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3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会议文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作为当前社会活动载体和平台的组织,其结构的调整和演变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组织结构研究范式所包含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发展目标、内部框架、管理体制等都集中体现出个人价值追求的实现以及组织自身的发展进步.因此,考量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以来的组织结构研究范式的演变历史,可从"科学主义"范式、"人文主义"范式和"文化主义"范式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以探求组织结构研究范式的演变及与管理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
  • 摘要:农村科技标语作为受农民欢迎的科学传播渠道,经历了"政治宣传墙"、"经济信息墙"和"科技普及墙"的变迁.农民需要科技标语的原因是:符合农民的愿望和需要;就事论事,可操作性强;易于农民理解;以当地农民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便于形成强化记忆.科技标语在农村创设了相信科学的良好氛围,丰富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促进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针对农村科技标语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科学"、华而不实、强制灌输、空洞口号化等误区,建议讲求科学性、注重语言准确明白、倡导人性交流、突出内容实用性.
  • 摘要: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螺旋式共生平衡过程,科技在此过程之中为社会的生态跃升发挥着促进生态流动的整体价值.明确科技的社会生态价值作用方式之后,通过研究科技与社会的这一生态式交互作用,以科技社会生态价值的周期性跃升为入口,针对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建构规律的实证探究,创新地提出由科技与社会的交互式平衡建构、科技的社会联结促进和科技的社会应用价值扩散效应这三大支柱形成的科技与社会的生态式交互流动平衡理论作为科技与社会的共生价值理论,并由该理论延伸出科技的社会生态价值边界概念.探寻科技在人类社会之中的价值规律,可以增进对于科学与社会之间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指导和促进社会的持续进步.
  •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师生合作论文面临严峻的署名困境,使师生合作难以有效进行.署名困境解决的关键是如何充分承认作为第二作者的导师的贡献.现阶段,相关单位(即高校、科研院所、课题管理部门和评奖机构等)应既认可通讯作者,又认可作为导师的第二作者(即将其视为第一作者);然后逐步向设置通讯作者的署名制度转变.只有这样,这一署名困境才能真正解决,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广大师生参与师生合作研究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
  •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各种媒体因之争相掀起养生、保健类栏目的热潮.然而,作为节目主体的中医学乃至中医哲学却常被或夸张或扭曲地错误解读.这一现象的形成,既和中医哲学自身的复杂性相关,也源于大众媒介传播手段和内容简单化的局限.
  • 摘要:政务微博既具有传播媒体的基本属性,而又兼具网络时代的专属特点.我国政务微博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的新型社会管理窗口,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传播学的视角下,从着政务微博自身所特有的传播属性出发,着重从功能平台、网络生态、监管制度等角度,对政务微博发展所需要的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希望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解决方案.
  • 摘要: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高速发展使城镇化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如中国城镇化中出现的"城市病"和"农村病"问题.因此要走健康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政府经济行为主动推进城镇化建设.健康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要明确行政职责,实现政府转型;约束经济职能,提升城镇化进程中的极化效应;巩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 科学规划城镇化发展布局.
  •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文明内涵的解析,特别是以其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在生态伦理学领域的发展为参照,对应老子道家思想的相关表述,阐明老子思想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老子“生态智慧”所折射出的时代价值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层次的,正是这种全面性,反映出老子思想家、哲学家的大智慧。应该用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光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应看到,道家关于自然生态的思想,是建立在生产力低下、科技尚未高度发展的自然经济时期,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生产生活行为的复杂性尚无法进行充分的认识。不能也不应该简单地向古人寻求解决当代问题的万能药方。今天重新探讨老子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是一种以中国先哲的智慧为工具和参照,通过东西方思想的互相补充,对当代文明进行的理性反省,有助于我们修正社会进步发展的方向。
  • 摘要:转基因食品自问世以来即受到各国政府与科学家们的重视,大家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本文通过评述美国科学哲学家劳丹提出的科学进步的合理性模型对转基因食品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进行辨析,为进一步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合理性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 摘要:本研究提出民生科技的"三要素、多元化"特点,重点考察了民生科技的运行机制,提出民生科技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机制"是有机的统一体.其中,动力是核心,评价是关键,激励是引导,保障是条件.文章对完善首都民生科技运行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 摘要:解决我国城市发展问题迫切需要新的综合理论指导,而新科学范式为城市学体系建立提供了方法论基础.钱学森城市学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为以哲学的世界观认识和把握城市及任何社会复杂系统的规律,以科学的系统观建立城市及社会发展问题的综合科学体系,以辩证的发展观不断认识新事物、研究新科学和探索新方法,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价值观作为城市学的核心理念.钱学森城市学思想对我国创意都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 摘要: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应该结合中国生态梦视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其现实指向性.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时应始终贯彻系统性和整体主义的原则,完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观的多重建构,体现本土优势和历史超越性.
  • 摘要:探讨科技创新与社会环境的问题,需要全面和深刻把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清晰、完整地揭示社会因素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这对于确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发挥科技与社会连接机制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提升综合国力,都具有重要价值。在当今人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的年代,构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已成为一个民族决胜创新时代的必由之路。不仅要为科技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必须注意消除那些潜在的危害人们创新能力的观念,为科技进步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造就开放、进取、宽容失败的科学思想和文化环境。既要支持学以致用,把科学和技术尽快地转换为生产力,也要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习性,要支持一部分研究者耐得住寂寞,孜孜不倦地也追求自然的真谛。突破传统文化中的相对僵化和保守状态,重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再造中国创新文化的辉煌,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知识社会学十分注重对思维方式及其差异的研究.其中关于视角的不同是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立场的差异、思维方式和立场的差异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环境的差异决定的、人的特殊的思维方式是由社会环境规定和继承过来的、要用关联与倒退的方法来应对思维方式的差异等方面的思想,对于价值观教育都是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给我们带来下列启示:在价值观教育中,要从个别看法的层面倒退到思维方式的层面;要进行思维方式的归类和研究;要研究对象的交往环境的变迁史;要避免强行沟通和各说各话.
  •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以原子化的方式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化生存时代来临,消费方式、交往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和娱乐方式等生活方式都因此而发生改变,手机购物逐渐流行,手机社交日益频繁,移动办公和移动学习更加便捷,手机游戏越发火爆.这些改变虽然提高了社会效率,但也侵占了碎片时间,使人呈现出"个体化"趋势,与手机的关系也越来越"诠释学关系"化,加剧了心灵的漂泊感和不安定感.
  • 摘要:人类文明正在走向一个"转折点",即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只有以生态伦理为指导,彻底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中国在这些方面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比较低的问题,因此,建设生态文明还要求坚持生态伦理与人们的实际行动和其他的社会因素紧密结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不断向前。
  • 摘要:民生科技是指保障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支撑民众未来发展的一类科学技术的总称.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形态,民生科技具有二重性:即不仅拥有一般科学技术形式追求真善美的共性特征,又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民"的概念决定了民生科技追求的是群体目标,"生"字表明民生科技追求和谐生活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追求和谐是民生科技的核心价值取向,它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一脉相承.在我国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和价值选择.加快民生科技发展进程,科技管理部门必须做好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各创新主体之间应加强沟通和交流,通过开展协同创新推动自然、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 摘要: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思想是基于世界范围内的绿色发展潮流和我国资源危机、环境恶化日趋严峻而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节约集约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技术,为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倡导绿色消费,促进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大力推行绿色生产,增强绿色产品生产能力;绿色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绿色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摘要:生态文明是一个宏大叙事,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但生态文明在建设中却不能忽视其地域性和特殊性.整体由部分构成,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整体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发展各异,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各有重点和特色.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过程中,在开展流域治理、实施生态补偿、防止污染转移过程中,各地会遇到许多区域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使跨行政区域合作机会越来越多.生态文明建设的跨区域合作,首先要统一认知,守土时明确责任;其次要利益协调,博弈中达到多赢;再次要生态补偿,错位间体现多样;最后要完善制度,一致中要有差异.
  • 摘要:科学来源于人类,又服务于人类和造福于人类.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人类自身,改造世界、改变人类自身,创造世界、创生人类自身的工具.可以说,任何人类的活动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正是这样,使得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对科学技术有极强的依附性.而科学正是在人类对它不可或缺的依附和依赖中体现出自身价值.这种科学的价值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人们进行生产、建设和劳动等活动,科学就在其中体现出应有的价值.但因为人类善恶的矛盾性,使得科学的价值也具有了利弊、正负的矛盾双重性价值.这就使得人们在享受科学对人有益的正价值影响的同时,也感受着科学对人有害的负价值的影响.这种情形势必要求人们要控制自己邪恶的私欲,用真善美的标准来使用科学和研究科学,使之避免科学负价值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实现科学的正价值.
  • 摘要:科技权力是国家在政治上或职责范围内影响、调控、支配科技的能力和力量,它不同于科技权利,本质上属于知识权力,具有基础性、渗透性、关键性和变动性特征.当代国际科技权力呈现出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广大发展中国家为"边缘"的"中心—边缘"格局.提升中国的科技权力,必须明确政府在提升国家科技权力中的第一责任主体地位,增强"科技权力是国家的一项决定性权力"的自觉意识,坚定提升国家科技权力的信心和决心,全面实施"科技强国"战略.
  • 摘要:技术素养是中小学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技术及其素养的研究发展,并对我国有关技术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文献分析,最后基于技术素养的评估矩阵和内涵以及我国学者的研究综述,构建了我国中小学技术素养的评估指标,以期对我国中小学技术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启迪.
  • 摘要:从感知世界到数据分析,大数据已成为信息时代的背景和趋势.大数据具有大容量、高速度和多智慧三个特征.大数据推动科技服务业重组,使科技服务业产生新的赢利模式、经营方式,增强风险控制.在大数据背景下,大数据平台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数据分析人才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协同创新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驱动机制;合理的隐私政策是科技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强对数据和隐私信息采集、分析、处理、交易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刻不容缓.
  •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决定了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能源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人们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政府加强立法与监督;企业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新能源,倡导循环经济.
  • 摘要:创新文化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和基础地位.自主创新的文化难题是新的历史背景中李约瑟难题与韦伯难题的整合,是一个更为复杂、更有意义的战略课题.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吸纳美国硅谷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文化、创建以知识为主导的自主创新文化是中国自主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迫切需要.
  • 摘要:科学仪器设备的配置与使用是科技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科学仪器设备闲置与短缺问题同时存在且形势严峻.针对科技资源配置与使用的低效率和重复建设等体制性弊端,本文通过分析科技资源市场化和科学仪器设备特性,结合科学仪器设备的供需特点,探讨用租赁的方式来提高科学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与效率.通过建立包括科学仪器设备租赁中心、设备生产商、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租赁机制,并分析科学仪器设备租赁方式的运行框架、运行机制,从而探索科技资源管理的新途径.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综观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社会阶层都会对环境产生相同的破坏,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的人们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环境风险也并非均衡地分配于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地域承受着不成比例的环境风险,这就涉及到环境正义问题,包括代际层面的环境正义问题、区域之间的环境正义问题、城乡之间的环境正义问题.环境问题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失调,更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失调.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环境正义问题,环境危机就不会得到有效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可以说,实现国内环境正义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家根本利益.为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任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的战略全局的高度.作为社会主体的国家、企业和个体都要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环境危机及环境正义问题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做出不懈努力.
  • 摘要:大数据是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包括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可视化等技术及其集成.大数据作为科学技术,有其自身内在的科技价值,也有其外在的社会价值.对大数据的价值要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即肯定其正面价值,又认识到其负面价值.客观认识和发挥大数据的价值,不夸大、不缩小,不忽视,不滥用,是准确认知和应用大数据的前提.
  • 摘要: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忍受着网络社会中负面行为的侵扰.在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予以规范,而互联网中的"人"的行为,同样也需要良好的网络社会秩序予以约束和规范.价值认同在我国网络社会秩序构建中有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构建网络社会秩序的有力保障.
  • 摘要:在科研领域中,科研伦理道德一直是规范科研活动的主要手段.科研道德法律化,就是把科研活动的道德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纳入法律体系,并以一定社会的普遍科研道德水平为基础,把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和范围内、根据社会法制发展需要、能够通过法律进行介入和规范的科研道德,用法律来调整的过程.然而,随着大科学的发展以及当前科研道德失范突出的困境,科研道德的法律化倾向与合理性都愈加明显,呈现出一种新的"科研道德-法律融介态".同时在科研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其合理性限度,确立"科研道德-法律融介态"的构建原则.
  • 摘要:基于所建立的"人类科学和技术历史成就"数据库,我们对世界各地科技首创成就进行了统计,并就各国/区域在一些历史时间的横截面上的科技活动进行了比较.该数据库虽然存在其局限性,但显著修正了一些在"欧洲中心主义"思维下数据采集的偏见,较好地反映了历史上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统计特征.我们主要发现是:其一,欧美科技创新约占人类科技创新总量的81.7%,其他地区约占18.3%.这个结果仍然显示了欧美对人类历史科技创新的巨大贡献,但显著修正了一些"欧洲中心论"学者的结论,更接近历史真实.其二,基于对各地区历史阶段科技创新活跃度的研究,我们发现在1500年之前,欧洲和中东的累计科技创新成就相当,但其他地区如中国和印度等不如欧洲.因此部分支持、也部分否定了一些反"欧洲中心论"学者所提出的1500之前,"世界各地科技水平相当"的观点.其三,中国历史累计技术创新项目约占世界总量6.4%,科学成就约为人类总累计数0.7%,显示中国技术贡献较多,但科学活动一直不活跃.
  • 摘要:自"科学"概念代替"格致"以来,在追求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的历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国人对"科学"概念意涵的理解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有着复杂的情形,呈现出实证理解和价值化的形上理解相互交错的面貌.但实际上还是存在特定阶段上的有所侧重和突出特点.总体来说,国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隐含着一条发展主线,即:"知识→价值→文化"的逻辑转换.这个转换历程恰恰折射了科学文化哲学在中国发展的逻辑进程,对新科学观及和谐文化的当代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清朝封建政治和管理能力下降抑制军事技术发展;兵种设置、兵器配置等的不到位和错位;垄断严控思想的误导以及计划经济管理的制度弊端,使得兵器装备尚未达到当时的技术已经达到的水平.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诸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军事技术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其军事技术发达的根本原因;兵种设置合理,海军快于陆军发展;其军器制造向来是在市场经济竞争的氛围内进行,经常是军商合一,使其发展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 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社会百废待兴.作为国际无产阶级盟友,苏联对新中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援助,帮助中国迅速奠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中,对于国防工业的援助,将中国的国防工业从一无所有带上了独立发展的轨道.本文以科技史的视角,回顾了中苏从确定援助意向到中国国防工业体系基本建成的一段历史,并对苏联援助的特点进行简要评析.通过考察援助协定签订的基本过程及其初步落实情况,梳理了"一五"建设时期,"156项工程"中44项军工企业建立和发展的基本脉络.按照行业划分,苏联对新中国国防工业的援助主要可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兵器企业16项,航空企业12项,航天企业2项,船舶企业4项,电子企业10项.认为:苏联的援助总的来讲是慷慨而有效的,但绝非无偿的.从总体上讲,中国坚持了争取外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国防工业发展路线,逐步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国防工业体系.所以在苏联突然撤回援华专家后,我国的国防工业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 摘要:在相当一部分人中间,对儒学,尤其是在儒学与科学的相容关系问题上,持有根深蒂固的误解.这些误解不消除,儒学的复兴将会阻力重重.儒学与科学的相容性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经验问题.从经验上说,儒学与现代科学表现出了多方面的相互促进关系:中国古代,科学主要从属于儒学;近代,不仅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自始至终在格物穷理的名义下进行,而且儒学的每一次转型,都有其西方科学的动因,也深刻影响了西方科学的传播和发展.从理论上说,儒学与科学之所以具有相容性,说到底是因为二者在精神气质上具有相通之处.例如,在一定的意义上,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善"与"真"的关系.但求善应当把"真"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求真也离不开"善"的导向和规范.
  • 摘要:两种科学形态长期共存,在宏观上表现为科学是追求其社会功能的实现,在微观上却表现为科学家群体坚持自由精神,导致科学家群体经常性陷入道德困境,科研道德和学术不断问题频发并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布什范式曾经有效地缓解了科学家群体的困境,但掩盖了两种科学并存的事实,被司托克斯模型推翻.基于阶级的分析,表明科学的自由精神与科学的社会功能属于不同层面,两者无直接相关性.以"自转-公转"方式重新理解布什范式中的两种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关系有助于化解上述道德困境和社会问题.
  • 摘要:在中国古代,"自然"包含着三层含义:作为"自然"的实物形态;"自然而然"的特征描述;"自然为美"的审美标准.这三层含义密切相关,既指出了"自然"所包含的内容,又道出了其变化的过程,也提供了评价这一过程的标准,即实物形态的自然界是按照自身特有的属性自然地发生变化,而人类对这种变化本身的态度是肯定的和赞美的.自然观则建立在对自然的理解上,中国古人观察到自然的规则性变化,但并没有将这种规则性的发现上升到理论层面,也即并没有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正是在这种普遍意识下,古人保持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力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古人运用科学技术作用于自然的态度与方式.
  • 摘要:分析了造成中外杰出科学家行政任职差异的深层原因,认为差异的主要原因表现在科学建制及科学家职业化发展路径、社会文化背景及科学家个人需求三个方面.并进一步分析了杰出科学家行政任职对国家科学事业、社会及科学家本身产生的影响.
  • 摘要:在新时期,科学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和复杂化.在此背景下,科学共同体在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范,尽量减少自身的失范行为.在此,本文对科学规范的概念、基本内容、具体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科学规范与科学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并就如何减少科学共同体的行为失范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 摘要:生理学是医学的基础,是生物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在生理学的发展历程中,血液循环的发现、内环境和稳态的提出、离子学说的建立等不仅是生物学中里程碑式的工作,而且其实证主义思想、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控制论思想促进了生物学体系的形成,使众多生物学学科分支应运而生,许多生理学家成为生物学中新兴学科的创始人,使生理学成为生物学发展的温床.
  • 摘要:我国古代官员有着悠久的创新史,丰富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介绍了创新意义和价值,我国古“变”为主的古代创新思想都或多或少是了解和知道的,我国古代官员丰富的创新思想,不仅建立在我国古代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其经世致用的传统和阴阳对立的哲学,这是古代创新的理论基础,客观分析了他们的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创新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最高本质,突破常规和传统,产生新思想,获得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古代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创新思维,在古代官员身上也有明显体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