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洋绘画

西洋绘画

西洋绘画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绘画、艺术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专利文献5403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文史知识、紫禁城等; 西洋绘画的相关文献由154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树中、赵岩、乔宜男等。

西洋绘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 占比:3.07%

专利文献>

论文:5403 占比:96.93%

总计:5574篇

西洋绘画—发文趋势图

西洋绘画

-研究学者

  • 林树中
  • 赵岩
  • 乔宜男
  • 冯慧芬
  • 叶细细
  • 曲侯
  • 朱万章
  • 聂崇正
  • 胡晨鹭
  • 丁辑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季燕
    • 摘要: 清代后期的扬州画家王素,是一位艺术才能全面,既有传统功力又善于吸收外来经验的画家。乾、嘉以后,西方绘画之风广泛传播,国内的一些画家拓宽了视野,开始在作品中探索光、形、色的表现手法,王素是这一时期将传统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得较好的一位。王素,字小梅,小某,号竹里主人,晚号逊之。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卒于光绪三年(1877年),扬州甘泉人。
    • 与谁同坐
    • 摘要: 环球·寰宇新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是绘画的艺术境界莫奈、凡·高、蒙克是伟大的艺术家,透过他们,我们不仅能深入地了解西洋绘画的特色,还能窥见更多的诗意和美好。
    • 延德钊
    • 摘要: 一、中国传统肖像画的写真与传神在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绘画艺术中,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绘画门类鼎立,而从传统中国画发展脉络看去,中国传统人物绘画在华夏文明延续发展的过程中,较传统山水画和传统花鸟画更早地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样貌和审美意趣。作为东方造型美学和形象审美的承载,中国传统人物绘画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全方位地反映了传统中国人的面貌和精神世界。作为以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门类,肖像画是传统人物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更加单纯地表现人物样貌以及深入地刻画人物心理特征,代表了中国传统绘画写实、传神的最高水平,也最清晰地反映出中国绘画对于人的最为本质的表现,以及东方审美意趣面临“肖似”与“神似”所作出的审美判断。“肖像画”这一名词是对西洋绘画Portrait画科的翻译,在中国传统绘画用词中称作“写真”、“写照”、“传神”亦或是“传真”。
    • 赵毅平
    • 摘要: 他,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生活,把日常的趣味、诗意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他,拥有孩童般的内心,用画笔寄托自己的理想,质朴而率真。俞平伯评价他的作品如“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他,就是丰子恺。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丰子恺1898年生于浙江桐乡,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便成为一名西洋绘画的老师。
    • 刘继潮; 黄更生
    • 摘要: 一、空间研究的遭遇及背景明代以前的中国绘画,一直生存在自足、自为、封闭的文化环境中。自明代始,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西洋绘画传入中国,西方写实绘画的理论思潮也随之而来。1729年《视学》出版,作者年希尧,生年不详,卒于乾隆三年(1738年)。《视学》是国人最早研究介绍西方绘画透视理论的一本书,作者是能够“认真地评论了中国画法的长处和缺点”的人[1]。有了西方写实绘画的对比与参照,中国画家的平静生活不复存在;有了西方写实绘画理论的介绍与影响,中国古典写意绘画再也无法纯粹化。《视学》的出版具有编年史的意义,标志古典中国画自足、自为、封闭的生存环境从此被打破。让年氏没有料到的是,《视学》介绍的西方科学透视理论,竟成为古典中国画空间研究挥之不去的阴影。
    • 刘可
    • 摘要: 广州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广美”)油画系虽然正式成立于1956年,但是其前身一直可以追溯到1922年成立的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科、1930年成立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绘画系、1947年成立的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组、1950年成立的广东人民艺术专修学校油画系(李铁夫任系主任)和1953年成立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绘画系。
    • 林颢
    • 摘要: 民国福建这个特殊的场域孕育了独具闽地特征的美术现象,艺术家纷纷以美术教育践行自身的艺术理想.但民国福建美术家不论是本土美术教育的延展还是走向新马地区传播艺术火种,均不受研究者所重视,往往缺席于一般美术史书写中.本文认为,民国“传入”在地发展的与“走出”在外的福建艺术家共同勾勒了民国福建美术发展图谱,前者探寻着“艺术救国”的理念,后者则构筑了以新加坡为中心的“二战”后东南亚美术格局.
    • 初芽
    • 摘要: 上世纪30年代,江苏常州的大家闺秀杨守玉,一改传统剌绣『排比其线,密接其针』的老法,以长短不一、交叉重叠、分层加色的新法取代。其灵感,来自于西洋绘画。这是中国刺绣与西洋绘画的碰撞和融合,它让古老的剌绣,发生了一种奇妙的质变。
    • 梁小明; 蹇小勇
    • 摘要: 任伯年是清末"海上画派"的佼佼者,他的花鸟画色彩清新温雅.他善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将自己的生活感悟表现于笔端,作品格调幽雅,郁勃生奇,雅俗共赏.研究任伯年花鸟画色彩的传承关系与表现特点,对于认识中国近代绘画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国绘画如何在继承文人画的基础上吸收金石艺术的营养、借鉴西洋绘画而形成新的面貌尤为关键,对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薛以平
    • 摘要: 中国的绘画到了元明清时期总体而言形成了这样几个特点:第一,继续宫廷院体画和文人画两大审美趣味相争相融,但文人画成为画坛的主流,并开始冋表现自我追求个性方冋转化:第一,绘画强调文学性和游戏般的笔趣墨韵,开始将诗、书、画—者结合在一起;第三,这一时期,民间绘画蔚然兴起,与文人画共存并进;第四,随着西学东渐,西洋绘画及技法开始融入中国绘画,甚至一些擅画的外国传教丄还成了供奉清廷的画师。就绘画内容而言,人物画逐渐不如山水画、花鸟画兴盛。元代的文人丄大夫画家因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除少数专业田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多故文人都成丁在野的田家,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某种情调而疏于表现人事,因而造成这-时期人物画较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