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
儿童精神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1771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大众心理学、父母必读、少年儿童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儿童精神的相关文献由182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海东、刘晓东、李静等。
儿童精神—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1771篇
占比:99.71%
总计:61951篇
儿童精神
-研究学者
- 丁海东
- 刘晓东
- 李静
- 孙爱琴
- 方红
- 毕淑敏
- 王乾荣
- 翁淑琴
- 苏悦
- 陆英
- 一览
- 丁占海
- 万玲仙
- 严咏梅
- 于树军
- 仇玉玲
- 付学梅
- 任玉萍
- 余德芳
- 俞丽美
- 冯欢
- 刘伟
- 刘寰忠
- 刘晓华
- 刘晓娟
- 刘杰
- 刘秀英
- 刘笑良
- 卓嘎
- 卞小利
- 卞银芳
- 卢清
- 叶燕芬
- 叶英
- 吕斌
- 吴双
- 吴尚学
- 吴彩霞
- 吴旻
- 吴河江
- 周一贯
- 周平
- 周庭
- 周旭红
- 周益民
- 唐艳艳
- 喻小琴
- 士心
- 姜雪薇
- 孙亚兵
-
-
刘晓娟;
卢清;
王春燕
-
-
摘要:
儿童精神的纯真、诗性逻辑、游戏性等特质,不符合甚至相悖于成人成熟的价值标准,而儿童精神的成长又要依托于来自成人及其教育的引导。儿童精神在成人主导的教育中容易受到忽视,早期阅读教育亦存在此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背离儿童精神,主要体现为:在观念上存在着功利性倾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离儿童的精神需求,在实施方面缺乏儿童精神的积极导向,在环境创设上缺少儿童精神的必要支持。早期阅读教育背离儿童精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文化根源,在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对“文字”及“神童”的崇拜;究其现实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及教育的功利化;究其教育定位,在于成人本位视域下忽视儿童的主体性及其精神特质。儿童精神引领下的早期阅读教育需要做到:目标的制定应趋向科学性,材料的选择应注重多样化,环境的创设应凸显陶冶性,实施的途径应强调体验性,效能的评价应考虑全面化。
-
-
仇玉玲;
毛文婧
-
-
摘要:
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基于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新要求,为顺应儿童天性发展需要,秉承"以玩育美、以美育人"的工作思路,提出"玩美"的教育主张,并通过打造校内外"玩美驿站"、构建"玩美"课程体系,拓展美育的实践场域,推动美育落细落实.学校的"玩美"实践拓展了小学美育的时空场域,也丰富了小学美育的实践样态.
-
-
吴河江
-
-
摘要:
诗教作为一种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可行方式,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诗教为儿童创设诗意的精神空间、保全儿童纯真品性、涵养儿童生命情感等方面.可以通过引导儿童进入诗境和感受诗心,观照儿童的审美体验,彰显儿童的价值生命等途径,来完成诗教促进儿童精神的成长.
-
-
戴菁
-
-
摘要:
微博、微信、微型小说、微课、微电影、微视频……当下,是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不经意间,我们都身不由己地处在了一个"微时代".微型习作,顺应儿童天性的应然需求,开启儿童言语的个性之门,丰富儿童习作的源头活水.
-
-
-
-
张戈
-
-
摘要:
“好声音驿站”是在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玩美驿站:追求儿童精神的小学美育实践样态的研究》的子课题,文章是通过在校园儿童好声音驿站建构的研究,形成小学美育实践的新样态,丰富和发展儿童美育的操作方式和实践路径,为儿童提供美育的资源和服务。让小学生在小学校园中为了引导和促进儿童通过游戏等活动培养审美能力而设立的主题活动区域。好声音驿站为儿童提供美育资源和服务,让小学生在自主建构或选择的游戏活动中交流、合作、体验、感悟,从而丰富小学美育的途径和表现方式,形成富有特色的儿童喜欢的美育实践样态。
-
-
-
赵长青
-
-
摘要:
儿童精神具有自我中心化、整体混沌性、潜意识化、诗性的逻辑和游戏性等特点.主要表现为儿童的理性思维发展不够成熟,因而以自我的意识、知识、情感等为中心,从自己的视角和立场看待一切的人和物,并且儿童在感知外界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条理性和目的性,习惯于将自己的听觉、嗅觉、视觉以及肢体动作等融入到客体之中,与客体产生双向互动,赋予客体人的特质,并以此体验自由与快乐.因此,以儿童精神为视域,让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能够有效促进小学课外阅读的开展.
-
-
沈宁
-
-
摘要:
儿童文学作家沈习武秉持儿童文学应当是纯净透明的原则,尊重儿童、尊重自然、尊重生命,重视儿童心灵的能动性,运用切合儿童审美思维特征的语言,"接地气"地叙述人与动物的关系.通过富于魅力的动物形象和真善美的人物形象,重现与传递爱与信任,致力于新时代儿童精神的审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