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515篇,主要集中在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8302篇;相关期刊386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天津社会科学、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7年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与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审美判断的相关文献由53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中、王瑾、韩钟恩等。

审美判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2 占比:2.7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8302 占比:97.26%

总计:18817篇

审美判断—发文趋势图

审美判断

-研究学者

  • 张中
  • 王瑾
  • 韩钟恩
  • 曹俊峰
  • 朱志荣
  • 薛富兴
  • 刘仲林
  • 刘晓
  • 叶纪彬
  • 司健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卫华
    • 摘要: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出了审美判断这一要素,审美判断是一个心理过程。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同时动手并动脑,奠定审美判断素养形成的基础。版画作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天然的让学生同时动手与动脑的优势,学生在理解版画所具有的造型自然且拙朴、构图灵活且精美的特点基础之上,用自己所理解的美去构造版画,在版画的创作过程中展现自己所理解的美,可以成为很好的培养学生审美判断素养的载体。
    • 李钰; 张琪
    • 摘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的收官之作《上帝救救孩子》以当代美国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黑人女性布赖德的成长历程。文章借助叙事判断理论,研究小说人物与读者对“虚假指控”这一核心事件所作出的阐释判断、伦理判断以及在此影响下读者作出的审美判断。这些判断一方面推动了小说叙事进程,另一方面使一系列社会问题得以揭露,从而彰显莫里森高超的叙事技巧、敏锐的历史认知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 赵美川
    • 摘要: 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下,和2016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教育背景下,《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根据美术家工作和思维特点,提炼出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以“技近乎道”的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黄蕊
    • 摘要: 一、引言2020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艺术感知、审美判断、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与传承。在创意表达中强调通过艺术学习和艺术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艺术形式、方法或媒介开展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和实践,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问题;在文化理解与传承中要求学生认同中华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具有国际视野,吸收人类文化精华。
    • 慈睿佳
    • 摘要: 核心素养是全面育人目标的集中呈现,也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美术核心素养是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切入点。在核心素养指引下,为充分做好美术教育,需要依据美术学科特征,为学生创设审美判断、创意表达和文化认知等良好学习场景,通过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聚焦核心素养要求,积极重构美术教育体系,已成为全面育人导向下开展美术教育的现实课题。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谌晓撰写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领导力》一书通过七个部分的全面论述,详细汇总了美术教育的相关规律,并从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原则、教育前景与教学案例等多个维度,系统化建构了全新育人导向下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施路径。
    • 张曦丹
    • 摘要: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其中“审美判断”是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观察能力是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美术课上的观察,主要是为了把握观察对象的整体或局部的外部特征,把握内在变化,是学生绘画素材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审美判断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在教授学生观察的方法之后,他们画出的形象依然不一定是当下看到的,而是对生活原本的认知和了解。所以,我认为,与其让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怎么观察,不如引导、唤醒、激励学生自己去观察,让学习真正发生。为了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我摸索出以下观察策略。
    • 朱志荣
    • 摘要: 现代美学中的美与中国古代的意象之间具有对应性。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依赖于主体而存在,既具有普遍性,又是个体感悟、判断与创造的成果。美从感性形态的角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意象”。意象是主体在物我交融中能动创构的,包含着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在意象中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意象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体现了物我的契合。审美活动创构了意象,就是生成了美。当称它是“意象”时,偏于指称它的感性形态,其中体现着审美价值;当称它为“美”时,侧重于指称它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寓于意象之中。美是意象的共相,是抽象的,意象是美的具体呈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美是意象”。
    • 白玮; 朱桂凤
    • 摘要: 美食是食物加工的艺术,是对食物的艺术化想象和升华。在中华民族创制美食的伟大进程中,把一个民族的艺术情趣,价值观和审美判断都融合到了食物创造中,无论是菜品味道、菜品形式、菜品盛器,还是就餐环境和氛围营造都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并把这种智慧以具象化的手法保存下来。《中国饮食文化百科全书》专门设置饮食艺术卷,是对中华民族美食审美艺术的汇总记录,是将中华饮食文化的艺术属性更好的记录、保留和传承下来,传至后世。现选取本卷介绍和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词条,以飨读者。
    • 巫俊
    • 摘要: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教学要体现“四有五环”。四有是指“有教材”“有学生”“有场景”“有拓展”。“五环”是指情景导入、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实践创作、展评升华五个教学环节。教师要在五个教学环节中纵向串联起“知识”“技能”“创新”三个层面,培养学生在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方面的素养。
    • 申波
    • 摘要: 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各文化主管部门顺势而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以期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展现、展示,纪念我们党走过的百年艰苦历程、缅怀无数先烈艰苦卓绝不懈奋斗的生命轨迹,真情讴歌我们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