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
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

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4-10-16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研究会;中华女子学院

会议文集: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高校女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她们承受的教学科研的压力与日俱增.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校女教师在面对事业发展压力的同时,还不得不承担养育子女和照顾家庭的重任.与男教师相比,她们面临着更为明显的事业与家庭的冲突.女教师一方面在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管理事业中,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另一方面,因为追求完美,以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又不自觉地使自己陷于"E型陷阱"之中.这种事业与家庭的矛盾冲突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家庭和女教师自身.因此,要平衡女教师事业与家庭的冲突,使其协调持续发展,首先需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实现社会性别公平;其次是高校要创设公平职业环境,促进女教师事业的良好发展;最后是女教师应发扬女性主体意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 摘要:高校女教师承担着多种社会职能.面对有限的精力与多重的社会职能,当她们专注追求职业发展时,往往会付出社会家庭层面和个体身心层面的代价.从新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适当调整现有的高校职称晋升标准将有助于减少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代价.
  • 摘要:在当代社会,发展女性高等教育是促使妇女解放与发展走向更深层次的必经之路,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让教育的多元化探索成为可能.虽然从世界整体范围上说,当代女性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男女合校的方式进行,单纯的女子高校从数量上说不占优势,而且有的女子高校今天还面临着很多发展困境,但是毋庸置疑,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女子高校在探索妇女解放实践道路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她们在发展女性高等教育、加快妇女解放进程上具有更高的自觉性和推动热情.比较中外女子高校办学特色,可以更好地为中国女子高校发展提供经验参考,在立足本国的历史现实,适应本国的女子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努力为提升本国的女子高等教育水平服务。同时要具备国际视野,适应教育全球化的现实,加强交流与合作。
  • 摘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是指导和推动中国妇女事业进步和发展的国家行动纲领.2011-2020年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凸显了对"妇女与教育"领域的重视,排位顺序提前,与国际妇女发展趋势衔接,明确高等学校开展女性教育的主要目标,策略措施具体.要实现对教育过程及结果性别不平等状况的改变,远比改变受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平等更艰巨、更复杂、更精细,对高等院校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从"无性别意识的教育"转变到"有性别意识的教育":迫切需要制定性别平等教育法规,迫切需要正视当代大学生对性别平等教育的需求,迫切需要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基础工程建设,迫切需要提高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能力.明确2011-2020年妇女与教育领域的新目标,认识中国妇女在教育领域面临主要问题的新阶段,才能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开展女性/性别教育的新作为,发挥好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先锋作用,为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制建设提供智库,为"以人为本"建设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妇女干部教育培训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妇女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某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探讨新形势下妇女干部教育培训的障碍性因素,寻求有效的突破,为妇女干部教育培训的更大发展扫除障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制度设计缺陷、培训机构缺位、受训对象动因不足是制约妇女干部培训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要从思想观念的创新、教育立法的创新、管理机制的创新、培训方式的创新和队伍建设的创新等方面来创新和发展妇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 摘要: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城镇化的社会变迁已有悄然兴起之势.本文基于对北京市周边村落的观察,重点关注在村落转型当中女性的发展状况,并对其受教育情况和家庭教育中的责任进行一定的阐述分析.虽然在社会补偿等具体政策制定及落实过程中并未出现明确的性别不公正现象,但是女性的社会参与程度明显低于男性,家庭的日常照料成为女性的首要责任.该村落的女性和男性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及资源,但在和村民关系紧密的再就业教育培训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家庭教育、家庭策略中,更为看重女性群体的责任.最后,笔者针对所发现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广泛使用,远程继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远程继续教育已为人们获得现代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远程继续教育正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均衡器".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为视角,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远程继续教育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即远程继续教育选择问题的性别分析,远程继续教育专业和学科的性别选择问题的探索,远程继续教育中男女学生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性别差异问题的分析,等等,使人们充分认识远程继续教育在实现教育公平中的价值和作用.
  • 摘要:女性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通过调查问卷以及个别访谈的方式,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工种的女性农民工个体进行实地调研,利用SPSS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素质整体偏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造成女性农民工素质偏低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女性农民工自身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本文从自身、社会、用人单位、家庭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构建女性农民工素质提升的新路径,进而提高女性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加快女性农民工发展,充分发挥广大女性农民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摘要:在女性基层干部的培训中,惯用的方法通常是成人教育普遍应用的理论讲授教学方法和内容模块教学法,虽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也达到了一定的培训目的,但是从现代培训理论角度来看,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培训过程中起到全程指导的作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培训模式,促进了女性干部培训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率的提升.参与式教学就是在培训中,通过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参与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自信心得到进一步开发,学生得到发展。参与式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常见的参与式活动方法有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带、角色扮演、戏剧、模拟、填表、画图、访谈、座谈、观察、辩论、排序、打分、小讲座、游戏、练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
  • 摘要: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改善自身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的关系.妇女受教育的水平不但制约其现实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影响到妇女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就是要保证女性和男性在享受教育方面的起点公平,这样可以缩小男女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不断提高妇女的权利素质,有利于妇女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建议营造有利于妇女受教育的良好环境,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推进妇女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网络教育培训,推进妇女教育信息化建设。
  • 摘要: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干部培训的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教师的身份和作用是干部培训上个新台阶的核心因素.在干部培训革新过程中完成角色的转变与飞跃,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培训条件下的传授者转变,教师成为干训学生的促进者,教师成为研究者。
  • 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民族妇女开始经历城镇化变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大量民族妇女改变原有生存方式进城就业,另一方面是留守家乡的民族妇女开始现代化种植业.然而,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培训使得进城民族妇女难以实现稳定就业,也使得留守家乡的民族妇女难以适应现代农牧业经营活动.因此,如何获取就业技能培训对于稳定进城民族妇女就业以及提升留守民族妇女发展种植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西部牧区蒙古族妇女获取就业技能培训的渠道主要有: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合作社与行业协会、职业技术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存在技能培训资源总体短缺、缺乏针对性、培训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 摘要:单亲母亲是一个弱势群体,她们在家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单亲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影响着家庭中未成年孩子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宁夏城市单亲母亲受教育程度的分析,探讨了单亲母亲受教育程度对收入水平、就业层次、健康水平、权益保护、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发现单亲母亲的特点如下:受教育程度低,工作不稳定,主要从事临时就业,大部分家庭收入低,属低收入人群;对自身健康水平认识不到位,维权意识较弱,缺少家庭教育知识.因此,本文提出:在对单亲母亲进行物质救助的同时,还要重视单亲母亲的教育培训.提高单亲母亲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对单亲母亲的教育培训纳入妇女教育培训的整体,制订单亲母亲教育培训计划,体现教育公平、以人为本理念;结合单亲母亲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安排培训的时间、内容和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把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在物质救助的同时引导单亲母亲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主动参与社会劳动,实现自食其力,为自己和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 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重要问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也得不到满足.从生理的需求到安全的需求,到社会交往的需求,到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方面都得不到充分满足.同时这些需求在留守女童和男童之间还存在很大的性别差别.在调查差异的基础上,从政府、学校、社会和儿童本身找到具体可促进的措施.
  • 摘要:女大学生作为女性中的精英,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起着独特作用.本文从学校、家庭和女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女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认为社会转型所造成的学校功能、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承载着厚重道德资源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是家庭美德教育弱化的原因.新时期加强女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一方面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庭美德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吸纳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要素,把家庭美德教育与弘扬"四自"精神和建设先进性别文化结合起来,构建学校、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家庭美德教育体系.
  • 摘要:家庭照料责任是家庭责任更是社会责任,一个国家能否解决好家庭照料责任是其文明进步的水平和标志.中国是一个有着明显家族取向的社会.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家庭关系以亲子关系为主线,强调双向抚养模式.中国社会的现状是家庭照料责任逐渐呈现出女性家庭照料责任的倾向.因此探究家庭照料责任女性的就业支持对策,不仅为女性解决现实问题,更能促进现实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政治文明进步、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构建和谐社会.本文通过开放性问卷分析出家庭照料责任尤其是老人家庭照料责任和儿童家庭照料责任对女性就业有着显性和隐形的负面影响;同时对家庭照料责任进行了明确定义,从文化、社会、政策、人口等背景方面进行了分析,反映出女性承担主要家庭照料责任的形成原因及对人类发展、经济增长以及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意义;在承认女性为承担家庭照料责任的贡献前提下,参考国外福利国家关于家庭照料责任承担者的支持政策,提出经济补偿、提供面向社区的社会服务、平衡工作—家庭关系支持、再就业支持、宣传提倡家庭照料责任家庭与社会共同承担等政策、加强对女性就业保障的监督与管理、社会保障体系设计倾向7个方面对女性就业的支持对策.
  • 摘要:本文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虎妈"式教育现象出发,深入剖析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缺失,包括教育目标只有成败,没有幸福快乐,教育方式拔苗助长,缺少因材施教的魄力,教育理念注重父母权威,缺少一套合理的现当代家庭教育原则,探讨这些缺失对孩子造成的不利影响,寻找弥补中国式教育不足的方式方法.
  •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对农村女生资助过程中的价值观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在资助过程中出现的"重资金资助,轻思想沟通"问题,进行了网上讨论和沟通,汇总了资助人在资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就今后的资助工作提出了建议.建议在今后资助农村女生的过程中,在进行资金资助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价值观的教育,使其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更好地帮助受助农村女生全面成长.
  • 摘要:女童受性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而且处于非常隐蔽的状态.中国家长性监护的意识差,没有对幼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在遭遇性侵时,有些年龄小的女孩很懵懂,无法确认这种行为的性质,只是觉得这是一种喜欢和亲昵,但是好像又不太正常,不知道应该反抗还是应该接受,反复受到侵害.有些特别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并不反感身体敏感部位被抚摸这样的身体接触,等到懂事以后才知道这是性侵害,于是觉得自己很傻,觉得自己很恶心,觉得性也很恶心.有些人在心理层面形成了严重的性阻抗,甚至婚后无法过夫妻的性生活,造成婚姻的悲剧.也有些懂事的孩子遭遇性侵害时,因为受到恐吓,不敢求助.中国年轻一代的家长意识到需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苦于找不到教材,无从入手,面对孩子的性问题总是尴尬地支支吾吾.一方面,主流文化对性教育话题回避,孩子很少能够得到正面清晰的性教育;另一方面,网络色情泛滥成灾,不健康的性信息毒害青少年,造成青少年性意识和两性关系的混乱.中国亟须完善对孩子的性教育,尤其需要帮助家长建立家庭性教育和性监护的意识.
  • 摘要: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教育的重要性和公平性得到全民的广泛认可.然而,造就社会公平的教育背后,仍然蕴藏着传统性别文化与国家制度带来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造成女性教育发展中面临种种困境.教育的不公平性与女性教育发展中所遭遇的困境表现为:法律上的平等教育权与现实中的教育机会非均等共存;女性教育程度与教育回报率背离;女性人力资本追加与劳动参与率互相悖;现行教育体制与教育期望对传统教育理念互构.
  • 摘要:男女性别平等和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必须高度重视.现在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法律上得到认可,但在现实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女子基础教育陷入恶性循环,高等教育中男女不平等现象,女性就业面临性别歧视等,都会阻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宁夏是处于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回族人口占到40%左右,女性人口接近50%,只有高度重视女子教育,才能促进教育性别公平,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建议转变观念,营造有利于教育性别公平的良好氛围,调整和完善公共与教育政策,保持人口性别均衡发展,优化教育结构,形成各类教育良性发展格局,加快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改善妇女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妇女自身素质。
  • 摘要: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不等于平均或者相同,公平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对处境不利群体的特殊支持与帮助;教育公平是以人为中心的,考虑女性和男性在社会中享有相同的资源和机会,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女性教育有利于社会公平,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所以推进女性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但事实上女性并没有完全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导致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重男轻女思想,经济条件的束缚和女性就业困难.所以倡导整个社会真正、充分地尊重认可女性,从思想上教育引导,从法律上约束,高度重视女性的教育问题,提高女性的综合素质及社会地位,使女性与男性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利,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及社会地位的公平竞争.
  • 摘要:陕西省妇女法制教育是陕西妇女教育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妇女权益保障法》作为保障妇女权益的专门性立法,其实施20周年来的情况调研从一个角度反映了陕西省妇女法制教育的状况.本文以调研报告的形式从陕西省妇女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认知程度、文化教育状况、人身和财产权益、婚姻家庭权益、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益等方面说明陕西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20周年来妇女法制教育和权益保障的状况.
  • 摘要:高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女性性别学科问题一直影响教育公平,这涉及教育的终极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来源、知识本身等问题.女性性别学科问题的产生既有女性自然、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过去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男性中心主义倾向,某些学科体系的构建不适合女性学习.针对如何解决高等教育中女性性别学科问题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女性特色教育可以开设适合女性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专业,女性特色教育可以建构适合女性学习的学科体系,女性特色教育要逐步消除学科领域性别歧视。
  •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女性劳动者增强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高等职业教育性别公平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公平现象,从性别公平角度提出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与建议,即国家应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性别公平问题,社会应积极倡导公平的高等职业教育性别培养观念,高等职业院校应主动营造良好的性别公平教育氛围,高等职业教育女性应树立正确的性别发展意识。
  • 摘要:本研究基于2011年女大学生典型群体调查数据发现,对大学生群体规划毕业后去向的显著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户口类型、是否为独生子女、目前就读的年级、学科门类、自评综合能力量表、自己期望的最高学位、父母期望中的最高学位、是否找过工作、职业规划量表和政治面貌,而且,各自变量的影响作用在不同性别群体中表现各异.以上发现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和评估提供实证基础,促进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女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
  • 摘要:教育的性别不平等已广受教育社会学和社会分层研究的关注,研究肯定了性别不平等的存在,但是也肯定这种不平等正在逐渐弱化.已有研究仅仅关注本科及以下的教育阶段,对于本科以上的更高等教育少有涉及.本研究利用"大学生发展状况调查(2008年)",考察大学生在是否考研问题上的性别差异.本研究的数据结果表明:在"后本科"教育阶段,性别不平等仍然存在,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男女两性大学生的考研实践可能并不完全相同,至少男大学生的考研意愿并不受制于其家庭背景,而女大学生的考研意愿受到家庭背景的显著影响.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了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 摘要:农村籍贫困女大学生从乡村来到城市,由于经济需求不一、社会关系简繁以及文化传统导致的文化冲突有可能使她们出现心理问题.不公平感、紧张焦虑感、自我封闭感以及从众感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影响了高等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高等学校应当高度关注农村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她们熟练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加强她们的心理辅导和关怀,教育她们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下,来研究女性就业问题,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思考.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工程,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女大学生就业,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打破所有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壁垒,才能实现长期性、制度化的女大学生用工机制.同时,女大学生也要从自身方面多加考虑,努力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意识,培养积极主动的择业、创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如今这样的环境下争得一席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把中国带入有史以来最有活力的繁荣时期,也带入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时期.截至2014年7月9日,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542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较2013年增加28万人,全国高校在校女大学生的比例已达45.7%.尤其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的是: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引起多方关注.由于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有着与男生不同的特点,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既有共性,也存在个性.这就向高校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当前的诸多社会问题与"因性施教"的教育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同时,正视性别差异,重视对性别差异规律的研究,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职业型、应用型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女性人才.随着实现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截止日期的临近,如何继续推进男女平等、赋予女性更多权利,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国际社会对社会性别的研究提出了保障女性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平等参与经济发展、减少就业性别歧视和职业隔离和提升妇女的经济地位等研究方向.同时,社会性别也为研究与探讨女大学生职业发展公平提供了新的视角.
  • 摘要:职业教育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在校生中,女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但职教机构很少根据女生的需要和问题开展针对性教育.女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属于德育范畴,本文探讨了在职业院校以德育选修课和学校社会工作两种形式开展女生道德教育的优缺点.
  • 摘要:高校女性高科技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是指高校女性高科技人才自身素质以外的、对其成长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外部环境的优劣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女性高科技人才的成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妇女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从整体上为高校女性高科技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也应看到,由于传统观念和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高校女性高科技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确实还存在许多问题.因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净化高校女性高科技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逐步完善培养选拔工作机制,不断优化高校女性高科技人才成长的组织环境;解除个人后顾之忧,为高校女性高科技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女大学生人数的增多,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尊重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社会性别教育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反思和批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性别缺失,已成为教育公平的民主诉求和两性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借助社会性别的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时,发现无论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还是教育内容、教育环境,都存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社会性别缺失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给男生松绑,还女生本来",社会性别教育无疑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长点.
  •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从入学之初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通过危机意识培养、有计划有步骤的就业教育、就业心态培养,加强社会调控、制度调控、教育调控以及心理调控和自我调控,可以有效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问题,并提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层面的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干预建议和个体自身应对策略.
  • 摘要:文章使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教育长期追踪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求职就业中所呈现出的性别差异,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性别差异.本文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社会资本存量,尤其是自致性社会资本存量并不低于男大学生,她们对于社会资本的利用程度也并不弱于男大学生.但社会资本对男女两性就业的影响体现出明显差异.相较于女性,社会资本对男性就业发挥更大作用.究其原因,刻板化的性别意识会阻碍社会资本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从而难以缩小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 摘要:性别问题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在高等教育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性别不平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平等、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高等教育结果的性别不平等.解决的办法包括建立和开设女性研究课程,研究有关女性方面的课题,提高教师的性别观,提高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质量,构建有利于女性发展的校园文化,完善反性别歧视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生育保障等相关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同工同酬,增加就业培训和就业机会等.
  • 摘要:根据中国教育部网站数据2012年统计,中国高校女性本专科、研究生人数均高于男性,据此可以认为:中国与许多发达国家一样,女性已经享有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然而中国高校长期传统的无性别教育、无视或忽视女性特殊性的教育,已成为直接的或潜在的阻碍占半数以上女性成才和发展的阻力,更为凸显的就业等方面的不平等现象,使中国两性和谐发展失去了重要的基础和机遇.为此,在高校进行女性/性别教育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高校中设立女性/性别教育体系,在大学生培养方案中体现性别意识,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女性课程,已成为高教改革面临的任务,是针对高等教育中性别不平等现象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分析中国部分高校现已设立的女性/性别教育课程构架,提出"培华模式"的独特见解和构架,可对男女兼收综合类大学开展女性/性别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提供思考和参照.
  • 摘要:因性别差异,女性领导者和男性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存在差异,在领导力培养中必然各有特点.在高校,课堂教学是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重要平台,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第二课堂也是不可缺少的培养载体.为此,山东女子学院在第二课堂上进行了许多尝试,在关注女性特质的基础上,对女大学生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为培养核心,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强化爱心教育,提高女性魅力.同时,注重改变传统社会性别定位,通过过硬的专业能力培养、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增强了女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担当责任的勇气,提高了其领导能力.
  • 摘要:以往对青少年榜样教育的研究多关注于榜样示范作用的式微,忽视了榜样认同中性别失衡的困境.本研究认为从后一问题切入,能够突破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等静态分析范式的禁锢,更好地厘清榜样教育中的性别话语及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和焦点小组的方法,对"90后"大学生的榜样认同展开了分析.结果发现,榜样认同中的性别失衡是国家向度与市场向度在性别话语建构中合谋的产物,折射出两者既冲突又重合的复杂图景,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榜样认同及其性别气质的自由发展.
  • 摘要:妇女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而参与者的跨文化思维培养是涉及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它关系国际交流间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国际事务话语权的增强以及国家文化的传播等战略层面的问题.本文结合当今跨文化中的文商理论,从国家外交战略和妇女国际交流的层面进行理论分析,试图通过高校实际案例的解析,探索相应的实践教育模式,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即运用专业技能,创造师生服务外交环境,进行大使论坛,商务部援外项目,“女性参与公共服务”大学生领导力培训班,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峰会的志愿者系列活动。
  •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成为焦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上某些组织单位的性别偏见,也有女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女生能够顺利就业,并能学以致用,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就此提出一些参考意见,政府部门和舆论要大力提倡“男女平等”的就业观点,女生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在各方面不弱于男生或超过男生,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此外,政府和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女生投身祖国建设的一线工作。
  • 摘要:教育公平就是要保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个人和社会因素不妨碍人达到其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落实教育公平必须建立有利于女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面向未来的女性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必须从四个方面来着手创新,即建立培养目标协同机制,由学校和学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女性专业人才;建立教师队伍协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实行高校和社会师资的流动与互聘,为女大学生提供最优化的师资配比;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高校和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要共同构筑女性创新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条件;建立合作管理机制,建立起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双重培养机制,进行女性专业人才的协同管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摘要:将先进性别意识教育纳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先进性别意识十分重要,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并行不悖.纳入的路径包括在国情教育中融入性别视角;在中国人民为中国独立富强、为中国的近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讲授中融入先进的妇女思想和妇女运动的内容;在揭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做出"三个选择"的过程中凸显对妇女群体为什么和怎样做出了"三个选择";在讲人民大众对中国独立富强、发展进化做出历史性贡献的过程中注重对妇女贡献的强调等.将先进性别意识教育纳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需注意科学确定各章的着力点和案例的选择与打造.
  • 摘要:中国自古"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使得女性在各个方面的认同度非常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女校的发展使更多的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体会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女性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并且美术教育给女性带来了新的面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及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在其中起到独有的重要作用.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式下,女性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事业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各种活动中女性美术家所占的比例有限,不能满足女性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对女性的认同感增加,女性艺术家在艺术上展示出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述方式等,使得女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她们的艺术潜能不断得到发掘,更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及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其独有的重要作用。
  •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应用技术性大学转型的形势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机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应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要求,创新教育理念,健全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的培训制度和机制,增强教育实效性,注重需求分析,构建多元化模式,采取多种方式,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探索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思路.
  • 摘要:高校女教职工作为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应该引起全社会特别是高校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女教职工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发展不利.本文借助"三个平等"指导思想,从权利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三个方面,对女教职工的职业发展环境和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政策,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提高女教职工的自我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
  • 摘要:网络通信技术及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与此同时带给人们的是精彩纷呈的文化世界,各种文明的冲突与价值观似乎难避免,加之选择与决策的自由为大学生的碰撞对当以代大学生的思想所造成的混乱与迷茫主体意识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必须对其加以正的引导.通过对所在院校的大学生个体访谈、集体确座谈的形式了解到,今天的大学生们在性别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方面存在很多障碍.高校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关乎大学生正确性别观念的树立,关乎正确的性别自我认知、和谐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搞好校园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保障.
  •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韩国女性普遍接受高等教育,新式职业女性越来越多.女性的职业发展受到很多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韩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很快,这为女性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基础.但同时,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保障机制的缺乏,很多韩国女性在结婚之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往往辞去工作担任全职主妇.高学历和低就业率,难以突破的职场玻璃天花板,以及家庭角色和生育难题,都是韩国女性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 摘要:在当下,社会性别平等对每个国家而言已然成为一个核心发展目标.在过去的25年里,女孩和成年女性面临的劣势以最快的速度减弱,但性别不平等仍然占据着某些领域,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早期的性别隔离研究始于对劳动力市场的关注.20世纪初,西方学者指出,性别隔离现象的影响已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参与到相关探讨中.本文论述了当前英国学科性别隔离横向与纵向的现状,并分析了深藏于背后的原因.通过对英国学科尤其是STEM学科的性别隔离问题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可以发现,英国学科内的性别隔离依然比较严重。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男性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女性多集中在教育、健康福利等学科。相关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男孩和女孩在数学能力的表现上大体相当,在其他与科技有关的课程上仅存在细微的差别。2003年,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发起的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和评测活动(TIMSS)提交的《世界科学报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留学生评估项目(PISA)等都证明了上述结论。因此,能力表现上的性别差异并不是更多地来自先天的生理差别,它与家庭、学校氛围、社会文化价值观、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更加密切。而之所以出现“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并不是男女的生理差异使然,也并非学科理性沉思的结果,而是社会意识形态、权力分配、利益基础在学科领域表现的结果。“女性应该知道和应该做的事情,是能够增进丈夫和家庭福利的事情。”但从历史上看,“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的划分并非从来如此。除了早期专门为女性开设的学科或专业,如健康、保育、食品与营养等,现代意义上的“女性学科”都是女性进入高等教育系统后,逐渐在男性主导的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中形成的。其反映的实质是一种与性别隐喻相对应的意识形态,包含着一种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是一种男性中心的文化在高等教育和学术领域中的体现。
  • 摘要:互联网作为人类生存的一个新的技术平台,由于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全新体验,曾被视为一个真正民主和平等的场所.事实上,它的崛起的确为女性的生存发展拓展了空间,为女性打破男权文化建构下的话语体系、重构女性话语空间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加快了男女两性平等的进程,促进了女性的自我发展.但是,互联网毕竟只是一个载体,是现实生活的延伸,其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和呈现依然真实地反映出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秩序,现实生活中的两性不平等状态在网络中依然存在.那么,如何处理网络中的性别问题,如何看待网络世界与个人的关系、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的关系、真实自我与虚拟自我的关系,这些成为女性网民网络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而网络素养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女性网络生活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让女性在有目的、主动性的探究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提出确立女性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建立女性网络素养教育的多方联动机制,唤醒女性的自主意识,培养女性的自律意识,并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的建议。
  • 摘要:知识经济引领了人类文明的新进程,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而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显著.重视女性继续教育,为女性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是促进妇女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职业女性接受继续教育的困境,认为传统性别角色、多重角色的压力、观念上的误区、机会不均等的因素阻碍了职业女性接受继续教育.反思继续教育的现状,本文认为继续教育除了考虑人的工作和职业需要之外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开放的教育资源、互动的远程教育、灵活的认证体系为职业女性提供个性化的继续教育.
  • 摘要:河北省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大省,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河北妇女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面对当前河北农村妇女现状,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自身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在部分地市县开办农村妇女中专班和农村妇女讲习所,贴身定制中专班课程模式,专心打造特色教材平台,精心培育师资队伍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应了农村妇女需要,“五美”课程模式、专业教材体系,把知识送到了农村妇女心坎上,打通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关节”,农村妇女也能有学历,三年来,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送教下乡”直接培养农村妇女近2000名,她们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礼仪文化,不断激发创业激情。
  • 摘要:妇女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石,妇女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妇女的教育是一项重大工程,本文根据目前妇女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的状况,探讨妇女因下岗、择业和就业存在诸多困惑及接受再教育机会的流失等原因,提出以提高妇女自身能力为突破口,拓宽继续教育领域为途径,采用多元化模式,满足社区妇女的个性化需求,加强继续教育力度,促进社区妇女将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使提高妇女综合素质的继续教育收到双赢效果.
  • 摘要:妇女接受继续教育,对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作为致力于女性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发展和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目前开展的继续教育工作入手,阐述了在打造女性继续教育品牌方面的一些想法和思路,包括建设阵地,夯实继续教育培训的组织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增强教育培训的智力储备,注重实效,着力推进继续教育培训的三大重点,加强女性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机制、体制建设等。
  • 摘要: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妇女干部院校在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愈加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对兄弟妇女干部院校做出调研,分析新疆妇女干部学校发展的优劣之处,对新时期新疆妇女干部学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加强教材建设,加强调研,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参政议政情况,主要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参选参政的意义,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妇女参选参政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特点,客观、主观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原因分析,建议等进行介绍.当前,我县当选女干部的整体素质有待明显提高.妇女群众参选参政意识明显增强,成功率提高.妇女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原村妇代会主任当选率高.妇女参选的有利政策成就了妇女顺利进入村"两委".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女性干部人选不足、担任实职的女性干部少、传统的性别观念影响农村妇女参选参政、女性自身竞争力不强.原因主要在于:受经济发展因素、领导重视力度不够方面因素影响;受旧思想、旧传统观念的影响;妇女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意识较落后;基层妇女组织建设不够完善;生活所迫等.建议:加大对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妇女参选参政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学习,明确科学知识是改变农村妇女未来命运的基础;选任有能力的妇女代表干部;关心农村妇女的身心健康;进一步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领导;注重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加强妇女能力建设;广泛发动、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多措并举,建立促进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长效机制.
  • 摘要: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妇女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妇女的素质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品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逐渐增多,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家庭教育也面临着空前的突出问题,必须通过妇女教育推动家庭教育健康发展,更新观念,让妇女教育有“位”,建好阵地,为妇女教育搭“台”,灵活形式,让妇女教育有“方”,丰富内容,让妇女教育有“为”,多方投入,让妇女教育有“钱”。
  • 摘要:母亲教育在古代中国社会拥有深厚的传统,自20世纪以来却遭遇百年滑落,几乎毫无地位可言.而今母亲教育的错位与缺失则频频引发各种负面效应.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当代社会不仅需要母亲教育传统的回归,更需要探索与构建旨在提高母亲教育素养的新型母亲教育观.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品质、教育观念以及某些教育原则等方面的探讨,构筑了新型母亲教育观丰富而具象的体系,进而提出了塑造"学习型母亲"的迫切任务.而践行新型母亲教育观,离不开母亲的身体力行与全社会的共同推进,任重而道远.
  • 摘要:本文聚焦婴幼儿的喂养、教育、消费以及母亲的育儿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的母职内容,通过对当前流行育儿杂志《父母必读》2012年全年12期中相关文本的分析,描绘了杂志中呈现的当前城市中的母职图像,即科学母职、消费母职及育儿与工作兼顾的母职.其中,科学母职和消费母职是杂志呈现的主要母职形象,育儿与工作兼顾的母职呈现较少.探讨了媒体如何建构母亲的特征和母亲角色,并在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当中去理解和分析媒体建构的母职内容及母职意识形态.
  • 摘要: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成长有其独特之处.她幼年丧父,刚过而立便接连遭受丧偶、失母之痛,独育六子,年近不惑开始创作,短短十年成长为美国经典作家,其经历成了美国文学史上引入注目的成功故事.本文探析不分国界、弘扬爱的培养德行、教导伦理的家庭教育,在促使她恪守"孝道"、传承家风,从而能够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富有成就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管窥家庭教育对妇女发展的根本性影响,以期对当下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她对儿童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母亲的素质决定孩子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和谐、家庭稳定、祖国富强.提高母亲素质是全社会的重大责任,不仅仅母亲们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具备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更新观念,建立新的儿童发展观,社会也要大力支持母亲的教育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母亲教育,大力开展社会办学,创办有特色的母亲教育培训基地。
  • 摘要:晚清之际女性读者、阅读史及其在当代借鉴意义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女性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特别是小说创作的历史和女性读者阅读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小说书籍不仅有作家创作层面的构成因素,还有小说被印刷、被出版,最终到达读者手里等层面的因素.其中少不了女性读者的参与.通过对女性读者及其阅读史的考察,就有可能知道,那个时代的女性喜欢什么,阅读什么.这些问题不但是阅读史研究的关注点,也越来越成为女性教育研究的关注点.而女性读者作为晚清小说读者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参与了当时小说市场的运作,也影响了当时女性社会的启蒙和教育,对当前女性教育更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选择《中西日报》小说作为考察晚清小说与女性读者关系的切入点,首先是基于晚清之际小说家和出版商在报刊上刊载小说的普遍性.《中西日报》及其所载之女性教育小说迎合流行风尚,受读者欢迎,既是出于报纸销路考虑,"以便确保大量迅速地销售",又可传播科学观念,启蒙和教育女性读者,在晚清时期海内外报刊界都有重要意义.对晚清小说做"教科书"式的解读是女性读者参与的结果.晚清小说发展中多插图、重写情等走向,是市场对女性读者的重视的体现.但晚清新小说出现在众声喧哗、多元杂陈的论述空间,难免成为各种思想论述、现实利益互相争夺的对象,尤其在女性读者的阅读实践中,甚或产生大相径庭的阅读价值及附加意义,是晚清小说发展中不应忽视的环节,也是晚清之际女性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 摘要:高考招录中的性别议题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一些高校及相关专业以国家利益、就业率、专业平衡、教学效果及社会效益等作为实施性别配额的"合理"依据应该受到质疑.事实上,"性别公平"与相关话语的纠结是一个被社会权力语词建构起来的伪命题,它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对教育的操控.造成高考招录中性别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上的职业性别隔离和学科/专业的性别迷思.问题的症结不是这些因素之间的冲突,而是业已存在的社会性别观念及职业领域的性别隔离.职业是人们的经济身份,也是获取社会资源的基础,甚至是社会地位的表现,它并非性别中立,而是被塑造成适合男性或女性的工作,作为社会职业选择的前奏——高校的学科/专业存在不容忽视的性别意识形态,其中包含男尊女卑的价值等级观念,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实际上是一种男性中心(优越)文化在学术领域的体现.这一问题不是进行简单的性别配额就可以解决的,而应该揭示其背后可能隐含着性别化逻辑以及观念、制度与结构上的原因.
  • 摘要:公正、公平、平等这三个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从理想和价值的角度出发,公正是对社会现实的评价性反映,包含人类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公平关乎日常生活操作层面,侧重工具性,要求遵循同一标准的相待;平等则是侧重不同社会主体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要享有同等的权益.三者相比较而言,公正高于公平、平等,公平、平等应以公正为归依和导向.社会平等具有相对性,绝对的、原初的社会平等不存在.不能用公平取代公正,否则就会产生负面社会效应.合理地区分三者,为构建一个公正和谐的良性发展的社会提供一定的启示.
  • 摘要:在唯GDP论渐渐褪去其本不该有的虚幻绚烂色彩的今天,在总结国家发展经验、十分强调"顶层设计"的今天,妇女发展的衡定也需要与时俱进,从主要以物质水平衡定,提升到妇女教育水平衡定,从女性教育地位的"顶层"坐标厘定妇女发展的"设计"方向与实施框架."教育是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女性受教育水平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重要内容.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女性所受教育的程度及其质量,对人口发展质量、女性劳动力的质量及其技能、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及社会地位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女性的发展将越来越明显地取决于女性所受的教育,女性的教育地位将成为表明女性地位的一个根本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女性接受教育的状况进行观察,通过对各级各类教育中女性人口所占的比例、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与男性受教育状况的横向对比差异等来反映.本文以2013年广西女性教育地位调查的数据分析为基础,从女性在不同时期受教育状况的对比、发展状况对比入手,试图阐明女性教育公平应成为衡量妇女发展水平的坐标这一观点,建议根据教育投入与发展的需要,将义务教育延伸至高中阶段,教育经济资源以人为配置单位进行均衡配置,从实效性方面着眼,注重女性后续教育,立足女性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转变,强化社会性别理念,提升乡村女性后续教育水平,强化终身教育理念与时代的深度融合。
  •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这一共同目标,需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而这些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种,也是社会公平的标志,而且直接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公平,只有实现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才能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社会的和谐。也只有各方面的和谐才能促进教育的和谐,从根本上做到真正的教育公平。因此可以看到,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也是相当重要的关系。
  • 摘要:农村留守妇女在生存发展中存在诸多困境,需要建立多方参与、通力合作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帮助她们克服困难.在这个社会支持体系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村组的依托功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
  • 摘要:本次调研针对新疆地区的女性教育,调查1100余万各族妇女,调研包括女童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妇女职业教育等不同年龄段妇女的受教育情况,总结了新疆女性受教育情况的主要进步和新疆女性受教育状况进步的原因.然后从新疆各地受教育现状分析入手,探寻导致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及原因,在其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快推进男女平等进程,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加快女性教育公平发展的法律政策是重要保障,加强教育投入是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重要环节,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助推新疆女性教育,转变女性自身观念。
  • 摘要:"农业家政"就是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自发组织起来,应农民的需求,成群结队到缺劳力农户家中进行有偿帮助,处理一些农活的农业组织.但是,目前它还处于自发的无组织的状态,处于未成熟、不完善的初级阶段.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它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市场的需求.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宏观管理、顶层设计,对"农业家政"加强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通过创办农业家政公司,实现农业家政"公司化经营、员工制管理";通过实行"企业+农户"模式,实行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等途径,创新"农业家政"经营模式,开发好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