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77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54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25405篇;相关期刊1280种,包括思想教育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中国德育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山东社科论坛——科研工作研讨会、第四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等;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文献由2833位作者贡献,包括石海兵、余祖光、刘济良等。
价值观教育—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405篇
占比:90.15%
总计:28182篇
价值观教育
-研究学者
- 石海兵
- 余祖光
- 刘济良
- 崔振成
- 闫宁宁
- 朱小蔓
- 王熙
- 葛春
- 刘义
- 周永康
- 张俊茹
- 王平
- 蔡瑶
- 陈理宣
- 黄元虎
- 余清臣
- 刘梅
- 古人伏
- 吴倬
- 周亚文
- 姜琨
- 张来春
- 张海霞
- 曾文婕
- 李霞
- 杨威
- 王怀秀
- 王现东
- 王葎
- 石中英
- 蒋璀玢
- 辛志勇
- 陈丽
- 陶西平
- 韩丽颖
- 高洁
- 黄湖滨
- 侯丹娟
- 党晶
- 刘敏
- 华长慧
- 吉孟君
- 吴萍
- 周文华
- 喻永均
- 姚军
- 张丹
- 张佩珍
- 张明
- 张浏伟
-
-
赵庆利
-
-
摘要:
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价值观,特别是主流价值观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在教育中以更符合个体发展规律和心理学规律的方式实施有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来源.文章以珍爱生命教育为中心,对青少年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青少年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
-
徐妍;
周卫东
-
-
摘要:
德性生态场是培育学生内在道德品性的场域,包括物理场和心理场。学校德育应与社会生活和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保持一致,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生长。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提炼校本精神的内涵,基于时代的需求,通过三大德育行动,涵养新时代的长小好少年。
-
-
-
耿丽红
-
-
摘要:
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情感的涵养、思想的提升以及人格的塑造。语文教育应当文道统一,“传道”与“授业”统一,既重视文学的培养,又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通过语文课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
王润斌;
李旺林
-
-
摘要:
为在全球范围内培育青少年群体的体育价值观念、加强对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思想的引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家单位共同编写了《体育价值观课堂教学指南》。该指南以“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模式”为理论支撑,以弘扬“尊重、公平、包容”的价值观为目标导向,以逻辑层次分明的教学活动单为内容载体,以体力活动参与为主导的多学科进路为教学手段,以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为评价标准。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可以借鉴该指南的理念,凸显体育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开掘优质的体育教育课程资源,探索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模式。
-
-
袁博
-
-
摘要:
在面临突发事件的时候,涌现的事例、体现的精神、展现的力量为我们不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提供了鲜活丰富的价值观教育素材。本文意在思考社会突发事件带来的生活感受和引发的身边案例通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能够珍视宝贵生命,在立足自身实际的前提下以高度责任感的责任感和辩证的发展观,以强烈的担当意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中国的发展建设。
-
-
陈默
-
-
摘要:
为什么要讨论家庭教育中的“排毒”问题我们有太多家庭教育问题的讨论集中在如何培养出学业优秀的孩子、成功案例的原因、亲子之间如何沟通等。但我们很少讨论当今社会生活中暴露出来的突破人生底线、道德缺失等现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一是没有意识到,二是在回避。笔者认为,这方面的讨论已经到了必须重视的地步。家庭教育有病,而且病得还不轻。家长用有病的价值观教育孩子,一旦病入腠理就无可救药了。
-
-
雷宇
-
-
摘要:
杨乐院士永远不要放弃你的思理,不要为一时的得失所迷惑,这样才不负此生。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是进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最容易、最集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有效的时期。共青团湖北省委联合中国青年报开展“追寻院士中学时代”活动,以纪实访谈的形式,深度挖掘院士中学时代的励志故事,以青年视角聚焦院士的青葱岁月,打破时空界限。
-
-
王平
-
-
摘要:
王平在《教育学报》2022年第1期《着眼于情感:以促进学习为目标的价值观教育》一文提出,价值和价值观都与人的生命紧密相关,并在人的情感层面或通过人的情感而关乎人的精神世界。回到“价值观形成”这一现象和过程本身,价值观教育需要转向“学习者”立场。以情感通达学习是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首先,构建有情感在场的真实价值情境。尽可能地拓展青少年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多接触、感受不同的人和事,保持对事物的好奇与敏感,这是价值观学习的不竭动力。
-
-
孙秋霞
- 《2020年(第六届)科学与艺术研讨会》
| 2020年
-
摘要: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李兰娟院士在采访中呼吁要做好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要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配合下完成,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要承担起其社会责任,开展公众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的研究与实践.与此同时,博物馆也要树立起正确教育价值观,从而指导博物馆教育实践,要以“人”为教育核心,引导和帮助观众完成在博物馆中的学习.
-
-
冯蕾
- 《“伦理视域下的城市发展”第五届全国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城市为人的人化提供了场所,人们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凝聚积淀成了城市精神,而城市精神又以化人的方式使身处其中的个体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积极发挥城市精神的教育功能,以城市精神之"真"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认知的重塑,以城市精神之"善"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冲突的消解,以城市精神之"美"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教育的最终期许,是新生代农民工平衡理想与现实差距、寻找精神家园、在市民化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
-
崔瀚允
- 《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对农村女生资助过程中的价值观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在资助过程中出现的"重资金资助,轻思想沟通"问题,进行了网上讨论和沟通,汇总了资助人在资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就今后的资助工作提出了建议.建议在今后资助农村女生的过程中,在进行资金资助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价值观的教育,使其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更好地帮助受助农村女生全面成长.
-
-
LIN Jian-cheng;
林建成;
LIU Bei-bei;
刘贝贝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知识社会学十分注重对思维方式及其差异的研究.其中关于视角的不同是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立场的差异、思维方式和立场的差异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环境的差异决定的、人的特殊的思维方式是由社会环境规定和继承过来的、要用关联与倒退的方法来应对思维方式的差异等方面的思想,对于价值观教育都是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给我们带来下列启示:在价值观教育中,要从个别看法的层面倒退到思维方式的层面;要进行思维方式的归类和研究;要研究对象的交往环境的变迁史;要避免强行沟通和各说各话.
-
-
耿巍娜
- 《2013当代中国哲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由于教育的缺失,造成大学生主导价值观迷失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个人化的价值取向以及功利化的价值判断标准.对此,应积极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寻求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教育模式,重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一方面,要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贴近生活的道德教育的新手段和方法,例如网络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运用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而不能搞一刀切。所以说,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只有以社会实践为导向,以现实生活为依托,才能对大学生进行真正的、有成效的价值观教育。
-
-
-
张明;
张淑芳
- 《山东社科论坛——科研工作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动漫文化已经与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动漫文化所体现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感、民族精神、文化意识等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之大也使人们感到了动漫强大的文化力量,但其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也不可避免.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动漫文化,充分利用动漫文化的优势,全面发挥动漫文化的积极作用,帮助青少年选择和接受动漫所传达的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价值观念;通过动漫传达古建筑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和价值内涵,引导青少年从动漫中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达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
-
Hua Changhui;
华长慧
- 《第四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为在中外合作大学这种国际化环境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党建工作通过创新工作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体包括完善组织架构,建设价值观教育的一流团队;开展多种活动,拓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途径;创新工作机制,改进价值观教育的原则方法等.
-
-
-
于建涛
-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对某种趋势形成同一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则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本文通过对大一和大四的学生进行价值观问卷调查反映出来的不同的价值观倾向,分析大学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得出目前大学教育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影响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