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琉球

琉球

琉球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67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外交、国际关系、亚洲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6篇;相关期刊375种,包括太平洋学报、台湾研究集刊、南风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丝路的延伸:亚洲海洋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人海相依:中国人的海洋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环北部湾高校研究生海洋论坛等;琉球的相关文献由608位作者贡献,包括赖正维、谢必震、方宝川等。

琉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7 占比:97.9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1.19%

专利文献>

论文:6 占比:0.89%

总计:671篇

琉球—发文趋势图

琉球

-研究学者

  • 赖正维
  • 谢必震
  • 方宝川
  • 张明明
  • 褚静涛
  • 刘丹
  • 刘旭康
  • 张宏杰
  • 徐恭生
  • 朱小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塔娜
    • 摘要: 《中山传信录》是清康熙时期徐葆光赴琉球册封琉球王期间撰写的一部有关此次使事日程、册封仪礼、口述见闻等内容的史录。《中山传信录》自成书以来流传版本众多,有六卷本、节略本、日本重刻本、法国耶稣会员宋君荣翻译本等。《中山传信录》内容丰富,涉及琉球历史、中琉民族关系史、钓鱼岛归属问题等,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具有多重价值。
    • 高薇
    • 摘要: 程顺则是琉球著名华裔儒学家,为琉球儒学教育、汉文学传播奉献终生。他一生共计5次到过福州,特别是在盛年时曾前后7年在福州学习,与福州有着深厚的渊源。在福州期间,程顺则多次从福州翻刻、购买书籍并携回琉球,有《六谕衍义》《皇清诗选》等,对日后琉球儒学和汉诗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其著作与福州颇有渊源,诗集《雪堂燕游草》收录了他往返于北京与福州期间所创作的诗文,刊行后广受赞誉,促进了汉诗在琉球的传播;他编撰的航海图书《指南广义》,成为彼时往返中琉间航路的必备指南。程顺则的实践活动也与福州关系密切,他在琉球建立明伦堂以实施儒学教育,在福州柔远驿内修建土地祠与崇报祠,在久米村建天妃宫等,都是中琉友好往来的见证。探究程顺则与福州的渊源,有助于理清清代中琉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中琉文化交流的理解与认识。
    • 吴妍; 计思宇
    • 摘要: 19世纪上半叶,基督教开始在东亚国家之间进行传教活动。琉球也在这一时期迎来了西方传教士的身影。与东亚各国家和地区的开教情形相似,传教士在琉球的活动一开始也是采取医疗传教的方式推进,并取得不俗成效。以伯德令为代表的传教士在琉球推广西医,以此引人亲近和接受基督教。在这一过程中,西医技术也被引介至琉球社会,并对琉球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传教士及其带来的西医在琉球社会的传播和推行,不仅是考察西医东渐及基督教东传在东亚地区中的一个重要案例,也是审视近代东亚地缘政治变迁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 徐竞; 陈硕炫
    • 摘要: 明初,随着中琉间朝贡关系的确立以及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风水亦随之传入琉球,但并未能在琉球国中得到广泛的传播。明清鼎革后,琉球为保障独立的王国体制,实施了“中国化志向”政策,为风水在琉球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和历史条件。本文利用琉球方面大量的一手资料,试图通过对风水在琉球的传播概况和具体应用进行较为深入、详尽地分析和论述,凸显古代中国移民以及后裔对风水在琉球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勾勒琉球风水传播与发展的历史。
    • 钟建华
    • 摘要: 明初中琉朝贡关系建立,妈祖信仰传播到了琉球,在明清两代持续对琉球产生影响,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在地化。然而,随着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并,短时间里琉球妈祖信仰迅速衰弱,甚至一度陷入沉寂。究其原因,除了妈祖信仰传播到琉球的历史特殊性之外,日本幕府蚕食乃至最后吞并琉球,成为琉球妈祖信仰衰弱的直接因素,由此折射出妈祖信仰在琉球传播与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 林祎阳; 赖正维
    • 摘要: 琉球王国的外交文书《历代宝案》所载琉球与暹罗的相关咨文、琉球与暹罗间的贸易咨文往复、贸易中的物品流动以及贸易使团人员的组成反映了15—16世纪正处于“大航海时代”鼎盛时期的琉球与东南亚特别是暹罗中介贸易的空前繁荣,琉球在与中国、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的中介贸易中获益颇丰,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 塔娜
    • 摘要: 《中山传信录》是清康熙年间册封副使徐葆光赴琉球册封国王时撰写的一部史录,被誉为有关琉球的“百科全书”。《中山传信录》于1740年左右传入日本,后经五次重刻,并加以训点假名,广泛流传。本文重点探讨和刻本《中山传信录》的刊刻缘由、特点、底本以及意义价值等,梳理和刻本《中山传信录》在清代中国典籍海外传播以及中日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修斌; 杨绮
    • 摘要: 明治日本在琉球的殖民教育以日语教育为中心,其推行日语教育的方式包括构建教育环境、规定和控制教学内容、开展社会教育、培植辅助机构,其主要特点是强制与诱导并存、急切与渐进并举的体系化推进。同时,明治日本用教科书来规定和控制教学内容,包括通过鼓吹日琉同祖论来矮化琉球民族,通过截取战争片段来灌输军国主义思想,丑化中国形象,通过服饰、宗教等渗透日本文化,形成“先进日本”与“落后琉球”的差异化对比。这种日语教育彻底改变了琉球语言生活,埋下了琉球语濒危的种子,也造成文化断层,消弭了琉球人的独立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与此同时,所谓新知识分子也开始追求对日平等和文化的相对自觉。明治日本在琉球的日语教育建构的畸形教育形态,深刻影响了之后的其他日本殖民地与占领区的教育行政。
    • 赵君尧
    • 摘要: 公元1368年,随着明朝的建立,以中国为核心与周边国家建立起朝贡与册封关系的国际关系体系,这就是东亚封贡体系,成为公元1500年左右世界上并存的三大国际关系体系之一。封贡制度,是一种以经济、文化交流达成政治目的的特殊体制。我国东邻的古国琉球,又名中山,是位于我国台湾和日本鹿儿岛之间的一系列群岛。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出使该国,正式册封为藩国,定名为琉球,此后双方交往频繁。
    • 吉辰
    • 摘要: 洪武二十一年(1388)四月,率軍征討北元的明朝大將軍藍玉在捕魚兒海取得大捷,俘獲天元帝次子地保奴。據《明太祖實録》卷一九二,地保奴被送至南京後因口出怨言,同年七月被明太祖下令流放至琉球:既而有言玉私元主妃事,上怒曰:玉無禮如此,豈大將軍所爲哉!元主妃聞之惶懼,因自盡。地保奴由是有怨言。上聞之曰:朕初以元世祖君主中國,時有恩及民,不可無嗣,嘗與儒臣議欲封地保奴以盡待亡國之禮。彼乃如此,豈可以久居内地?於是遣(至)[使]護送往居琉球,仍厚遺資遣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