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教士
西方传教士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542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1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93篇;相关期刊359种,包括天风、中国天主教、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2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研究学术研讨会、2011年人文北京与文化创新能力建设论坛、2010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等;西方传教士的相关文献由541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桂春、吴洪成、姚远等。
西方传教士
-研究学者
- 何桂春
- 吴洪成
- 姚远
- 王建平
- 翁飞
- 袁进
- 陈卫平
- 陈玮
- 韩永静
- 马重奇
- 万明
- 乔卫
- 于云汉
- 侯集体
- 关志远
- 刘亚娜
- 刘潞
- 刘犇
- 卢慧敏
- 史岩
- 吕友者
- 周健钟
- 哥伯播义
- 宋玉成
- 崔万斌
- 张中政
- 徐承波
- 施宣圆
- 晏路
- 朱静
- 李辉
- 杨珍
- 林华
- 毛瑞方
- 汤奇学
- 汤诚
- 汪志国
- 洪云
- 王卫国
- 王文慧
- 王维俭
- 蒋祖缘
- 谭春洪
- 赵敏
- 辜璟
- 邢锋萍
- 郑永福
- 陈静
- 顾莹惠
- 马晨燕
-
-
吴妍;
计思宇
-
-
摘要:
19世纪上半叶,基督教开始在东亚国家之间进行传教活动。琉球也在这一时期迎来了西方传教士的身影。与东亚各国家和地区的开教情形相似,传教士在琉球的活动一开始也是采取医疗传教的方式推进,并取得不俗成效。以伯德令为代表的传教士在琉球推广西医,以此引人亲近和接受基督教。在这一过程中,西医技术也被引介至琉球社会,并对琉球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传教士及其带来的西医在琉球社会的传播和推行,不仅是考察西医东渐及基督教东传在东亚地区中的一个重要案例,也是审视近代东亚地缘政治变迁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
-
毛巧晖
-
-
摘要:
19世纪中期,随着中外文化交流,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一些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报纸、杂志等,“民族”一词开始出现,它基本是race、nation,people的对译。这一词汇的出现体现了中国传统族类观与西方民族思潮相遇后的一种转化。①当然,后来“民族”一词的广泛使用更多是受到日本的影响。20世纪初,现代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知识人中传播已较为普遍,国内各族群的民俗引起关注。在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搜集中。
-
-
汤诚
-
-
摘要:
《友穆》是民国时期西方传教士面向中国穆斯林传教组织——穆民交际会的刊物。本文分析了《友穆》的创办、沿革、发行及收藏,编辑及核心作者群,栏目与内容,办刊宗旨及使命,并指出其所体现的不同宗教之间互相了解和尊重基础之上的交流与对话的现实意义。
-
-
汤诚
-
-
摘要:
《友穆》是民国时期西方传教士面向中国穆斯林传教组织——穆民交际会的刊物.本文分析了《友穆》的创办、沿革、发行及收藏,编辑及核心作者群,栏目与内容,办刊宗旨及使命,并指出其所体现的不同宗教之间互相了解和尊重基础之上的交流与对话的现实意义.
-
-
京杰
-
-
摘要:
在清朝康熙年间,出现了一位创新奇人,他叫黄履庄。1656年,黄履庄出生在江苏扬州。当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开始传入中国,吸引了一些有识之士和手工艺人的目光。而扬州是国内的商业重镇,经常会有西方传教士从海外带来不少科技书籍和科学著作。少年黄履庄爱学习,看到这些科技书籍爱不释手,常常孜孜不倦地研读,直到深夜。从这些书籍中,他学到了很多数学、物理、机械等方面的知识,逐渐走上了发明创造的道路。
-
-
刘继潮;
黄更生
-
-
摘要:
一、空间研究的遭遇及背景明代以前的中国绘画,一直生存在自足、自为、封闭的文化环境中。自明代始,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西洋绘画传入中国,西方写实绘画的理论思潮也随之而来。1729年《视学》出版,作者年希尧,生年不详,卒于乾隆三年(1738年)。《视学》是国人最早研究介绍西方绘画透视理论的一本书,作者是能够“认真地评论了中国画法的长处和缺点”的人[1]。有了西方写实绘画的对比与参照,中国画家的平静生活不复存在;有了西方写实绘画理论的介绍与影响,中国古典写意绘画再也无法纯粹化。《视学》的出版具有编年史的意义,标志古典中国画自足、自为、封闭的生存环境从此被打破。让年氏没有料到的是,《视学》介绍的西方科学透视理论,竟成为古典中国画空间研究挥之不去的阴影。
-
-
周荐
-
-
摘要:
以传教士为代表的西人对中国学术产生影响始自17世纪初,传教士重要的汉语熟语类著作的出版多集中于19世纪下半叶.由于所浸润的文化有异等原因,对于汉语熟语的认识和态度,中国士大夫和传教士有所不同:士大夫多关注典雅的熟语,传教士更看重俚俗的熟语.士大夫对汉语熟语的认识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旧文化,传教士对汉语俗语的研究热情和所取得的成就与他们学习汉语言文化的需求有关.
-
-
-
-
-
孟昕蕾;
尹凌
- 《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
| 2019年
-
摘要:
历史上的圆明园作为一座离宫,建于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它集中了当时全国的物力和财力,役使了无数的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人民的血汗,历时150余年,最终缔造而成.而这座离宫的创造者们不只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更不乏金发碧眼的西方传教士们,他们给予圆明园的也不仅仅是创造,更将圆明园带向了世界.
-
-
王军红;
梁荣伟
-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理念·实践——博物馆变迁”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是马其顿国王用于放置战利品的缪斯神殿,博物馆(museum)一词也正是起源于此.现代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早已不止于此.明末清初,在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过程中,有识之士有感于中国民众的愚昧落后,创办博物馆作为“开启民智、讲求西学”的重要举措被引入中国.其中,西方传教士创建的博物馆不在少数.笔者试图通过对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建的博物馆进行系统整理并研究,认为中国近代早期博物馆离不开西方传教士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在文中阐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建博物馆的作用与意义,开启了中国博物馆建设的序幕.
-
-
吴伯娅
- 《2011年人文北京与文化创新能力建设论坛》
| 2011年
-
摘要:
首都北京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面对当前的形势,学习和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无疑有其客观的需要.本文依据新近出版的《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结合其他中外文史料,就乾隆年间西方传教士在北京的科学与艺术活动进行探讨,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
-
-
-
-
-
李凯旋
- 《2012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本色化"在中国境内可视为与"本土化""中国化""处境化"等同的学术术语.20世纪上半叶整整半个世纪,广西基督教"本色化"的发展与分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地域的特殊性,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和历史分期.笔者综合以上因素,初步将其分为草创形成期(1900-1920年)、发展高潮期(1921-1930年)和巩固蜕变期(1931-1949年).其中第一个分期内推动广西基督教本色化的主导力量是西方传教士;第二、第三分期内广西基督教徒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推动基督教"本色化"的主导力量,传教士退居次要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