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凝视

凝视

凝视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8篇、专利文献416篇;相关期刊551种,包括青春岁月、文学教育、电影评介等; 凝视的相关文献由195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东进、郭圆月、陈卫东等。

凝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8 占比:70.16%

专利文献>

论文:416 占比:29.84%

总计:1394篇

凝视—发文趋势图

凝视

-研究学者

  • 王东进
  • 郭圆月
  • 陈卫东
  • 孟青泉
  • 何赛灵
  • 刘波
  • 夏瑞
  • 田超
  • 练敏隆
  • 罗晶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赵莹
    • 摘要: 大量有关《马拉/萨德》的学术研究,都是通过彼得·布鲁克执导的同名戏剧电影作为参照,这部拍摄于1967年的影片,是布鲁克照搬《马拉/萨德》的舞台剧场景拍摄而成的.电影,作为一个复制的手段,当然可以复制著名的舞剧,歌剧和诸如此类的艺术作品,但是,即使假定这类复制力符合银幕的特殊要求,它们至多也就是将其"储存"起来而已.而创作于1967年的《马拉/萨德》却是一个另类,它不仅仅是研究戏剧《马拉/萨德》必观摩的录像资料,更具有电影艺术价值.
    • 张铄
    • 摘要: 《大使》是都铎王朝亨利八世时期画家小汉斯·霍尔拜因的肖像画代表作品。画中现实元素丰富,历史及各种绘画技巧裹夹于其中,可见者和不可见者交替回应。观赏视角的变迁见证了艺术的历史发展,文化精神的演变掺杂了神权和王权的相互争斗,象征意义的转化彰显了人类真实的生存处境。天国的关怀和死亡的凝视交织于此,世俗的灵魂和崇高的信仰终会在浩瀚的宇宙中实现救赎。
    • 牛艳琪; 刘明录
    • 摘要: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女性依然是被凝视的他者,像西尔维亚·普拉斯一样的女性诗人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物。普拉斯以写诗的方式揭露女性被压迫的社会现实,她的自白诗《隐喻》以怀孕女性自我物化为描写对象,讽刺了男权社会中规训女性的传统观念。以凝视理论为基础,阐释普拉斯的自白诗《隐喻》,有助于分析普拉斯在凝视下从自我物化、自我分裂到自我觉醒勇敢反抗凝视这一过程。普拉斯旨在呼吁社会正视女性,激励广大女性勇敢追梦,实现自我。
    • 李豆豆; 黄辉辉
    • 摘要: 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1952)是一部反映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经典之作。该部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一直被白人世界“看”但又“看不见”的主人公陷入表象身份和真实身份的双重身份困境,走向身份突围的艰难历程。文章运用福柯的凝视理论,分析小说中主人公“被凝视”下的表象身份以及反抗凝视、重新接受民族文化、实现真实身份的过程,以期阐释黑人身份困境的成因,思考黑人正视其民族文化、实现身份突围的重要性及路径。
    • 王琦
    • 摘要: 让-吕克·南希把艺术的本质理解为对意义—世界的“触”,它包括触摸、接触、触动、触及、触感、感触等含义,艺术因此被理解为以图像的可见性触及意义—世界的不可见性的根本方式。对于南希而言,基督教绘画能把艺术从神学中回撤和外展出来,使艺术回归作为“触”的本质中去。蓬托尔莫的《圣母往见》对凝视的表现和召唤,传达出基督教绘画中可见性与不可见性之间的辩证运动。卡拉瓦乔的《圣母之死》则通过对凝视的拒绝和排斥,传递了基督教神学自我解构的特征。两幅画作都揭示了艺术作为外展、敞开、到来等“向外”的特征,体现了南希的艺术本体观。南希对基督教绘画的分析,可以看作是对所谓“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回应。
    • 段宇晖
    • 摘要: 19世纪来华美国传教士的风景记述展现了身处孤绝状态下的传教士对特定自然景观的凝视。面对眼前的荒野景致,传教士所追求和寻觅的是自我情感的认同以及阐释异域自然资源的权力。但是他们的情感认同需要在超绝的地理空间中才能得以体验,其过程和效果是对中国人文景观的疏离与排斥。而就异域自然资源所作的阐释则表明他们也是以自己的认知系统来定义中国的自然景观的。
    • 陈子仪
    • 摘要: 东西《回响》中多个女性的相互照应与对比产生了群像效应,而内在于女主人公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身份,使她的凝视具有某种女性主义的意味,也使她的社会性别呈现出自由流动的特点。不同人物的故事以及对故事的审视相互交叉缠绕,完成了对爱与信任的质询和呼唤。
    • 毛晓群
    • 摘要: 《纵情夏日》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芭芭拉·金索沃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书中,金索沃以捕食者,蛾之爱,老栗树三个故事为主线,向读者呈现了一幅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夏日景象,讲述了三对男女在不同的生态圈中“爱与抗争”的故事。该文旨在通过探讨小说中男性、女性与自然三者的关系,揭示金索沃小说《纵情夏日》中的生态意识和女性主义思想。
    • 陈小爱
    • 摘要: 美国桂冠诗人、普利策诗歌奖获奖者娜塔莎·特雷瑟维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美国非裔诗人之一,以书写美国非裔历史见长。个体叙事的历史化是其诗歌历史书写的主要策略,其作品“视觉艺术诗”的形式突破了传统的个体叙事书写。本文从视觉书写、个体叙事书写、历史化书写三个方面对特雷瑟维诗歌《贝乐克的奥菲利亚》进行分析,认为《贝乐克的奥菲利亚》中个体叙事的历史化书写主要从叙事者设置、跨媒介书写、语言、文体策略等多个维度进行构建。
    • 赵学敏
    • 摘要: 电影《八佰》展示了小人物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如何克服内心恐惧,转变自我认知,从而英勇抗战的故事。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认为:“主体是采取他者,如父母的某些方面来建构自我的。”影片《八佰》中胆小如鼠的老铁、拿不稳枪只想逃跑的老算盘、小湖北和端午、租界区的部分“看客”等,到最后都投身抗战,在“他者”镜像下完成了自我思想的转变。本文将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作为支撑,分析战争电影《八佰》中小人物角色的心理转变和主体建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