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
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

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9-03

主办单位: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清华大学

会议文集: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我国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在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过程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传播历史文化、挖掘历史遗产价值的过程中若能将历史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体现赋予新的形式,使其核心价值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及专业研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则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将会更大程度地得以利用。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体系,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通过对各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探讨,形成针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大数据使用模型,必将能够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并更有效地挖掘其历史价值,并为历史文化遗产赋予新的生命。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故宫文化遗产的数字虚拟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技术手段。故宫博物院于2003年前后正式引入三维数据可视化技术。起初主要应用于故宫文化传播和对外展示方面的工作。随着三维数据可视化实践活动在院内的不断开展和深入,三维数据可视化技术对文化遗产事业的应用优势逐步得到显现,在故宫博物院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如今已经与故宫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及展示等方面紧密结合,逐步形成综合应用体系。足见三维数据可视化技术在故宫文化遗产综合事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对三维数据可视化的相关问题在文化遗产事业中的运用进行研究讨论,对其在文化遗产事业中的实施路径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评估。为此,笔者将“直译”与“意译”作为讨论的切入点,把三维数据可视化实践活动作为一项具有数字化转换功能的“翻译”活动,对两种“翻译”模式进行分析阐释,寻找其间的内在联系,勾勒出故宫文化遗产三维数据可视化应有实施路径和规范性原则的大致框架。
  • 摘要:1975年,以月精桥的实测和现状调查开始,进行了诸多学术调查和发掘调查,2004年,根据制订“庆州历史文化城市建设基本规划”,制定了《日净桥·月精桥及古道复原规划》的细部规划。月精桥的复原过程均有检讨文献记录、国内外事例和遗构分析等基础调查,而且通过三维扫描及修理模型实验等现代方法进行了调查。2009年4月,进行了月精桥桥阁和楼桥复原工程,楼桥已复原完成,只剩下南北侧桥台上的楼阁。
  • 摘要:翔实的现状资料是进行古建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古建修缮工程的设计依据,而古建筑测绘正是获得第一手现状资料的重要途径。与传统测绘成果里的线划图不同,正射影像中的数据没有被人工主观矫正过,它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古建筑的现存状态,并能精确表达复杂的几何形体,且包含构件材质、颜色和残损情况等大量信息。因此说,正射影像比线划图更加具有利用价值,其资料性更强。总之,正射影像不但能够表达建筑外部形体特征,而且它比线划图表达得更准确、更全面,效果更好。所以,古建筑现状立面图的表现形式应当采用正射影像,弃用线划图,这是现代测绘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 摘要:圆明园西洋楼中的观水法、大水法、远瀛观组群具有类似意大利台地园的特点,其建筑、喷泉形式富有个性特征,反映了西方园林和建筑的深刻影响,堪称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个独特的印记。至于其建筑、喷泉的细节处理以及与欧洲园林的具体关系,未来尚需作进一步的探究。
  • 摘要:笔者将“直译”与“意译”作为讨论的切入点,把三维数据可视化实践活动作为一项具有数字化转换功能的“翻译”活动,对两种“翻译”模式进行分析阐释,寻找其间的内在联系,勾勒出故宫文化遗产三维数据可视化应有实施路径和规范性原则的大致框架。
  • 摘要: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的重心。特别是数字视觉媒体的发展,成为博物馆文化记录和传播的重要手段。历史文化的传播需要新的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撑,《龙耳虎足方壶的制作工艺》专题片是新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最终目的是大众传播。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继承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传播途径。在博物馆的文化展示及传播中,如何选择适合于所要展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方式,是现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新的技术手段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展示方式,但不一定是最适合的文化展示和传播的手段。艺术形式是没有界限的,合理地利用和选择新媒体展示技术,工作才能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更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有效地传播。
  • 摘要:虽然经过十余年的数字资源系统元数据管理,但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仍有一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比如如何整合资源,为专业研究人员推送各类所需要的数字资源,并且提供合适的方式以方便研究工作;如何升级数字资源系统,提高元数据采集的效率;如何有效管理资源,从元数据中统计分析出展览、出版的喜好等心理因素,每个资源的利用率,资源的有效周期等。数字资源的元数据是古建筑这样的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翻译内容,元数据的加工和管理之路任重而道远,希望此文能给相关人员一点参考,也希望更多的人员开拓道路,传承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 摘要:文章概述了圆明园“多稼如云”景区,通过对“多稼如云”景区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互相鉴别分析,选用反映“多稼如云”景区格局和建筑形象的写景图与图档,记录景区意境、植物情况的御制诗,记录景区位置、建筑名称与建筑修缮情况的文献档案等资料作为景区复原设计的科学依据,并就其复原设计探讨了确定景区精确范围和总平面定位、景区各时期总平面复原研究、单体建筑复原研究等。
  • 摘要:文章介绍了254窟及降魔成道图的历史价值,阐述了古老的敦煌艺术与现代影视媒体对接的工作思路与环节,并就影片阐释部分的创作选取了降魔成道的永恒构图传统、54窟中魔众的独特表现、54窟中魔女色诱的戏剧化处理三个要素来表现254窟降魔成道在艺术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渊源传承,同时针对影片故事部分的创作,探讨了空间造型设计、角色造型设计、3色彩与光照氛围表现等。
  • 摘要:本文是基于2014年数字所利用smartSCAN三维扫描仪进行的扫描测试实验来展开,该测试项目将三维扫描测试过程分为文物数字化翻译三维扫描实际作业与三维扫描数据后期处理再翻译两个阶段,重点探讨与分析这两个阶段的相关技术问题。该测试项目有两个方面的探索目标:一是探索目前三维扫描技术在故宫文物三维化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二是探索故宫三维数据扫描标准的相关技术指标,促进该标准的建立。
  • 摘要:本文以南朝陵墓石刻为例,详细阐述了体态庞大、形态复杂的石刻文物三维数字化保护的方法和技术。在外业数据采集方面,引入自适应三维重建系统、三维全景空间测量等先进测绘手段,全面准确获取了南朝陵墓石刻文物的三维空间数据,为今后的石刻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 摘要:在数字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发展方向。数字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对莫高窟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对石窟文物信息进行永久性的存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对这些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组织、管理和利用,这就是实施的“数字敦煌”项目。落实数字敦煌的过程便是应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管理方法,增强对石窟壁画的保护研究和改进敦煌学研究工作形式的一项技术革新的实践,对于推动莫高窟遗址的科学管理和保护以及国际敦煌学的研究将发挥重大的作用。新的数字技术将再一次把闻名世界的“敦煌”这一拥有16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丝绸之路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展现给世人。这种集洞窟、精美壁画、精美彩塑、建筑与满壁飞动飞天于一体的庞大石窟艺术群又将给现代信息技术提出怎样的挑战?出土敦煌藏经洞的文献又成为“敦煌遗书”,排在“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首位。正如学者张秀梅女士说的那样,尽管仍有几万件遗书流散在英、法、俄、日等各国,使其尸骨未全,但在敦煌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璀璨夺目足以让世人为之骄傲,世人因之而羡慕。而面对数字敦煌,被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就将全面挑战数字图书馆!落实数字敦煌的过程便是应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管理方法,增强对石窟壁画的保护研究和改进敦煌学研究工作形式的一项技术革新的实践,对于推动莫高窟遗址的管理保护和国际敦煌学的研究将发挥重大的作用。在“数字敦煌”进行的今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无疑会使悠久历史、文化更真实再现。
  • 摘要:本文拟建圆明园数据库,通过对其前期用户需求调研和自身功能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个平台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它能够通过众创方式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产生更多新的有价值的数据,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内部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够让更多的社会爱好者参与到圆明园的工作中来,同时对促进整个文化遗产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 摘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整体构建展示与阐释框架,广泛运用各种展示手段,强化景观控制,注重遗址氛围烘托及遗址景观环境保护等,为整体保护遗址,恰如其分地展示与阐释遗址,发挥遗址的社会效益提供了有效的尝试与探索:1)实现了遗址的整体保护:2)为考古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了条件;3)为公众提供了休闲和游览的文化空间;4)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