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笛福

笛福

笛福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271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1篇、专利文献2029篇;相关期刊191种,包括英美文学研究论丛、青年博览、世界博览等; 笛福的相关文献由25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力(编译)、王晓雄、赵雅娇等。

笛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1 占比:11.78%

专利文献>

论文:2029 占比:88.22%

总计:2300篇

笛福—发文趋势图

笛福

-研究学者

  • 张力(编译)
  • 王晓雄
  • 赵雅娇
  • 高玮
  • 刘思远
  • 刘锦丽
  • 历伟
  • 孙汝蕊
  • 屠户门第
  • 张国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康子兴
    • 摘要: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个具有浓厚社会理论色彩的寓言。鲁滨逊的故事不只是欧洲社会形式变革的产物,也是西方文明扩张的产物。在笛福看来,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写作,《鲁滨逊漂流记》也表达了他对时代与政治的思考。笛福借助鲁滨逊的航行来展示他对时代的观察,揭示远洋贸易对殖民地的奴役,批判海洋帝国在根基上的不正义。荒岛上的鲁滨逊是一个隐喻,旨在呈现生产与秩序的自然法则,展示财富与文明的自然基础。通过对文明与野蛮习俗本源的追索,笛福也消除了它们之间的对立,将其纳入连续而统一的历史进程。在笛福的历史视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自然与文明的辩证法。依据这种辩证法,在合乎自然正义的法律秩序中,不同的文明传统可以实现沟通与交流。
    • 张烨卿; 俞慧琴(指导)
    • 摘要: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有名的小说作品。故事讲述了鲁滨逊带着航海梦出行,却因一次海上风暴流落荒岛,但他凭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最后,他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夺回了船只,离开荒岛回到英国。
    • 崔悦; 陈彦旭
    • 摘要: 丹尼尔·笛福所著的《瘟疫年纪事》,让世人看到正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伦敦市民绝境求生中所暴露出的社会矛盾和人性危机.这场瘟疫戳穿了"众生平等"的面纱,揭示了17世纪英国社会明显的阶级分野,因各人所处阶级、拥有财富和社会地位等差异,应对疫病的举措便各不相同,命运更是千差万别.阶级的差异带来的压迫和矛盾,还引发了社会的种种危机:包括招摇撞骗之风盛行、极度的社会恐慌以及宗教混乱.《瘟疫年纪事》暴露了封建主义的落后、愚昧和反科学性等特征.而代表资本主义的那部分,则暴露了各阶级占有资源的不均衡、社会地位不平等现象.
    • 王晓雄
    • 摘要: 笛福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策略——"身份扮演",即其人物通过身份扮演跨越阶级、性别、种族的界限,希图获得稳定的身份。但是与笛福在政治生活中的身份扮演一样,小说人物的扮演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稳定的身份,这体现了笛福从政治书写转向虚构书写的内在诉求。他以虚构摹写现实的无序,拒绝在小说中提供一个补偿性的有序世界。
    • 廖晖
    • 摘要: 笛福的游记小说《辛格顿船长》顺应了十八世纪英国社会进行大规模海外殖民扩张的历史风潮,满足了读者对神秘而极具召唤性的异域经济和文化的极大兴趣.《辛格尔顿船长》的旅行主体以隐秘的非历史的方式将自身的偏见、歧视和贬抑等自然化,将"非西方"民族歪曲成落后于西方的"他者"形象,从而表征英国人的文明族裔性,鼓吹英帝国殖民贸易的合法性.同时,作为清教徒的笛福也秉着改善"英国性"的意图冷静思考着暴力殖民扩张的适度性,企图促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调整,从而加强对属民的统治.
    • 王晓雄
    • 摘要: 笛福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策略——"身份扮演",即其人物通过身份扮演跨越阶级、性别、种族的界限,希图获得稳定的身份.但是与笛福在政治生活中的身份扮演一样,小说人物的扮演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稳定的身份,这体现了笛福从政治书写转向虚构书写的内在诉求.他以虚构摹写现实的无序,拒绝在小说中提供一个补偿性的有序世界.
    • 李娜
    • 摘要: 笛福是英国18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其小说情节丰富,人物形象独特.本文将从笛福的重要作品即直接材料的研究入手,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笛福主要作品中人物的共性特征,以期加深对作品人物的理解,同时对笛福小说的创作特征有更多、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 朱晓翔
    • 摘要: 在笛福的小说《鲁滨孙飘流记》中,主人公鲁滨孙·克鲁索在流落荒岛后,面临着两种声音结构:以自我为主音源的英语声效;以岛上动植物为主音源的自然声效。出于主体意识的建构需要,克鲁索借助日记、语言殖民等文化策略,令英语声效实现了对自然声效的系统性遮蔽。此一遮蔽带来岛内英语威权的确立,其背后则是克鲁索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说范式,而他的两位听众(鹦鹉与“星期五”)恰好为这一范式提供了语言层面与话语层面的实践对象。
    • 王晓雄
    • 摘要: 笛福在文学史上素有道德家的名声,但一些学者认为其作品的道德模糊导致了其艺术上的失败。本文从笛福的两个梦魇和"午夜妈咪"形象出发,探讨笛福小说中平行存在的道德和非道德的力量。本文认为,笛福以道德模糊的主题,客观展现了人类灵魂的无序状态,将小说的创作目的从道德说教转变为对灵魂的观察。由此,对笛福小说艺术的评价应作一定的修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