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
圆明园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0篇、会议论文91篇、专利文献20篇;相关期刊1124种,包括收藏.拍卖、中外文化交流、故宫博物院院刊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2014“城市园林绿化与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学术论坛、2013第五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等;圆明园的相关文献由2065位作者贡献,包括贾珺、贾珺1、中国兽医杂志编辑部等。
圆明园
-研究学者
- 贾珺
- 贾珺1
- 中国兽医杂志编辑部
- 尤李
- 张凤梧
- 贺艳
- 傅文俊
- 郭黛姮
- 王开玺
- 王道成
- 雷颐
- 严阵
- 刘阳
- 吴祥艳
- 张晓惠
- 余莉
- 杨东晓
- 王其亨
- 谭伯牛
- 郑艳
- 何瑜
- 佚名
- 叶匡政
- 吴亮
- 张孟增
- 张超
- 李国荣
- 王铭珍
- 金铁木
- 陈辉
- 丽泉(译)
- 刘畅
- 周云蓬
- 岳岩
- 岳瑞芳
- 张勇
- 张宝章
- 张润泽
- 张鸣
- 张龙
- 徐家宁
- 曹新
- 李国文
- 李营营
- 檀馨
- 王昊东
- 胡孝文
- 高发明(译)
- 东方愚
- 严雨
-
-
单长城
-
-
摘要: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曾享有“万园之园”的美誉,世间鲜有园林可与之媲美,但这座精美的园林却没能逃脱因近代中国衰落带来的不幸。同治时期,清廷曾采取一系列重修圆明园的措施,最终却不了了之。那么,同治朝采取了哪些具体的善后举动?又为何归于沉寂?清宫档案可提供这些问题的相关细节。
-
-
邹晖
-
-
摘要:
18世纪后期,清高宗乾隆帝在北京圆明园的长春园北侧建造狮子林和西洋楼两处园林。他的狮子林仿建了以假山迷宫闻名的苏州名园狮子林,而西洋楼包含着一个巴洛克式迷宫与错觉透视的戏台。通过对元代至清代有关2个狮子林园的诗词和园记的现象学感知分析与历史诠释学解读,揭示了苏州狮子林园从元代的禅宗空间到明代的幻境,再到清代的沉醉迷宫的美学变迁,以及其对当代精神空间塑造的历史启迪与文化含义。
-
-
刘仲华
-
-
摘要:
民国时期圆明园未能逃脱再遭破坏的命运,从军阀混战到日本侵华,时局动荡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当时人们将其视为封建专制帝王穷奢极欲的象征,是圆明园持续遭受破坏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时人痛惜国家屡遭外国野蛮之侵略,进而呼吁保存遗迹,铭记国耻,推动了圆明园从废墟到遗址保护的转变。
-
-
林舒琪;
陈瑞丹
-
-
摘要:
从圆明园盛期的施工文件《圆明园内工则例》入手,探讨其盛期的植物种类,以期为圆明园的修复展示工作和皇家园林植物配置研究提供参考。对《圆明园内工则列》中的《花果树木价值清单》定种中有争议和模糊定种的植物如刺松、马英花、槟子、沙果、探春花、黄海棠、欧栗子,以及笔者提出异议的罗汉松、红白丁香、白樱桃进行了详细考据和论证定种。
-
-
李自典
-
-
摘要:
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中的重要一园,又是清代皇帝园居理政的政治中心。圆明园特殊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了清王朝对其安全保卫工作甚为重视,除了加强兵力部署外,管理也很严格,由此形成一整套严密的护卫制度。一、内外结合的安保体系圆明园刚兴建时,朝廷就对其安保工作进行周密部署。雍正皇帝即位后,进一步开创了清帝在圆明园园居理政的机制,这使得圆明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安保护卫工作自然是重中之重的事务。
-
-
李东遥;
吴葱
-
-
摘要:
园林图咏是以绘画描绘园林景观、附有题跋诗咏予以阐释的传统图册,由唐宋史地杂咏和八景绘画发展而来。园林景观并非古迹,却在文化上与古迹紧密联系,利用古迹进行景观创作,古迹是园林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以具有代表性的清代皇家园林图咏——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图咏为例,分析图咏景名、序言、御制诗及注释文本,对比各景绘图与相关古迹图像,提出了园林图咏阐释古迹的3种方式,即景名源于古迹典故、主题内涵索引古迹、形象布局写仿古迹,阐释了古迹的社会价值以及文物价值中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
李雨静;
孟祥彬
-
-
摘要:
现阶段关于遗址展示方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遗址展示方式几乎都采用较为传统的手段。基于以上考虑,文章提出一种新的遗址展示手段: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文章以圆明园为例,分析了圆明园现有遗址展示方式存在的限制性、使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遗址展示的必要性及三种增强现实显示技术在圆明园遗址展示中运用的可行性。通过研究发现,增强现实技术在圆明园遗址展示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且可扩展到其他考古遗址公园的遗址展示中。
-
-
马超
-
-
摘要:
汇万总春之庙(花神庙),是圆明园濂溪乐处景区南岸一处寺庙型园林风景群。乾隆帝主张"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城市之怀",使汇万总春之庙不仅是简单的形似西湖花神庙,更表现出仿建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精神—皇家对民间花神信仰的接纳与融合。鉴于对历史文献、样式雷图档、圆明园四十景图、御制诗文集以及汇万总春之庙植物种类的考证,文章旨在尝试还原汇万总春之庙景观风貌,探索皇家园林中寺庙景群的植物造景与帝王审美情趣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期为园林文化遗产复原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
-
贾世桢;
孟祥彬;
秦柯
-
-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桥梁及其景观的设计独树一帜,在漫长的园林发展过程中不仅结合了古代自然观和人文观,还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建造技巧。圆明园作为清代艺术成就极高的皇家园林,汇聚了我国古典园林累积的造桥智慧。该文首先归纳了我国古典园林中桥梁的演变,然后以圆明园四十景图和样式雷图档为主要研究资料,分析圆明园桥梁所在位置、材料、形式和立意的基础上,对圆明园桥景造景要素及其桥景类别进行梳理;最后对圆明园桥景在现代造园上的意义与传承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圆明园景观遗产或对园林中桥景的设计提供参考。
-
-
尤李
-
-
摘要:
通过剖析清仁宗吟咏圆明园淳化轩的诗歌,可知清仁宗对《重刻淳化阁帖》及淳化轩情有独钟。在皇子时代,他曾临摹《淳化阁帖》,登基之后多次吟诵淳化轩诗,表达仰慕父亲、渴望淳朴之风的心境,并立志努力治理国家。清仁宗所作淳化轩诗多次感叹社会风气浮薄,盼望“淳化”之风,甚至认为只要回归淳化之风,就能治理好国家。其实,当时清朝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危机非常复杂。只是纠正社会风气,根本无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和化解严重的危机,改变不了清帝国已经日落西山的事实。
-
-
马久之
- 《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
| 2019年
-
摘要:
圆明园是三山五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万园之园”.目前圆明园遗址保存有大量原有建筑构件,石质楹联题刻、匾额等.这些文物精美绝伦,展示出了清王朝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始,圆明园历经四次大的劫难,园内遗迹几乎破坏殆尽,地面仅剩夯土台基,砖石构件残断、散落,石刻文物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性病害和表面风化.长期以来,圆明园遗址管理机构出于保护目的,不断对保管的文物收集整理、集中存放,并拟逐步开展保护修复措施,本次课题通过传统修复技术与科学分析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部分馆藏石刻文物的修复,使得优秀文化遗产得以更长久的保存。在修复后向公众进行展示,能更好地发挥文物的社会教育价值。
-
-
孟昕蕾;
尹凌
- 《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
| 2019年
-
摘要:
历史上的圆明园作为一座离宫,建于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它集中了当时全国的物力和财力,役使了无数的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人民的血汗,历时150余年,最终缔造而成.而这座离宫的创造者们不只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更不乏金发碧眼的西方传教士们,他们给予圆明园的也不仅仅是创造,更将圆明园带向了世界.
-
-
郭黛姮
- 《全球视域下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圆明园历史上桥梁众多,1860年被毁后桥梁也被湮灭.随着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对圆明园这座遗址公园进行了部分考古发掘,桥梁遗址不断被发掘出来,如何对待这样的遗址?是仅仅保护遗址,还是可以复建?桥梁是具有交通功能的文化遗产,为了满足使用要求,应当按原貌进行复建.在复建中必须以历史遗存,文字、图样等史料为依据,应用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进行科学的复建,使其成为向人们展示当年皇家园林景物的窗口.同时对于这样的工程,必须考虑今天使用功能状况,满足安全要求.
-
-
刘仁皓;
刘畅;
赵波
- 《全球视域下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基于史料调查、取证、校雠,本文针对《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2期刊登的《圆明园新证——万方安和考》之中对于万方安和九咏空间的论述提出补充和更正意见.认为现存绘画史料、样式雷图样中涉及万方安和的总图、单体地盘画样、烫样等形象史料能够形成与现存文档的良好呼应,基本证实清代晚期图样中万方安和内檐装修格局与清代中期的承继关系,并且能够借此推论万方安和九咏为主的室内空间布局.
-
-
郗志群;
王志伟
- 《全球视域下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同步于清帝的南巡盛典,作为江南著名风物的杭州西湖十景被一一仿建在北京圆明园中,一开这座皇家园林"移天缩地"的先声.本文通过对圆明园与杭州两处"西湖十景"的比对,厘清了圆明园对其写仿的方法为"实景写仿"与"会意写仿"两类,并通过院本绘画、现状照片、清帝御制诗以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中的清宫样式房图档,分别就每一景的对景关系作一简析,得出了圆明园写仿杭州西湖十景过程中的尺度缩小、官式做法、意境追索等特点.
-
-
张超
- 《全球视域下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明末清初,风云激荡,然而,中西文化交流的潮流却未受到根本性的影响,并得以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随着时间的推进,清代出现了励精图治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康乾盛世逐渐孕育.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成果及观察指标就是在北京海淀地区诞生了举世闻名的三山五园,即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这其中,中西文化交流既是康乾盛世的一个推动力,也是三山五园兴起的重要外因.考察以圆明园为核心的三山五园兴起的中西互动背景,既是清史研究和三山五园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有助于审视和把握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利弊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
-
尤李
- 《全球视域下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通过爬梳文献材料,特别是清帝御制诗文来考察圆明园中的清朝皇家祖祠——鸿慈永祜(即安佑宫)的制度渊源、陈设和功能,揭示出该景观在本质上继承汉宋之制,其陈设和功能体现儒道之影响,清帝有时在安佑宫祭祖具有代替谒陵的功能,或践行告祭先祖之礼,并进一步剖析相关御制诗文所体现之敬祖、勤政的政治理念.
-
-
戴慜;
杨蕾;
吴蔚
- 《全球视域下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圆明园四十景诗为乾隆皇帝所撰,收录于《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诗与景的结合凸显其中的文学景观意义.首先,圆明园一部分景观本身就取材自文学作品;其次,四十景诗歌是对圆明园风光文学地理的艺术呈现;再次,其中的文学景观意义体现在景观呈现、审美情趣、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
-
白鸿叶
- 《全球视域下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国家图书馆收藏样式雷图档中关于圆明园的图档近2000张,这些图档为了解和研究圆明园盛期时的情况提供了大量可信的重要史料.通过圆明园样式雷图文档案,人们看到了以样式雷为代表的建筑师们在皇家园林建筑中的创造,是这个历史时期建筑发展的缩影.随着样式雷图档资料的进一步揭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甚至普通人士越发认识到样式雷资料的可靠性,尤其在圆明园挖掘旧址、复原建筑、保护利用、研究等方面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
邱治平
- 《全球视域下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在十八世纪可谓成果丰硕.具体到景观规划方面,在满清宫廷供职,兼具艺术家身份的传教士们与中国的艺术家、工匠通力合作,设计建造了巧夺天工、别具一格的建筑和景观群:圆明园.可以说,由耶稣会士们一手设计的西洋楼,宣传和介绍同样由耶稣会士们一手掌握,一直激发着中国迷和西方艺术与建筑爱好者的强烈兴趣,然而景观方面的成就却并未得到太多的关注.但是,园林艺术和植物造景却是一个颇受偏爱的研究领域,在园林艺术方面以威廉·钱伯斯爵士(Sir William Chambers)为代表,植物园林方面以耶稣会传教士为代表,并且这些传教士们与欧洲启蒙时代最为杰出的有识之士有着密切的书信往来.本文将通过一场植物之旅,对这一独特的交流往来加以研究,从另一角度再现欧亚大陆两端的花园和园林百花争艳的繁盛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