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六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
第六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

第六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广东东莞
  • 出版时间: 2014-10

主办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会议文集:第六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专业科技博物馆作为一类重要的博物馆类型,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河北海盐博物馆在开展馆校合作、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几点经验。第一,博物馆与学校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由专人负责,形成定期交流沟通的机制;第二,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博物馆自身资源,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学需求相结合;第三,开展活动时,应以学校方便的时间和方式开展,尽量避开期末考试、寒暑假等不宜开展活动的时间;第四,在活动结束后,应做好效果的反馈和经验的总结,为以后举办活动提供参考。在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河北海盐博物馆也存在一些实际的困难与不足。一是,在人员方面,缺少既熟悉科技馆教育又熟悉学校教育的复合型专业人员,使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二是在效果评价方面,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开发的教学资源的实际使用效果进行评估。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变迁,科普教育的需求逐渐扩大,甚至有机会出现高中文理不分科的改变,科普场馆可配合这种趋势,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将非正规课程融入正规课程之中,并加入馆方教育人员的参与,将科普教学变得更加生活化及有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文科的科学课设计上需有别于传统的科学课,是一个创新的课程,所以馆校双方都需要细心考虑及适时进行追踪及调整,而馆方教育人员的能力提升更是必需的,如有政府教育部门的支持,将更有助于发展.
  • 摘要:阅读素养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育中,阅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科学素养不仅仅只包括科学的实质性内容,还包括"在所有阅读过程中所需的概念、技能、理解和广泛的价值观."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基本弄清教学活动中的定义、定理、名词术语的含义,为实验并得出结论铺平道路;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掌握各种实验的目的、操作规程和实验的注意事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因此,加强科学阅读的运用研究,才能让科学阅读不流于形式,才能使学生在科学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摘要:自然博物馆是公众进行非正式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而自然博物馆馆藏资源展览模式的创新能够提高其科学教育的效果.意大利特伦托的"悬浮"动物博物馆结合时代生态理念与最新科学技术,开创了新型的展览模式,并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大量参观者,为传统自然博物馆展览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参考与启示.契合社会发展特征与当前公众科学学习需求的展览模式,在提高人们的学习兴趣与科学探知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促进了自然博物馆科学教育效果的显化.
  • 摘要:博物馆作为典藏、陈列历史和科学文化成果的实物场所,对青少年而言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储备,而博物馆和学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维、提高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能力.本文从博物馆与学校科学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入手,分析论证博物馆与学校、跨学科之间的互补及其学生实物体验获取的知识优势,同时,结合实际找出馆校结合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模式单一、资源利用率低、馆校之间互动性不强等,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从五个方面系统地提出馆校合作模式,开创馆校结合教学新思路的观点,其中,双方前期签订合作协议必须明确责任和义务;两方机构三方人员必须通力合作,建立信任;创新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馆校结合教学的新尝试,将对学校开展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打造新的教学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21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与希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和素养是我国实现复兴的重要途径,科技馆理应成为科普教育的主阵地.本文从推进中国学生素质教育出发,总结了科技馆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分析了现阶段学校教育的欠缺以及科技馆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是推进我国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推动力,并针对学校教育的不足和科技馆在教育中的优点提出有效解决的措施和手段.
  • 摘要:馆校合作,是指博物馆在深入研究馆内资源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基础上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博物馆和学校的双赢.通过开展馆校合作模式教学,博物馆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提升,实现了博物馆教育职能的良性发展.同时,馆校合作为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编写教材提供了珍贵的资源,为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提升综合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 摘要:科技馆作为面向公众尤其是面向未成年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场所,加强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衔接与合作,使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是当前科普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馆校结合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并发挥受众家庭的参与作用,可使科学教育更加易于组织并提高效率.具体途径有:家长委员会协助老师组织学生参与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学校通过校园开放日让家长参与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利用科技馆的优秀学生赠票激励学生,学校筛选科技馆科教资讯并及时发布给家长。
  • 摘要:近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已经制定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文件,明确馆校结合的重要性,指出要建立完善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衔接机制,并提出要总结推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共建共享试点工作经验;开展科技场馆活动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和科普资源服务进校园等工作,鼓励中小学校利用科学场馆、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本文以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开展馆校结合的历程与教育内容为例,探讨馆校结合的发展策略,为科技场馆、博物馆、学校的科技工作者推进馆校结合作参考.提出要不断完善政策与措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创新开发优质科普资源,灵活提供多样化项目,不断强化专业人才培养。
  • 摘要:高校科技馆是科普媒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科技设施设备与优质的科创成果.首先,本文阐述了高校科技馆的内涵及其在科普教育中拥有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和情境优势等四大优势;接着,探讨了知识讲授、参观体验、互动实验三种高校科技馆科普教育模式;然后,分析了"请进来"、"送出去"和数字化三种途径将高校科技馆资源应用到科普教育之中;最后,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馆校结合科普模式的应用,以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普品牌活动"启航行动"为例,分析了高校科技馆在科普教育中的优势发挥.
  • 摘要:在科普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下,科技馆进校园项目应运而生.本文对科技馆进校园项目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分析了该项目在科学教育方面的作用.针对科技馆进校园项目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科学教育的目标从“一种培养科学精英的教育”转变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方法从“传授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过程技能”转变为“带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科技馆进校园需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跟随科学教育的变革方向,不断地发展完善。科技馆进校园项目应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计,遵循“国家课程课标”,实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有效衔接,从而增强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 摘要:新媒体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了公众的生活理念,那么,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己任的科普教育工作也必须结合不断改变、发展的公众需求和时代特征发展.归根结底,科普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科普教育的各方面发展、变革能否满足公众的需求,其根本就在于科普工作者在科普教育理念的发展上是否针对公众的需要,紧跟科技和时代的发展步伐.新媒体时代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就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本身就属于媒体,其本质就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新媒体及其相关技术的逐步成熟及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样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行为习惯,这就使得人们对于科普教育的需要和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科普教育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和不断提高的要求,科普教育就必须针对公众的需求、特点以及所处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进行不断的创新、发展,这正是科普教育持续、有效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科普教育的发展上来看,科普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其目的与学校教育不同,是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为目的而进行的面向广泛人群、知识内容宽泛且没有强制性的一种教育,所以说,科普教育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必须涵盖丰富的知识,并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吸引公众参与。归根结底,教育是人对人的知识传播,无论是教育内容的扩充,还是教育形式的创新,抑或是教育渠道的开拓,都是教育者为了能够把知识更有效地传授给受教育者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改变,改变的目的和结果都是以人为中心,因此,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在与新技术结合、与时代特征结合,还是与人的特点结合,其根本要求是人在教育理念上的改变、发展、创新,科普教育亦是如此。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科普教育工作者为了满足公众对科普教育的需要和要求,也只有不断地结合现今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和公众的特点,从根本上发展自己的科普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满足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要求。
  • 摘要: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大型科普场馆的展示手段、展品设计等方面有着广阔的空间与前景.本文将从新媒体的产生和特点出发,具体阐述新媒体在大型科普场馆中的具体应用——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加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设计开发以诠释某个科学原理为目的的网络游戏,建立新媒体能力训练实验室,以及对它在科普场馆中未来发展状况的展望,要建立数字科学传播中心联盟,培养受众的E-learning能力,开发智能对象应用。
  • 摘要:新媒体发展引导了新的传播趋势,科普讲坛类项目作为科普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经历着类似的发展.由于传统的科普讲坛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吸引力,相比足不出户即可获取丰富资讯的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已明显落后.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科普讲坛类项目应与时俱进,遵循信息传播的规律,为该项目乃至整个科普教育传播事业发展探索有效的道路,要更新科普讲坛形式,深入受众需求,丰富和普及讲坛内容,简化科普讲坛举办过程。
  • 摘要:将全媒体用于突发事件的科技传播,首先有必要在突发事件科技传播的条件下,对全媒体的内涵和特征进行重新考量和补充.在此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常态下的科技传播方案,探索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应急管理体系下的全媒体科技传播方案.宏观上将上述四种方案整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监督管理层面的协调系统;微观上按照受众的科学素养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把科技传播分为普及、传播、理解、交流四个层次。
  • 摘要:数字科技馆是实体科技馆在网络上的延伸,本文通过借鉴果壳网的成功经验,分析了什么是数字科技馆、地方数字科技馆应该是什么样、数字科技馆受众分析、数字科技馆建设内容、网站宣传与推广、运营维护人员安排等方面的问题,共同探索如何做好地方数字科技馆运营工作.
  •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互联网的兴起,新媒体已完全改变了受众的传统地位.作为一种交互式媒体,互联网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单向传播"方式早已转变成"双向传播"的模式.本文主要浅析在新媒体背景下,科学传播中的"受众"角色也在发生改变,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科学知识,而是充当了科技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角色.由于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角色的变化,将给科普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探索.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和促进媒体加入科学传播的队伍。同时,也期待科普研究机构能效仿英国的SMC,为科学和媒体搭建一座桥梁,让更多的受众走近科学。
  • 摘要:微博、微信的出现,为博物馆观众提供了收集、分享信息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为博物馆提供了一种新的观众信息收集渠道.这些信息主要有:正在展出的展览、未来展览的安排、向公众征集好的创意、问候观众、送展安排及联系方式、观众参观信息、部分观众特别关心的内容(如学术讲座)、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内容、需要观众直接参与的活动、有关博物馆所在社区的内容、时代话题等.把这些都编辑到微博、微信中对外发布,拉近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让博物馆文化走入人们的生活中.
  • 摘要:东莞科技馆作为一个传播科普知识、普及科普教育的场馆,一直以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的宗旨,致力于科普教育事业,不断创新模式.近年来,东莞科技馆开拓了科普与动漫结合的模式,创作科普动漫作品,抓住当今动漫的发展热潮以及青少年热爱动漫的情况,探索以科普动漫的模式进行科普教育,让青少年通过动漫学习到科普知识,科普动漫的创作意义深远.
  •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许多领域开始跨界交叉,打破固有的观念和模式.电子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可以对难以实体建设和操作的环境进行模拟,应用于科普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目前已有一些应用案例,但这一领域的产业化发展,还需要继续努力.电子游戏与科普教育的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既可以使电子游戏获得积极健康的内在力量,又可以为科普教育注人新的活力。这个产业不乏市场,发展首先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引导,在政策指导下规范发展,少走弯路。在产业发展之初,还要谨防打着科普名目吸引用户眼光、而实际内容与科普无关的电子游戏破坏市场对科普电子游戏的反应。这一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普教育机构和游戏开发公司发挥各自的专长,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加强合作,通过经费支持、市场决策上的合作,使产业有生存的根基。同时也需要科普行业人才和游戏开发、设计人才的协作。专业的科普人员必须对游戏的内容把关,保证科学知识的准确性,保证用户通过游戏最终能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几个层次上有所收获和提升。而游戏开发设计人才,则需竭力保证科普题材下游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保证游戏制作精良,才能吸引用户的参与。普通的电子游戏会衍生出各种道具、漫画、动画甚至电影等,电子科普游戏使得科普产业与文化产业增加了一层结合关系。此外,类似于机器人教育等行业的竞赛,借助科协等科普机构的力量,优秀的科普电子游戏将来甚至可以参加全国类的青少年科普竞赛。而游戏中获得良好成绩的用户,或者可以兑换实体科技馆的参观门票和活动名额。
  • 摘要:学习单作为科技馆引导观众自主参观、自我学习的有效工具,对于丰富学校科学课程内容,辅助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提升其使用效果,可将探究式学习的思想融入学习单的开发中.本文以"基于科技馆资源的学生实践体验素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为例,从探究式学习单的相关理论、体例设计以及特点与实例分析等角度,对基于科技馆资源的探究式学习单的开发进行了探讨.
  • 摘要:美国著名博物馆学家达纳的建馆思想是其博物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什么是理想博物馆的阐释以是否能够向公众提供直接而有用的服务为标准.以达纳理念为指导,北京自然博物馆确立推行了符合自身实际状况和社会实际需求的教育理念,策划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及服务项目.文章选取以学校和青少年学生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两个活动项目作为案例,分别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博物馆应该努力追求的一种模式就是“为建立和维持博物馆的人——普通公众,提供直接而有用的服务。
  • 摘要:"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活动从2006年试点到现在全面推广,作为一项具有连接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的纽带活动,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科技馆作为校外活动场所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作用,把科技馆的科普活动送到学校,使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科学培训、科学活动、科技课堂等多种渠道的互动交流,与学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机制,从而促进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使学校的正规教育更加丰富多样.
  • 摘要:通过一个由馆校联合研发的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案例,从策划、资源利用、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总结经验,从而在馆校结合的理解和活动实质的把握两方面,对现阶段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促进科技场馆和学校在科学教育上的有机结合,共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成为各科普场馆和学校从事科学教育的研究人员与教师的共同关注点.本文结合重庆科技馆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活动的实际,探讨了该类活动设计的原则、探索的过程及活动效果的总结等内容.科教活动的设计发展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将会是科教活动不断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在探索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受科技工作者专业限制、活动策划经验不足等因素影响,使得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授课方式太过课堂化等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为活动的改进、成长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使得活动的形式更加丰富,活动内容和对主题的把握更加准确。重庆科技馆也将继续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馆校结合科普教育的新思路。希望未来通过这些科教活动平台能够实现原创科普活动的生态集群,变为对内活动方式创新、对外合作方式创新的动力源泉。
  • 摘要:如何充分利用科技馆优势资源为在校学生服务,馆校之间共同构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可以说是中小学教育发展和科技馆教育发展共同的一个新的亮点和新的领域.本文介绍了2006-2012年四川科技馆机器人工作室和成都市几所学校在此方面的一些尝试和探索,并进行了总结和思考,提出了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模式.机器人工作室应该有别于科技馆的常设展厅,应有自己的特色。因为工作室不是一件展品固定在展厅里被动接受观众的参观,而应该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内包含了许多机器人以及相关领域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项目。而检验这些活动是否成功和有实践意义的方法就是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工作室的作用。这方面国内许多科技馆已经走在了前面,四川科技馆机器人工作室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已与成都七中、成都石室联合中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正计划与成都实验小学、高新实小等学校合作开展机器人制作的第二课堂活动。除此以外,面向日常观众开设的初级机器人培训班每周也定期开课,但展望未来也任重道远。目前,许多学校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科技创造能力,自身也加大了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多学校都斥巨资建立了自己的机器人工作室。科技馆机器人工作室也必须相应地在馆校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不能停留在原地周而复始地循环,而是不断创新和发展。
  • 摘要:"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是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方式,近年来,荆门市科技馆充分发挥科技馆的科普资源优势,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扎实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通过建立跨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保障条件,确保工作持,通过建设高素质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将科技馆建成学校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续性开展,通过馆校联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科技教育活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活动影响力,通过持科技馆常年免费向青少年开放,把科技馆建成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基地,通过持面向农村学校,拓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空间。"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已成为荆门市科技馆的特色品牌科普活动.
  • 摘要: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兼有收藏、科研、教育三大职能的多功能复合体,是展示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是社会公益事业文化教育机构.我国的博物馆一开始隶属于教育部门领导,非常重视科普教育功能.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社会主义博物馆模式,虽然隶属于文化部门,但仍具有优良的科普教育功能,使博物馆的科普教育成为整个社会科普工作中的一个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文明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新课题摆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面前,面对挑战,博物馆需要从基础的思想观念到工作的形式、方法上有所创新.本文以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所取得的经验为基础,探讨一下博物馆科普活动的组织与推展.闵行区博物馆注重对地方文物和历史资料的调查、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了《闵行区博物馆图册》,还先后邀请专家学者来馆授课,并举办“当代博物馆的专业化及其发展趋势”、“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管理”、“跨越时空的远古对话”等专题讲座。开馆以来,除常设展览外,闵行区博物馆还适时举办各类临时性专题展览,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建馆以来,先后举办50余次临时展览,如大连海洋生物标本展、极地科普考察展、水晶科普展、永远的航天精神展、古蜀遗珍——三星堆出土文物精品展等展览,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了国际、国内馆际问的交流与合作。闵行区博物馆常年注重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科普活动周”、“上海科技节”等重要活动,以流动展览的形式,深入高校、启智学校、民工学校、敬老院、社区、监狱等地宣传,既体现了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职能,也发挥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优势。
  • 摘要:要完善学校课程结构,创新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就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优质的社会资源.莞城步步高小学充分发挥本市资源优势,建立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机制,开展了"走进科技馆"基地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作为进一步完善发展和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突破口.实施"走进科技馆"基地课程要遵循目标性、针对性、实践性、适切性等原则.实施"走进科技馆"基地课程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样的,有贴合教材内容,规划研究内容;整合基地资源,深化课程内容;设计"探索指南",加强课程反馈;延伸基地资源,提升课程实效;完善评价机制,促进课程实施等.实施"走进科技馆"基地课程需要注意几个问题:要针对科技馆的学习特色,关注和培养学生观察实物的能力;要从学生的能力出发,不能一次期望学生学得太多;要做好开展基地课程的前期准备;教师要善于利用"探索指南".
  • 摘要:本研究旨在利用风向仪的动手实践,探讨中学生对力矩概念的科普知识与应用.在以一般中学生到高雄国立科学工艺博物馆参观与学习时,风向仅的单元活动为其科教活动选项之一.2014年3-6月,共计有4个班级125名中学生参与风向仪的科教活动,为了解学生对风产生的原因与方向等认知的先备概念及迷思概念,特利用风向仪动手做研习活动进行调查,90%以上的学生知道风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气流的流动,但仅40%的学生知道气流流动的原因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地球地点不一,冷热温度不同产生大气压力的差异,进而影响空气的流动.但是当利用风向仪判定风向(即风来的方向)时,却有高达85%的学生误认为风向仪箭头指向,就是风离去的方向,而非风来的方向.研究显示,利用风向仪可以有效地协助中学生进一步观察并体会风的形成因果关系、风向的判定及力矩作用如何影响风向仪的转向.
  • 摘要:科普剧是一种新的科普教育形式.在实践探索科普剧——进行科普剧的编创和表演的同时,探索科普剧的发展规律、教育理论,是推动科普剧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现阶段,科普剧正在不断被社会各界所认可,处于推广发展期.此时,研究科普剧的发展规律、探寻它的教育理论基础,已成为科普剧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成为科普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科普剧是一个融合性概念,它和课本剧、心理剧一样,是一种综合教育形式,以戏剧为载体,目的是进行某种专题教育,属于教育戏剧的范畴.有关科普剧的教育理论应从教育戏剧的发展规律、教育特点中去寻找,以面找点,总结归纳出科普剧的教育理论基础.在科普剧发展的历程中,科普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需携手共推,让科普融入文化,让文化带动科普,增加科普教育的力度,为提高全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养而努力.
  • 摘要:科技馆与学校合作开展科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馆校共建少年科学院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探索.本文从东莞科技馆和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共建少年科学院的实践探索出发,阐述科技馆一要敢于在共建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要抓住共建契机,在未成年人的科普教育中彰显科技馆的魅力;三要师人长技,在共建中凸显科技馆科普教育延伸服务功能;四是馆校双方都要充分认识共建的重要意义.
  • 摘要:本研究从我市生物教育教学对社区资源的利用现状出发,通过行动研究,探索教(名)师工作室支持下的馆校合作开展生物科普教育实践,取得初步的研究效果.在"点"上常规合作与项目开发的基础上,还从横向和纵向将馆校合作进一步拓宽拓深,并提炼出馆校合作的原则、策略和方法,较具借鉴意义.
  • 摘要:作为科学教育场馆,博物馆在科学教育队伍中日渐发挥出其优势,成为科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针对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活动,博物馆有着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活动内容,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后,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利用博物馆科学教育资源,做好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活动的策划,才能把场馆中的科学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使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实现一体化,真正发挥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在馆校结合中的最大作用.
  • 摘要: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基础知识,为他们打开了认知的大门;非正规教育则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可以自由发展自身特长,接触到课堂外的更多知识,同时,伴随着他们今后继续学习、探知世界的每一个脚步.正规教育提供了基础的理论知识,非正规教育需要将这种知识进行实践证明,而科技馆则为非正规教育的活动提供了场地和技术支持,使得两者最终结合在一起.从杭州市“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项目中,依稀可见科技馆在连接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为科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科学素养的人,而对于科学素养的内涵,认识却各有不同。教育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将科学素养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态度与精神的综合体。国务院颁布的《全面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提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所以,虽然表述各有不同,但基本观点趋向一致,那就是:科学知识的获得只是科学教育的一项内容,但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要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从而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目前我国的正规教育以应试为方向标,侧重于科学知识灌输的大背景下,虽然新的课程改革试图扭转这一局面,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其中就隐含着科技馆教育发挥作用的余地。相较学校的墨守成规,科技馆作为政府和社会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和活动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成为重要的非正规科学教育场所,是科技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现在的教育状况下,科技馆教育在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至少在激发兴趣启迪智慧、完善结构提高能力、增加交往培养情感等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恰恰非常完美地弥补了正规教育的不足。
  • 摘要:科普资源开发是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环节.信息技术在改变社会结构的同时,也为科普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突破方向.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整合能力,调动社会参与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发展高技术含量的专业体系,构建高效率的公私合作关系,可作为新时期我国科普资源建设的主要方向.
  • 摘要:近年来,科技馆的资源逐渐与学校的科学课程相结合,促进了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发展,受到极大欢迎与重视.但是,馆校结合的科学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困难.而作为三种基本教育形式之一的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通过对参观科技馆的家长与科技馆工作人员的调查,分析家长对科技馆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态度,在此基础上阐述把家长作为促进馆校结合一体化的重要角色的必要性,并提出将家庭教育融入馆校结合的几点策略,为科技馆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 摘要:要提高大学生的科普能力,高校可以发挥其孵化器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提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文章通过将大学科技园与提升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能力有机衔接,分析了北农科技园的运作制度、体系与承担的科普教育职能等.最后讨论认为北农科技园运作是生态农业科普教育的良好载体,其运作功能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阐述闽北古村落科技馆发展的现状,分析构建科技馆与闽北古村落互促互动关联机制的核心内容是,优化科技馆内容结构与提升闽北古村落建设中的科技含量,并提出实现科技馆与闽北古村落的互促互动机制的设想:移动科技馆进闽北古村落;科技馆与闽北古村落校园互动;建立古村落科普志愿者队伍.
  • 摘要: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加快培育在校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既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科技教育,要充分发挥科技馆和学校各自的优势资源,探索科技馆与中小学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和互动模式,让科技馆与学校在科学教育方面形成良性的互动,丰富内容和形式,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水平.
  • 摘要: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科学教育的改革也日趋完善,愈加符合时代的特征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科技馆科学教育是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科技馆科学教育具有学校科学教育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灵活性优势和个性化优势.通过加强馆校结合,实现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对推进科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作者所在科技馆为例,列举了中小科技馆馆校合作科学教育的基本模式,指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思想意识、宏观环境、经费保障和科教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解决以上问题和不足的意见和建议.
  •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和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基于"第五媒体",即手机APP平台的科普传播模式,因其传播量大、内容丰富、互动性强、便携性强、实效性高等特点,而呈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崭新的发展前景.同时由于互联网络环境的复杂性,手机APP科普的发展在为科普传播模式带来新的革命和契机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隐患,需要合理控制和积极引导,控制传播源头,精选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渠道。
  • 摘要:科技馆是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发展繁荣起来的,秉承了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要想从更高层次体现"以人为本",现代科技馆就必须以创新的展览教育为核心,以公众科学能力的提高为终极目标.本文将从"以人为本"为切入点,探究如何从现代新技术、新方法两个方面来提高科技馆的展教功能.新技术包括了当今的多媒体技术等,新方法也将从科技馆的展品展览和科普活动展开.而这些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对于公众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唯此,才能够体现人在科技馆活动的主体地位.
  • 摘要:在我国,现代虚拟技术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它是一种多维度模拟仿真的计算机技术.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展示手段的科技馆中,虚拟数字技术的运用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分析虚拟数字的技术应用与艺术表现力,凸显此技术在现代展示艺术中的优越性,坚信虚拟数字展示技术与传统的展示方式有机结合,必将为科技馆的展示陈列开辟一片新的沃土.
  • 摘要:馆校结合因其能同时利用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和博物馆教育丰富灵活性的优势,被作为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要模式.但同时也应认识到,现在科普教育内涵已大大改变,不仅要求普及科学知识,还要求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普及的方式也要求改变自上而下对知识的灌输,而注重科学传播者和受众的双向交流.文章强调了馆校结合教育中科学传播理念的重要性,并在科学传播理念的指导下,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进化论"知识点为例,进行了馆校教学设计的尝试.
  • 摘要:科学教育活动是增强公众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工作,襄阳市科协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市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新时期全市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职责.本文从馆校结合、建立科学教育的社会动员机制、提升科学教育活动的效能方面进行分析,着眼于在建立社会动员机制上谋划好,在搭建活动载体上设计好,在实施活动方案上效果好,在群众参与中社会反响好的"四好"原则,探索立足搭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人民群众与科学教育之间的桥梁"两座桥",把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参与面广、深接地气、社会反响好"六要素",通过开展群众性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和科学教育活动的公共服务能力的实践,对今后科学教育工作有一定启迪.
  • 摘要:基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种种问题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青少年科技教育人才缺乏的现状,积极联合地方中小学、科技馆等创建青少年科技教育平台,在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注重青少年科技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极大地提高了生物科学师范生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能力和素质.
  • 摘要:企业科普在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方面大有作为,航空博物馆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相结合,企业科普在馆校结合进行科学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航空博物馆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航空博物馆里,学生们没有年龄、性别、阶层的差距,即便孩子们有学习上的困难,也会发现航空博物馆是让他们兴奋和愉快的地方,航空博物馆能给他们航空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自信,在航空博物馆中提高理解力。一些学业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小学生在此找到了学习的热情和创新力,因为动手的创新能力能把知识学得牢固。同时,航空博物馆教育也告诉小学生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探索和思考,通过观察、讨论、查阅资料和动手制作等多种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二,企业科普容易选取青少年人群作为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受益群体,企业科普多数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关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沈飞科协将小学生作为企业科普的重要对象,把握小学生的求知特点和兴趣特点,利用小学生喜爱飞机模型的特点,帮助小学生了解航空知识,增加和培养小学生对航空技术和知识了解的认知和兴趣,促进他们对航空科学知识的探究,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理性思辨,提高动手能力,在做中学,是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第三,带领小学生参观航空博物馆,学校把这种活动当作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接受仍然是学校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教师按照预设的科学教学计划教学,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科学教育的课程,学生的好奇心难以得以满足,同时缺乏交流和互动,不能完全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愿望。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场所,会将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以直观、生动和互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弥补了学校科学教育的不足。馆校合作是基于学校课程之上的,并与小学科学课程相联系,注重学习和体验的过程,航空知识和技能生动的展现、体验互动的情景设计颇受小学生的欢迎,使其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有益补充。第四,为了保障企业科普的效果和影响力,达到企业的预期效果,沈飞科协与三台子五小航空特色学校的共建已经进行了多年,根据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需求,制订了详细的从1—6年级的航空特色学生的培养计划,有飞机模型的制作过程以及模型机的展示和飞行过程。企业科普经过了周密的策划和规划,沈飞每年都要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以保证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的持续发展。
  • 摘要: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开展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养,将成为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重要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基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将未成年人列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人群之一,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的目标是"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课外科技活动是在校外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的以传播和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为主的活动,具有科学性,突出教育性,体现活动性,在提升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中是对课堂科学学习的有力补充.科技馆的非正规教育对正规教育的补充和拓展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已经得到了愈来愈多的认可,但是其教育方式还需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作为科技馆工作者,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努力推进科技馆工作的与时俱进,不断充实科技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相信科技馆的教育事业必定会为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 摘要:科技馆"加强馆校衔接共建第二课堂"的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在知行合一、做学一体的教育实践中激发潜能、培育个性、提升素质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从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论述了实现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以厦门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局联合启动馆校衔接示范点的活动实例,阐述了馆校衔接在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一体化中对青少年开展社会实践,发挥"社会教育大课堂"在合力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 摘要:论文针对以馆校结合方式共同组织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中存在的"科普知识有污染、科普渠道不畅通、科普场馆很无奈、中小学校难作为"等诸多问题,提出要真正做到科学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积极构建馆校结合闭合通道、大力促进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中,应从制造源头上打造绿色科学,从顶层设计上打通流通渠道,担负着科普主体功能的科技场馆则要积极主动作为,而作为中小学校,担任着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使命,更要履行科普使命,充分利用校外科普场馆与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加强馆校结合及科普教育的交流,积极探索科普教育模式,不断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 摘要:本文以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以下简称东莞科技馆)为案例,围绕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对馆校合作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进行探索,从人才培养的多个环节着手,系统地构建了馆校联合开展科学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合作模式的内涵和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 摘要:青少年科普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注重科普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馆校结合是近些年来的热门话题,也是科技馆发展的重点.如何有效地融合发展,是现在需要思考并加以实践的问题.让科技馆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配合学校的素质教育,针对青少年开展各式各样的科技活动,结合两者各自的优点,引进来,走出去,多方向发展.扩大活动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基于互联网的传播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多种优势的新途径和新渠道.
  • 摘要:当下,科技教育逐渐成为国家教育的重要内容.馆校合作,是实现科技教育共赢的良好形式.本文主要探讨建设馆校合作共赢的平台,阐述科技馆与学校合作应从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就是要从提高学生的科技能力说起,提高科技能力是应用科技,锻炼科学思维的途径,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技能;接着,馆校合作应该要提高双方的教学水平,不论是在校教师还是面向不同身份游客的工作人员,提高教学水平是馆校合作的收获之一;最后,笔者从说明如何利用馆校合作提高科学教育的普及性,这普及不止于学生,也涉及全社会.馆校合作就是从这些方面营造一个共赢的平台.
  • 摘要:本文结合科技馆馆校合作形成的背景,论述了馆校合作的意义、形式和特征.在馆校合作实行效果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要创新科学教育模式,培养科普教育专业人才,引进新的科普教育资源,开展志愿者服务项目,结合地域特色。
  • 摘要:本文以美国科普展览——"恐龙——现在你就在它们的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国外科普展览在展览结构和展示规划方面的特色,并从中获取可供我国参鉴之启示.这些启示主要表现在展览选题、展览结构、教育目标、信息负载、展品资料、陈展手段、展场氛围和识别系统等方面,这些启示有助于提高我国科普展览的水平,从而推动提升科普教育的收效.
  • 摘要:新媒体时代,科技馆科普教育面临着种种挑战与机遇,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科技馆担负的科教兴国、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使命与责任.科技馆科普教育应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改革与创新展厅教育活动模式,在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的同时,发挥自身长处,以富有创新性的展教活动,引领青少年走近科学,热爱科学.
  •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新媒体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世界,也促进了教育的革新.伴随着新媒体对教育的影响,科普教育也深受新媒体的影响和推动.科普工作室作为科技馆展教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运行水平直接关系着科技馆整体的运行和发展.将新媒体运用到科普工作室的培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通过介绍四川科技馆科普工作室的概况、存在的问题,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科普工作室培训的课题.要提高对科普工作室业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科普工作室的经费投入,充实构建工作室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把展教运营经费用在刀刃上,可建立新媒体专项基金。充分认识新媒体,了解其使用特点及可用环节,既要增加传统媒体的科普宣传,更要大力拓展新媒体的科普能服务力。在科普培训中运用新媒体作为教学手段。
  • 摘要:国外馆校结合的开展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一个合作机制与模式,并具有一定成效,但馆校结合在我国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特别是馆校结合在思想观念、合作频率、合作方式和合作效果上的现状并不乐观.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馆校结合中科技场馆、博物馆一方的营销推介力度还不够,学校师生对科技场馆、博物馆的优势科普资源并不是那么了解,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馆校结合还存在上述不太乐观的现状.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新媒体、大数据等新概念,在营销领域,它们有着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成本低等众多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可以深入推动馆校结合的开展.本文将以东莞科技馆依托新媒体和大数据方面的一些经验做法为参考,探讨新型馆校结合的营销策略,要开辟新媒体渠道,找准目标用户,精准传播方向,打造优秀的微博、微信平台,依托大数据,精准分析,细分目标人群,增强社会效益。
  • 摘要:新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以微博为例,许多传统媒体纷纷进驻微博发布相关信息。因而毫无疑问的是,新媒体在科普宣传上拥有着先天优势。但是,在多元化社区里,存在着各色各样的信源,发布的信息真假难辨。2013年7月微博中讨论热点之一即口服胶原蛋白是否具有美容功效,在微博上,营养师、名人明星推崇,科学工作者否认,由于后者知名度及粉丝数远不及前者以及受众长期以来的错误认知,认为口服胶原蛋白具有美容功效的人不在少数。因而,如果能由专门可信度高的科学团体,在经由讨论后将一致的科普知识正确地传达给受众,为微博的传统媒体账号提供相关信息经由它们进行发布,通过裂变式的传播,科普知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和接受。对于科普知识,许多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仅需要知道一个结论,因而,在提供的信息上,可以将结论放在最开始,将分析说明部分以长微博或者链接的形式紧随其后。不关注分析的受众则可以直接得到结论,对其生活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果是否接触新媒体成为增大或者消除科技传播知识沟的关键因素,那么,我们如何填补知识沟仍有许多事情需要商榷解决。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社会成员均衡地获取信息,而不至于科技知识的知识沟日益扩大。较少使用新媒体的人会从传统媒体上获取科普知识,经常使用新媒体的人会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因而,负责科技传播的相关团体和成员应认真研究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选择不同的媒介影响不同的受众。受众的需求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之一,对着一些家庭主妇大谈航天或者太空生活,或许很难引起她们的关注,但是涉及如何健康饮食等此类问题,应会让她们更感兴趣。
  • 摘要:新媒体当下的发展既继承了传统媒体之优势,又使媒介功能得以延拓.作为数字化时代重要的传播工具,其自身优势不言而喻.当与科技传播相交融时,一方面给予科技以美学之姿,另一方面彰显出人文关怀的厚重价值.本文以美学视角切入,旨在透过对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相关实践的探讨,思索科技"审美场"的意义本真,以期探寻洞开科技之美的力量.科技与美是当下科技传播发展的重要命题,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的合作令两者相拥成为现实,也为世人洞开科技之美。温家宝总理曾在诗作《仰望星空》中写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星空苍穹蕴藏着天文的奥秘,承载着航空航天科技的梦想,同时也给予人们无限的审美驰骋空间,让心灵栖息依偎。当下科技传播实践正是以不仅仅是科技传播之姿,将新媒体创作与表现方式融人其中,贴近实际与生活,关照各方群体,旨在营造构筑培养全面发展之人的审美场域。深知探索与发展之路艰辛,二者还需不断磨合,而新媒体所带来的新问题也有待解决,但它们已为人们洞开科技之美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 摘要: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同时,它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能够带来"沉浸式"体验的新媒体艺术是当今科学传播领域最值得应用的新手段.本文从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之新、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之美、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之困、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之策四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新媒体艺术在科学传播中的现状,针对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问题,提出了文化渗透、推陈出新、人才战略、平台建设四大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策略.
  • 摘要: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科技馆开展新媒体时代下科技馆受众情况的调查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来馆参观的在校学生、家长及馆员三类群体对于新媒体技术将成为科技馆科技传播工作的一种新形式的需求和看法,探究科技馆在普及科学知识过程中关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找出当前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今后在科技传播过程中更好地推广新媒体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本文将探讨科普场馆如何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推动科普事业的新发展;如何利用微平台进一步推进科技场馆与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刷微博、刷微信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的一种新习惯,微博和微信等"微平台"推动了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其方便快捷、沟通及时、操作简单、信息量大、信息面广等特征是这类"微传播"最大的吸引力.在崭新的传播环境下,科普工作如何有效利用,加强交流学习,扩大科普信息的有效传播将至关重要,新媒体的产生将会给馆校合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合作局面.
  • 摘要:天津市中小学生天文节于2007年创办,隔年举办,旨在对天津市中小学普及天文知识,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推动小天文台学校、天文特色学校等学校天文教育发展.至今天文节已经成功举办4届,天津市各区县50多所中小学几万名学生参加了天文节的各项活动.丰富的预热活动、有趣的节日活动以及专业的延续活动成为推进天文节工作的重点和创新点,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将天文科学普及与校内教育完美结合.
  • 摘要:本文分享在科学博物馆非制式教育体制、馆校合作而创新的系列蒸汽机教具,并实际生产应用的经验,希望借由博物馆平台推广此系列展品及教具与相关活动.本文即针对博物馆在蒸汽机的科普教育方面,提出包括曾于2013年获得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发明展金牌奖、全国高校第十一届(2013年)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仪器评比一等奖,希伦蒸汽机、大型透明蒸汽机、仿真蒸汽机、涡轮蒸汽机等四项创新蒸汽机教具,特色在于均通体透明,可以透视其中所有零件,或者看到水沸腾产生蒸气的实际过程,阐明蒸汽机与热学原理.此系列蒸汽机可用于科学工艺博物馆之大众科普教育、学校教学演示用之展品,亦可制成套件由学生或民众组装,以结合科教活动或学校教学,寓教于乐,并期望借由剖析蒸汽机发展系列之特色、创意、教育成效与重点,促进大陆与台湾的合作与交流,将作者的特殊设计理念与作品分享给各界参考.
  • 摘要:科技馆教育活动应具备鲜明的校外科学教育特色,能够有效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如何设计开发出符合科技馆特色的教育活动,并注重与学校科学教育的互补衔接,本文从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设计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思考,并结合安徽省科技馆"趣味互动科学课"系列教育活动的设计开发、组织实施及效果评估,进一步阐述了增强馆校互动,促进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意义.
  • 摘要:教育部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要达到三方面的目的,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以这三项标准为基础,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思路,并围绕设计思路,从形式、内容等方面详细讲述了科学教育活动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 摘要:实验教育活动作为科技馆科普教育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普教育的过程中作用重大,应该充分考虑创新设计教育活动内容、丰富教育活动形式、灵活控制教育活动过程、实现教育活动教学目标等因素。
  • 摘要:在一城两馆的大背景下,福州科技馆秉持创新理念,扬长避短,利用产学研的桥梁开辟馆校合作渠道,探索特色化科普活动,在馆校合作办科普的实践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打造多个精品项目,形成多方共赢.要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作用,发挥公共平台聚合效应,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 摘要:本文分析了科技馆"教学的兴奋交汇点"教学模式在培养人才和普及科学知识上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如何在馆校结合的实践活动中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些建议.根据学校和科普场馆的实力,联合组建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定期进行专题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场馆(这也为许多学校采纳),科普场馆可设置一些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思考题,可设置小奖项,鼓励那些有奇思妙想的参与者。有条件的科普场馆可建立一些小作坊或实验场所,提供相应的制作材料,学校则组织学生去动手做“产品”。科普场馆应广泛招募社会上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社会人士作志愿者,组成一支专门的科普队伍,他们除作为现场的讲解员或指导员,对有关问题或现象作画龙点睛式或启发式的讲解外,还可根据自己多年的专业经验,联手科普场馆的人力物力,针对不同知识背景的群体,策划一些风趣而又有知识性的科学活动,其中包括组织一些小型的流动科普小实验下学校实施互动式的科普活动。学校方面应做好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工作(注意:不是考问),引导学生去思考。科普场馆定期举办由多校参与的创新实物产品的比赛和评比。有效发挥馆校结合的优势,通过“教学的兴奋交汇点”,让同学们感受科学,享受科学,引发奇思妙想,用寓教于乐的活动项目,把抽象、复杂、深奥的科学知识简单、通俗、形象地展示出来,催生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好奇心。在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学的兴奋交汇点”教学模式将会成为一把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 摘要: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场馆是社会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形式是以展品展览为主,通过参观科技展品,参与互动,从而学习科学常识和领略高新技术.然而,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休闲娱乐的方式也日益丰富,科普场馆正面临着游客人数减少、展品更新慢、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以开展科普活动的形式作为科技场馆展示外的重要补充,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参与,已成为科技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国内科技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以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为例,阐述了开展科普活动对科技馆增加人气、拓展展教内容、转变传播模式、加强馆校合作等方面的重要性.
  • 摘要: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如今大数据时代,科技传播存在严重的马太效应,如何挑选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开展科技传播成为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设计了一个科普资源筛选器模型,用统计分类学方法,通过对筛选条件的研究,尝试从新媒体中海量科普资源选取有用的科技主题和内容,运用于科普教育.提出系统的功能设计,主要解决以下技术问题:数据的表示、数据的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选择、权重计算、分类算法,等等。其中,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 摘要:近20年以来的当代科学教育中,已有不少学者提出科学伦理和科学史对科学教育之重要意义,但在正式教育规范模式限制下,教室中的教育仍以常态性科学为主.因此作为非正式教育场地的科学馆,通过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弥补这一部分之欠缺是其重要责任.而科普剧场演绎方式活泼有趣,容易吸引观众,而且诠释方式又能弥补狭隘单一的表达,成为受欢迎的博物馆活动及重要的学习方式[2].科学伦理、科学史都是关乎人的,戏剧更是关乎人的,所以科普剧场是诠释科学伦理和科学史的最佳场所.本文以梳理相关文献并创制科普剧目为例,重申强调科学伦理和科学史对科学教育的意义;而戏剧教育中的戏剧策略则是互动及反思性剧场的重要手法,能以创造性方式使之内化为观众的个人经验,对于在科学馆内诠释科学伦理及科学史板具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天津科学技术馆(以下简称天津科技馆)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一些做法,积极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地放大科技馆的作用,怎么开发设计"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课件教材,怎样做好"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思考提出了一些个人认识和应对办法:通过推进馆校结合,探索活动模式,通过开发优质课件,融入学校教育,通过实训工作技能,提高辅导水平。
  • 摘要:科学工作室是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校园科学课堂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是提高青少年动手动脑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有效载体.馆校结合下的科学工作室需要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来满足广大青少年的求知需求.本文基于四川科技馆科学工作室的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构建出一个适合馆校结合教育形式下的科学工作室应该如何开展教育活动的框架和具体步骤:搜集和思考→策划和讨论→准备和试验→组织和实施→总结和评价。
  • 摘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一职能分析已越来越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和重视.因此,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规范化与构建社会主义育人机制、与博物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成为博物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与之对应的一个教育学命题则是如何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探索这"两个结合"的有效途径并建立长效机制.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为双方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操作平台.
  • 摘要:科技馆作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承担着普及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南京少儿地震馆是南京市赤壁路小学(山西路校区)内的一所少儿地震专题校园科技馆.以少儿地震馆建设为契机,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结合学校自身的自护教育特色,积极申报并荣获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社区青少年防震自护教育实验”,申报实施了全国社区教育实验课程——“防震自护教育展示课程”,同时荣获鼓楼区德育创新实验项目——“青少年防震自护教育实验项目研究”,等等。
  • 摘要:随着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参与人群涵盖了社会团体、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个人等不同的群体,青少年已逐渐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能力.本文通过对高中生志愿服务现状及活动模式的分析,结合广西科技馆高中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探讨如何利用馆校合作的平台,搭建高中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模式,丰富高中生志愿服务内容的层次,加强引导高中生崇尚科学、培养科学和创新的意识,从而不断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 摘要:本文对目前国内馆校结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效衔接)的总体现状、馆校结合的体制机制建设概况、馆校结合项目的基本内容与形式以及如何将馆校结合向更广泛和更深入层次推进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相关思考与建议:馆校结合符合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其本质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符合我国教育和人才强国战略。因此,应该把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效衔接(馆校结合)事业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推动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效衔接(馆校结合)是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业,涉及国家发展百年大计,然而,这项事业还处在初始和初级阶段,馆校双方还处在“自发自愿选择”状态,全社会许多相关人士还未认识到这项事业的重大意义。目前,我国的学校和文化、艺术、科技等校外公共教育资源都分别属于多个不同的政府部门,许多地方的校内外教育资源衔接(馆校结合)并不顺畅,因此,国家应该从发展战略层面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推动、指导、引导、支持和规范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效衔接(馆校结合)。同时,各地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联合成立校内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常设指导监督机构(办公室等),制定相关政策,对当地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效衔接(馆校结合)给予财政经费等条件支持,完善当地科普等文化场馆的软硬件等资源条件。这样,全国的校内外教育资源衔接(馆校结合)才能稳步、有序、快速发展。各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在促进馆校合作开展科学教育项目的同时,应该形成合力,全面推动全国性的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效衔接(馆校结合)事业,形成全国性的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效衔接(馆校结合)的“市场”和“势场”。在相关体制机制的健全与保障下,不仅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文化艺术、安全、心理、哲学等人文资源都要有效衔接,齐头并进,全面开花,形成大趋势和大热潮,这样,馆校结合事业(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效衔接)也就蓬勃发展起来了。
  • 摘要:全国科普教育场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已逐渐成为学校校外科学教育活动的好去处.本文根据广东科学中心近年来开展的馆校结合科学教育实践,尝试分析馆校结合科学教育长效机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科技馆与学校应积极合作,从馆校结合方式、教育资源开发、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策划和活动推广组织等多方面探索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实现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 摘要:馆校结合是科技馆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桥梁和纽带.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应与学校相互配合,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独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共同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最终实现科技馆和学校的双赢.要加强科技馆的宣传工作,加强科普教育人才培养,共同研发创新展品,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包,建立科技馆网络平台。
  • 摘要: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事业正确的理解是科普人员基本素养之一.科技馆与高校合作培养模式是否对科普硕士科学本质观的发展与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首届科普硕士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VNOS-C)和模糊数学综合分析法,对比分析了科普硕士入学之初(2013年)和入学一年后(2014年)的科学本质观,发现科普硕士的科学本质观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研究对象的后续访谈结果显示,多样化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训、科技场馆实践、与科普专家接触对提高科学本质观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 摘要:在科学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以学校为主导的正规教育日渐无法满足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丰富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一大批以科技馆为代表的非正规教育力量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两种教育力量相对独立,却又有共同的服务主体——青少年,因此,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走向一体化,共同发展成为必然.由于科技馆、学校是两种教育力量中的核心代表,因此,馆校结合的发展程度基本上代表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一体化的程度.科技馆、学校的结合将形成立体化的科学教育网络,结合工作开展得越广泛、越深入,所形成的网络将越全面、越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发展.
  • 摘要:本文论述了馆校结合的历史,指出了当前馆校结合存在封闭性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和解决办法.回顾历史,可以看到馆校结合这种学习方式在中国自从有新式教育以来就出现了,最兴盛时期当属1949年后到“文化大革命”前以及“文化大革命”后的几年。1949年前设施较少,战乱频繁,导致规模不大,而近些年来虽然场馆数量剧增,从1966年的100座增加到2011年的900座,质量也大大提升,但馆校结合活动的质量仍有待提高。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部门的分立,尤其是封闭排他的利益阻碍了深入的合作,跨多个部门的合作很难见到;大多数场馆的展览和活动缺乏内在逻辑,缺乏主题,没有关注人文思想,很难从中学到什么;很多学校以应试教育为目标,馆校结合如果对升学率没有帮助,学校就缺乏热情;校外活动成为各种辅导班,以培养加分特长生为目的,功利主义色彩极重,违背校外教育的本意。要想克服这些问题,不是容易做到的。至少需从思想上摆脱功利主义和利益驱动,把教育的目标放在培养合格公民上,馆校结合的最终结果是促进全体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学到必要的知识和思维观念。场馆和学校并非不能谋利,但以谋利为中心目标的建设最终还是会导致发展无储备资源,无创新,导致馆校结合活动不能吸引人,没有效果。相反,如果不以经济效益作为核心评判标准,而注意活动内容的创新,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兴趣。建立理事会制度可能有助于解决某些问题,理事从跨部门的人员中选择,场馆的理事会和学校的理事会成员可能会交叉,这样自然而然就会促进部门的合作。当然,应设立独立的监事会来监督理事不要滥用职权,当然这涉及更深层次的改革。
  • 摘要:当代语境中科技传播的本质是受众参与与协商,"民主模型"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就现实情况而言,微博是实践"民主模型"的最佳平台.在分析微博科技传播特征的基础上,从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多样性、平等性和批判性四个角度探讨"民主模型"在微博科技传播中实践的可能性.
  • 摘要: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小青蛙科普微童话"活动利用微信、网站等新时代信息化平台辅助手段有效实现了STS (student to student),即"学生与学生间"科普传播;OTO (online to offonline),即"线上活动与线下实践活动"结合的新模式.这种活动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过去的科普学习者,更强调了科普自主创作,自主传播,个性实践,增强了学生对科普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科普专家、科普作者、科普媒体人.
  •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信息化技术被应用在科技馆的建设中.以二维码、射频识别技术为代表的身份识别被国内科技场馆广泛使用.本文分别介绍了二维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在科技馆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并畅想了科技馆云空间的未来前景,希望能为科技馆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科技传播的媒介也越来越多样化,并有从固定到灵活、从宏大到轻便、从实物到信息、从纸质到网络的变化趋势.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免费即时通信服务应用程序,无论被用作一般的交流通信工具或者营销传播工具,微信都具有特殊而强大的优势.微信在传播品牌效应上的强大功能,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利用这一新兴传播工具的思考.在微信服务方面,中国数字科技馆和国家博物馆都走在了其他场馆的前面,率先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大幅提高服务效率,受到广大市民的赞扬.具体说来,科普教育的微信传播策略有以下四个方面:建立多模态网络传播媒介,构建科技馆微信群;打造人脉关系网,丰富朋友圈内容;及时发布准确科学的辟谣信息,开展便民服务;更新科技馆资讯,使传播变得常态化、规律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