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2-11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广州教育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通过采取讲说故事的方式,分析了在家庭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应注重从多元化的视角。笔者指出,故事叙说是一种提醒,每个文化的产生,都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历史条件。不过,因为社会变迁,旧文化的信念与价值可能不利于新社会的生活适应。因此,文化不宜始终停留在过去。在家庭教育实务中,提供伙伴一个民主对话的平台;在多元尊重的氛围中,催化内省反思,将是个很重要的过程。
  • 摘要:受当前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的限制,大多数外来工子女只能进入民办学校就读.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对外来工子女的学习、生活以及越轨、失范行为都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亦成为影响外来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重要因素.
  • 摘要:农民工是中国现有户籍制度之下的特殊群体,也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劳动条件最差、工作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由于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外出打工潮,城市农民工群体随之产生.城市在迎来一批又一批外来务工人员的同时,又接纳了许多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家庭也就出现了.不管是农民工还是农民工子女,两者都是城市的弱势群体,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尤其如此,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扶.因环境的改变以及国家政策的限制,城市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他们的教育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本文通过一些调查,就城市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问题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 摘要:本研究主要目的为,以Lewis的社区谘商模式为基础,建构家庭处遇方案.本研究着重之主题为:(1)了解目前社区谘商工作者进行家庭处遇介入之现况.(2)发展家庭处遇介入模式.本研究透过问卷调查及焦点访谈进行资料搜集,受试者共有91位,包含谘商心理师及社工员.问卷及访谈资料透过描述性统计及扎根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谘商心理师倾向采用传统谘商模式作为主要介入策略,而社工员则采用提供外展服务作为主要介入策略.(2)谘商心理师及社工员皆采用生态系统观点,将案家的支持系统纳入介入中.(3)谘商心理师及社工员皆同意良善的家处方案,能够协助其获得机构的支持,以及促进跨专业的合作.然而,从中也发现法令强制性不足、专业分工模糊、经费不足等限制,将影响家处方案的有效性.(4)依循着社会正义的观点,社区谘商工作者需以宽广、多元文化的态度来进行介入.(5)社区谘商工作者介入的策略包含提供外展服务、预防教育、跨专业合作,以及倡导.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年妇女受早年自主堕胎影响者之生命经验,透过邀请三位曾于婚姻早期或未婚期间,且堕胎原因非为乱伦或强暴导致怀孕之中年妇女作为本研究之参与者.藉由深度访谈的过程,探究中年妇女在经验堕胎前对堕胎的态度与知识此项背景脉络,如何与中年妇女在早年自主堕胎的过程以及后续影响生活状态的主观经验中,彼此交织而成其现存之生命故事,并使用叙说研究为数据分析方法,撰写个别研究参与者之生命故事脚本,并依此故事脚本为基础,来进行跨个案共通主题的讨论归结出六个核心主题为:1.“禁声”:当事人对堕胎经验的隐晦难言.2.“折磨”:当事人受堕胎经验影响而产生的负向情绪.3.“错杂”:当事人与现有子女间因堕胎事件而带来的复杂关系.4.“失去”:当事人对死去孩子的不舍与想念.5.“承担”:当事人使用内在力量去面对过往的堕胎经验.6.“意义”:堕胎经验带给当事人在现有生活中新的意义.最后,并依研究结果讨论对有堕胎经验的当事人、谘商实务工作者以及后续相关研究之研究者提出建议.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国小学童的依附关系、知觉父母子职实践与祖孙关系之相关.为达研究之目的,本研究采调查法,使用“依附关系量表”、“知觉父母子职实践量表”与“祖孙关系量表”为研究工具,抽取870位高年级学童为研究样本,施测所得数据以独立样本t考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皮尔逊积差相关等统计方法,考验研究假设,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不同性别之国小学童在“依附关系”、“知觉父母子职实践”、“祖孙关系”的表现无显著差异.2)不同家庭结构之国小学童在“依附关系”、“知觉父母子职实践”上有显著差异,在“祖孙关系”的表现则无显著差异.3)不同家庭社经地位之国小学童在“依附关系”、“知觉父母子职实践”、“祖孙关系”的表现无显著差异.4)国小学童的“依附关系”与“祖孙关系”呈现显著相关、“知觉父母子职实践”与“祖孙关系”呈现显著相关.最后,依据研究之结果提出若干建议,以提供家庭教育实务工作者及未来相关研究之参考.
  •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相关方面的比较,分析形成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我国家庭教育改革的启示。我们不能断言美国家庭培养的人就是理想中的现代人,但他们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合理成分,恰恰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缺乏的。因此,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些实践,能为我国家庭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
  •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今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八个大于号理念,即理念>方法、兴趣>知识、状态>能力、品德>分数、空间>爱心、感受>道理、习惯>神童、关系>一切进行分析,笔者指出家庭教育的八个大于号真正是基于人本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解它就抓住了家庭教育的纲,实践它不仅是对孩子最大的恩典,也是自己走向成功的保证—毕竟对大部分人来说,为人父母都是生命中最有成功价值的经历。
  • 摘要:笔者根据研究“父母之道”近30年的经验,现在把主要成果浓缩为《为孩子幸福人生打底子家长主要任务清单》一张表,为的是便于传播和应用,争取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尽快渗透到家长头脑当中去。这张清单,把家长的主要任务搞成了“集成块式”的组合,可以帮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并形成对孩子的“系列化关注”,既利于谋划发展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多层次多角度综合思考,也便于在指导发展的实践中统筹兼顾和在日常生活里有的放矢。这个任务系列,简单地说就是五句话:“六种能力”要培养,“三大基石”要垫牢,“十个关系”要厘清,“两项准备”要明确,“一句篇言”要内化,大体上勾画了“打底子”的五个层次。
  • 摘要: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许多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青春期教育,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除了坚守学校阵地外,更离不开家庭教育,更应发挥家庭性教育的积极作用.
  • 摘要:本研究实行动研究方法,旨在探讨班级读书治疗方案在提升学生反霸凌之情形.研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因应校园霸凌能力,避免沦为霸凌事件受害者.本研究针对嘉义县某国小三年级一班进行为期八周,每周二次,共计十六次的方案,以问卷、观察、访谈、文件分析、省思札记、录音等质性方式进行搜集数据与分析,所形成的研究结论如下:(一)反霸凌认知情感充分了解;(二)反霸凌行为稍有改善仍有零星欺负行为:(三)潜在霸凌者意识自己行为不恰当谋求改善;(四)潜在被霸凌者增加自己正向行为:(五)言语霸凌改善较不明显.最后,并根据本研究之发现,提出对未来研究与实务工作者之建议.
  • 摘要:随着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平的风气之普及,在多元价值的思潮下,追求种族、性别、宗教…等多元文化的关注,及国际化、全球化,导致贫富差距普遍性的扩大,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亦是当前多元文化的重要议题.由贫穷衍生的弱势做为形成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引起学术界、实务界关注贫穷的面向之余,弱势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又是如何?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弱势单亲家庭如何透过家庭教育历程,在资源有限的环境、处于经济弱势中如何在主流社会中生存,其亲职教养的历程又如何,最后又何以熬过困境脱离贫穷的世代性?通篇论文以质性研究的方法,透过半结构访谈方式,深入了解弱势单亲母亲扶养孩子的历程,从受访者的访谈分析了解单亲教养的酸、甜、苦、辣.论文研究发现,受访者成长过程之早期亲职化的成长经验,对婚后的亲职行为产生潜在的影响.单亲教养亲职实践过程中,来自各方的支持,对受访者家庭经营有极大的鼓舞.受访者丧偶之后亲职实践的历程,充满孤单、无助,内在运思模式存在负向特质.这些特性影响受访者母职的自我觉知,及对孩子的的教养方式,即便在孩子皆已长大成人之后,仍持续影响单亲母亲对人生的看法.
  • 摘要:婚姻暴力家庭的案例不时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周遭,对家庭中的任何一位成员皆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与伤害.回顾相关文献,发现许多探讨婚姻暴力的研究大都聚焦在婚姻暴力与婚姻暴力目睹儿童的相关研究,以系统观与家庭权力结构来对婚姻家庭进行探讨者,却显得相对少数.因此本文便以此观点作为讨论的主要基础与方向,以探讨婚姻暴力家庭中的权力结构关系,并主要聚焦于权力结构中的代间传递、沟通模式以及性别议题的面向进行深入讨论.婚姻暴力的发生与家庭中的权力分配以及文化因素息息相关,社会支持脉络亦影响着暴力行为的发生.家庭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历程,是一种系统之间的互动结果,透过了解婚姻暴力家庭的界线、沟通方式、家庭规则与权力结构等,找出婚姻暴力家庭的僵化互动模式,家庭的运作方式,以了解社会文化脉络是如何影响婚姻暴力家庭.透过文献探讨,笔者的信念也不断在改变,更为深刻的了解婚姻暴力家庭的关系是如此复杂,一个家庭的关系并不若我们一般所想的那么简单,不单只是表面所呈现的关系,若只单纯以线性因果的关系来看待,很容易就会犯下错误推论或做出对案主具有伤害性的行为,在与婚姻暴力家庭工作时,能否掌握婚姻暴力家庭的“脉络性”,对其家庭互动模式、背景脉络的了解,才是与婚姻暴力家庭工作的关键之处.
  • 摘要:学校小区化的观点,系指学校发挥教育的功能,延伸、扩大学校教育至小区,在小区与学校的关系是相互合作、双赢局面的概念下,学校与小区彼此互为可运用的资源、共同的伙伴、及服务的对象,对学校而言,可视小区差异及需求,而有不同的实施方式,以臻实践教育理想.台湾跨国(境)联姻的现象日益普遍,依据统计数据显示,累计至2012年7月底,新住民人数共计46万7,429人,而其子女就读国小者有158,584人,占国小学生总人数10.9%.新住民普遍面临语言学习、文化差异及生活适应问题,其子女亦面临亲子关系及母语传承等问题,政府应肩负起照护辅导之责任.新住民火炬计划缘于新北市(原台北县)政府,为提供新住民关怀、服务与教育辅导,于2007年订定“新住民火炬计划”,成功建立具体的新住民辅导模式.内政部李鸿源部长认为值得推广至全台湾,遂指示入出国及移民署积极规划推动.择小学新住民子女人数超过100名或超过十分之一比例者,列为新住民重点学校做为推动对象.本文系以文献探讨法探究“从学校小区化观点探讨新住民火炬计划之适切性”,首先说明研究动机及研究目的,其次探讨法源与理论基础、台湾新住民辅导策略与实践,接着探讨火炬计划内涵,最后检视学校之困境及台南市家庭教育中心之因应措施.文末并针对实施新住民火炬计划提供相关建议.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择娶东南亚国籍配偶之台南地区男性,其夫妻沟通、人格特质与婚姻满意度之间的关连程度及差异情形.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采分层丛集随机抽样方式来取得研究的样本;以改制升格为院辖市前的台南县择娶东南亚国籍配偶之男性为研究母群体.问卷除个人基本资料外,还包括:“夫妻沟通量表”、“人格特质量表”与“婚姻满意度量表”为主要研究工具.施测问卷回收后将数据键入计算机档案,并用SPSS相关程序进行叙述性统计、单因子变异数分析、Pearson积差相关等方法加以分析.其研究结果归纳如下:(一)“教育程度”、“结婚年数”、“家庭型态”、“子女数”不同的台南县择娶东南亚国籍配偶之男性,在部分婚姻满意度有显着差异.(二)台南县择娶东南亚国籍配偶的男性,其“人格特质”与“婚姻满意度”有显着相关.(三)台南县择娶东南亚国籍配偶的男性,其“夫妻沟通”与“婚姻满意度”有显着相关.最后,研究者针对研究结论,针对台南县择娶东南亚国籍配偶之男性、政府相关教育单位、大众传播媒体分别提出相关的建议.
  • 摘要:本研究选取了754名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及其母亲和祖父母作为被试考察了祖父母教养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以及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受教育水平高且身体健康状况好的祖父母对孙子女的养育水平更高.(2)祖父母养育与儿童的内外化问题行为及同伴拒绝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祖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的内外化问题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儿童的同伴接纳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的同伴拒绝呈显著正相关.(3)儿童的内外化问题行为与儿童的同伴接纳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的同伴拒绝呈显著正相关.(4)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在祖父母养育和同伴接纳之间,在祖父母心理控制与同伴接纳之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5)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在祖父母养育和同伴拒绝之间,在祖父母心理控制与同伴拒绝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 摘要:本研究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S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97名视障的学生和83名正常儿童进行评定和比较,试图探讨视障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1)在自我意识水平上,视障女生比男生有较好的表现,特别是智力与学校情况、行为两方面,先天全盲组优于其他两组,而后天全盲组人际交往方面要比低视组好.(2)母亲的教育程度对视障儿童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有影响,其中初中学历为最好.(3)视障儿童除智力与学校情况外其他自我意识维度均差于普通儿童,其中低视生极显著低于普通儿童.(4)视障男生比女生更易受到父母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和否认.先天全盲生感受最多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同时也受到最多父亲过分干涉.(5)父亲学历越低的给孩子的情感温暖越小,惩罚越少,干涉越少.母亲学历越低,对孩子的过度干涉越严重.生意组和待业组的父亲对孩子最缺乏沟通关注,给予孩子最少的温情,而职业农民或工人组则做得最好.待业的父亲不偏爱被试,而专职的母亲则更关爱孩子.(6)视障儿童比普通儿童得到父母情感温暖关爱理解少,受到父亲惩罚、严厉的话语或批评、过度保护和过分干涉多.由于母亲的专职喂养,他们受母亲拒绝否认更少o(7)幸福与父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与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呈负相关;焦虑、躯体属性均与父亲过度保护呈负相关;智力与学校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均呈负相关;行为、自我意识总分均与父母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呈负相关.
  • 摘要:本文以一对目前就读大学且交往一年多的女同志伴侣一高高和白白作为访谈对象,以访谈内容和文献作对照,希望能够提供在性别平权以及非异性恋主流思考之下的论述,了解女同志在身份认同以及伴侣相处上的经验,探究同志伴侣在异性恋主流的社会下,与父母、手足及其它亲友间的互动,及其角色分配经验,并提供家庭教育工作者相关建议。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二十四小时自杀防治现场紧急处遇工作的发现,并从中述说出自杀防治的重要性、及为何遇到如此大的压力与负担仍是不离不弃的接受每一个挑战,从自杀当事者身上看见生命历程的故事.本研究采“叙事分析”之自我叙说架构观点,来看待在二十四小时自杀防治现场紧急处遇工作中,所遇到的当事者及后续的辅导对话,并探索在自杀当事者背后往往都有一段生命旅程故事.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将三年来在二十四小时自杀防治现场紧急处遇工作的看见、记录、感受、制度、反思等,透过具有故事特性的自我叙说方式,来彰显出自杀防治工作的酸甜苦辣及省思.同时,也辅以台湾近年来自杀人口数、自杀因素、自杀通报单位等的统计数字,作为研究的左证和补充.期望透过本研究,呈现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心得与建议,以供自杀防治实务工作者参考,及显示出二十四小时自杀防治现场紧急处遇工作对台湾的重要性.
  • 摘要:为了解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对子女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以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和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两所中学400位在校高二学生为被试,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父亲教养方式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父亲会对男孩有更多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以及较多的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而父亲会给女孩较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并且更加偏爱女孩.同时父亲的不同教养方式对性格各方面的形成也具有不同影响:父亲越采取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青少年越容易出现精神偏移现象;父亲给予孩子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越多,孩子越容易形成外向的性格;父亲的严厉惩罚以及对孩子的偏爱都会使孩子更易形成内向的性格;父亲教养方式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和过度保护都会促使情绪的不稳定性增加.
  • 摘要:家庭暴力者缺乏管道协助其情绪纾解及解决问题,社会上多起加害人不满被害人声请保护令以自杀或杀妻、杀子后自杀等憾事发生.故现行以认知教育辅导教育、社工处遇、心理辅导、戒瘾治疗、精神治疗等处遇服务介入,以维护社会环境的安定.相关专业人员依据家庭暴力者不同的人格特质,与个案探讨其认知、行为及情绪的综合反应,仔细评估个案再犯的可能,不但使个案能从认知层面来检讨行为的本身正确与否,形成行为上的修正,与情绪上的绥和,有助于个人与家庭关系的复元,透过研究家庭暴力者家庭生活问卷以了解家暴者与一般人的人格特质反应异同,建请家庭教育专业人员充实家庭教育的预防工作,以达成家庭暴力预防再犯的目标.本研究主要在探讨以下主题:研究一,研究“家庭生活问卷”题目的内部一致性考验;研究二,研究家暴者与一般人的人格特质反应异同.研究结果:本研究采用的“家庭生活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并获得家暴组、一般组差异考验的结果.结论一:家庭生活问卷共38题具有内部一致性,且分组题目具有良好的区辨度,不论是在题目A组(致命高危险特质)、B组(暴力高危险特质)、C组(可改变性特质)D组(家暴特质)的高分组与低分组均有显著的差异,表示题目有良好的区辨度.结论二:家暴者与一般人家庭生活问卷所问的人格特质、B组(暴力高危险特质)、C组(可改变性特质)反应有显著差异,但A组(致命高危险特质)及D组(家暴特质)则无未达显著,推估为家暴对于犯行倾向否认而未做反应.
  • 摘要:本文通过对家长义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现实基础与意义的分析,笔者以油甘埔小学为例,指出家长义工们的活动,一方面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走近学校、老师和孩子,更好地配合学校工作,共同教育好孩子;另一方面对学校工作起着监督作用,许多家长给学校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促进学校工作不断进步。凤岗镇油甘埔小学在“爱心教育”的办学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的新办法、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家长义工队的建设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特色之一,对学校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国内开展家校合作的现状的分析,笔者指出,从学校来讲,家校合作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我国家校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与家长建立平等融洽的合作关系、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经验交流、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
  • 摘要:本文在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与冲击的背景下,笔者指出了应如何改善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去健康成长、快乐发展的问题,针对此问题,笔者指出要以宽容和耐心展开多点转化策略:坚持正面引导,耐心教育,借助于真情的感应、利用规章制度,实行严格教育、正确对待有问题的学生,用宽容的心去理解学生。
  • 摘要: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常常到各县区中小学校为广大家长作家庭教育讲座.有时还通过相关专业网站、电话等信息交流手段与大量的家长进行交流,普及宣传家庭教育常识.实践中,笔者深切感受到,由于独生子女剧增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今天的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关注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同时,面对日益开放、流动的社会现状及不同文化的大量涌人,社会的多元文化特征将要求家庭教育也成为多元的.因此,在多元文化视角下,笔者浅谈了如何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问题。
  • 摘要:教练五大因素教练五大因素是指教练关系、教练期望、教练策略、教练团队和教练素养.本研究指出的教练五大因素,并非教练因素的全部,而是研究者本人在教练技术学习和实践中,察觉、分析和总结后,提炼出的与达成理想教练效果有着密切关系和影响的五大重要因素.研究教练五大因素的意义和内涵及其与教练效果的关系,就是研究作为教练(尤其是REN当班的教练),其教练关系、教练期望、教练策略、教练团队和教练素养与产生的教练效果之关系,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种“陶养(bildung)”的历程,关于人之性情启发、社会文化与家庭价值的传承,而教育经验也涉及“人之自我理解”与不断“再下定义”的诠释、批判历程.本文采用叙事分析的方法:探究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教学叙事,进行“教师自我归因”的意义创塑,强调“阅读文本、分享对话、游移游戏”半结构式的课程设计,一种阅读诠释、对话视域与游戏体验的课程美学实践.本研究发现“阅读、对话与游戏”家庭教育课程的教学策略:(1)以多重层次书写家庭/文化及其表征,创造一种新的“观看途径”;(2)语言引发“觉醒”能力;可视为“自我意识及其形塑”的反思与再想象(重拟);(3)“具体语境”是一种表述思维,主体际间互动目的之传达;“游戏”乃理解语言与真实世界的思维模式,其突显“述说”是一种生活形式的活动.在家庭教育课程语言的可能性中,有一种关于文本的诠释力量及其脉络创新的视域,这是一种“多元文化/生活世界”的新视域,促使人们为生活、家庭与社会改革而奋斗.因此,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之探究:(1)可将“陶养(bildung)”历程视为一种治疗,其中种族、性别与阶级可能是一种刻板印象,藉由“阅读、对话与游戏”课程的教学策略,重新建构内在视野的多元向度与不同层次的共融理解;心理分析的课程论述,着重于研究的“重新发现”,以“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价值创造,作为家庭教育课程实践的重点;(2)文化教育经验涉及“人之自我理解”与不断“再下定义”的诠释、批判历程,可视为一种教学技巧,透过“阅读、对话与游戏”课程美学的实践策略,运用于文化殊异的家庭与个人;美学/哲学的课程论述,较属于“后批判取向”,关注“人文价值的重建”与“课程意义的创塑行动”;(3)可将不同族群的性情启发、社会风俗与家庭价值之传承,视为一种多元文化教育的社会运动,特别着重社群网络建构与资源开发的改革面向;其中,历史与社会/政治的课程论述,多半归属于批判取向;关注于“意识型态的觉醒”与“课程的社会再造使命”.
  • 摘要:为了探讨中学生同伴交往中的分享分担情况以及这种意愿与其家庭功能关系如何,本研究自编中学生分享分担意愿量表,并使用自编量表《中学生分享分担意愿量表》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来探究中学生家庭功能与同伴交往中分享分担意愿的关系.对象均为广东省汕头市的中学生(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龄分别是13、14岁,16、17岁).结果发现,自编量表《中学生分享分担意愿量表》信效度均呈良好,因子分析后提取四个因子,分别是利集体的分享分担、利同伴的分享分担、威胁自身的分享分担、隐私的分享分担;中学生分享分担意愿会因性别差异、是否班干部、成绩排名而异;家庭功能的发挥对学生学业有显著影响;同伴交往中分享分担意愿与家庭功能各个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本文还对结果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讨论,也探讨了如何发挥家庭功能以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把家庭教育比作人生“四部书”、“四季”,指出了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中各个阶段的重要性,同时,笔者也指出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实施家庭教育。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信息化、多元化和现代化成为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多元文化成为全球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家庭教育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如何在多元文化下实现与全人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多元文化的理念,引入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一方面探讨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和全人教育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探讨如何将多元文化运用到家庭全人教育中去,构建多元文化下的现代家庭教育体制,实现多元文化与全人教育理论和模式的完美统一,促进我国家庭教育向现代化方向转变,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家长普遍对幼儿教育存在偏差问题的进行分析,笔者指出应采取多种形式的交流,促进家园的信任,以儿童为中心,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是优质保教实践的中心问题,并提出了家长沟通六步法则。
  • 摘要:一项调查显示,中国近60%左右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碍、逃课厌学、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网络成瘾、自闭自虐、啃老、厌世等教育问题;80%左右的家庭不懂或不完全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甚至感到力不从心.家庭教育的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课题.那么如何使父母或将要成为父母的人切实意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构想,希望能为解决家庭中的问题提供一些途径或方式.
  •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校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单靠学校的力量已无法承担起教育现代化人才的重任.家长是学校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素质的高低,家庭教育的优劣是学校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家校合作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家长学校应运而生.截止目前,全国有各类家长学校43万多所.这些学校在努力探索中积累了很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新时期下,如何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做好学校家长教育工作已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为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依据.研究以网络成瘾测验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为研究工具,测查了广州市460名中学生.结果显示:(1)家中能上网和单亲家庭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显著高于其他学生.(2)网络成瘾(IAD)组与非IAD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性.父母在拒绝否认教养方式上的高差异,对子女网络成瘾具有影响;父亲的拒绝否认与母亲的拒绝否认或惩罚严厉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子女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差异.(3)男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家庭预测因素依次为母亲拒绝否认、家中能上网、父亲惩罚严厉、单亲、父亲过度保护;女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因素依次为母亲拒绝否认、家中能上网.
  • 摘要:探讨视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和父母教养方式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用CBCL和EMBU量表对92名视障儿童和43名正常儿童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发现有行为问题的视障男童占23%,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强迫、体诉、社会退缩、多动、攻击性和违纪.有行为问题的视障女童占22.2%,主要表现在抑郁、强迫、社会退缩、多动、违纪、性问题、残忍方面.视障儿童的社交退缩问题与父亲的拒绝否定、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三个维度相关显著.父母的严厉惩罚和缺少温情的关怀理解会导致视障儿童的社交退缩等问题,过分的保护或干涉也易于导致儿童的行为问题,所以在视障儿童的成长过程我们要努力帮助家长正视自己的残疾儿童并创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
  • 摘要:本文尝试从父母如何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中寻求“独立自我”这一角度出发,整理出“‘爱的序列’自我觉察”、“与孩子一同书写《幸福账本》”、“增进亲子双方智慧的沟通法”等三个实用性技巧,并阐述背后的重要理念,协助父母们在家庭教育中找到合适的支点,让自己的生命更殷实,使家庭教育模式更加健康有效,同时为家庭教育服务工作提供一些思考.
  • 摘要: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家长培训等相关工作,更新家长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促使儿童健康成长.但家长会、专家讲座等传统的培训方式似乎并不怎么受家长的欢迎.参与式培训模式在家长培训中的应用,既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又有许多吸引家长的创新之处.本文从参与式培训模式的活动组织、内容组织、实施关键与现实问题几方面阐述了参与式培训模式在家长学校中的应用.
  • 摘要:在发展的历程中,子女的行为随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对于负面的、不适应的、不符合大人期待的行为,要矫正为正向的、合宜的行为,最为人熟知的方法之一就是行为学派的行为改变技术.但随着积极心理学的风潮影响,提倡预防重于矫正,透过积极心理学的内涵一正向情绪、正向特质、及正向组织,鼓励为人父母者以正向管教的方式来形塑子女正向行为.父母亲使用正向管教策略,不断地引导子女感受正向情绪、丰富其正向经验,使其具能力感及希望感,乐于学习及接受挑战,进而培养出正向的人格特质.再加上正向的社会支持系统,则更能充实子女内在的心理能量.而这种能量可作为抿抗困境与挫折的缓冲,使子女在面对困难时具有复原力.此外,也可帮助子女发展出正向行为及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之视野,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亲职教育,并提出具体建议.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谘商对国中生情绪智能之辅导效果.本研究采“等组前后测量”之实验设计,以十六名国中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组、控制组个八名.实验组接受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谘商之实验处理,控制组则否.研究工具以“青少年情绪智力量表”进行前、后测量,将所得数据进行共变量分析,并辅以成员所填写之总回馈单,作为研究结果的补充.研究结果发现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谘商对国中生情绪智能具有辅导效果.实验组在“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觉察他人情绪”分量表与“情绪智力”总量表上有显著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的结果与结论,提出具体建议,提供学校辅导工作及未来相关研究之参考.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二十四小时自杀防治现场紧急处遇工作的发现,并从中述说出自杀防治的重要性、及为何遇到如此大的压力与负担仍是不离不弃的接受每一个挑战,从自杀当事者身上看见生命历程的故事.本研究采“叙事分析”之自我叙说架构观点,来看待在二十四小时自杀防治现场紧急处遇工作中,所遇到的当事者及后续的辅导对话,并探索在自杀当事者背后往往都有一段生命旅程故事.
  • 摘要:儿童享受的优质学前教育内在地包含优质的早期家庭教育.父职参与能够有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惠及孩子和婚姻,因而需要重视和加强父亲参与研究与指导.通过对广州市荔湾区2所幼儿园和2所托儿所的186名儿童的父母进行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该区父亲参与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存在父亲参与观念较传统、父亲参与方式不平衡、父亲参与能力需提高等问题.为此,要加强舆论导向,引导更多父亲参与;加强父职教育,转变父亲参与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升父亲参与能力.
  • 摘要:建立“家庭教育”系统理论,关键在于对“家庭”的解构,以往的视野,限制了我们对“家庭”的认识.如果对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认识有偏颇,整个学科也将随之偏颇. “家庭教育”受了目前教育观的影响,其实务过程仅被限制于学校教育的下位概念之下.只有打破“教育仅能被学校承载”的观念, “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形成完整的学科及其相对独立的操作体系.
  • 摘要:本研究尝试透过父子感情的探讨来了解大陆父亲父职参与的成效,并分析其是否会因个人背景变项的不同而有差别。其结果除能了解目前大陆父亲父职表现的成效外,更可提供作为比较两岸父亲父职表现成效的素材。
  • 摘要:在中国香港地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家校合作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香港“基督教国际优质音乐中学暨小学”(简称ICQM)作为一所宗教团体创办的优质学校,发挥私立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家校合作方面十分强调学校的主导地位,并且卓有成效.这在开放、多元的香港社会,是一个颇具特色的个案.
  • 摘要:美国民选的传统和参政的意识;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家长教育的专业引领;学校对家长评议的重视,使家长委员会在美国学校系统的运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家长委员会促进家长参与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辅导家长、多向交流、家长自愿者、家庭学习、参与决策及社区合作等六种方式.专业的眼光、积极的参与和学校的重视,是充分有效地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儿童教育中作用的必要条件.
  • 摘要:目的:探究汉民族文化中母亲意象人格面具的结构.方法:首先对广州、上海、哈尔滨等十多个城市约1500位汉族人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了用于探索母亲意象人格面具的问卷.之后分两批发放问卷.结果:对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依据因素分析碎石图和因素分析载荷表,得到构成母亲意象人格面具社会观的三个因子,即集体理想、身心结构、个人理想.结论: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的结果显示,母亲意象人格面具社会观的三因素结构得到了数据的良好支持.
  • 摘要:早教教师要根据1~3岁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创设温馨的阅读环境,培养婴幼儿阅读的喜好;以适宜的图书,满足婴幼儿的阅读需求;师幼、亲子共读,培养婴幼儿主动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获得阅读的经验和体验,提高阅读的效益和乐趣;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婴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对儿童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网络文化对儿童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以及家庭教育的对策.
  • 摘要:工读学校是主要针对心理偏常、行为偏差或有轻微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矫正的特殊学校.文章提出了工读学校的两大“核心价值”:研究“问题学生”和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结合工读学校的案例对“问题学生”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工读学校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七大力量”:发挥成长的分析力、环境的教育力、行为的养成力、课堂的渗透力、文化的感染力、大爱的感化力与协作的共育力,从多角度,多渠道拓展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