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化
儿童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44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0088篇;相关期刊272种,包括文化月刊、基础教育论坛、早期教育:教科研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教育和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六届学术年会等;儿童文化的相关文献由422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爱琴、刘铁芳、边霞等。
儿童文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0088篇
占比:99.27%
总计:60531篇
儿童文化
-研究学者
- 孙爱琴
- 刘铁芳
- 边霞
- 郑素华
- 钱雨
- 严咏梅
- 陈世联
- 刘晓东
- 宗介华
- 徐静静
- 步宁
- 邓琪瑛
- 于慧
- 何卫青
- 侯海凤
- 刘思彤
- 刘智成
- 刘琼
- 吴春榕
- 周明刚
- 周晓波
- 宋家林
- 张克明
- 张咏梅
- 张雅倩
- 彭钢
- 徐华江
- 徐洁
- 成尚荣
- 方卫平
- 方美红
- 朱慧燕
- 朱自强
- 李利芳
- 李彦平
- 李玫
- 杜晓利
- 杨晓萍
- 林兰
- 梁小丽
- 毛曙阳
- 王任梅
- 王冀敏
- 王善安
- 王棣
- 王济民
- 王翠萍
- 童雅平
- 罗刚淮
- 苏悦
-
-
杨九俊
-
-
摘要:
“乐学教育”是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锡师附小”)的一面文化旗帜。每次到锡师附小,迎对孩子们的盈盈笑脸,喜闻师生们的欢声笑语,就会感到和他们一样乐在其中。一、儿童文化是“乐学教育”的思想根基关心儿童是锡师附小百余年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首任校长提出学校的“三大使命”中即有“实施儿童教育”;改革开放后提出“把学校办成儿童成长的乐园”;进入21世纪,又提出并践行“捍卫童年、启迪童年、放飞童年”的办学理念。
-
-
彭丹
-
-
摘要:
在西方传统文化研究中,成人文化中心的比较视角占据主导地位,儿童文化被认为是不成熟的成人文化,不值得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亚文化群体运动的发生和研究者对儿童文化的发现与探寻,儿童文化成为儿童人类学的核心话题和新童年社会学的重要问题,最后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儿童文化研究领域。这不仅使儿童文化研究的边界越来越清晰,而且使儿童文化研究的内涵不断丰富,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创造的不同于成人的文化以及儿童对成人文化的阐释性再生产。儿童文化研究有助于消解成人中心主义,促使人们认识到儿童既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促进了儿童观的现代化。儿童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参与文化的权利,顺应儿童创造文化的方式,保障儿童文化的生长与发展。
-
-
袁晓萍;
许宏;
李勤
-
-
摘要:
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迈向纵深发展,学军小学立足于适应“双减”背景下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打造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学校管理体系,着力于践行基于儿童文化的个性化的小学教育。学校打造“三季”进阶课程,入学季课程、成长季课程、毕业季课程,刷亮学生的精神底色;实施“双免”个性评价,期末免试、校园“半天学习制”,为学生的成长留足空间;创新“三研”机制,“课程研发”制度、“研课研学”制度、“分级研训”制度,培育教师的专业气质。期待以这样的教育教学变革拥抱新时代的变化,保卫童年,让校园成为儿童的诗意家园。
-
-
-
陈懿婷
-
-
摘要:
中国哲学文化中不乏对儿童的关注,儿童多次作为某种意象,代表着至淳至真的人生境界,成为哲人终其一生的追求,这反映了中国哲学文化饱含智慧的儿童观和文化观。儿童意象蕴含了传统文化对儿童纯真、向善和求美之心的欣羡与赏识,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和道德意识。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反思传统文化不仅应包括对传统文化优秀思想的再思,而且应包括从此角度重新认识传统文化。
-
-
边霞;
张克明
-
-
摘要:
我国儿童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已三十余年,历经初萌与沉寂期、重启与奠基期、发展与繁荣期、蓄力与育新期四个阶段,已形成儿童文化基本理论研究、基于儿童文化的教育探索与实践、儿童文化“事实”及其生态研究、儿童文化元研究等主题,研究热点与演进轨迹逐渐显现,对儿童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但同时也存在研究范围宽泛,研究视角局限,关注对象单一,偏重思辨研究等问题。未来需要对儿童文化研究正本清源,明确研究定位,推动建立儿童文化研究自有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使之成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借鉴儿童人类学、新童年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资源,吸纳多元研究主体,加强跨界对话与合作;关注儿童文化的多样性,拓展研究对象与内容,回归儿童文化的“复数”样貌;创新研究方法,走进儿童文化的“田野”,展示儿童文化生成的过程性与动态性,增强儿童文化研究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
-
花蕾
-
-
摘要: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的主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对话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基础。通过树立新型师生观与教学观,加强和重视课间的互动与交流,加强课外学习,丰富对话内容来建立与实施师生对话关系,呼唤儿童的文化回归。
-
-
方美红
-
-
摘要:
儿童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文化,艺术与审美渗透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艺术教育本应更多地受到儿童文化的观照,但在当前成人文化霸权主义的状况下,幼儿艺术教育出现儿童文化缺场困境,其发展呈现出从艺术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到评价的异化样态。为此,要针对幼儿艺术教育各个要素的异化样态进行纠正,让其目标设定从成人视角转向儿童视角,内容从分裂转向整合,方法从机械转向创造,评价从注重结果转向关注过程,让幼儿艺术教育重新获得儿童文化的浸润,成为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真”艺术教育。
-
-
方美红;
王任梅
-
-
摘要:
儿童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文化,艺术与审美渗透到了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儿童文化视角下审视儿童艺术,二者之间呈现出整体与部分、本质与表征、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幼儿艺术教育本应更多地受到儿童文化的观照,然而当前成人文化处于霸权地位,导致幼儿艺术教育中儿童文化的缺场与儿童文化的自觉困境,幼儿艺术教育发展呈现出从艺术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到环境的异化样态.为此,要针对幼儿艺术教育各个要素的异化样态进行纠正与积极建设,让其目标设定从成人视角转向儿童视角,内容从分裂转向整合,方法从机械转向创造,评价从注重结果转向关注过程,环境从封闭转向开放,让儿童文化重新回归幼儿艺术教育.
-
-
步宁;
刘娟
-
-
摘要:
随着学术界对儿童研究的重视,儿童文化研究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1949~2020年儿童文化研究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如下特点:现阶段儿童文化研究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研究内容广泛,但各主题研究数量不均衡,某些主题研究力度不够;研究方法以质化研究为主。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本文对儿童文化研究的展望如下:加强儿童文化本体研究,坚持编撰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优化研究方法的结构,不断更新儿童文化研究数据库。
-
-
钱雨
- 《2018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课程变革需要儿童的力量.本文从儿童文化的视角对学前课程变革进行了反思.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特有的行为、观念和态度的“普同模式”,具有儿童独特的生长性、游戏性与泛灵性.学前课程变革的危机始于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对立.对儿童文化的轻视阻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学前课程应适应成人的标准,但更要符合儿童的标准.基于儿童文化的学前课程变革应满足儿童的生长需要、符合儿童的游戏兴趣并发挥儿童天然灵动的想象力.
-
-
Lin Lan;
林兰
-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六届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新童年社会学”在欧美等国兴起,通过对传统童年研究中轻视儿童主体地位、忽视儿童生活世界等问题的揭露,儿童文化研究问题再次被推到前台.近30年,国内儿童文化研究取得了突出贡献:确立了儿童文化存在的合法性地位;开辟了儿童文化研究的基本方向;成立了专门的儿童文化研究机构.与此同时,研究中也存在儿童文化概念不清晰;研究思路上偏重理论思辨,着重探讨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在研究方法上过于依赖理论辨析的“书斋”式研究.对比之下,欧美国家近年来进行的儿童文化研究已经走出“书斋”的局限,深入“田野”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探寻儿童群体对文化生产的独特贡献.民族志研究方法在儿童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将会拓宽这一研究领域的视野,并重新审视儿童群体在文化创造中的地位.
-
-
霍泠屹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儿童文化是儿童及其同伴群体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思维逻辑、语言内涵、群体价值观及行动方式与规则.儿童文化与儿童道德发展密切相关,而现有德育中存在的儿童文化缺场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因而需要对德育中的儿童文化进行重构,德育过程应充分体现儿童的权利主体地位、德育工作者应切实理解儿童独有的道德逻辑、培养儿童的独立人格.
-
-
-
-
-
-
-
-
-
-
-
-
- 张伟光
- 公开公告日期:2001-07-11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儿童文化素质教育游戏棋,是对现有儿童纸盘游戏棋的内容和形式的重要改进。该游戏棋具有能够满足儿童娱乐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使儿童学习和掌握一些比教科书上更为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中国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其构思独特,成本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