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艺术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558篇,主要集中在艺术理论、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工艺美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3篇、会议论文75篇、专利文献27709篇;相关期刊239种,包括思想战线、广西民族研究、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等;艺术人类学的相关文献由41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永健、李修建、安丽哲等。

艺术人类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3 占比:1.71%

会议论文>

论文:75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27709 占比:98.03%

总计:28267篇

艺术人类学—发文趋势图

艺术人类学

-研究学者

  • 王永健
  • 李修建
  • 安丽哲
  • 方李莉
  • 吴晓
  • 关祎
  • 王建民
  • 何明
  • 孟凡行
  • 汪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肖璇
    • 摘要: 中国音乐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Ethnomusicology引进,如今扩展到音乐地理、仪式音乐等基于本土音乐特色的理论实践,可谓是艺术门类跨学科本土理论建构的先行者;在艺术人类学倡导跨学科研究之后提出的民族艺术学,应超越以往建立在西方理论话语体系之上,以及艺术不能向下兼容、各门类艺术之融合不够的局限,从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视野中反思西方理论话语,建构跨越门类艺术的新艺术学科;音乐研究可进一步在门类艺术之跨越中形成音乐普遍和特殊规律的认识。
    • 杨福泉
    • 摘要: 本书通过对昆明西郊白族霸王鞭舞兴起'发展和传承的研究,探讨散居民族认同与民族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在扎实田野调研基础上进行的个案研究,充分体现了艺术人类学“从族群看艺术,再从艺术看族群”的研究方法,不仅关注昆明西郊白族霸王鞭舞的本体内容,对其中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符号功能也进行了有深度的探讨,具有研究选题和切入角度独特新颖、本体研究和文化深描紧密结合、理论探讨和现实意义相互呼应等特点。
    • 王娟; 谈瀚镁
    • 摘要: 新文科建设与艺术人类学研究高端论坛于2021年12月13日在海南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云集国内艺术人类学领域资深专家学者,秉承自觉意识,聚焦问题意识,淡化学科边界,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集中呈现艺术研究领域取得的革命性进步,思考围绕“人”的艺术研究将如何兼容、创新、发展。这次聚合式的思想碰撞无疑为进一步厘清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提供举足轻重的作用。
    •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编辑部
    • 摘要: 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于1987年创刊,双月刊,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第八届广西优秀期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艺术史》栏目)、民族地区学报名栏(《艺术史与民族艺术》栏目)。《艺术探索》栏目齐全,覆盖各个艺术门类,主要栏目有《艺术史》(名栏,重点建设栏目)、《东南亚艺术研究》、《艺术考古与宗教艺术》、《艺术理论与批评》、《艺术人类学与民族艺术》、《艺术设计研究与创新》、《文化管理与艺术教育》、《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等。
    • 张春庆; 李晓辉; 杨瑞琨
    •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艺术人类学的审美观以及甘肃特色文化符号;其次,基于艺术人类学视角探索甘肃特色文化符号的视觉化开发与设计原则;最后,运用设计学的尺度与原则,从具象到形象、从传承与创新、从优化与迭代探索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甘肃特色文化符号的视觉化开发与设计策略。通过文章的研究,以期拓宽甘肃地域特色文化符号的应用领域与空间,深化甘肃特色文化符号的视觉内涵,助力新甘肃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 安静
    • 摘要: 艺术符号学是符号学与艺术学交叉形成的一个边缘学科。从学科归属而言,符号学属于哲学门类下二级学科逻辑学的研究分支。由于艺术符号学研究主要以符号学为依据,因此,艺术符号学的研究范式转换与哲学的相一致,大体上也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及语言论三个阶段。艺术符号学的起源可以从哲学的唯名论与唯实论论争、认识论转向、语言论转向,以及符号学的起源与发展进行追溯。当代艺术符号学的研究需引入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实现艺术符号学与门类艺术的有效沟通。
    • 唐启奎; 杨军
    • 摘要: 根植于传统乡土社会的民间艺术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被再次塑造和建构,需要重新审视作为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间民间艺术的不同生存状态。作为传统壮族人民的文化结晶,广西壮锦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用,同时反映出他们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意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传播,壮锦艺术在面临同质化的危机下,努力调适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成功凸显其地方性叙事特征,并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逐渐完成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壮锦艺术的符号化打造出公共文化生态景观,对构建民族、个人文化身份认同具有重要价值。
    • 王明
    • 摘要: 作为2021年新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贵州阳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傩戏、川剧、花灯戏等表演形式演变形成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民间基础深厚,在贵州各地广为流传,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存“科仪”程式和古朴演出方式,是当地民众世代积累的知识与智慧的结晶。其艺术特征突出、人物个性鲜明,具有娱神娱人、特色鲜明,内外相济、两坛有别,戏分大小、剧情丰富,声腔独特、手法多样的独特文化符码。
    • 郑适
    • 摘要: 无锡地处江苏东南部,深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其纸马艺术造型细腻精致、人物生动,在制作上采用印绘相结合的手法,用色整体雅致,具有东方神韵。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无锡纸马作为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民俗形态,代表了无锡地区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朴素追求、对祖师经验崇拜的情感表达、对未知世界领域的无畏探索,同时还反映了人们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该文以无锡纸马为例,同时与永州纸马比较研究,考察其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
    • 张曦
    • 摘要: 作为单音节词的汉字“美”很早就出现在了中国的甲骨文中。自汉代起中国封建时代的诸多对“美”的释义因其解释的片面性都很值得推敲。而现代意义的双音节词“美术”却是在中国封建王权最后时期由日语舶来的外来词。反观日语“美术”一词的成立,又能看到其中有德语与英语的影响。在社会科学界,基于西方社会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康德美学哲学十分深厚,但其主张的人类共同的感觉并不能覆盖非西方社会对美的感觉及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没能认可不同社会文化、不同个体的认知差异。20世纪20年代诞生的文化相对主义理论,承认了不同文化社会中美的感觉的差异性,其后也推动了艺术人类学的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