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604篇,主要集中在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53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21204篇;相关期刊1570种,包括法律与生活、法制与社会、中国妇运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决策论坛——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第十七届(2014)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等;家庭暴力的相关文献由420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亚林、本刊编辑部、黄国平等。
家庭暴力—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204篇
占比:82.16%
总计:25807篇
家庭暴力
-研究学者
- 张亚林
- 本刊编辑部
- 黄国平
- 杨世昌
- 曹玉萍
- 李春斌
- 郭果毅
- 吴久玲
- 张慧娟
- 王国强
- 蒋月
- 邹韶红
- 郭素芳
- 陈新欣
- 孙峰
- 张兆利
- 李莹
- 潘家永
- 陈晓燕
- 夏吟兰
- 李云虹
- 楼超华
- 欧阳艳文
- 涂晓雯
- 王燕
- 程艳
- 赵幸福
- 赵颖
- 巫昌祯
- 张勇
- 张媛
- 张红艳
- 方刚
- 李梅
- 李洪祥
- 李琼宇
- 李秀华
- 渠川琰
- 陈业雷
- 高扬
- 丁宁
- 刘余香
- 刘勇
- 刘静
- 卢文捷
- 周云飞
- 张涛
- 明天
- 李龙飞
- 柳娜
-
-
杨琳(图)
-
-
摘要:
年初,陕西一公司高管因家暴妻子被停职的新闻事件冲上热搜,一时间,有关家暴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暴力事件并不鲜见,但受害人公开求助的少,到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更少。《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自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如今已6年了。我们再一次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据住”家暴的拳头。“家暴不是家务事”应成为共识!
-
-
王志晓;
李卓淳;
闫文耀
-
-
摘要:
公共安全危机对社会稳定和人权构成威胁,令人担忧。社交媒体上帖子的可用性使得公共安全危机更容易被探测。然而,手动浏览和分析大量可用帖子耗时且效率低下。鉴于深度学习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优势,采用深度学习技术自动识别潜在的公共安全危机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文中以家庭暴力危机为例,将社交媒体Facebook上有关家庭暴力的英文帖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Facebook GraphAPI获取后进行文本预处理。采用Word2vec方法构建词向量模型,使用Bi-LSTM+self-Attention(SA-BiLSTM)深度学习模型完成了家庭暴力危机识别任务,并与CNN、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循环神经网络)、LSTM三个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CNN和LSTM模型表现明显好于RNN,与SA-BiLSTM模型表现相接近;同时,使用self-Attention机制后Bi-LSTM模型综合表现最好,F1值、召回率、准确率均最高,其中召回率和准确率超过90%。该研究成果将为使用深度学习技术自动探测公共安全危机问题提供参考和帮助。
-
-
袁一珺;
胡茂荣;
韩勇;
廖世超;
杨浩宇
-
-
摘要:
目的了解家庭暴力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历程,把握当前该领域研究热点。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文献为分析对象,利用情报学软件CiteSpace对1966年1月-2021年9月发表的20417篇家庭暴力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文献的数量、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结果①2015年以后,关于家庭暴力的文献发表数量增长迅速;②在作者中,Kelsey Hegarty、Gene Feder等人的发文数量最多,作者之间的合作形成了部分小型合作团体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团体;③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紧密,发表论文数最多的机构是北卡罗莱纳大学,中心性最强的机构是波士顿大学;④热点关键词一直在发展变化,当前的热点主要是约会暴力、性暴力以及家庭成员对家庭暴力的感知和实施等。结论家庭暴力领域研究人员众多且研究范围广泛,并诞生了许多新兴研究热点。
-
-
孙晶晶
-
-
摘要:
家庭暴力或亲密伴侣暴力的目的是权力与控制,这些暴力建立在加害、被害双方地位不平等的基础上,施暴者通过身体暴力、情感暴力等手段,否定被害人的独立人格,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权威,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塑造被害人。相较于“亲密伴侣暴力”,我国法律领域内使用更多的概念是“家庭暴力”。从有关家暴的立法与司法现状来看,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对此类暴力的认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对被害人人格尊严伤害更大的胁迫、控制行为不能被评价为“暴力”,被害人得不到公平公正的保护与救济。因此,有必要在考察域外家庭暴力犯罪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亲密伴侣暴力理论,以权力与控制这一本质为指引,重新深刻、全面地把握亲密伴侣暴力和家庭暴力的适用对象、目的、行为与后果,从而完善我国家庭暴力和虐待的相关立法。
-
-
卢文捷
-
-
摘要:
家庭暴力不仅侵害家庭成员的人身权益,而且影响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已超出了家务私事的范畴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公害。然而,个体救济思维主导下的私益诉讼模式对家庭暴力的司法干预效果并不理想,人民法院在涉家庭暴力离婚案件中对家庭暴力的确认比例明显偏低。因此,需要通过建构家庭暴力公益诉讼制度,拓宽家庭暴力的司法干预路径,以突破家庭暴力私益诉讼的现实困境,从而更加有效地干预家庭暴力,保护受害人。
-
-
孙瑜
-
-
摘要: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庭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婚姻家庭中的家庭暴力问题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和谐与否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今社会,随着人们的思想文化不断进步变化发展,人类文明在进步,但家庭暴力行为依然是一个热门问题,尤其是就在家庭暴力中,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受到的侵害最为突出,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这必定对社会的安定也造成了影响。经过各方长期的工作,《反家庭暴力法》于 2016 年 3 月 1 日生效。
-
-
杨小红
-
-
摘要:
近年来,家庭暴力问题一直是社会大众比较关注的话题。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不仅包括夫妻双方之间的暴力,还包括对未成年子女、老人和其他家庭成员实施的暴力行为。它对家庭中的每一名成员都造成了影响,对未成年子女的影响尤甚。本文主要分析了家庭暴力对中学生学习心理尤其是学习动力的负面影响,并从完善反家庭暴力治理体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
-
-
-
摘要:
【案例】刘某、李某均是再婚,未生育子女。婚后共同生活中,双方因性格不合等原因发生矛盾。在一次争吵中,李某将刘某的眼部咬伤,刘某随即报警。民警在现场做出民事纠纷调解后,李某离开刘某,与其再无联系。然而受伤后的刘某因经济拮据无法对眼部伤势进行治疗,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离婚,并要求李某赔偿其损失。法院经审理、鉴定,判决刘某与李某离婚,并要求李某支付刘某各项损失共计3.2万元。
-
-
赵忆雪
-
-
摘要:
通过对534份离婚案件民事判决书实证研究发现,由于《反家庭暴力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文件未对不同类型家庭暴力行为的事实认定标准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实务中家庭暴力事实构成司法认定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探究成因,结合现状,应重塑家庭暴力事实构成司法认定标准:针对身体暴力行为适用“程度+频率”二元认定标准;针对精神暴力行为适用“状态+病理”认定标准;针对法律尚未规定的性暴力和冷暴力两种新型家庭暴力行为进行实质审查和类型化认定,将性暴力的实施手段和伤害后果作为身体暴力事实认定的加权因素,将冷暴力纳入精神暴力范畴予以分析认定。
-
-
-
-
次旺卓玛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当前,中国学者将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或者"主体民族"的家庭暴力.但在中国除了发达地区和"主体民族"之外,还有欠发达的55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四川阿坝藏羌自治州M县T乡由于村落在此"沟域"内呈"树形"分布,与相邻的其他乡相比,对外交流机会较少.家庭暴力在此地区发生的频率也更高,男性施暴的手段更为直接.本文试从经济收入、传统思想、文化水平、社会舆论、家庭伦理道德和公力救济等方面入手,结合T乡藏族家庭暴力的实际情况,分析导致其已婚妇女成为"带镣铐跳舞的女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
梁平
- 《2013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女性发展论坛》
| 2013年
-
摘要:
2012年4月6日的广州日报·东莞新闻报道称"狼爸"暴打4岁女致其亡、2012年10月9日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报道:温州"狼爸"惩罚女儿六岁女孩跑步致死、2013年5月12日贵州都市网报道金沙1 1岁女汤惨遭父亲"酷刑"……近年来,媒体曝光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事件越来越多,未成年遭受家庭暴力的事件频发,引起了人们对未成年遭受家庭暴力的强烈关注,面临受我国传统观念影响,儿童权益保护意识不强,我国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立法不完善,缺乏实际操作性等问题,应加强宣传和教育,转变观念,建立相对完善的救助体系,增设儿童看护中心,并拓展该中心的职能,建立专门的监护机构,建立相对完善的国家监护制度。
-
-
-
-
-
孙河川
- 《第十三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家暴是导致家庭毁灭的致命要素,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社会难题.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中国破坏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严重问题.虽然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但因人口众多,单靠立法很难解决此类问题.为了让法律“长牙”、让法案“长腿”,本文对荷兰的家暴防范疏导和制裁机制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梳理,得出了七条值得沈阳市和辽宁省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包括通过法律以及社区仲裁委员会对施暴者的严厉制裁;对儿童进行早期防范家暴或性侵犯的法制教育;建立城市家暴庇护中心;通力合作构建网状的、立体的社区反家暴系统;把对家暴的防治列入政府公共安全方案范畴;形成对家暴的义务举报制度;强化企业参与防治家暴的责任和意识.
-
-
陈慧莉;
黄财尉
- 《第十七届(2014)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过去心理学家多聚焦于个人病理学的研究,从缺陷、无助或负向的心理特质來解释,并未关注到个体本身所拥有的资源与长处,但近期出现典范的转移,开始重视个人的优势与能力(Seligman & Csikszmentihalyi,2000;Suldo & Huebner,2004),不再只是把家庭暴力视为施暴者个体的问题,而是将其视为整个文化、社会型塑出来的结果.家庭暴力事件中,大部分施暴者,不愿离婚,婚姻仍存有期待,除了受制于传统文化脉络影响,也有可能反应施暴者内心的害怕孤独与被抛弃(苏昭月、陈筱萍、周煌智、吴慈恩、黄志中,2005)。理解婚姻/亲密关系暴力中的相对人是如何认知家庭亲密关系幸福图像及希望感历程经验,将会有助于理解相对人之亲密关系希望感状态。
-
-
向雪清
- 《2013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女性发展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李阳"家暴门"引发疯狂家暴关注,"用拳头说话"是"故事里的事"?9月5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对外籍妻子Kim实施家庭暴力的消息在微博及多家论坛传播,引起众多网友围观.再一次将"家暴"这个词推向舆论,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家庭暴力发生率在29.7%~35.7%之间,其中90%以上的受害者为女性。针对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法律的规定,不断加大对家庭暴力行为的打击和制裁力度,增加社会对家庭暴力的重视程度,提倡全社会综合治理,援助和保护受害者是反对家庭暴力的重要措施,作为受暴者,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暴抗暴意识。
-
-
何柔萱;
李如惠;
苏意乔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婚姻暴力家庭的案例不时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周遭,对家庭中的任何一位成员皆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与伤害.回顾相关文献,发现许多探讨婚姻暴力的研究大都聚焦在婚姻暴力与婚姻暴力目睹儿童的相关研究,以系统观与家庭权力结构来对婚姻家庭进行探讨者,却显得相对少数.因此本文便以此观点作为讨论的主要基础与方向,以探讨婚姻暴力家庭中的权力结构关系,并主要聚焦于权力结构中的代间传递、沟通模式以及性别议题的面向进行深入讨论.婚姻暴力的发生与家庭中的权力分配以及文化因素息息相关,社会支持脉络亦影响着暴力行为的发生.家庭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历程,是一种系统之间的互动结果,透过了解婚姻暴力家庭的界线、沟通方式、家庭规则与权力结构等,找出婚姻暴力家庭的僵化互动模式,家庭的运作方式,以了解社会文化脉络是如何影响婚姻暴力家庭.透过文献探讨,笔者的信念也不断在改变,更为深刻的了解婚姻暴力家庭的关系是如此复杂,一个家庭的关系并不若我们一般所想的那么简单,不单只是表面所呈现的关系,若只单纯以线性因果的关系来看待,很容易就会犯下错误推论或做出对案主具有伤害性的行为,在与婚姻暴力家庭工作时,能否掌握婚姻暴力家庭的“脉络性”,对其家庭互动模式、背景脉络的了解,才是与婚姻暴力家庭工作的关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