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化

历史化

历史化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9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3篇、专利文献560797篇;相关期刊278种,包括求是学刊、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文艺研究等; 历史化的相关文献由35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再兴、何同彬、吴秀明等。

历史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3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560797 占比:99.93%

总计:561190篇

历史化—发文趋势图

历史化

-研究学者

  • 王再兴
  • 何同彬
  • 吴秀明
  • 陈培浩
  • 刘康
  • 张立群
  • 程光炜
  • 老舍
  • 颜水生
  • 李云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钱锋; 罗元胜
    • 摘要: 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肆虐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而这也是对历史上的重大疫情与城市医疗空间之间的关系作深刻反思的契机。对于该“反思”,文章以“图解”的方法和福柯权力空间的理论为视角来考察流行病下空间实践的演化。首先,文章介绍了图解理论。而后,逐步将其带入流行病的语境中并生成“流行病图解”。随后,根据福柯对西方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三次流行病——“麻风病”、“黑死病”和“天花”——的哲思为起点,总结出了三种关于流行病的图解和空间实践,分别为“驱逐”(exclusion)、“内化”(inclusion)和“常规化”(normalization)。作者认为,历史化地看待疫情与空间实践不仅能更好地尊重人的需求,还能进一步扩展医疗空间研究的理论视野,为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 赵黎波; 张则天
    • 摘要: “重返八十年代”作为对当代文学学科提供范式意义的学术思潮,其知识背景应被“历史化”清理。福柯及詹姆逊、阿尔都塞、埃斯卡皮、曼海姆等学者的理论为“重返八十年代”研究者提供了方法论性启示。在此基础上,程光炜、贺桂梅、王尧等学者建立了个人化的“历史化”研究路径。“重返八十年代”研究工作的开展历经了“再解读”固化的文学史概念及注重史料文献的考证、整理和编选的两个阶段。
    • 陈小爱
    • 摘要: 美国桂冠诗人、普利策诗歌奖获奖者娜塔莎·特雷瑟维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美国非裔诗人之一,以书写美国非裔历史见长。个体叙事的历史化是其诗歌历史书写的主要策略,其作品“视觉艺术诗”的形式突破了传统的个体叙事书写。本文从视觉书写、个体叙事书写、历史化书写三个方面对特雷瑟维诗歌《贝乐克的奥菲利亚》进行分析,认为《贝乐克的奥菲利亚》中个体叙事的历史化书写主要从叙事者设置、跨媒介书写、语言、文体策略等多个维度进行构建。
    • 方维保
    • 摘要: 《“红色经典”的经典化之路》一书,通过对文学周边文本和传播历史的考察,还原出一个历史语境。文学研究中的历史化将文学文本转化为“经学”文本。红色经典的历史主义批评和研究,就是在经学的权力话语立场上将特定的文学文本指认为经典文本。
    • 赵黎波
    • 摘要: “历史化”已经成为当下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词”,也是“重返八十年代”学术思潮的关键词。“历史化”贯穿“重返八十年代”学术活动始终,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主要体现在其“文学社会学”“年代学”“史料发掘”等具体方法之中。“历史化”的方法使“重返八十年代”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推动了当代文学学科建设。
    • 胡传吉
    • 摘要: 审美研究及经典研究,于文学研究而言,是减法对文学意义的追问。格非在1980年代中后期、1990年代早期所创作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如《追忆乌攸先生》《迷舟》《褐色鸟群》《背景》《傻瓜的诗篇》《锦瑟》《凉州词》等,显示出比《人面桃花》等长篇小说更多的复杂性,在多样性方面,也更为出彩。格非以理性与神秘之悖论连接起不可知与不可行,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足以开拓现代未知领域的小说“巫术”,但同时,作者把人的存在引向了神秘而未知的非“存在”状态。“走向”传统的格非,搁置了一些与现实相关的疑案,他以温情、伤感等姿态,成功地隐去那些不能实现、不可知的内容。不确定的人,成为乌托邦的注脚。
    • 李红梅
    • 摘要: 随着时代的深入发展,当代文艺学的研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在研究的不断深入下,“历史化”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显,为我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工作的实施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对当代文艺学知识建构影响深远。鉴于此,本文即对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与创新的意义展开了深入剖析,以期相关人员借鉴。
    • 张桃洲
    • 摘要: 在重新探究1990年代诗歌的过程中,“回到历史现场”的资料发掘整理工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突破那种孤立地看待1990年代诗歌的思维和方式,以一种开阔的视野,将之同时放在中国当代乃至20世纪诗歌发展脉络和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尤其是二者的交错关系中。反观1990年代诗歌中的“历史意识”,不仅关于“历史”内涵的理解、对于诗歌与历史关系的认识以及诗歌书写历史的方式,在不同诗人和评论者那里出现了明显分歧,而且某些着意凸显“历史意识”的诗歌文本的效力几乎丧失殆尽;“个人意识”及“个人写作”也是如此,它们被赋予了取向不一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其中“历史的个人化”主张犹如历史与个人间的平衡木,易于滑入惯性驱动的“空转”。就1990年代诗歌的文本构造而言,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应该是“戏剧化”,它也许能够重塑对于诗的认识,重新锻造被种种凌空虚蹈所消耗的活力。
    • 孙艳
    • 摘要: 《马君武年谱》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现代意义上有关马君武的常谱体例年谱。除了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著名学者和诗人的身份,谱主马君武还是一位译作颇丰的杰出翻译家。年谱的编者从事翻译史研究近三十年,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该年谱的撰写在翻译历史的文本化和翻译文本的历史化方面对翻译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并为其他人文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全面详实的史料参考。
    • 陈培浩
    •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研究范式几经其变。社会历史语境的变化推动着思想变革,并带来现当代文学研究观念、问题意识和学科方法的推陈出新。宏观上看,现当代文学学科边界焦虑一直挥之不去,从20世纪80年代的“新文学整体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到21世纪的“新国学”“民国机制”等各种崭新的命名乃是对这种学科焦虑的回应。作为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构成,新诗研究领域分享着学科的整体发展焦虑和方法更新。20世纪90年代“现代汉诗”作为诗学概念获得了理论建构,这是对新诗学科从命名到方法论进行整体性重构的探索。进入21世纪以来,以姜涛、张桃洲、段从学等学者为代表,新诗研究进一步呈现出本体话语历史化的倾向。由于对文学进行内/外区分的观念逐渐被质疑,诗歌本体不再被视为一种与历史无关的自律性存在,这种探索无疑跟整个现当代文学学科历史化倾向同构,但新诗研究也提供了自身独特的经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