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权力

公权力

公权力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0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3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25篇;相关期刊776种,包括党课、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七届海峡两岸高校安全管理论坛、2014’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等;公权力的相关文献由1579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义、姜明安、李俊俊等。

公权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23 占比:96.90%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1.61%

专利文献>

论文:25 占比:1.49%

总计:1675篇

公权力—发文趋势图

公权力

-研究学者

  • 赵义
  • 姜明安
  • 李俊俊
  • 张燕
  • 杨军
  • 汪玉凯
  • 刘静
  • 杨涛
  • 欧阳爱辉
  • 池忠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牟奕霖
    • 摘要: 公权在本质上属于私权的另一种表达.当代法律结构中公法与私法的交汇与融合,以及公权介入私权领域对私权顺利行使所具有的促进作用等,成为私法中公权规范引入的基本依据和制度基础.在现行民法典中公权规范主要体现在宪法目标条款的引入,国家及专门机关对平等民事主体民事权益的保护和合法限制等方面.由于民法典自身私法属性的制约以及公权介入的目的在于增进私权的实现,民法典中公权的介入存在必要的限度.从更为积极的角度理顺民法典中私权与公权的内在关系,消除两者的内在冲突和矛盾,需要在民法典与其他法律规范互动的层面上实现公权与私权的有效衔接.
    • 杜治洲
    • 摘要: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顺应了整体性治理的大趋势和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是建设新型政党制度、创新国家监察体系、适应反腐败国际化的必然要求。由于身份、所属领域、政治认同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特殊性,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面临监督主体分散、监督意识薄弱、监督手段孤立、监督内容脱节及监督信息阻隔等碎片化困境。在协同监督成为现代权力监督体系重要特征的背景下,必须推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协同化建设,构建协调合作机制并辅以责任耦合机制,构建多元激励机制并辅以容错纠错机制,构建一体推进机制并辅以部门衔接机制,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并辅以平台共建机制。
    • 吴仕清
    • 摘要: 《监察法》《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及相关规定对监察对象的表述不同,使得公立医院监察对象的认定存在争议。监察对象的认定应遵循“行为标准”,即“行使公权力”是认定监察对象的核心要素。结合公立医院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组成特点,公立医院监察对象范围包括管理岗位全体人员以及其他代表医院行使公权力的人员。
    • 马嫣然
    • 摘要: 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健康码对于防疫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码运行的基础就是公民的个人信息,而公民的个人信息关乎每个公民的利益,所以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应当被重视。在健康码的运行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公权力不可避免地会对个人信息权进行一定限制,但是这个限制要坚守边界,严格遵守知情同意原则、最小伤害原则、目的限制原则、利益平衡原则,规范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方式方法,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权。
    • 张子浩
    • 摘要: 助推理论自被提出以来已在西方国家广泛存在,虽然助推一词尚未出现在我国正式的法律文件当中,但助推行为在我国已被广泛运用在商业领域,且有渗入公共政策制定领域的趋势。在未来,以助推为代表的行为科学会更多更频繁的出现在公共政策制定者对社会的日常管理中。目前对助推行为的性质的认定以及其合法性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助推行为的有效性与高度的自由裁量权内在契合,给助推行为的合法性控制问题设置了前提性障碍。针对此问题应当对助推行为的性质进行分类梳理后,论证助推行为的合法性空间,对不同类型的助推行为提出对应的合法性控制意见。
    • 黄子睿; 龙圣锦
    • 摘要: 公权力与私权利是一对矛盾,其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关系十分复杂。公权力来源于私权利,公权力产生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私权利,但公权力自产生之后便有被人异化和滥用的危险,容易侵犯私权利。现代社会,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准确界定公权力介入私权利的边界:一是个人行使私权利的行为会侵犯其他个人或社会国家的利益,二是公权力介入强制保护个人最重要的生命健康权。我国当前急需制定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来约束政策的制定与相应行政命令的实施,明确只有在给予个人福利、个人私权利的行使会侵犯其他个人或社会国家的权利或利益、强制保护个人的生命健康权等几种情况下,国家才能动用公权力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实施行政命令。
    • 马忠法; 谢迪扬
    • 摘要: 公权力限制知识产权兼具正当性和有限性,其正当性主要基于公共利益优先保护原理、国家主权原理,以及智力成果财产权的自然权属性较弱等原因;其有限性主要基于人权保护原则、比例原则和国家主权独立、平等原则等。在公权力限制知识产权的方式中,暂停履行知识产权保护义务、知识产权国家征用、强制许可、全境封禁和出口管制,是五种正当但有条件的限制方式;而强迫放弃知识产权、强制出售知识产权、实施知识产权次级管制,是三种不正当的限制方式。我国应完善知识产权国家征用制度和强制许可制度,以增强公权力限制知识产权的合法性,并积极理性应对外国对知识产权的限制措施。
    • 谢新洲; 宋琢
    • 摘要: 社交平台的兴起带来的网络内容治理成为数字平台环境下一个棘手的问题,以企业为代表的私人部门凭借着技术和资本的优势,在公共问题上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可以直接左右公共事件的讨论和决策。社交平台的治理问题涉及到国家(政府)、平台、用户等多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博弈局面。本文以美国政府与社交平台之间的争端为引,研究美国社交平台内容治理的现状,从相关规定的制定与执行中发现,治理存在公权力私有化、政府与平台公私对抗、三角关系冲突等问题。
    • 徐玉生
    • 摘要: 腐败的实质在于公权力的不正当使用以谋取私利,表面上看来是权力侧的问题,以致长期以来反腐败的理论聚焦于以权力为直接目标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但往往因“内部人陷阱”导致控权失灵,因为实际上腐败发生的根本在于运用权力的“人”。显然破解对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建立“人”“权”并重的“正人治权”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通过“正人”来实现“治权”。以“人”为反腐败的出发点,是因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最根本要素,在决定“人”现实行为的种种因素中内因才是决定性的。长期以来的反腐败实践中聚焦于“权”而忽视了“人”,使得围绕“权力”设计诸多精良的控权措施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利益冲突无法根本消除。欧美国家的实践也说明了防范利益冲突的重点实际上并不是“权力”而是“人”,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都将管理利益冲突的制度制定为法律,强化利益冲突行为的惩戒机制、形成防止利益冲突的组织保障机制,他们防范利益冲突的重点实际上并不是权力运行中的“风险点”,而是官员的财产、经济行为等个人利益。
    • 蒋佃勤
    • 摘要: 围猎,原意为古代采集狩猎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搏斗中逐渐掌握的一门狩猎绝学。党的十八大以来,其被引入反腐败斗争的话语表述之中。“围猎”对象表面上是领导干部,实际真正想俘获的是领导干部手中所掌握的公权力。“围猎”不是偶然产生、瞬间形成,而是在精心准备、精心布局、精心投入和精心“猎杀”中实现的。阻断“围猎”行为,要综合施策,应努力做到:修身正己,提高抵抗“围猎”的“免疫力”;净化环境,增强阻挡“围猎”的“防火墙”;加强教育,营造拒绝“围猎”的“浓氛围”;强化监督,及早发现“围猎”的“毒触角”;完善制度,扎紧防范“围猎”的“铁笼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