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题材

中国题材

中国题材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7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798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南风窗、对外传播、青年记者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等;中国题材的相关文献由17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向远、任海杰、冯立华等。

中国题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6.2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798 占比:93.74%

总计:2985篇

中国题材—发文趋势图

中国题材

-研究学者

  • 王向远
  • 任海杰
  • 冯立华
  • 姜智芹
  • 李亮
  • 李玲
  • 程志
  • 肖海艳
  • 葛桂录
  • 赵传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倩
    • 摘要: 华人作家蒋希曾活跃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文坛,他的作品风格与同时代美国的中国题材作家迥然有别。一方面,在经济危机引发的工人大罢工以及先锋艺术的推波助澜下,蒋希曾成为美国左翼文艺圈备受瞩目的人物;另一方面,蒋希曾的中国叙事最终并未成为主流,赛珍珠等人笔下的中国却固化为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形象。随着无产阶级运动退潮,同时受限于少数族裔身份和当时美国的接受语境,蒋希曾不得不弃笔,成为好莱坞职业演员,耐人寻味地化身为大众传媒中被漫画化的“中国佬”形象。蒋希曾在美国的文学活动可视为中国早期左翼文学在海外的延展。这位“不该被遗忘的作家”典型地反映出华人左翼文学在美国的境遇,对于认识中国文学的异域接受及海外华人文学的丰富性或有启示。
    • 程志; 赵传喜
    • 摘要: 中国台湾闽南语电影是一种采用闽南语方言发音,针对台湾本省受众拍摄的方言影片,兴盛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商业资本的竞逐之下电影生产类型混杂、质量低下,最终在1981年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但是在诸多的类型生产中,借助“歌仔戏”电影与中国历史题材片进行现代性符码转换的闽南语电影中始终伴随着“中国叙事”的文本书写和“身份认同”的心理表征,文章以“中国”为论述的主体,综合运用影视批评学、叙事学和文化分析等手法建构台湾闽南语电影中“地方—国家”的想象共同体,并试图建构其文化意义。
    • 程志; 赵传喜
    • 摘要: 中国台湾闽南语电影是一种采用闽南语方言发音,针对台湾本省受众拍摄的方言影片,兴盛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商业资本的竞逐之下电影生产类型混杂、质量低下,最终在1981年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但是在诸多的类型生产中,借助"歌仔戏"电影与中国历史题材片进行现代性符码转换的闽南语电影中始终伴随着"中国叙事"的文本书写和"身份认同"的心理表征,文章以"中国"为论述的主体,综合运用影视批评学、叙事学和文化分析等手法建构台湾闽南语电影中"地方-国家"的想象共同体,并试图建构其文化意义.
    • 张亦舒
    •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所关注.近年来,英国媒体BBC在纪录片制作上,选取多角度展现中国题材,以西方话语和他者视角重新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复述和解释,为西方受众介绍了中国内在精神追求.文章通过对BBC中国题材纪录片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了在跨文化传播中,BBC作为他者为中国建构出文化形象经历的价值流变,其视觉表现形式及跨文化传播效果,并反思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的现实意义.
    • 李亮
    • 摘要: 日本作家井上靖在他的中国题材文学作品中涉及了大量的与西域、丝绸之路有关的文化元素,它们或是行走、生活在丝路上的历史人物,或是承载丝路文化特征的器物,或是伴随丝路传播的宗教思想,亦或是丝路上的地名古迹,等等。井上靖在他的小说、随笔、纪行文、诗歌中关于西域、关于丝路的想象与描写是其追寻从学生时代就萦绕在他心头的关于未知、迷、冒险的梦幻之旅,丝路文化也得以通过文学的方式传播和弘扬。同时丝路文化也拓展了井上靖文学的文化空间,扩大了井上靖文学的表现领域及形态。
    • 李亮
    • 摘要: 日本作家井上靖在他的中国题材文学作品中涉及了大量的与西域、丝绸之路有关的文化元素,它们或是行走、生活在丝路上的历史人物,或是承载丝路文化特征的器物,或是伴随丝路传播的宗教思想,亦或是丝路上的地名古迹,等等.井上靖在他的小说、随笔、纪行文、诗歌中关于西域、关于丝路的想象与描写是其追寻从学生时代就萦绕在他心头的关于未知、迷、冒险的梦幻之旅,丝路文化也得以通过文学的方式传播和弘扬.同时丝路文化也拓展了井上靖文学的文化空间,扩大了井上靖文学的表现领域及形态.
    • 张国涛; 汪怡慧
    • 摘要: 开播十年来,央视纪录频道积极践行"为时代中国存像"核心价值诉求,推出一系列具有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其中包括科技成就类、时政文献类、艺术文化类与社会现实类等,这为世界关注中国发展、感知中国形象、学习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总结其生产策略,央视纪录频道在中国形象的立体化建构、中国创作的精品化追求、中国题材的产业化运作、中国纪实的品牌化建设、中国价值的国际化传播、中国故事的人文化讲述以及中国影像的融媒化探索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由于展现中国形象不够清晰、题材大小规模分布不均、中国品牌国际影响不强、应对新兴媒体挑战不足,纪录频道需在坚定本土自信、回归纪实本体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国际合作、深化媒介融合.
    • 孙宗广
    • 摘要: 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国内赛珍珠接受的第一阶段,国内学界早已达成共识,但对材料的分类、整理与挖掘,依然有很大的开拓空间.这一阶段的赛珍珠接受有几个特点:翻译及时,出版有力;评论纷纭,立场各异;影像传媒,推动接受.尽管这一时期对赛珍珠的接受掺杂着诸多复杂因素,但总体上未曾脱离学术批评的界限.1949年被确立为一、二阶段的分水岭,绝非机械地与中国现代历史分期保持对应,而是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了国内赛珍珠接受的走向.
    • 赵玉皎
    • 摘要: 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中,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异色性",即在怀疑主义一以贯之的灰暗基调中,中国题材作品显露出罕见的明亮色调.本文在论述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所表现出的积极人生观和乐观主义精神的基础上,认为中国题材作品"异色性"的深层原因在于古典中国是芥川龙之介的理想家园和精神故乡,对这一理想家园的向往,反映了芥川精神世界中少为人知的另一侧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