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耶稣会

耶稣会

耶稣会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329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50篇;相关期刊215种,包括中国天主教、国际论坛、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国际儒学论坛·2009、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等;耶稣会的相关文献由29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振辉、梅谦立、爱·卡伊丹斯基等。

耶稣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6 占比:25.4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950 占比:74.28%

总计:1279篇

耶稣会—发文趋势图

耶稣会

-研究学者

  • 张振辉
  • 梅谦立
  • 爱·卡伊丹斯基
  • 胡玲
  • 王皓
  • 任轶
  • 刘志庆
  • 张蓓蓓
  • 法梅谦立
  • 爱德华·卡伊丹斯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法梅谦立
    • 摘要: 本文以柏应理在《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所写的《致路易十四的书信》为研究对象,先阐述它的历史处境,然后分析它的内容,说明柏应理所展示的孔子并不是历史上的孔子,而主要是汉代以来的孔子,并且是路易十四时期专制主义框架内的孔子。无论在中国或在欧洲,儒家思想往往变成了一种政治工具,以此反思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中西文化交流所裂开的缝隙。
    • 谢辉
    • 摘要: 比利时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教授著,陈妍蓉译《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Chinese Voices in the Rites Controversy),202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7世纪至18世纪,来华传教士围绕是否应遵循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的适应政策实施中国礼仪问题展开激烈争论,进而导致罗马教廷与清廷介入,这就是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著名事件--“礼仪之争”。本书聚焦前人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一个方面,即中国教徒维护中国礼仪的立场是如何通过一部分传教士传到罗马教廷的。作者综合利用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捷克布拉格图书馆等地收藏的中西文文献,还原了安多(Antoine Thomas,1644-1709)派遣卫方济(François Noël,1651-1729)、庞嘉宾(Kaspar Castner,1665-1709)前往罗马为中国礼仪辩护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围绕着一批中文典籍与教徒请愿书是如何运到罗马并编译为拉丁文文献问题展开的。全书以“书籍的旅行”为主线,串连起一系列历史人物与事件。此书不仅推进了对“礼仪之争”这一经典问题的研究,且在书籍史方面也具有启发意义。另外书中影印了耶稣会档案馆收藏的大量中西文文献,弥足珍贵。
    • 张西平
    • 摘要: 白晋是法国来华传教士的代表性人物,在康熙的支持下,他长年从事《易经》研究。在《易经》的研究中,他沿着欧洲索隐派神学传统,开创了对《易经》的索隐派解释,将《易经》与《圣经》合一解释,企图用这种方法化解礼仪之争以来天主教思想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白晋的做法在来华耶稣会士内部引起争论。最终,虽然康熙仍然支持白晋继续研读《易经》,但白晋的全部作品在耶稣会内部遭到了封杀,白晋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沉寂了。依据梵蒂冈图书馆所藏的重要文献,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研究。
    • Paul Warchol(摄影)
    • 摘要: 在耶稣会的“精神练习”中,没有规定单一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帮助不同的人……”在这里,不同之处的统一合为一体。灯光由屋顶上出现的许多不同的体量雕刻而成。每一种不规律都针对不同质量的光。朝东、朝南、朝西、朝北的光都聚集在一起举行一个统一的仪式。每一个光体都对应着耶稣会天主教崇拜计划的一部分。朝南的光线对应着队伍,这是群众的基本组成部分。
    • 法梅谦立
    • 摘要: 以清初南京天主教学校十六位学生关于佛教持斋的作业为例,分析清初天主教与儒、佛之间的复杂互动。这些作业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不是从天主教而主要是从儒家人文主义视角去批判佛教。这反映出天主教学生受儒家古典教育影响较深,使得他们的文章更有可能跨出宗教语境而进入士大夫的话语圈。这一思路传承了自利玛窦以来的“补儒绝佛”之策略。学生们的作业在[法]梅谦立(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很多方面掩盖了天主教与儒家的差异,如果这种差异被揭示出来,儒家士大夫可能会以同样的文化保守主义排斥天主教。
    • 摘要: 耶稣会在华传教时期,即明朝许可传教士在内地居住至清朝全面禁止天主教的这段时间(1583-1724),可称为“文明的对话”的时代。学识渊博的东西方精英们怀瑞着理性的好奇心,相互交际往来,在各地上演着“普遍对普遍”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这种和平的文化交流如何结出丰硕的果实,本书通过史料将其探明,并思考其在历史上的深刻意义。
    • 李慧贤
    • 摘要: 最近的工作在品鉴一批西洋瓷器,也有部分是外销纹章瓷,从当中发现了一件耶稣会纹章瓷,实属意外!惊喜!长久以来,陶瓷都是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究其原因,不仅在于陶瓷本身具有独特美感,更重要的是,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它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同时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集结了更多的社会关系。
    • 邬银兰
    • 摘要: 罗马耶稣会档案馆藏有17世纪意大利学者巴尔托利的手稿《历史汇编》.研究表明,该手稿中国概况部分的主要资料来源是利玛窦、卫匡国、曾德昭、何大化、卜弥格等耶稣会传教士的著述及信件;关于1611—1640年耶稣会在中国活动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耶稣会中国年报以及入华传教士的信件.巴尔托利的名作《耶稣会史:中国卷》正是以《历史汇编》为底稿写作而成的,具有扎实的史料基础.
    • 郭娟
    • 摘要: 1902年,在南洋公学任教的蔡元培来到上海土山湾孤儿院,叩响了一扇门。这一声轻叩,叩开了一个失意老人的教育救国的心扉,也叩开了中国私立大学的新时代。老人名叫马相伯,已经63岁高龄了,他曾是耶稣会的神学博士,也曾是李鸿章的帐下幕僚,他学贯中西,是中国第一个精通7门外语的大才。
    • 叶健辉
    • 摘要: 耶稣会与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关联,可以从耶稣会在拉丁美洲历史上曾经发挥的作用中找到踪迹。在殖民地时期,一方面由于训练有素,另一方面由于久经考验且深得教宗信任,耶稣会成为推进天主教本土化的主要角色。其中一个例子,便是耶稣会对瓜达卢佩圣母崇拜的推广。但由于与教宗的紧密关系,耶稣会在18世纪遭到世俗权力的怀疑,被驱逐出拉丁美洲。流亡欧洲的耶稣会士通过撰写拉丁美洲历史等方式,激发了拉丁美洲的独立意识,为拉丁美洲的政治解放做出了独特贡献。19世纪回到拉丁美洲的耶稣会则开始与世俗权力脱钩,逐步深入民间。通过与民间社会的接近,耶稣会在20世纪再次成为引人注目的力量,与注重底层民众的解放神学产生了一种有所选择的亲和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