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3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法律、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4篇、会议论文109篇、专利文献3505篇;相关期刊1193种,包括法制与社会、妇女研究论丛、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61种,包括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新视野下的世界妇女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女性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研讨会等;社会性别的相关文献由2662位作者贡献,包括许艳丽、刘伯红、杜芳琴等。

社会性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4 占比:40.44%

会议论文>

论文:109 占比:1.80%

专利文献>

论文:3505 占比:57.76%

总计:6068篇

社会性别—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闫涛; 李樑
    • 摘要: 关于正义论题探讨的历史是漫长而悠久的,但一直以来女性却被排斥在论题之外,女性在社会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容易遭受不公正的对待和一些显性或隐性的限制。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的需要,性别正义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和更亟待解决。因此,要基于唯物史观对其溯本寻源,探求解决路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具体的、现实的”人,最高阶段的目标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如果把女性群体排除在这一目标之外,必然也不可能实现完整意义上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探讨性别正义问题,对于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性别正义理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女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而实现最高阶段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方之衍
    • 摘要: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着以往的传播方式与媒介格局,深刻影响了媒体中的性别权利关系,为女性主义与传播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与话语空间。本文选取1998年至2020年国内核心刊物中涉及新媒体与女性的257篇文献,借助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研究发现:该领域主要聚焦于女性形象、女性书写、媒体赋权与理论反思;发展脉络可梳理为随新媒介变迁与女性地位上升而逐步推进的三个阶段。现有研究在推动社会性别范式发展的同时,也具有研究同质化、理论视角单一的缺憾。后女性主义思潮的融入、智能媒体的影响、研究的本土化发展与传播行动主义框架的使用或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向。
    • 张荷苗
    • 摘要: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英国茶文化是一种由女性主导的文化形式,体现着女性在不同时期的性别角色。从社会性别角度出发对女性在茶文化中的活动进行考察,可以发现,19世纪中后期,由于受传统性别秩序制约,女性在茶文化中的活动受到种种限制,体现着传统的女性角色。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传统性别秩序发生改变,女性在茶文化中的活动则体现了这一变化。通过对英国茶文化的考察,可以窥见英国女性角色转变的过程。
    • 于子晨
    • 摘要: 社会性别区别于生理性别,是一种被社会所构建的性别模式。而在社会建构过程中,媒介作为传播载体无疑参与了很多。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网络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自媒体也成为主要的内容产出者。专注于女性健康的自媒体通过对健康知识的科普,重构着新时代的社会性别。本文以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理论为基础,根据理论中提到的对媒介审视的三个角度对女性健康类自媒体“六层楼先生”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看到女性健康类自媒体在重构女性性别角色时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倡导的女性意识。
    • 陈子仪
    • 摘要: 东西《回响》中多个女性的相互照应与对比产生了群像效应,而内在于女主人公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身份,使她的凝视具有某种女性主义的意味,也使她的社会性别呈现出自由流动的特点。不同人物的故事以及对故事的审视相互交叉缠绕,完成了对爱与信任的质询和呼唤。
    • 章舜粤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母亲通晓经学并成为向子女传授学问的“母师”之现象。这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世家为了维系自身地位,以“母师”协助其家学的传承。因此,“母师”是当时的社会关系的产物,亦是社会关系再生产的一种工具。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母师”也随之消失。因而,“母师”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但很难从整体上认为她们具有相当的主体性。
    • 程宇飞; 范尧
    • 摘要: 男性青少年缺乏男性气概现象的日益凸显,严重破坏社会性别的动态平衡。以“体”育人的体育是塑造男性气概、缓解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有效手段。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体育对男性青少年缺乏男性气概影响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体育对男性气概存在三维影响,体育竞争意识是男性气概内在要求,体育成就动机是男性气概根本动力,体育强健体魄是男性气概外在体现;并以体育为切入点探讨男性青少年缺乏男性气概之因在于:体育教育的薄弱,影响男性青少年男性气概形成;体育锻炼的缺失,致使男性青少年体质健康缺乏支撑。研究建议:参与体育培养竞争意识,磨炼男性气概;以“体”育人激发成就动机,增强男性气概;强健体魄塑造形象,树立男性气概。
    • 张源
    • 摘要: 与“女性研究”(Women’s studies)形成对比,学界对于“男性研究”(Men’s studies)的引介和推动起步相对较晚,涵盖面比较集中。通过揭示西方语境下男性与男性特质研究的发展及其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做出谱系学视角的梳理、分析和反思,可以发现,男性和男性特质研究存在着隐性和显性的不同形态。在性别极不平等的前工业社会,男性的性别被“合理化”地隐形了;而现代意义上的男性研究是一种显性的男性研究,把男人作为男性放在研究对象的位置上,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用专业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当代社会中隐性与显性的男性研究及其知识生产、授权所带来的权力和统治关系仍然并存且相互博弈。每个性别群体都应参与个体的自我赋权和群体的性别平等事业,并从中切实地受惠受益。
    • 张芷菱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生育性别偏好中“儿女双全”性别偏好日益明显,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们对社会性别的建构也发挥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受访者在家庭和社会层面对男女两性气质特点、角色期待等方面的观点,得出受访者对不同性别的差异性建构结果,由此探究其“儿女双全”性别偏好的成因。并在这基础上引发读者对此性别偏好背后的思考。
    • 赵忆嘉; 应姝懿; 周桐羽
    • 摘要: 体育和传媒都对性别进行高度选择性和差异化的塑造,二者结合的体育媒体在性别形象塑造上有巨大影响。解说作为第一时间向受众呈现赛事信息的重要角色,其对性别形象的塑造有独特作用。本文基于社会性别视角,对 2020 东京奥运会部分项目比赛的网络直播解说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项目的解说普遍存在以男性中心视角平凡化、边缘化女性体育表现和成绩的现象。这些现象在不同项目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与解说的性别和资历结构密切相关。消除这些现象的关键在于体育解说队伍的合理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