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7-11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史学会;;华中科技大学;;

会议文集: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以从共产党诞生到民国南京政府终结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民国语境为背景,研究了从诞生到民国南京政府终结前近三十年间共产党新闻话语体系的演变.认为"民国语境"下共产党新闻话语体系演变的主要动因是国共两党关系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表现了共产党在"坚持人民利益"初心的同时,为更好地"实现人民利益"而顺应国共关系和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转变新闻话语体系"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
  • 摘要:中共"二大"制定反帝反军阀民主革命纲领,奠定了大革命时期党报宣传总体政治目标,但"反帝"实际处于更重要位置.这与中共中央负责人陈独秀在大革命初期的政治宣传指示和实践有密切关系.1923年中共"三大",陈独秀要求"更加注意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国共合作达成,陈独秀等强调以反帝宣传为凝聚国民党左派、反击国民党右派的策略,并以此改造国民党宣传部.在以《向导》为代表的党报宣传实践中,1923年至1925年陈独秀发表了大量新闻时评,或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的日常动态,或以反帝为诉求评骘国内外政治与社会的实时变动,展示了以反帝主张为核心的日常化的革命叙事.陈独秀等中共宣传精英在反帝宣传上不懈努力对大革命反帝运动高潮具有积极影响.
  • 摘要:朱舜水在日本受到高规格的礼遇.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宰相德川光国聘朱舜水为宾师,执弟子礼.对朱舜水爱戴备至,礼遇有加.笔者试图考论朱舜水在日本的礼遇表达及其礼遇缘由.
  • 摘要:中国近代新闻通讯业发端于晚清时期.最早开展新闻通讯业务的是英国路透社,1872年路透社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而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通讯社,则于1904年诞生在广州.民国成立前中国新闻通讯业的发展尚处于起始的最初阶段.此时,虽然由于世界新闻通讯业的发展,特别是路透社在华势力的扩张,国人对创办通讯社已有一定认识与初步实践,但总体来说其影响仍非常微弱.晚清时期中国人自办通讯社的出现,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本文主要探讨晚清时期新闻通讯业在中国的影响及其历史发展.
  • 摘要: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中的人、事、物以及自我、集体的一种价值评估和共同的心理感应.在当今这个信息一体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需要牢固的"身份意识"和清醒的"民族认同".华文传播是民族认同建构在精神与价值认同上的媒介化表征,民族认同与华文传播在目的和功效上是内在一致的.从社会传播机制的构建上来说,民族认同既是华文传播的目标,也是其核心.华文传播是独特而重要的人的感官延伸与见证,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性呈现.民族认同构建所依托的载体是多样的,但华文传播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载体,需要更加重视和善用.华文传播运用凸显民族记忆、传播特定的价值观和共享重大事件的关注等手段,通过创造一致的心理归属、营造优势的意见环境和内化意识形态等作用机制,实现了意识控制和建构集体记忆的效果,从而对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华文传播的终极目的是中华民族和睦相处,"让世界了解中国",实现"中国梦".
  • 摘要:当年,"丝绸之路"不仅向外国输送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还输送给中国佛教,因此它不仅是中外贸易之路,还是"佛教之路"、宗教文化交流的信仰之路.佛教既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宗教之一,在当地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大量信仰者,同时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佛教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使命,理应发挥重要的文化纽带作用.而且在事实上,中国佛教界已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先行者和传播者,协助政府开展民心融合的工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佛教界广泛进行宗教文化交流,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不仅注重海外弘法与传播、广泛进行佛教文化交流与互访,同时还非常重视传播平台及其内容的建设.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中国佛教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正是以此为着力点,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成功的经验值得传统媒体认真学习借鉴.
  • 摘要:不论中俄关系是友好还是敌对,甚至在中国被侵略、被威胁之时,中国威胁话语都一直存在.中国威胁就是他者对于中国的"莫须有"想象,是个伪命题.异国对中国的全部想象中,中国威胁既非全部也非主流,只是少数外国人的耸人论调,这种话语在国际上可能永远都不会销声匿迹.任何国家在人们眼中都有一些负面的评价,这是国际舆论中的正常现象,只要不是主流,不必过于在意.
  •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边疆省区周边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近年来,这些省区的周边传播活动在许多重要议题上都没能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这与当前边疆省区周边传播显现的媒介困境息息相关.本文运用国际传播学中的媒介"二次编码"理论,对边疆省区周边传播实践中媒介的传播基础建设困境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困境展开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其中的现象和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 摘要: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文化,这其中以佛、道、儒文化最为经典.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一带一路"的倡议,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时期探析以佛道儒为代表的华夏文明对周边国家的传播路径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周边国家缅甸为例,着重梳理、分析了佛道儒文化对缅传播的路径与特点,并比对不同文化对缅传播影响力的不同.从而力求"见微知类"助力华夏文明国际话语体系的搭建.
  • 摘要:国家形象是国内外公众对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状况的综合认知和整体评价.本研究以《纽约时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的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报道议题、选题倾向、报道倾向、标题倾向、信息来源的分析,总结出《纽约时报》构建中国形象的框架特点是客观为主、负面倾向明显.《纽约时报》描述下的中国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但各类问题又比较突出的形象,这与其在党的十八大之前所构建的中国形象相比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为了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需要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转变对外传播观念,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
  • 摘要:前总统阿基诺三世执政时期的菲律宾曾是最激烈的南海声索方,当时的菲律宾从政界、军方、媒体,到普通大众和民间组织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加入了舆论挑衅中国的行列.极端亲美的阿基诺三世当局还与美国联手抗华,并在美、日等域外国家的挑唆下,发起了所谓的南海仲裁案.此外,阿基诺三世前政府亦通过展示政治的方式来试图对外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对内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和挑起反华情绪.正如凡事都有两面性,阿基诺三世时期的舆论挑衅虽使中菲关系一落千丈,并给中国的南海维权带来诸多挑战与麻烦,但对中国改善其南海传播策略却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文章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结合中菲关系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改善策略以供有关当局与部门参考.如今的中菲关系虽已全面改善,但中菲南海争议的最终解决仍然存在诸多变数,且中国还面临着其他领土争端问题所带来的舆论挑衅问题,故而文章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摘要:新媒体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公共外交形式,主要是通过运用各种新媒体工具,向外国公众传递信息,进行舆论引导,提升外国公众对本国的认识,以达成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新媒体外交对国家形象有塑造功能,国家形象对新媒体外交具有反作用.近年来,中国在利用新媒体外交塑造国家形象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本文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受众群体和传播渠道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 摘要: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重点中的目的所向.以大数据、移动互联为特点的新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将越来越发挥舆论影响的作用,也直接关系着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在国际传播环境下,充分利用数字可视化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在沿线国家的好感度,进而使得"一带一路"的对外输出与当地民众充分交流,达到民心相通的目的.当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的对策建议是:一、打造数字云联网的信息文化传播模式,建构智能化互联互通的国际传播体系;二、建立数字化文化产业传播机制,构建新媒体革命下的文化传播渠道;三、在文化产业全球博弈中,注重内容生产与新媒体的文化创新,以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数字化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国际文化传媒产业.
  • 摘要:随着以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为技术特征的算法型内容生产模式的崛起,一批基于算法分析的个性化推荐引擎产品在积累了为数众多的用户后,也屡屡遭遇版权侵权的风波.同时,通过数据挖掘用户信息并进行智能兴趣推荐,从而实现商业性目的的做法不仅招致隐私权侵权的争议,更引发令专业人士所不忍的茧房效应.本文基于信息聚合型媒体的内容生产和分发逻辑,对其中的侵权纠纷和伦理问题加以分析,认为数字时代的内容生产需要通过立法手段进行规范,并提供行业内自律模式对技术造成的无序性加以规制,同时增强公众的个人素养和法律意识.
  • 摘要: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利用新媒介技术对山西大同城墙进行数字化保护,已经是当前古城修复及挖掘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以明清时期的山西大同城墙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展现的建筑设计风格及美学特色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虚拟现实进行山西大同城墙虚拟场景及虚拟空间交互设计.山西大同城墙虚拟影像式建模设计使用的软件为Autodesk3ds max2012版本,对城墙进行最大程度的场景还原,包括墙体路面、城楼、雁塔等三种场景进行影像式建模设计.其中,城楼的影像式建模为主体,包括望楼、洪字楼、角楼、乾楼、南城楼、北城楼、西城楼、东城楼等八个场景.城墙虚拟场景展示设计,展现山西大同城墙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与美学特征.山西大同城墙虚拟空间交互设计主要应用的软件为Unity3D5.5.2版本,包括场景搭建、按钮设计、碰撞体设计、运动设计等.山西大同城墙虚拟场景及虚拟空间交互设计体现完整性、人性化、真实性的设计功能.山西大同城墙数字化展示设计的文化传播策略,拓展古文化遗产衍生品,提升"晋文化"社会影响力;融合科技与文化传播,有效提升跨文化传播力;创新多感官沉浸式交互体验,提供永续性数字化保护经验.
  • 摘要: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视觉符号的急速扩张和媒介平台的井喷式增长,通过符号交流的表情包在网络空间中占据重要位置,形成新的网络通用语.场景作为网络新语的重要入口,颠覆了传统互联网入口的核心逻辑,网络语像在场景中产生着新的变革,链接和消费成为其主要特征.基于此,本文尝试通过探析网络新语像之一的"表情包",讨论文化浪潮中符号的双轴逆转为表情包的场景参与和消费提供的诸多可能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泛艺术化符号文本占领优势的网络文化中等级秩序、权力话语、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改变.
  • 摘要:长江中游城市群(简称"中三角")理念随着经济区域合作趋势应运而生,2011-2014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推出"中三角"大型系列报道,形成3轮报道、239篇作品.这些作品在两会中产生热烈反响,反推"中三角"由构想到具体实施,2015年4月5日,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中三角"格局正式得到国家批复.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品牌传播相关理论,从新闻生产的角度,运用内容分析法,发现"中三角"系列报道具有站位高、权威性、专业性、节奏感等特点,进而探讨主题性经济报道推动"中三角"城市群品牌构建的作用:应时而动,逐步解读"中三角"城市群品牌;议程融合,推进国家战略步步升温;联动要素,共推城市群品牌增值溢价.因此,主题性经济报道促进城市品牌构建,媒体通过主题性经济报道来打造城市名片、树立城市形象.
  • 摘要:自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以来,人们对文明冲突给予了极高的关注,事实上,文明融合与冲突是不同文明相遇的一体两面.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存在大量丰富的文明冲突的案例,也同样存在大量文明交流融合的事实.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为文明交流互鉴这一新型话语提供了中国特有的案例与视角.作为一种包容、开放、沟通、均衡的传播模式,佛教与儒家和道家一起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同心圆结构,可以说,佛教传播对文明交流互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启发作用.
  • 摘要:旅游开发中,充分开发和利用独特的民族文化势在必行.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建筑气势恢宏,自成景观;民族歌舞多姿多彩,活态传承民族文化;其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引领文创产品风尚;民族节日成为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可谓融西江民俗为一体.但民族旅游开发中尚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民族文化开发内涵挖掘不够,"形神"不能同步;社区村民传承民族文化参与度不高,文化传承存在断层现象;民族文化变异严重.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增强少数民族村民的文化自信,提升其文化传承的积极性,"活态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振兴民族民间文化,深挖民族文化内涵,让文化传播"有源可依","形神"同步.
  • 摘要:为探究海外华文传媒在里约奥运期间对中国奥运体育报道所起的作用,得出一些思考和启发.方法:运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报道的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海外华文传媒是如何报道中国奥运体育事件,引导社会舆论以及传播中华民族精神.结果:美国《侨报》的报道类型按内容分,以奥运赛事报道为主.报道数量比较,中国传统强项报道较多,中国奥运报道总体比美国奥运报道多.报道来源比较,《侨报》自编辑的稿件最多.结论:《侨报》的报道类型比重失衡,标题和内容体现唯金牌论,采编能力有待提升,但选取图片的能力值得借鉴.
  • 摘要:当提及民族音乐你会想到什么?是一段神秘的民族歌舞表演,空灵或喧闹却不知所云的歌声,还是异于主流的闻所未闻的原生态视听体验?又或是载歌载舞好像宗教祭祀的奇怪场面?这些都是人们对于民族音乐的直观印象,而民族音乐的内涵却又不仅仅是如此.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电影、电视、书报都不可避免地市场化、商品化,那么民族音乐的传播推广之路,是应该继续固守传统还是迎合大众市场求生存?市场营销在民族音乐传播推广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本文就此展开论述与研究,主要探讨市场营销与全球文化观念双重作用下,如何发展推广民族音乐.第一部分讲应该明确的是在快速、市场化、信息化的今天,讨论民族音乐的艺术性和传统性有无必要?第二部分关注的是自媒体兴起的时代,人人都成为媒介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自媒体正改变着原有的传播法则和营销模式,因此在此大情势下,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决定影响着市场的需求,而民族音乐及音乐人生存的空间面临更大的挑战.第三部分,以祖国游牧民族音乐营销为例,就近些年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市场营销中的得与失进行案例分析,并以最新的4Vs整合营销理论模型为理论支柱,深刻分析在自媒体与互联网大数据、大环境中民族音乐营销的关键与核心.第四部分给出建议:市场需求主导的今天,不被忽视甚至被市场淘汰的根本在于是否拥有原创性,即是否拥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民族音乐品牌文化.第五部分,是对现实环境的总结与思考,如何运用民族音乐打好文化软实力这张牌,使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能够从容应对来自各方的机遇与挑战,长久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