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教

诗教

诗教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551篇;相关期刊758种,包括船山学刊、甘肃社会科学、贵州文史丛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诗教的相关文献由1494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杨发清、王宏林等。

诗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1 占比:21.5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551 占比:78.42%

总计:5803篇

诗教—发文趋势图

诗教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杨发清
  • 王宏林
  • 冯铁山
  • 刘怀荣
  • 柯小刚
  • 梁东
  • 苏静
  • 何怀玉
  • 刘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程勇
    • 摘要: 基于历史逻辑和圣王信仰,古文经学家将《周礼》《左传》视作礼乐秩序、礼乐制度的构想与实证,如此,对诗、乐、舞所做的典章制度设计也就具有了政治和文化层面的典范性。其核心思想是,完美的政治必得依据礼乐治国的理念,通过人性和人情的力量,通过由礼统摄而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的审美化,造就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为此,需要在国家官制体系中设置职官,通过乐教和诗教,实现礼乐生活的制度建构。
    • 党圣元
    • 摘要: 中国古代文论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学价值思想和学说,实际上就是一座文学价值论的宝库。这些思想和学说,植根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传统哲学价值论、传统思维以及传统文学艺术这片沃土之中,因此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从孔子到《诗大序》《乐记》,形成了一个对文学的价值功能作用进行整合与建构的思想认识和发展过程,所形成的儒家“诗教”原则,标志着古人文学价值思想的自觉,亦标志着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中文学价值观话语系统的正式建立。主张文学本体构成与宇宙——人生对应,审美与人格——道德融合,文心、诗心与生命——心灵会通,诗教、文道与价值——意义同构,是儒家文学价值思想最基本的特征,就形态而论,传统文论归根结底是关于文学价值的理论,其落脚点在于文学价值的认识、阐发和文学价值观的建构。因此,从功能论这一层面和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说传统文学思想是一种价值本体论的理论批评话语形态。
    • 周丽
    • 摘要: 桐城派巨擘姚鼐在诗歌领域建树颇丰,他的诗洁净精微,生动地叙述了当时社会的自然风光、生活面貌、政治习俗等,倾注了诗人无尽的情感。作为信奉孔孟之道、程朱之学的儒家知识分子,姚鼐遵循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歌美学思想,将诗歌的情感性与功用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令诗歌臻于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境界。
    • 周丽
    • 摘要: 莫砺锋: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古籍整理与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等,著有《江西诗派研究》《杜甫评传》《朱熹文学研究》《莫砺锋诗话》《漫话东坡》《莫砺锋说唐诗》《莫砺锋评说白居易》《莫砺锋讲唐诗课》《莫砺锋讲宋诗课》等。
    • 任小青
    • 摘要: 1926年的“西安围城”事件作为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发生的惨烈事件之一,已逐渐被人遗忘,因史料缺乏,更少有人对其始末加以检讨。有案可稽的是,“学衡派”代表人物吴宓将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诗史”书写,集录为《西安围城诗录》并刊发于《学衡》杂志。《西安围城诗录》是当时困守城中的文人对“西安围城”事件所做的纪实性叙述,它能补史之阙。诗歌强烈表达了对民国世乱风衰的忧愤、对西安帝京风流的追忆及国家和平一统的渴望。吴宓刊布《诗录》旨在恢复兴观群怨的诗教传统,确立与新文学迥然有别的文学范式,重塑诗在“文学革命”以来失落的文体权力。
    • 冯铁山; 冯思娴
    • 摘要: 要解决诗教课程实施时间零散化、内容碎片化、课型单一化等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如何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汲取传统“文学之诗教”与“教育之诗教”的教育宗旨、教育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的有益营养,进而把握新时期诗教的育人机理;其二,如何将诗教耦合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进而形成相对完整的实施体系。
    • 沈曙东
    • 摘要: 清代李诗批评主要受儒家诗教观与唐宋以来构建的诗歌审美论的影响,其中又以王夫之、王士祯、沈德潜为代表。王夫之经历了明末社会动乱,饱尝了王朝灭亡之痛,论诗重“雅奏”,这是在痛定思痛之后重返儒家学说中去寻找理论的依据。王士祯倡“神韵说”,认为李白五言古诗冲淡清远而重在复古,堪为学古者之典范;其七言古诗雄浑豪健而不乏新变,实为盛唐之“大家”。沈德潜则在怨而不怒的前提下,对李白诗歌的艺术审美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 马腾飞; 洪坚
    • 摘要: 传统“诗教”的精髓及价值在当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现代诗教的精神内核是以诗歌作为审美教育范畴,以促进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为目标,鼓励其发扬和增加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与担当意识。革命家诗词承载了革命者对伟大思想、崇高理念的坚定信仰,昭示着革命者对家国、民族命运的使命担当,彰显着革命者对党性品格至纯至萃的不懈追求,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重要的文化资源。重视革命家诗词在高校的传播、教育,正是凭借红色基因填补传统诗教在新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落差,对今后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引诗为证、案例举隅、穿插点染等途径,将革命家诗词充实于哲学、历史、文学及其他课程思政教育之中。
    • 于涛; 张元
    • 摘要: 《诗》教是中国古代以《诗》为载体、以道德情感培育为旨归的社会教化模式。《诗》教具有国家邦交人才辞令教育、贵族子弟品行教育、古代家庭人伦教育三个方面内容,以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化育形式且综合施教。当今青年网络道德异化问题仍然严峻,而《诗》教在处理青年网络道德异化问题方面具有育本真之性情、修感恩之道和成乐善有为之己等重要价值启示。
    • 傅宇斌; 钱泽
    • 摘要: 白居易“立意为先,能文为主”的律赋观重视诗之六义传统,同时不排斥文辞,这是上承汉儒“尚用”的赋学观,是其诗教观在律赋领域的延伸。其律赋观的本意依然是“意在文先”,本质上是为皇家统治服务的。与汉人论赋重“讽谏”的功用相比,白居易更重视赋作“颂美”的功能,“润色鸿业”“发挥皇猷”成了律赋最主要的作用。白居易《赋赋》为律赋的生存、壮大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极大地影响了清代的律赋创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