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十七届(2014)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
第十七届(2014)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

第十七届(2014)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江苏淮安
  • 出版时间: 2014-10-15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淮阴师范学院

会议文集:第十七届(2014)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藉由台湾大学生(中部00大学及南部00大学修习家庭教育课程)观看大陆影片「萧红」生命史的反思,探索自我生命历程中(童年、青少年、成年期),关于「生命的发展与性、人际关系、家人互动,资源管理、亲情、伦理和家庭与社会」,各种生活层面的探索与反思. 叙事不只是讲述曾经发生过的生活,也讲述尚未经历过的可能生活;一种事,是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也是一种实践性的发展构想。描述、写实不只是表达,生活本身即是艺术的一种,存在着空间与时间性的存取与嵌入;借助于「意向性的嵌入」,每一个过去,渐渐地被包含在(随之而至的)最近的过去中;然而,过去仍然在后退,最初岁月,消失在身体感知的「情景交融」中。
  • 摘要:本研究以质性研究的方法,用叙说生命故事的方式呈现.旨在探讨研究者本身为自闭儿的单亲母亲教养自闭儿的心路历程.当家中有一位自闭儿时所带给家人的冲击是较其他障别来得更大的,而主要照顾者所需要在精神、家人、学校、专业、社会方面的支持更高于其他障别的身心障碍者.而大多数的研究指出自闭症儿主要照顾者以母亲为多,根据本研究探讨身为单亲母亲在确诊孩子为自闭儿后在教养期间从无助与沮丧,经历无数次内心挣扎与调整、藉由家长团体的支持、各项研习的增能、困境的淬炼、转念放手后看见孩子的成长其间的心路历程,获得以下结论:一、身为自闭儿的单亲母亲在孩子被诊断为自闭儿时都会经历无奈、慌乱、接受、增能与突破等心路历程.二、单亲母亲在教养自闭儿的历程中,遇到困境时会经由医疗、教育及家长团体等不同管道取得教养信息,让心灵获得支持、教养能量增加、勇敢面对自闭儿的教养而突破困境.三、身为自闭儿的单亲母亲为了因应教养自闭儿困境,必须学会看见自闭儿的优势能力,教导学科以外的生活技能,放手让他参与各种学习,从协助到陪伴、再放手,直到看见孩子成长的喜悦.本研究让研究者能够了解人生的另一种价值,也希望经由这样的体验提供自闭儿的母亲们在教养上的一些具体的建议作为参考.
  • 摘要: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一)了解警察人员人格特质与家庭价值观的现况;(二)探讨不同背景变项之警察人员家庭价值观之差异情形;(三)探讨警察人员人格特质与家庭价值观之间的相关情形.本研究采问卷调查法,以嘉义县警察人员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工具有二个,分别为「人格特质量表」、「家庭价值观量表」.调查结果分别以叙述性统计、t考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Pearson积差相关等统计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研究结果如下:一、警察人员人格特质与家庭价值观的现况良好.二、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背景及年资的警察人员,在其家庭价值观上部分有显著差异.三、警察人员人格特质与家庭价值观呈现显著正相关,各层面关联程度为低度至中度相关.最后,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对于警察人员及警政单位的建议,以及指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摘要:随着台湾经济蓬勃的发展,社会快速地变迁,价值观的多元呈现,及家庭功能的式微,整个社会正面临解构的危机;人们心灵逐渐失去安宁,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严重冲击与挑战.而家庭又是个人接受管教最早,且对其品格表现具有决定性影响之一环.故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童,知觉父母不同管教方式,在其品格表现上的影响情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嘉义县小学高年级学童为研究母群体,运用分层丛集随机取样方式来取样,并使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与「小学高年级学童品格表现量表」为主要研究工具,最后共得有效问卷424份.将所得数据以叙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定及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等统计方法加以分析.主要发现如下:一、小学高年级学童在整体品格表现,以及在尊重、负责、公平、值得信赖与关怀等五层面上,都表现良好.二、不同性别的小学高年级学童在其「整体」品格,及在尊重、负责、公平、值得信赖、关怀等分量表上达显著差异,且均为女童优于男童.三、不同出生序的小学高年级学童在其「整体」品格表现及各分量表上均达显著差异.其中大多为老大、中间子女优于老么,且老么优于独生子女.四、知觉父母采取「开明权威」管教方式的小学高年级学童,其品格表现上较佳.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与发现提出建议,以作为家长及小学教师之参考运用.
  • 摘要:研究动机与目的儿童虐待问题在现今的社会中层出不穷,从疏忽遗弃、身体虐待、精神虐待到携子自杀,无不反映着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对于儿童保护的概念,虽然社福机构大力倡导,立法单位也通过相关法令,但是儿童虐待事件依然不断发生.本研究所关切社区咨商工作者在此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则依Lewis, Lewis, Daniels与D' Andrea (2011)所解释的模式概念,分别从直接或间接进行个别与社区服务。对于咨商介入家庭处遇方案,若仅守传统方式对案主的协助有限,但若跨越晤谈室,以生态系统观点协助案主,将可以事半功倍。亦即家庭处遇计划方案若利用社区咨商模式,可以想象的是咨商员不仅直接涉入他们的当事人,而且间接促使当事人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将社区视为一个系统,个体、团体、组织组成一个社区,彼此是相互依赖的,社区服务像是一个媒介物,透过个别的行动扩及到社会。因此本研究乃延续第一年所建构之家庭处遇服务模式结果,透过实际执行以检核所建构的方案之适切性与成效评估。
  • 摘要:在海内外华人中,信仰传统儒释道文化方面会有极大分化,但在根亲文化方面却高度认同.近年来,海外侨胞对根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日益增强,根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就成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张姓遍天下,祖根在濮阳”。濮阳,作为中华张姓始祖挥公的出生地、受封得姓纪念地,在弘扬根亲文化,致力把濮阳建设成世界张姓的心灵家园方面做了不懈努力,得到了张姓族人的高度认可和旁姓族人的一致认同。
  • 摘要:笔者通过多年教练技术的学习和家庭教练实践,并结合对老子《道德经》的重新研读,对老子《道德经》中有关慈悲之"四不心态"和"无欲心态",以及谦卑之"无为心态"和"守下心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及感悟,更加关注以一个家庭教练的视角,从心态的层面去理解、体会和感悟慈悲与谦卑的深层含义.当我们每个家庭教练都能以慈悲之心怀和谦卑之意境去面对并善待自己及他人,我们的人生将更加快乐和幸福,家庭的管理将更加顺畅,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的关系将更加和谐.
  • 摘要: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因其与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匹配有效运作了两千多年,不仅维护了家庭的稳定而且强化了既定的社会秩序.现代化进程使传统家庭伦理失去了权威性、统一性,同时迫切要求以家庭关系变革和家庭伦理建设为基础,实现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换.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文明发生的起点,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变迁,使家庭以及家庭伦理受到了猛烈冲击.然而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有着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绵延渗透于现代人的意识、行为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立足于传统家庭伦理,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去粗取精,才能建构进步、完善、系统的现代家庭伦理.
  • 摘要:古今中外,重视家庭教育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我国,家庭教育自古延今,历经各个朝代的洗礼已形成将有关过去的大量家庭教育的信息编织成一体的一种方式,一种习俗,一种传统,被普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应用于历史进程中一个个具体的家庭中.它在具体的运用中,在不同的时代均可寻找到其所依托的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心理的等多重语境,同时强调历史整体关系网络之下的家庭教育与社会其它成分之间的关联性.在这里,尝试以语境化思想来探讨一下传统家庭教育在现实语境实践中的继承、融合和优化问题.
  • 摘要:研究初期,研究者从未谈过恋爱,因此朋友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时周遭好友纷纷面临朋友因恋爱或结婚而与自己逐渐疏离的困境,友人提及恋爱对其友谊的影响,她们似乎认为自己的努力与不断尝试,却仍然无法转化密友对自己的冷漠态度,动摇她们原先认为友谊是可永久维持的信念,而产生习得的无助感.研究者想探讨恋爱与婚姻对女性友谊的影响,以及恋爱与婚姻在介入友谊后,双方会如何处理彼此的关系,对关系所造成的影响要如何去因应,并从中去探讨友谊维系的历程。研究者认为透过这些问题的探索应该可以更明了女性在面对这些考验时内心的真正声音,进而对女性的友谊维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 摘要:在学前阶段推广国学课程中,因近代和现代文化的变革、家庭结构的改变、西方文化的冲击,要继承传统文化就必须理性分辨、去糟取精.红黄蓝教育机构在分析、总结现阶段国内学前领域《弟子规》教学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符合未来人才标准、涵盖普世价值的教育目标和内容,重新界定教育对象,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 摘要:家庭教育实务中,不断出现"传统"不美善的事例.是"传统"的问题还是对"传统"的解构有欠缺?"美德"不应该被"传统"限制,"美德"应是以生命的存在、发展、最终价值实现为核心的终极法则,也是保全、成全生命的具体法则.文化的内涵如果不加以提炼,文化的价值如果不加以提升,所谓"现代"一定会把"美德"误解而当作敌人来打倒."传统"只是"过去的方式",而"美德"却是反映人性的普世性与终极性的原则,是人类指向未来的永恒性法则的表达.中华传统文化是超越"传统"的,因为它原本早已拥有了"敬天爱人"的道德内涵,是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只有回到"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应用"现代性"的辨析让"传统美德"在人性的终极关切中找到位置,再让它在现代意义上找到起点,那么,"传统美德"的保全与发展过程才会对"现代"具有真实的指导价值.
  • 摘要: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国家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中央文明办关于《大力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个是关注心理问题,一个是关注道德问题.
  • 摘要: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定、各种思潮和现象不断涌现的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家庭和教育都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发生了巨变,在有选择地继承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吸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受到新思潮洗礼的民国时期的家庭教育思想呈现了崭新的面貌,救亡图强的民族意识,民主、科学的进步观念,都在家庭教育领域得到一定的体现.并对其后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讨论了民国时期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主要特征和历史价值,以其为当今家庭教育及其研究提供借鉴.
  • 摘要:"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内化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策略.2012年,象山县丹城二小就学生的“孝道雅行”在家长中开展了调查活动,提出了富于内涵、饱含创意的“构建孝雅学校”的愿景,在校领导的引领下,全校师生和家长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开展了“孝雅教育”。为了衡量评价“孝雅教育”的价值所在,“孝雅徽章”激励性评价应运而生。家校联动,共育“孝雅星”。三年来,全体师生和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孝雅之星”评比活动中来,据老师们反映,自从学校评选“孝雅之星”了以后,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氛围浓了,工作的积极性高了,同学之间团结了,积极向上的劲儿足了。
  • 摘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而在进行的家长义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研究探索,目的就是要在孩子们的童年时代开始建立这样一种精神。优秀的人文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通过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人文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下一代的精神力量,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家长义工参与学校管理,不仅丰富了校园的传统文化素养,发展孩子们的兴趣特长,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还提升本身参与学校管理的家长义工的文化素养。
  • 摘要:传统不是进步的羁绊,发展不是对传统的否定.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已经得到了数千年的实践证明,一切否定和漠视只能说是对传统家庭教育的无知与亵渎.今天的家庭教育仍需要传统的滋养,但传承不是照搬,传承需要智慧,传承需要专业精神.针对当前大陆家庭教育的现状,深入研究传统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合理吸收台湾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做法,是当前大陆继承家庭教育优秀传统,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创建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的有效策略.
  • 摘要:清代著名小说家夏敬渠系出江阴望族,为文献世家.江阴夏氏始祖为夏坤元,由浙江绍兴迁入,七世祖夏维新为南街宗,即夏敬渠的高祖,而其曾祖则为夏霈、祖为夏敦仁、父为夏宗泗.江阴夏氏家学推崇理学,讲究忠孝、爱国,这也构成夏敬渠家庭教育传统.其家庭忠义观受到"夏氏三烈"以身殉明及夏霈的影响,崇儒辟佛的理学观念始于无锡叶氏姑侄二人,发展于夏敦仁,而成于江阴汤氏.叶氏姑侄为东林党人叶茂才之后,汤氏乃明代大理寺卿汤沐之后,均为理学世家.
  • 摘要: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传统孝道盛行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包含了奉亲养亲、尊敬尊长、关亲理亲和延亲继业等方面.但是,今天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来看,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要求来看,孝文化的这种内涵的界定,似乎又显得很不够,其中有许多的缺憾、缺位、不足,甚至还有一些属于悖论的东西.因此,孝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必须在内容上进行革新.本文着重论述通过家庭孝道教育和学校孝道教育相结合,寓教于乐(活动),开展和践行孝道教育,让孝道教育内化进学生的心里,从而外化到行动中去.在孝道教育过程中,边实施,边总结,再实施,再总结,形成本校孝道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孝道教育的活动系列,编制成校本课程.
  • 摘要:在家庭教育中,儿童是受教育的对象和教育方式的接受者.关于儿童对家庭教育方式评价大多限于北美国家和欧洲社会.中国文化中的儿童青少年是如何评价其家庭纪律教育方式的,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采用与国外学者合作编制的问卷,以我国城乡和加拿大288名儿童青少年(7-14岁)为被试,考察他们对父母家庭教育中使用的四种纪律教育方式所做的判断和推理.情境假设是:当一个孩子实施了某种典型的道德违规行为(如在游乐场打了其他孩子并抢走那个孩子的东西),面对父母的四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国和加拿大儿童是如何评价的.这些教育方式包括:诱导或说理(让孩子考虑其违规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和感受)、两种方式的"羞辱"一种是社会比较羞辱(把孩子与表现好的孩子进行比较以表现其不足),另一种是连带羞辱(孩子的违规行为会影响家庭声誉,让父母丢面子)、爱的撤销(父母威胁不喜欢孩子了,要抛弃孩子).结果发现,我国城市、农村和加拿大儿童青少年普遍对爱的撤销给予较低评价,而对教育诱导的纪律教育比较喜欢.随着年龄的增长,被试对羞辱和爱的撤销式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评价越低,认为这是一种"心理控制",可能会对儿童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产生不利影响.在对羞辱方式的评价中,只有10-11岁年龄组对社会比较羞辱的评价高过连带羞辱.研究还发现,对父母纪律教育方式的评价和对心理伤害的知觉方面存在一些文化差异.
  • 摘要:本文是对“幸福”、“梦想”、“家风”、“成长”、“中国梦”等关键词的最新感悟。发现:“中国梦”需要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中实现。幸福人生需要从“家”出发。树立好“家风”,共赢“家文化”是活出人生精彩,走向“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幸福人生道路的起点。
  • 摘要:本研究以质性研究方法,期以藉由探讨华人家庭伦理文化的手足关系,深入了解于现代化的过程中继承与发展的现况与转变为何.研究招募四位受访者,依年龄分为中青两代、手足数多寡各两位,访谈中以受访者为主体之方式回溯与述说自己的手足关系、互动经验与历程,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探讨以下问题:(1)中青两代手足关系之价值信念.(2)手足关系于各阶段之历程.(3)手足关系之诠释.内容分析结果得到,第一、相似的手足互动经验:两组不同世代的手足关系发展,同样的都随着生命全程取向不同的发展周期,发展着个别的手足关系.第二、相异的手足互动经验:中年世代的受访者所回忆的手足互动,多为嬉戏、手足间互相打闹的情景,而青年世代的受访者所描绘的手足互动,多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认为的重大事件.第三、中青两代手足的价值观:以男性较为不同,中年世代的男性对于手足较着重伦理的规范、长幼有序的观念,而青年世代之男性则较看重平等的互动关系;于女性方面则认同手足的支持功能,另外皆认同手足关系质量的重要性.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原住民青少年气质、父母教养与社会技巧之关系,分析在不同背景变项之下,原住民青少年气质、父母教养与社会技巧的相关情形,作为父母及学校老师因材施教和未来研究之参考.以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台东县中学具原住民身分之学生526位进行测验,搜集的资料采多元回归分析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本研究获致以下之结论:一、气质对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技巧之关系(一)精力充沛型的学生在开明自主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容易有适当的社会技巧.(二)好动型的学生在疏于管教的父母教养方式下较会发生攻击、敌意以及自负不合群的社会技巧.(三)正面情绪的学生,父母亲较为开明自主,会有适当的社会技巧.(四)负面情绪的学生,父母亲较会采纳严格、专制、疏于管教及容忍的教养方式,容易有攻击、敌意以及自负不合群的社会技巧.(五)社交性对于父母亲的管教方式相关不高,主动社交性学生容易有适当的社会技巧产生;而被动社交性较会有攻击及敌意的行为发生.二、父母教养方式对社会技巧之关系(一)开明自主的教养方式容易教养出适当的社会技巧的青少年.(二)其余的教养方式容易有攻击、敌意与自负不合群的青少年行为发生.
  • 摘要:过去心理学家多聚焦于个人病理学的研究,从缺陷、无助或负向的心理特质來解释,并未关注到个体本身所拥有的资源与长处,但近期出现典范的转移,开始重视个人的优势与能力(Seligman & Csikszmentihalyi,2000;Suldo & Huebner,2004),不再只是把家庭暴力视为施暴者个体的问题,而是将其视为整个文化、社会型塑出来的结果.家庭暴力事件中,大部分施暴者,不愿离婚,婚姻仍存有期待,除了受制于传统文化脉络影响,也有可能反应施暴者内心的害怕孤独与被抛弃(苏昭月、陈筱萍、周煌智、吴慈恩、黄志中,2005)。理解婚姻/亲密关系暴力中的相对人是如何认知家庭亲密关系幸福图像及希望感历程经验,将会有助于理解相对人之亲密关系希望感状态。
  • 摘要:家庭关系对于家庭及社会是非常重要,因此美满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有对于子女的人格发展有非常重大影响.家庭价值观可说是个人对于家庭相关事物所抱持的一种观点、态度或信念,也是一种评价家庭意义与目的以及理想家庭的标准,并影响着个人经营家庭生活与家庭相关事物的决定.因此,凡是与家人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属关系以及其他与家庭或婚姻等事物相关的观点、态度以及信念,都归属于家庭价值观.尤其女性新移民配偶因一些因素远嫁到台湾来,对于其成为夫家共同生活的一份子,其家庭生活是呈现何种面貌?令人感到好奇.兹基于上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国际化背景下,女性新移民配偶所影响的家庭价值观之现况,以了解台湾现代子女所受的家庭价值观,其具体目的为了解新移民配偶在家庭、婚姻、角色与伦理等家庭价值观面向之现况.研究采质性数据分析整理,以半结构性访谈,研究主题事先设定,选取特定的三位样本,并从文献数据搜集整理,以获致研究结果.研究对象设定为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大陆外籍配偶,为了能和新移民配偶在沟通上无障碍,在对象的选择上,采取立意抽样.研究结果为了解不同背景之新移民配偶的家庭价值观,在家庭、婚姻、角色与伦理等各面相的现况.
  • 摘要:本研究以跨国婚姻家庭为对象,从家庭中的夫妻、亲子、代间等多个次系统的观点来看,以了解其子女的生活适应情形,协助跨国婚姻家庭彰显其亲职功能以促进孩子健全发展.具体言之,本研究之目的如下:1.了解新住民母亲亲职效能感的现况;2.探讨新住民母亲亲职效能感与配偶、公婆共亲职之关系;3.了解新住民母亲亲职效能感、配偶及公婆共产职与其子女生活适应之关系;为达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抽取3名来自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之新住民三代家庭进行访谈,以了解其家庭中共亲职的情形.此外,也对其学龄子女进行访谈,以了解其生活适应情形.实地访谈系以新住民家庭为对象,包括新住民本身及其子女.本研究之结论如下:(一)三位新生住民母亲之亲职效能感佳;(二)新住民母亲知觉配偶共亲职状良好;(三)新住民母亲知觉公婆共亲职状况普通;(四)新住民及其子女生活适应良好;依据上述之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之建议:(一)发展新住民正向、良好的亲职效能感,以促进孩子的正向发展;(二)鼓励配偶共亲职,共同促进家庭性别平权观念;(三)重视华人社会中的家庭伦理议题,以促进健康家庭之发展;(四)落实家庭教育,凝聚家庭气氛,以利孩童生活适应。
  • 摘要:在1996年,发展心理学者Lamb于伦敦「公共政策研究协会」所主办的「男人与其子女」(men and their children)学术研讨会上指出,父亲温暖与亲密的情感表现才是真正影响子女发展的关键,与父亲有亲密关系的孩子有较佳的身心发展.然在目前父亲实际参与父职普遍缺乏的情况下,父子间的感情恐未臻理想,对于子女的发展势必有所影响,其状况值得关注且有深加探讨的必要.孝道观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态度(杨国枢,1988),且长久以来就是华人社会的倫理核心,对于亲子关系始终有着深远的影响.孝道观念强者,会因为其对父母有感恩回报的心意,在生活协助、陪伴体恤、聯系安心及文化反哺等子职方面,实践较高,因而会有较佳的父子亲密感.据此应可推论子女的孝道观对于父子感情能有预测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尝试探讨孝道观与父子感情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其关系是否会因子女性别、年龄、学历、与父亲年龄的差距及父亲学历之不同而有差别,期望结果能有助于推展子职教育的参考.本研究分析的对象系采自「华人家庭动态数据库」中三个主要样本文件(RI1999、RI2000及RI2003),总计4105位.研究工具为动态数据库调查问卷中所包含九题之「孝道观」量表.父子感情则采用问卷「关系评估」中「您与父亲的感情」的反应,为五等量尺,从「感情很不好」至「感情非常好」分为五等,记分时根据其反应,分别给予1至5的分数.研究结果发现孝道观对父子感情虽有显著预测力,但预测力并不很高.调节变项中除年龄有显著调节作用,亦即,孝道观对父子感情的关系会因子女年龄不同而有差别,其中以56至65岁组的预测力较低.其余之调节变项均无调节作用,显示孝道观对父子感情的关系不会因为子女性别、学历、与父亲年龄的差距及父亲学历之不同而有差别.
  • 摘要:"孝道"即以"孝"为本的道德规范.它包含孝敬、孝顺、孝悌等内容,其要义:善事父母、长辈,敬重、友爱兄长."孝道"是孔子提出来的.它对家庭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通过让孩子知道生养的艰辛,并对孩子讲述“尽孝”的故事,带领孩子孝敬老人,使孩子建立“忠”、“孝”双全的观念等方式来继承、弘扬“孝道”。
  • 摘要:为研究家庭资本、家校合作与儿童成长间的规律性联系,根据"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家校合作跟踪研究"的3万6千份大样本数据从家庭视角提出了家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区环境和家校合作对儿童成长作用的5个研究假设和1个推论,采用定序因变量回归模型和F联合检验的方法,发现在控制儿童智力水平、性别等变量的情况下,家庭所在的社区环境对儿童成长作用不显著,家庭经济资本中的"家庭所在地"、人力资本中的"父母学历"、社会资本中"联系频率",以及家校合作中的"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在家学习"等变量对儿童成长有显著影响,且"家校合作减弱家庭资本与儿童成长间的相关性"在中国同样存在.研究指出,弱势家庭可通过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促进儿童成功,这种促进就是"家长参与的力量".
  • 摘要:本研究目的为了解高中资优生的考试焦虑情形,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以半结构式的访谈,受访五位就读于中部数理资优班之学生,三位男性为17岁高二生,两位女性为18岁高三生.从访谈内容中撷取意义单元,归类整理相关概念、类别及主题以形成主题之了解.研究主要发现高中资优生具有对考试的焦虑,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上皆有呈现,在行为上并未出现对考试任务的抗拒或非适应的反应.他们面临极大的课业压力且抱有强烈的学业成就动机,其考试焦虑具有正向功能,能激发他们更努力在考试上的准备.最后依据研究结果与讨论,针对辅导与咨商实务工作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以供学校机构与咨商辅导实务工作者进行参考.
  • 摘要:结婚是生命周期中最复杂、困难的转变,从两个人变成一个家.在快速变迁与发展的社会里,人们的恋爱观、家庭观当然也会发生很多变化,于是就出现了「三快」婚姻—相识快、结婚快、离婚快.根据内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从民国85年的粗离婚率是千分之1.67到去年民国102年的粗离婚率是千分之2.41,显示我国离婚对数在这短短的17年间快速增加,由其在民国95年,粗离婚率是千分之2.83,将近快要成长一倍之多,由此可知,有越来越多人因为某种因素而结束婚姻,无法白头偕老(简郁雅,2005).而婆媳关系是华人社会中常见的姻亲关系,但是在家庭中,婆媳关系却是极为敏感的,常常可以成为其他人茶余饭后的话题,但是在当事人面前却是不容置咏的情形,即使到现代社会中,仍然常常可以看到或者是听到与婆媳有关的议题,近来,由于大时代的变迁,家庭模式开始改变,婆媳之间的关系似乎也悄悄地改变。
  • 摘要:我国的改革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越来越深入。器物层面的改革人人都会欣喜,制度层面的改革就会有相当的阻力,而文化层面的就更复杂了,因为要改变人们的大脑。当历史出现迷雾时总有人希望退到过去熟悉的道路上去,这也不奇怪,所以今天又有许多人渴望到传统的故纸堆里去寻找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且不是停留于文化争鸣,而是着手恢复传统式家庭教育,并从儿童开始推广读经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真正的大学问是如何弘扬高尚光明的品德,如何让民众得到更新,并且让人发展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人的品德包括个体性人格特征和社会性人格特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本主义的,中国人不敬鬼神,也没有上帝,但中国人本思想是儒家传统的,所敬是三纲五常的不平等的人,真正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不存在,今天许多父母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属物,甚至包括高级知识分子,可见人的更新是多么艰难,多么缓慢。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作者亲身经历,总结出良好的家风、成功的家教是一个人追求幸福的最基本载体;也是一个家族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也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具体体现.
  • 摘要:界定家庭伦理和家庭伦理文化的概念,为探讨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奠定理论基础.剖析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形成、内容和特点,揭示我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现代价值和社会意义,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 摘要:心理传记学是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非凡人物生命故事的一门学问.论文简单梳理了心理传记学的产生、发展和研究现状,并依据张艺谋的家庭环境及成长经历等因素,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事业的影响.而"阅读他者故事"可能为阅读者提供一个情感认同的对象,进而激发一个人内在的动力.家长也可以获得家庭教育方面的启示.
  • 摘要:我国的家庭教育历史悠久,从一夫一妻制开始,我国的家庭教育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漫长的古代,历经数朝,我国的家庭教育从产生到发展,并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自身特色.如何从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历史中汲取优秀传统,是当代家庭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先秦时期是我国家庭教育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我国家庭教育框架定型时期,魏晋南北朝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家庭教育专著,由于此,该时期成为古代家庭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唐宋时期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相对平稳而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繁荣并趋向衰落的时期,重点从先秦开始至明清为止的五个历史时期的概况说起,再从中选取该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家庭教育理论或实践进行分析和阐述。
  • 摘要:当今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作为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在学校工作却十分欠缺.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主要论述了我们在开展感恩教育中,通过调查与访谈,了解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状况,了解家长在感恩教育上的措施与问题,通过优化显性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与家长在活动中体验亲情,提高感恩意识,养成良好的感恩行为,促进校园感恩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
  • 摘要:农村幼儿园借助乡镇、社区家庭文化建设的东风,收集和整理家庭文化中的健康内容为幼儿家庭教育所用,通过讲座、品评会、辨析会、"串门子"、"友好小组"、"混龄家庭俱乐部"等形式,对家长开展系列指导活动,在提高家长对家庭文化认识的同时,帮助和引导家长自觉运用家庭文化开展家庭教育活动,使孩子在优秀家庭文化的沐浴下全面、健康、和谐、快乐地成长.
  • 摘要:亲子胎教属于家庭教育,主要关注家庭、母亲以及亲子关系,以家庭教育为目的,以父母亲教育为核心,以父母和宝宝在孕期建立亲子关系,保障父母亲在分娩后第一瞬间有能力有方法帮宝宝建立安全感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作为切入点,在孕期融入家庭成长、母爱成长两个系列的成长课程,首先保证夫妻和睦、家庭和谐,为宝宝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建立亲密的夫妻沟通模式、促进良好的夫妻关系。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这才是教育成功的根本保障。通过7年的孕期胎教实践,孕期是解决双方原生家庭和家风问题冲突的最佳时期。这阶段丈夫最能包容、体贴,妻子为了孩子也最能以母爱的胸怀接受各种新事物、新观念。也有助于双方在在产后繁忙、劳累、紧张的育儿阶段达成一致,给孩子做好依恋关系等父母亲职义务,以一种正向积极的心态,学习参与科学育儿的过程。
  • 摘要:曾国藩培养人才注重"德",小事,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人才主张要靠自己言传身教,善于吸纳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培养人才的方法,不搞地方主义,主张五湖四海.教育子女要勤,专心读书等.
  • 摘要:传统家训涉及修养、读书、做人、做事等诸多方面,虽然内容十分庞杂,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都是围绕齐家治家、教诫子弟、处世指导三个方面展开,视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做人、立世的根本.不论是励志勉学、诫子自立、教子孝亲、训子以俭、教予以诚、教予以和,还是立下规矩杜绝恶习,无不把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教育放于首位.传统的家训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的终身教育,也符合赵雨林提出的"三道"教育.学习、研究、借鉴传统家训对研究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对传统家训的传承和发扬,让传统在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新的作用.
  • 摘要:本文对周恩来同志的家庭教育思想进行了一次梳理和解读,归纳出责任意识、去特殊化和强调个人意愿服从社会需求等三个主要特征,从幼时受到的家庭熏陶、自身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建立新式教育、新式家庭的积极尝试等方面对其教育思想进行溯源,希望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教育问题、家庭问题时,能从周恩来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得到一份启示,为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