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西方文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盛,至80年代发展到巅峰,西方各所大学相继开设文论课程,有关文论的书籍大量发行.改革开放后,大约在80年代中期,中国掀起了西方文论热,不少书籍被翻译成中文.一时间,萨特、德里达、福柯、詹姆逊、拉康等人的思想及著作被争相译介到中国.当时,国门开放,中国的学者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接触到这些理论,感到很新鲜,于是开始介绍和研究这些理论家的学说.不过,出国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研究者外语水平有限,读原著有困难,加之国内有关原版书籍匮乏,主要还是通过翻译过来的资料进行研究工作的.这些理论家的学说比较艰涩,不少译者不能完全吃透原文的意义,只得进行一些"词语转换"工作,将原著硬译成汉语,很难读懂;误译、漏译也时常发生,造成信息的扭曲和丢失.近几年来,中国研究生的外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用外语讲授文论课已成为广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强烈要求.引进原著的数量增多了,研究生能够直接阅读外文原文,了解及运用有关理论.我们可以查阅一下研究生的论文,其中涉及文论的内容越来越多,有不少是理论性相当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