐战争"的舆论危机中诞生,在应对全球化网络环境的挑战中成熟,本文将从媒介变革的视角阐述这一对外传播战略的诞生背景、特点、意义和革新,文章指出战略传播活动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公共外交、公共事务、国际广播服务和信息运作,战略传播作为一国对外传播战略有着如下优势:首先,面对与网络时代相伴而来的全球化媒介环境,美国战略传播注重受众细分,适应全球传播的复杂舆论生态;其次,通过将战略传播纳入决策行动,保证政府在对外传播中言行一致,避免网络环境对负面事件的放大器效应;再次,美国战略传播意在打破机构壁垒,整合传播资源,应对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透明化、信息主体多元化挑战,力图形成国家对外传播整体战略;最后,战略传播特别强调吸引受众实施“全球参与”,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双向传播。
  • 摘要:本文从"中国优秀电视剧走进东非"项目开局之作《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的播出情况谈起,对近些年来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中成功案例进行剖析,以期达到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观念层面上的创新.认为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应着眼于"一大属性"即电视剧的文化产品属性,出口方和进口方"两方诉求",求同、求异、求合"三大策略".
  • 摘要:2010年海地地震国际救援行动,被美军视为重大的国际战略博弈机遇.由最初的战略传播反应迟滞陷入行动危机,到最终通过长达半年的国际战略传播转危为机,海地国际救援行动中的国际战略传播成为这一概念提出之后的实践典例.本文以海地联合特遣部队《响应者(The Responder)》行动专刊作为分析样本,对美军的国际战略传播实践加以微观考察和评析,以求在国际性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对外传播价值、路径和关键等层面引发思考,文章指出战略传播具体实施过程中尤其讲求“领导驱策、可信可靠、理解为本、对话交流、广为渗协调一致、结果导向、反应精准、持之以恒”九大原则,海地救灾行动作为一次战略传播机遇,一直在努力践行上述原则图通过周密精致的战略、战术传播规划与行动紧密结合并最终从中受益。
  • 摘要:随着国家间对抗进入整体战时代,国防信息传播的结构性力量得到凸显.本文立足整体战背景下国防总体战略布局,指明了国防信息传播在国家层次信息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焦点和维护国家政权合法性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剖析了当前我国国防信息传播在顶层设计、管理职能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从确立国家战略观、创新体制机制、再造传播流程和法规制度保障等方面,对实现国防信息传播战略变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摘要: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深层次构成.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东北亚的关注侧重于传统安全问题,忽视了该地区文化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由历史因素、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所造成的文化安全问题正逐步成为影响东北亚格局的重要变量.而受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以及进程性因素影响,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文化安全形势并不乐观.鉴于东北亚地区文化安全现状及中国面临的文化安全形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新提供良好环境;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构建科学完备的文化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
  • 摘要:本文运用国际传播的研究方法,在注重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结合的基础上,对中国对外传播构成巨大障碍的"中国威胁论"进行了全球背景下的分析和研究.尤其对美国、西欧、日本、印度四个国家(地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在看似同样的"中国威胁论"论调下,隐藏的其实是各个国家的不同想象和各种诉求.如美国的"政冷民热"、西欧的"失落心态"、日本的"政冷经热"、印度的"竞争情结"等.为此,本文认为:要迅速改变以往"大一统"的对外传播格局,立即实施区别化、区域(国别)化、精准化的对外传播战略.通过迅速实施这一战略,大大提升我国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 摘要:美国政府每年都会赞助二百多个对外交流和培训项目,这些项目为塑造美国形象,实现美国的战略利益做出了很多贡献.国际访问者领导项目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考察了国际访问者领导项目的具体细节,从中总结和归纳出美国面向他国精英传播的若干特点.本文认为,中国的对外传播战略应当学习和借鉴美国对外交流和培训项目,更好地推动中国对外传播的发展,实现中国的战略利益.
  • 摘要: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是中国国家利益的现实需求,而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中市场价值最高的产品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国文化的发达程度.本文借鉴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剖析当前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挑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的扶持策略: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增强外销实力;第二,打造骨干企业,实现集团作战;第三,强化国际运作,制作适销作品。
  • 摘要:从抽样读者调查到网络投票统计,从部分外电摘编到专业舆情研究,虽然时代不同、手段不同,但是对外传播工作从未停止为提高传播针对性所做的探索.现如今,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在商业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多,其全样本分析的技术特征也正吸引更多的领域开始分析大数据、运用大数据.本文从介绍大数据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结合美国Netflix公司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准确把握广大受众的需求,颠覆传统,推出电视剧《纸牌屋》的案例,浅析其在外宣领域可以发挥的作用,并具体从提高受众分析的针对性、重大事件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外宣产品开发的针对性等方面,对大数据如何提高传播效率进行尝试性分析.最后还就获得、分析、使用数据和思维转型提供了如下建议:应该抢抓机遇,加大投入,注重人才培养,从数据的汇集做起,深入分析数据及其背后的行为主体,进一步提高舆情研判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 摘要:《我有问题问总理》是一档创办于2006年的大型台网互动栏目.经过八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档两会的品牌栏目,更因为2013年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经过记者提问,栏目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本文梳理了栏目自创办到发展成熟的历程,分析了在节目理念和口实践操作上的创新性做法,并探讨了对今后对外传播的借鉴意义和发展方向:一是做到内外传播的平衡,《我有问题问总理》是在对外频道中文国际频道播出,这一频道即面对国内观众又面向海外观众。这一双重定位就对栏目的策划提出了要求,如何在城镇化、户籍改革、医疗改革、就业等内向型议题进行外向型表达,在操作上考虑内外观众的国情知识储备差异以及收视差异,需要在话题展现形式和表达上进行设计,可以说“外籍中国通”元素的引入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二是实现参与主体的结构平衡,栏目的呼号和定位是搭建全民参政议政以及与总理沟通的平台。现阶段来看,栏目互动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不断丰富,然而参与主体仍然局限在广大平民观众,接下来在节目呈现上,要更多引入权威政府机构发言人以及人大、政协代表、政府官员的回应和声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官民沟通互动平台。
  • 摘要:本文通过涉党题材外宣图书与国际同类英文图书的对比,分析两者差异,探讨涉党题材外宣图书在编辑策划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风格上应明确产品走学术类图书还是通俗读物的路线,在内容上应借鉴国外同类图书立足于当代世界,关注冲突,关注全人类共同的话题,应努力将涉党题材外宣图书做成有规模的长线作品,以形成品牌效应,应积极约请具有中西学术背景的作者,制定有效的推广策略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 摘要:环顾当今世界,地缘板块之变、国家转型之痛、发展方式之争、力量重组之显、有效治理之难无不表明,一个全球政治的再平衡时代已然到来.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要尽快实现兼具进取意识和必要转型的"战略转进",从观念、手段和人才而言,中国施展全球性大国外交的"战略储备"仍显不足.大力推进中国国际问题智库建设以及具有明确研究关切、传播效用和政策导向的智库外交是实现中国外交"战略转进"的重要课题.加强中国自身国际问题研究智库建设和智库对外传播是认识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谋划中国外交战略,在凸显"中国元素"的同时强化"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也是破解一些根本性外交理论和实践难题,从思想和战略层面影响、引导国外智囊人士的必然要求.应通过智库传播和口交往不断苦练内功,加强中国国际问题智库的自身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智库外交的深度、广度、精度和效度.
  • 摘要:"内外有别"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原则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为业界与学界所认同.随着我国外宣工作从环境到理念的变化,这一原则开始受到质疑.从跨文化传播的视阈下看,"内外有别"意味着接受差异,贴近他者,在与他者文化的协商中完成自身形象的传播.
  •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传统纸质媒体带来巨大冲击,传统纸质媒体的业务转型已是大势所趋.纸质媒体开设网络版或建立网站只是向全媒体新闻业务转型的初级阶段.随着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如何优化组合传播力,利用不同媒介平台给受众带来更丰富、更立体的阅读体验,是传统纸质媒体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北京周报英文网首次以全媒体方式报道2013年全国两会为案例,提出对外传播的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方法,实践证明,北京周报英文网在2013年全国两会报道中的首次全媒体尝试,使采编人员的全媒体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后方编辑团队创新的工作方法、前后方团队协同作战以及总社与北美分社之间双向合作的全新工作模式,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全媒体的立体报道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京周报社从传统纸质媒体向全媒体发展的业务转型步伐。下一步应继续加强全媒体人才培养,并考虑利用现有的、制作iPad版杂志的技术,向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主的移动互联网领域拓展业务,为全媒体转型的深人推进做出新的探索和尝试。
  •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工作中的实际感受,在采访海外传媒专业人士的基础上,就中共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提升国际形象提出三方面建议,即提高自我宣介意识,促进海外受众对中共的历史、使命、成就以及所面临挑战的了解;在重大敏感问题的对外传播中采取"前摄式"攻略,摆脱被动,主动出击;在"党管媒体"语境下,提高媒体公信力也是提升党的执政形象的重要内容.
  • 摘要:本文就英美新媒体政治信息传播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新媒体政治传播的主要形式,阐述了新媒体政治传播的优势,无论政治系统是否选择拥抱新媒体,后者都会独立地膨胀并挤压政治系统。如果政治机构不能及时调整,适应新的媒体环境,释放来自新媒体的压力,不但无法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政治危机。同时,尽管新媒体具有超强的传播效率,但在现阶段仍然难以成为观点和舆论性信息的主要来源,而这一类信息在政治传播中尤为重要。传统媒体仍然掌握着引导性观点和硬新闻的出口,新媒体更多时候是对传统新闻内容的转发。换句话说,是对传统政治传播在形式上的辅助和拓展。在现实操作中,无论传播者多么重视新媒体领域,都不能抛弃传统媒体,而是力求建立一个新老结合的立体传播系统。
  • 摘要:维护海洋岛屿主权是国家海上维权行动的重要内容,它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本国法律法规,由军地多方力量协同,使用海上执法手段或军事手段宣示和维护权益.本文以黄岩岛、钓鱼岛争端为例,从国际舆论斗争的内容框选、涉军信息传播、军事行动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梳理相关舆论斗争策略:一是岛屿主权申诉表现为"史争法斗",内容框选不能拘囿于为我所用,应运用"两面提示"法.二是海上维权军事行动直接反映岛屿主权争端态势,军队发声要紧贴行动进程,呼应"两个舆论场".三是注重岛屿主权争端的"舆论储备"与"议题预设",做好岛屿主权舆论斗争的战略与战术应对.
  • 摘要: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2012年《纽约时报》涉藏报道的消息源构成、分布以及匿名消息源的使用情况.研究表明,国际西藏话语的主要构建者都充当了《纽约时报》涉藏报道的消息源,但该报使用的境外消息源明显多于中国消息源,批评中国政府的消息源明显多于支持中国政府的消息源,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同时,《纽约时报》涉藏报道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使用了大量的匿名消息源,背离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本文建议我国加强涉藏信息的官方发布力度,并积极地将非政府组织纳入我国的涉藏信息对外传播体系.
  • 摘要:国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是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有效的传播,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需要采用多种话语策略.但中西方在答问策略的使用情况方面,却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本文以2011年至2012年中美国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的答记者问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中美双方新闻发言人答问策略的异同点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美双方的答问策略使用频率相似,但在具体的策略使用方面存在差异,这受具体语境及中美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 摘要:传播者和受众处于同一文化环境,将促进文化传播过程的进行,文化差异减少,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提高;传播者和受众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文化干扰就会出现,必将导致跨文化传播的不畅通.本文通过对中英合作拍摄的BBC Wild China和CCTV《美丽中国》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美丽中国》(Wild China)既探索了商业化发展的道路,又无形中解决了文化差异造成的受众接受度较低的问题。它的传播方式使跨文化传播有了新的途径—站在他国文化背景上,用自身文化阐述和理解他国文化,并予以传播。从而取得了不俗的传播效果。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外宣翻译的最后一个环节——审定稿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况,以示例论述了在审定对外宣传翻译文章中的思路和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体现了审定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要想提高外宣译文的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细心,避免犯低级错误。对于个别用词,广泛查阅中外文词典和资料,仔细推敲和斟酌。2.不断积累、总结,多做功课。如平时在对象国刊物或网站中看到的跟我们工作或日常生活有关的词汇或说法就记下来。3.定稿人尊重外国专家,但不可盲信盲从。外国专家多数不懂中文,有的甚至带着偏见,语文水平也良莠不齐。有关翻译问题,定稿人要与专家充分讨论,做出解释,直到得出双方都认可的答案。4.作为定稿人,最后的把关者和润色者,由于懂得两种转换语言,在审定稿件的过程中,既要把握整体和外宣导向,又要在查找资料、思考和选词上不吝功夫。
  • 摘要:大数据正在催生技术变革,重构新一代互联网.新一代互联网不再以信息共享、交流互动为主旨,取而代之的是数据收集、分析和整合.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长期存在议程设置,导致涉华报道中真实与偏见的共存,大数据对此提出了新的挑战.媒体在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方面,具有无上的强势.这种强势,不仅来自于媒体长期积累的人才优势,而且来自于媒体对各类话题的稔知.中国媒体在国际社会中争夺话语权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据,反制西方媒体的倾向性报道.
  • 摘要:对外新闻报道是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软实力的象征.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中国的声音在世界有效传播,是对外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我国在对外宣传报道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语言、文化、民族风俗、接受方式差异带来的挑战.因此,只有了解对外传播受众,才能使传播更具有针对性并发挥最大作用,以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借助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学习的欧洲学生和非洲留学生中所做相关调查,通过收集、分析他们对于中外媒体报道"中国事件"看法的信息反馈,总结了中国对外传播的新闻报道无法吸引读者的原因,提出了选题角度、内容应符合受众需求,新媒体融合将吸引更多读者,了解读者所需,用他们习惯的方式传递信息,使新闻产品达到较高专业水平等让中国对外新闻报道发挥更大作用的对策和建议。反思我们在对外传播,特别是对非报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摘要:当前,伴随以互联网为核心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了数字新媒体对传统大众媒体市场的挤占.本文根据最新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五国调查的数据,总结出外国民众利用互联网资源了解中国信息的6个特点,提出了科学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传播中国信息,发出中国声音,改善中国在互联网上的国际话语权的建议.
  • 摘要:本文以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进行了研究,指出文化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是国际关系中一个广阔而深刻的视域.主权国家(含国家集团)文化价值观的内涵具有特定的政治性意义,是以思想、意识、精神(包括宗教)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价值认同,在国际关系中可以引申为政治认同.文化价值观取向已经从文化本身的涵义溢出,成为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主要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国家利益范围的确定.中国已经在新世纪开启了全面战略外交新时代,与周边国家构筑起“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家关系,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共同努力,实现区域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繁荣。中国儒家文化价值观被西方学界称为中国式的“软民族主义”。软实力可以配合硬实力,发挥修补国际关系、开拓沟通渠道、取得谅解和互信的积极作用。在国际传播中全面阐述中国提出的新发展观、新安全观、新文化观、新合作观、新和平观,是撬动和调整当前东亚复杂局势的一个有力杠杆。
  • 摘要:为了准确评估我国媒体对外传播的效果,并改进今后的对外国际报道,2013年3月,新华社组织亚太、非洲、欧洲、欧亚、北美、中东、拉美七个地区的驻外分社记者分别采访了30个国家的62位媒体人士和中国问题专家,就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中国主流媒体报道在当地的影响力等问题,对他们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在发达国家意见领袖眼中,中国是迅速崛起的经济体,既“引人注意”又“令人不安”;而发展中国家意见领袖则用“诱惑”、“强国”和“封闭”三个关键词来描述中国形象。透过“中国媒体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曲线图”可见,中国媒体在亚、非、拉乃至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而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微弱。综合受访者意见,本文分析了中国媒体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并就下一步改进对外传播工作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从媒体和受众两个层面提高落地率和有效到达率;第二,扬长补短,从海外受众需求出发改进传播内容;第三,按传媒市场规则运作,加大新闻产品的营销力度;第四,增加并重用国际新闻人才,打造真正的“世界媒体”。
  • 摘要:非战争军事行动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受到世界各国媒体广泛密集的报道,使整个非战争军事行动呈现高度透明状态.而信息来源的多元快速、报道内容的鱼龙混杂,以及非战争军事行动各方利益的盘根错节,也易形成众口喧哗、难以调和的局面.军队媒体要有效引导国际舆论,既要注重平时媒体形象的建构,增强自身的公信力、亲和口力、传播力,又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转变观念,有效运用包括新媒体、自媒体在内的各种传播手段.
  • 摘要:电视对外传播是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当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如何通过本土化方式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是电视对外传播的重要命题之一.中央电视台通过CCTV日语化播出项目,在日本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总结了该项目对外传播的经验:第一,贴近受众接受习惯,制作与播出本土化;第二,满足受众需求.内容本土化;第三,契合市场特点,本土化推广运营;第四,落地本土化,积极进入主流播出平台;第五,受众服务本土化,贴近和服务受众生活。
  • 摘要:互联网已经发展成面向公众的全球性设施,任何涉及全球化的议题都无法忽略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强大驱动力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在依赖性日益增强的全球时代,传播结构的改变伴随着权力关系的重塑:信息和思想的跨境流动,影响着公民对所属政治共同体的忠诚,促使原属于国家的部分权力在超国家、国家和次国家的层次重新分配;在国家内部,权力结构呈现从金字塔型向钻石型转变的趋势,多元协作治理成为重要价值诉求.无论是对内主权还是对外主权,绝对的主权观念均已受到挑战,主权稀释的重要原因在于权力转移,时代要求国家在地区治理和全球问题应对上更负责任地行使主权,从而将"合法性"建立在鼓舞人心的目标之上.
  • 摘要:本文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来解析对外汉语教学节目《快乐汉语》中中国文化的传播方式,文章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发展迅速,并日益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其中,电视媒介是集视觉和听觉为一体的综合媒体,不仅能突破时空的束缚和限制,还能使受众直观地接受正统、正式的文化信息。在这方面,《快乐汉语》可以算是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它不仅仅教授字词、句型、语法等汉语知识,帮助学习者掌握交流的语言,还向学习者传播了更深层的中国文化,并且在语言与文化传播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为中国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 摘要:微博的影响力呈现出几何式倍增的发展态势,在历次突发事件的传播中不断彰显出强大的力量,无论是速度还是广度都在不断地刷新记录.当然,在其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伴随着谣言等消极因子的影响.本文将结合具体突发事件来探析微博在其中的优势、不足以及对策,探究在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被唤醒的生态环境下,要建立微博信息管理制度,建立政务微博公信力的引导机制,建立微博自律意识培养机制等建议,从而合理利用微博平台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强化对微博舆论的研究与调控,形成完善有效的应对机制,从而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 摘要:公共外交是以提升和改善国家的国际形象为主要目标,依托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等渠道的外交形式。中国近年来日渐重视公共外交,并通过多种方式传播本国国际形象,北京奥运会就是典型的公共外交事件。本文选取代表性和影响力较强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对中国的报道作为案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关键词和标题搜索,并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观察,认为虽然北京奥运会提高了中国的被关注度,但同时引发了更多相关因素的负面影响,对国际形象的改善并不明显。
  • 摘要:本文阐述了英国公共外交主要措施、成功经验,及对我国公共外交产生的借鉴与启示:第一,在保持政府原有作用的情况下强化公众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同时要强调对话互动的双向公共外交;第二,去意识形态的公共外交是中国公共外交的可取之道;第三,保持公共外交的“内外一致性”;第四,有层次有针对性地推动公共外交工作;第五,公共外交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 摘要:国家形象传播,是一种高度策略性、技巧性的传播,其方法、手段不同,效果迥异.根据BBC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国家形象大幅下滑.为了扭转当前我国的形象危机,亟需制定科学、有效的传播策略.本文分别从更新传播理念、整合传播手段和提升传播技巧三个维度来对国家形象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指出要使中国传播能力与当代中国形象发展战略相适应,首要任务就是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峡谷”,国家形象传播不能依赖某一种传播手段,而应该在遵循国家形象传播规律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多渠道、多方位、大手笔地对传播手段进行整合,这样才能达到国家形象传播的预期效果,在国家形象传播策略上,既要遵循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也要对国家形象传播的技巧进行研究,力求提高国家“自我设计”和“自我展示”的能力。
  • 摘要:总统选举是美国重大的政治活动,选举前的电视辩论更是美国公众和传媒眼中的一大新闻事件,2012年的电视辩论多次提及中国,中国崛起更是首次作为一个单独的议题出现,其中所呈现的中国形象在美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很大的传播效应.本研究以此为例,分析其中呈现的中国形象及其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总统候选人在电视辩论中传播了较为负面的中国形象,但媒体的相关报道却做了积极的更正,对中国的认识也趋于理性和平衡.
  • 摘要: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显得尤其重要,它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和象征,是一个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目前我国的国家声誉指数排名与迅速崛起的经济地位形成巨大的反差,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迫在眉睫.影视传播作为一种新颖而易被接受的艺术形式已经被很多的国家形象塑造者运用,本文分析了影视传播的优势,总结了外国运用影视传播国家形象的先进经验,提出了翻译配音:让电影会说英语,内容植入:用影视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打造明星:让中国面孔成为偶像,贴片广告:简单而经济的办法,理论实践:运用传播学规律等运用影视传播的立体手法塑造国家形象的建议与对策。
  • 摘要:一个国家在别国眼中的形象如何很大程度地影响该国的公共外交和对外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国家形象的准确测量也因此成为一个国家十分紧迫的内在需求,因而建立一套准确完善的评估体系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国家形象相关研究、国家形象构成要素分析和现有的国内外国家形象评估体系,从国家功能角度对国家形象的评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构建的国家形象评估体系,并依据该体系进行了实证调查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在大学生眼中六个国家的整体印象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德国、英国、美国、俄国、韩国、日本。国家的综合印象分与其实际综合国力排名并不一定相符。
  • 摘要:本文分析了微博“意见领袖”的选取及其特点,阐述了微博“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场中的作用,指出微博“意见领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力。他们既能及时地利用微博把咨询传播出去,又能将其进行转播,引起网民较大的关注,同时微博评论功能带来的互动又为大众创造了和其直接对话的空间,引起网民的共鸣,提出了建立健全微博监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谨防微博“意见领袖”对网络公共事件舆论的误导,对于舆论影响力较大的公共事件,官方媒体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核心信息,各级媒体主管机关要支持所辖媒体进行报道,满足大众的知情权,相关管理部门要尊重意见领袖,为其提供开放、宽容的舆论环境,与他们坦率、真诚地交流和沟通等对微博“意见领袖”进行有效的规范管理的对策。
  • 摘要:近些年来,有关中美双边关系及其民众互相认知的媒体报道呈递增式发展,其中美国民意调查机构提供的涉华内容起到关键作用.本文通过相关介绍、分析、评判,指出涉华民意调查背后的立场设置和意识形态偏见的来源,提出要正确理解和引用其内容.提出了在对外传播领域应积极行动起来,打造具备中国话语权和国际公信力的对外传播民意阵地,学习和借鉴相关先进民调方法,在选题思路上力图创新,围绕新时期工作重点,特别是宣传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风格和塑造亲民形象,吸纳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十年发展改革的正能量意见,传递中国民众对未来生活的积极希望,充分鼓励和动员国内现有的意见领袖及其相关组织,提高其对国家发展和目前所处国际环境的清醒认识,在允许争鸣和保留不同看法的同时,积极创造和构建有利于国家长远建设与发展的创新共识,改革共识,风险共识等相应的应对策略。
  • 摘要:本文打造黄金时间的新闻节目通过阿语频道开播四年来的经验总结、对观众调查结果的评析,对比外国电视媒体跨国传播的通用做法和成功经验,提出了从“综合性频道”到“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加强中国新闻的报道,加大对阿拉伯国家的报道力度,以中国视角表达中方观点,打造黄金时间的新闻节目等提升阿语频道对阿报道能力和传播能力,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向国际一流媒体进军的国际传播策略。
  • 摘要:本文以美国政治信息传播为研究对象,指出美国政治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主体和平台多样化,各种传播主体和平台各有不同的功能,同时又相互补充配合,形成了一个立体运行系统,及其对我国政治信息传播的启示:1.政治信息传播需要体现明确的价值观,并且是普世性的价值观,是本国多数人和世界各国多数民众接受的价值观。2.政治信息传播需要尊重通行的专业规则,如新闻报道的专业要求是客观呈现事件和过程,只有遵循了普遍的专业标准,才容易被民众接受。3.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多元力量开展传播工作,仅靠政府的力量,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多元力量的参与必然带来对同一信息的不同解读,有些解读与政府的解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还需要整个舆论场有容纳多元解读的容量。政府应该站在更高的战略位置,充分运用不同的力量之间的折冲,探测出公众的意向、需求、疑虑、困惑,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主张和论述,在这样的基础上,对内和对外的传播才能真正有效。
  • 摘要:话语权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赢得话语权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其质量.对外解读中国梦,首先应厘清核心价值观.从中国传统来看,核心价值观是"和",这也是共产主义所追求的核心价值.价值观兼具普世性与特殊性.建基于价值观的普世性特点,并兼顾其特殊性的平等双向的传播,能够超越"文明的冲突".理论、道路、制度自信,不能孤芳自赏,必须转化为价值观外交的优势,才能真正提升软实力.从"和"这个角度,会给中国梦带来有别于西方语境的解读.指出"普德"而来的"天下大同"既是中国传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共同核心价值,也是对外传播的最高境界.
  • 摘要:互联网传播引发了传播关系的变化.人人都是传播者,这使得每个人的表达与活动都可能成为他人传播的内容,一切活动变得透明.反映在政治传播领域,执政党及其成员的一切行为,包括历史的、当下的,都可能成为被"修辞"、被传播的对象.在此情形下,执政党及其政府面临的不再只是如何传播的问题,而是如何在"被传播"的情况下进行传播.本文认为,理解这一点,并且在政治活动中形成清晰明确的修辞意识,充分重视执政伦理,把握好政治传播活动的内在统筹力,这对顺利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摘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调整和改变我国的政治话语,提高对外传播能力,从而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为十分急迫的问题.研究我国政治话语的传播效果,塑造恰当、得体而准确的政治话语,是一个关乎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大国地位,关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和平共处的国际新秩序的重大课题.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政治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效果,从而提出政治话语传播的对策与建议:第一,探索中国政治话语传播策略与方法;第二,去除过度的对外传播紧迫感.着力国内政治实践与民生的改进;第三,重视中西话语冲突,探索改进方略;第四,在中国的外交决策和战略选择条件下尽量提升外交话语策略;第五,积极参与重大国际政治议题,扩大中国话语影响力;第六,探索以文化传播为载体,提升中国政治话语传播效果。
  • 摘要:"话语"、"核心政治话语"、"核心政治话语的传播",在这个递进的语素排列中,每一项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在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下,这个递进排列要激发出对外传播创新,客观上必然是系统而非单维度推进的形态.本文试图从这一综合角度展开论述,建立一个从概念体系到策略体系的联结,文章指出在政治话语创新中,最容易被理解和接纳的一个含义是用接受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说话,这实际上是一种面向传播对象的政治文本创新。在对外传播中,这种政治文本创新又可分为原始本文创新和翻译再创作。但无论是原始文本创新还是翻译再创作,都主要在解决以共同话语使对方“听得懂”的问题,而无法根本消除接收者的偏见。实践表明,政治传播的瓶颈常常不在于外方听不懂词汇,而在于不同的利益和预设立场阻隔。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舆论环境对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有良性转变,但西方主导话语权的大环境并未根本改变。因此仅通过文本创新接近和参与构造国际共同话语还不行,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改变话语权分配,在文本创新同时消解国际社会的偏见,总之,核心政治话语的创新与传播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中国核心政治话语的生产者不仅是写文件、读文件、译文件的人,也是所有执行党的政策、传播党的信息的人。
  • 摘要:本文基于对我国国际传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SWOT)的分析,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回应国际关注,形成全球华人认同,形成国际传播呼应,参照国际形势变化,设定国际传播重点,以跨文化传播为框架,突出“媒体专业化”等我国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更新国际传播战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今全球新闻传播领域内出现的新"视域"和新"变局"——"自西(北)向东(南)"、"自上而下"和"由扁平向纵深"的拓展,而无论是从传播的内容、方式和效果来看,我国对外传播事业——尤其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传媒和文化走出去"工程——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未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全球传播的新视域与新变局,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操作层面的"短板",具体来说,"走出去"工程过度关注欧美目标受众和市场,过分强调政府主导和规模效应.为此,应该以"向东(南)看"、"向下看"和"向纵深看"为指向,对下一步的对外传播事业创新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定向.
  • 摘要: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核心价值观和对外价值观,两者构成了中国价值观体系,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中国核心价值观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精髓,解决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始终困惑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文化继承性与文化现代化的矛盾.中国对外价值观的提出则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创举,体现学习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态度.中国应当通过广泛的文化对话,使中国价值观成为人类共创共享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 摘要:本文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密切结合的角度,就制度、经济、文化、政治、战略等五个维度深入剖析中国国家认同,梳理中国国家认同变迁的轨迹,并就如何强化中国国家认同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作者指出,通过凝聚国内共识、提升国际认可来强化中国国家认同,中国应进一步培育公民意识,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强化国家认同、地区认同与全球认同的关联,积极担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桥梁.
  • 摘要:中国传媒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处于弱势,为了全面提升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要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树立文化传播的主体意识;争夺有效话语权;提升对外翻译的影响力;借鉴国外媒体的经验及国际传播渠道,提高与境外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构建合理的现代传播体系,打造国际一流媒体.
  • 摘要:本文概括总结、分析了央视自2008年以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创新实践,重点论述在全球传播新形势下,我国电视国际传播应该加快发展转型,推动由"硬件建设为主"向"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转变;由"电视传播为主"向"多媒介融合、全媒体传播"转变;由"传统的外宣拓展方式"向"本土化与商业化方式"转变.实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飞跃.
  • 摘要: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奥会)是一项全球性的体育赛事,青奥会宣传片则是一则通过影视作品中各种视听符号、视觉形象组成的一个利用媒介传播来表达该项体育盛会的文本.本文通过分析南京青奥会宣传片《Promotion Video for YOG》和新加坡青奥会宣传片《Everybody》这两则宣传片文本,从文本结构、文本符号选择侧重、同类符号意指三个方面展开对比,探析新加坡、南京两城市青奥会宣传文本的视觉构建差异性,并得出对南京青奥会品牌宣传的若干启示:南京青奥会组委会在进行对外传播、品牌宣传上应淡化官方色彩,运用讲故事的手法,以情动人,软性宣传,加大对青奥会文化活动的介绍力度,学习其他举办青奥会或奥运会城市的品牌打造的技巧,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创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行之有效的对外宣传方法。
  • 摘要: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日益深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文化尤其是互联网软实力面临巨大的贸易赤字,本文就中国如何缩小国际互联网软实力贸易赤字、建设网络文化软实力强国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提高中国互联网承载中华文化软实力价值观的传播力,纳入我国文化强国和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实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第二,强化宏观顶层设计,建设中国互联网创新体系,推动中国互联网软实力成为国家核心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从数量大国向质量强国转型,建设中国互联网软实力强国;第三,传承历史的传统文明与面向未来的新兴科技.融合文化软实力创新,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作用,全面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 摘要:本文对话语权与话语体系进行了学理分析,阐述了国际话语权的演变与当代西方话语体系的困境,指出当前中国的话语体系的传播还需要解决“讲道理”和“讲故事”、“自己讲”和“别人讲”、“对内讲”和“对外讲”三组不同的关系,话语体系的传播还需要搭建有效的传播平台,除了一流媒体建设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平台。
  • 摘要:中国梦的传播是政治传播的重要方面.近来,"雷人抗日剧"等中国传统政治传播范式中的一些问题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一些缺乏人文关怀的传播方式受到挑战.在当前中国政治传播活动中,"高大全"宣传思维尚存,在各类媒体中"催泪"宣传比比皆是,政治传播活动中普遍存在人性化缺失问题.推动中国梦传播人文关怀的最有效途径是故事化传播.地方形象传播、首脑演讲等方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故事化趋势,讲好中国人的"个人梦"故事、"地方梦"故事,进而推动中国梦的故事化传播.
  • 摘要:向海外推广国产影视作品是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译成斯瓦西里语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斯语版译为《豆豆和她的婆婆们》)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播出,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到访坦桑尼亚时也对此予以肯定.这是中国首次将国产电视剧译成当地语言在非洲国家播出,在作品遴选、译制、播出、推广及项目管理、市场运作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挥政府、媒体及民营机构等各方面优势,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媳妇的美好时代》在东非地区的播出,为影视产品国际传播、市场培育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也带来了如下启示:第一,反映共同情感,打造精品力作;第二,契发挥各方优势,拓宽交流渠道;第三,确保译制质量.使原创作品保值增值;第四,强化机制建设,追求传播效果。
  • 摘要:尽管Facebook和Twitter是以社交目的被发明出来,但最终改变了整个传播世界的图景.通讯社的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播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转型过程中,在两个最有影响力的舆论场表现或许可以成为彼此的借鉴.从实践案例中,本体是@XHNews,参照对象为新华社在新浪微博最有影响力的两个账号——@新华视点和@新华社中国网事.笔者通过与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结合公开资讯和研究文章,从团队、内容、境内外传播的管理规则,以及Twitter和新浪微博的平台差异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尽管Twitter不是一个美国或者英国的平台,而是一个拥有多元化价值的国际平台,但至少有两点是相通的:回归新闻专业主义,以对内报道的竞争水准为要求,稳定对外报道的质量;重视社交属性,探讨是否应为@XHNews注入更加人性化的内容,同时塑造它的人格,希望能通过对内传播的这个新观察视野,来分析改进中国对外传播的可能性.
  • 摘要:重大方针政策是政府的核心政治话语之一.北京市外宣办在对《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行对外预热宣传工作中,成功获得英国路透社、《金融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南华早报》等4家主流境外媒体6篇重头报道,其中2篇重头报道被《参考消息》转载.实现发稿率、重头报道率、核心信息传播率、内容正确率4个100%,恰到好处地实现了舆论预热、舆论铺垫的预期目的.由此,认为想要对政府话语进行成功的国际化表达,应力争新闻价值最大化、信息内容新闻化、媒体服务精细化.
  • 摘要:话语建构在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话语可以构建他者的认知、认同,进而构建起权力.政党对外传播,离不开有效的话语构建.本文从"话语"的概念出发,对话语的建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话语建构的角度对政党对外传播提出了若干设想:第一,凝聚共识,为对外传播奠定稳固的基础;第二,积极发声,确保对外表述权利不受损害;第三,精心谋划,以合适话语准确表述对外传播的内容;第四,遵守规则,在保证传播效果的基础上继而对国际话语规则进行重构。
  • 摘要:本文通过部分国际媒体在2013年5月3日至11日对"狐狸老鼠肉冒充羊肉"新闻的连续报道为例,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存在的致命缺陷,导致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一次次受到损害,提出从根本上创新中国本土化传播理论的迫切性,:即改变单一传媒发布职能,增强传媒对话平台作用发挥,从而创新中国新闻传播话语体系。
  • 摘要:本文从美国新闻史上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着手,探索媒体在美国梦这一主流政治话语传播中的角色和功能,研究表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媒体都在不遗余力地塑造、阐释、践行美国梦,并以新闻报道和实际行为推动社会实现美国梦。
  • 摘要:本文从信息传播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及中国城市传统外宣工作面临的挑战入手,分析深圳作为一座城市史较短的新兴城市,其城市营销推广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梳理了近年深圳城市营销的品牌管理、事件营销和掌控对外传播话语权的创新与成果,指出新兴城市的营销定位非一成不变,需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理念创新是城市营销体系构建的关键。
  •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国家之间软实力竞争的战场上,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影像进而推动我国跨文化传播活动值得探讨.一方面,我国的跨文化传播在当下面临困境,如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的误解与扭曲、西方媒体对中国官方媒体的审慎与质疑;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影像传播有着区别于传统媒体影像的鲜明特性,如叙述者的全民性、叙述内容的贴近性以及叙述方式的后现代性、传播的无国界优势等.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影像助力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成为了可能.主流媒体在这一领域中,要树立新的传播理念,尽快健全传播机制,并落实"非洲进主流、周边扩影响、欧美求实效"的传播模式,与此同时,利用"个人影像"积极参与争议问题的网络讨论、尝试通过新媒体传播个人影像进行公民新闻报道,并且主动设置互联网上的传播议程等,作为实现有效跨文化传播的推动助力.
  • 摘要:领导人的公共外交行为直接影响了公众对领导人形象的认知,也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外交进程.本文主要以跨文化传播理论、公共外交理论为依托,运用文本分析法,对2012年习近平访美的相关文本(主要是新闻文本)进行分析,试图揭示跨文化视野下领导人的公共外交策略.通过研究,本文提出跨文化视野下领导人公共外交策略包括展现个性魅力、诉诸接近性、"浸入"他国文化.根据"文化冰山"模式,最有效的领导人公共外交是到达他文化中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层面的外交.这为我国领导人公共外交实践提供了一种思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