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性别平等

性别平等

性别平等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0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法律、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9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1452篇;相关期刊730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中国妇运、妇女研究论丛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十五次全国皮书年会、2013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女性发展论坛等;性别平等的相关文献由136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伯红、叶珊、樊文军等。

性别平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9 占比:48.90%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1.07%

专利文献>

论文:1452 占比:50.03%

总计:2902篇

性别平等—发文趋势图

性别平等

-研究学者

  • 刘伯红
  • 叶珊
  • 樊文军
  • 李慧英
  • 蒋永萍
  • 谭琳
  • 马蔡琛
  • 唐娅辉
  • 姚瑶
  • 郑玉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云梦
    • 摘要: 在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诸多关于两性平等方面的争论。其中长盛不衰的一个理论分支便是,“差异”[1]理论与“宰制”[2]理论之间的二元论。对此,朱迪斯·贝尔提出了相应的特征与情境理论;她立足于女性生活,对传统女性主义法学理论中遇到的困境进行讨论。就《女性的法律生活》中关于平等原则的观点,本文将从特征理论与情境理论、传统法学理论中的平等原则、当代女性主义法学中相应的平等原则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重新审视当代女性主义法学对传统法学理论的发展。
    • 摘要: 李慧英,女,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妇女发展纲要》评估组专家,北京市性别平等评估咨询委员会专家。30年来,一直致力于妇女/性别研究、行动推进与政策倡导。1995年与同事一起创建了中共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同年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并作了主旨发言。
    • 于乐荣; 张颖; 杨博琼
    • 摘要: 性别平等观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本文利用涵盖7个省的样本数据,采用情境方案设置和心理学实验方法,测量农村居民对性别收入分配公平方案的偏好及选择。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家庭收入水平以及受访者个体差异后,性别因素显著影响个体对性别收入分配公平方案的选择。具体来看,农村男性更倾向于选择通过收入再分配手段调节性别收入差距的分配方案,但随着初始性别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以及男性转出额度的增加,农村男性赞成调整的可能性下降。同时,农村男性和女性对彻底改变初始收入分配结构方案的偏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秉承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农村居民更认同性别收入差距存在的分配方案,而不是绝对的性别收入平等。
    • 曲书苇
    •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障女性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追求教育上的性别平等。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性平等尊严是人的现代化课题中的应有之义,这是现代文明的共识”。性别平等教育是男女平等事业发展的基础,更是人民权利和事业不断进步的重中之重。文章将从性别不平等对女性及社会的影响,性别平等教育的意义和原则,对现有政策的评价及对未来的建议措施这几个方面展开简单分析。
    • 张鸿巍; 侯棋
    • 摘要: 随着《民法典》的出台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实施,我国未成年人抚养权归属的酌定亦愈发要求依“儿童最佳利益”原则而来的“子女最佳利益”原则行事。然而,由“子女最佳利益”原则考量而来的离婚后未成年子女抚养权归属原则歧义多变,如《民法典》第1084条第2款的规定。本文建议,应基于“子女本位”主义的“子女最佳利益”原则,融合父母性别平等视角,综合考量符合该原则标准的诸多重要现实因素,作出最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研判。
    • 张永军
    • 摘要: 近年来,澳大利亚为推进女性在STEM领域的发展,不仅实施了覆盖多领域和多层次的女性STEM项目,而且在2019年发布了专门的支持性政策文件——《推进STEM领域女性发展》。从背景来看,该政策主要是回应科技发展带来的STEM人才需求加大、STEM领域女性代表不足和STEM领域性别文化偏见问题;从内容来看,该政策从教育、职业和文化三个领域提出了支持行动;从实施来看,该政策由政府引领,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并制定了年度行动计划加以推进。文章提出对我国的三点启示:制定系统化的STEM领域性别平等政策,强化STEM领域性别平等资源建设和支持项目,调动全社会力量推进STEM领域性别平等
    • 龚伟亮; 陈育嵩
    • 摘要: 通过分析历届夏季奥运会官方电影(1912—2016)中的女性形象呈现,研究这种呈现变迁背后展现的女性奥林匹克历史变迁。奥运会举办初期,以性别为沟壑,女性运动员被长期排斥在奥运赛场之外。随着世界范围内两性平等思潮的深化,在内外部相关因素共同作用下,奥林匹克运动对女性的接纳更趋平等。研究发现,奥运官方电影对于女性形象的表达方式更趋多元,从单纯地展示体育赛事中的女性,到项目和人物的穿插,再到注重奥运赛场上的女性人物故事;运动员身份从单一走向多元,女性形象从保守含蓄走向个性化,在性格呈现上也从单纯的身体表达转向反映人格品质与人物光辉的层面。奥运官方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呈现经历了从引人瞩目的影像奇观,到成为他者的凝视对象,再到自我叙事的转变。
    • 张腾之
    • 摘要: 作为体育报道舞台上的重要构成部分,女性媒介形象塑造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梳理现代奥运会中女性力量的结构性变化,发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女性身体参与推动奥运会的性别平等,二是女性社会性参与提升奥运会的女性地位。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冬奥会报道为例,探析媒体如何以平等视角塑造独立、专业、有内涵的女性媒介形象,提出媒体实践创新的四个方面的思考,即以公平、全面报道为原则,以性别平等传播为突破,落实正向管理要求与提升专业素养,抓住大型国际活动契机以加强国际传播。
    • 李英姿
    • 摘要: 西方妇女运动的发展促使女性自我意识不断提高,随着社会性别主流化概念的推行,不同性别尤其是女性在语言方面遭遇的不平等问题愈发受到重视。这对语言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语言使用的一系列变化。联合国在保证人权的基础上出台了诸多关于语言性别平等的政策法规。文章探讨了这些政策法规产生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对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等机构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国未来应充分发挥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语言政策相关文件制定、修订、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中国在语言治理议题包括语言性别平等方面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中国语言治理规范的全球话语权,并推动区域合作和区域/全球治理的发展。
    • 杨倩; 李英桃
    • 摘要: 自1947年至今,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简称“妇地会”)共举行66届会议。对历届妇地会的会议主题与成果文件的分析显示,经过75年的组织机制与国际规范建设,“妇女问题”已从最初的单一性问题发展成为综合性、跨领域的“全球性别平等议题”,加速落实北京世妇会《行动纲领》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力争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承诺和奋斗方向。妇地会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